各位领导、老师,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我的空中楼阁》,我准备从以下九个方面来阐述本课: 一、教材分析
《我的空中楼阁》是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自然的心迹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所收作品基本上都是写景抒情方面的名篇,风格各有不同。朱自清《荷塘月色》优美,甚至有些唯美;而刘白羽《长江三峡》则可以说是一种豪放之美;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格局不大,写的就是山上的一所小房子,但作者写得很细,反复写,变换角度写,因为作者喜欢,所以给人怎么写都写不尽它的好处的感觉,作者写这所小房子的同时表达了一种生活态度,是有着情感与哲理在里面的。通过这组写作散文的学习领会作家对大自然的态度,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丽多彩,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人文主题。《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描写一座玲珑的小屋,寄托了作者对独立的、安宁的、自然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情怀。文章语言灵气飞动,表现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化用古典诗词,具有典雅之美,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交错运用,节奏富于变化。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雕塑班的学生。通过课前访谈得知:一是美术专业学生的优点:1、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强,2、联想、想象更为丰富,3、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学生不足之处:1、本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5-19岁,正处在生理与心理突变期,学习目标不明确,人生观、世界观比较模糊。但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调查得知,许多学生课外都喜欢看散文,兴趣比较浓厚,尤其是女生。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学情分析以及新大纲的要求,我将《我的空中楼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品读语言,学习比喻、拟人、对偶等表达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引导和熏陶,培养学生对安静、独立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现代社会,物质在膨胀,精神在萎缩,社会在发展,自然在失落,事物两极正日益失去和谐统一。受此影响,中职生的身心发展尤值得
关注。对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有必要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来矫正,有必要用象征精神家园的本课题来引导和熏陶,从而使他们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需要突破的难点。 五、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老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根据我的教学目
标与学生实际情况,我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处理,进行了增、删、组。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在设计中紧紧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以及本单元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方案的设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并弄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故采取“四读一拓”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及依据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教学法。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法,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说教学实施 (一)激趣导入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结合第一单元内容小结,(也是对前一单元内容的复习):
这小屋可能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在海子的春暖花开大海边,也可能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等等。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范读—自读---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三)品读---直击重点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
提问:文章写了哪些与小屋有关的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语句,试加以分析) 明确:山之屋 树之屋 花之屋 光之屋 夜之屋
(这一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平。)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具体指导过程(略)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板书),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美读---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所小屋本来可能很平常,为什么作者笔下如此之美呢?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
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拓展延伸
中国文人的山水田园情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 《饮酒》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一组古典诗歌中反映出的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理想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和《我的空中楼阁》反映出的作者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共同之处?
古人:远离世俗官场的美好自然中。
所以说,对自然美的喜爱,对精神自由、心灵安宁的向往是古今文人共同的追求,山水田园是他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小屋 ————— 空中楼阁 ↓ ∣ ↓ ↓
托物言志 ————— 追求自由、独立、安静的生活
依据:用链条式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八、资源整合
1、人力资源:利用旅游班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品读鉴赏里李乐薇导游的语言魅力。
2、媒体资源:选取了《寂静山林》作为背景音乐,选取了与文字描述密切的图片
3、文本资源:选取了陶渊明 《饮酒》、王维《山居秋暝》、李白《独坐敬亭山》文本,来探究中国文人的山水田园情结。 九、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分析本次课堂教学,我认为我的教学方法选取的较好,基本符合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要求,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的散文教学模式基本抓住了学生的思考模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且情境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喜爱,打开了学生的兴趣大门。 2、不足之处:当然在此次教学中,我依然存在一点不足,例如,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预估不够准确,但所幸能够及时的在课堂上纠正。同时,在教学后我认识到学生的思维虽然活跃,可以跟随教师的脚步学习,但文学素养不够,作为语文教师,我应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水平。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