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会微课 第5讲
打造你的专属亲子园 北京惠泽教育木兰会秘书长 石林
最近10年,
亲子园在中国如火如荼。 幼儿园该如何开办亲子园?
商业化的亲子园,倒是比比皆是,盈利模式也很清楚。 试图让幼儿园投资数十万建一个亲子教室,几乎不太可能。 怎样在幼儿园中做亲子园? 怎样解决师资瓶颈问题? 怎样成功运营亲子园?没人多少人能静下心来研究这个问题?
而作为民办幼儿园未来我们幼儿园之间拼什么?焦头烂额拼关系?拼口碑?
自然是拼谁能在幼儿园里先把生源做到0-3岁低龄化,如果一个幼儿园谁先提前抓住0-3岁的客户那么幼儿园的生源自然是水到渠成了、而且让会员提前消费,才是硬道理! 而让热爱教育的园长们人人都能开得起亲子园,让老百姓人人都能上得起的亲子园,才是好的亲子园。
今天在这里与各位园长朋友们一起聊聊幼儿园中如何做的亲子园,以下我把它简称园中园.
一、亲子园定位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亲子园?
我们的宝宝应该上什么样的亲子园?
在中国亲子园走过十多年发展历程、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亲子园之际,这个问题的答案愈发急迫!
我们注意到,全国各地有很多亲子园,追求“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运营模
成功难以复制,失败或可避免! 式的,比比皆是,那么回归到中国幼儿园的本质,我们要打造“中国式亲子园”
1、中国式亲子园的课程定位
中国的家庭最重视什么? 中国的家长对宝宝有什么期盼 中国的家长喜欢什么样的亲子园? 中国的宝宝喜欢什么样的亲子园?
这些都是要植根于中国自己的亲子园才能给出答案的。
教育属于文化的范畴,为社会发展服务,必须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合适的教育。
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亲子园。 中国家庭重视教育,所以需要时间长、次数多的亲子园;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所以需要便宜的、平民化的亲子园; 中国社会差异大,所以需要针对性强、符合地域特色的亲子园;
中国的亲子园里老人陪同的多,所以需要课程能适合老人的亲子园;需要能与幼儿园有效接轨的亲子园„„
2、中国式亲子园的课程模块
亲子园应该教什么? 宝宝去亲子园能学习什么? 这是每个亲子园必然面对的问题。
生命之初的教育,一定是原本性、综合性的教育,“一”就是“许多”,“一”就是整体。所以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提供综合性的内容,帮助孩子全面发展,满足孩子不同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要求。
中国式的亲子课程模块,涵盖音乐、语言、手指操、大运动、精细动作、人际交往等方
成功难以复制,失败或可避免! 方面面,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亲爱的家长,也许您的宝宝不喜欢语言活动——没关系,在各种音乐游戏、亲子游戏、体能活动、手指操、唱名等活动中,我们都会渗透语言教育;
也许您的宝宝不喜欢课堂教学——没关系,我们的教学不仅仅针对宝宝,更关键的是服务家长、提升家长,使我们的教育从课堂到家庭全覆盖,家园合作,为宝宝创设良好的、整体的成长环境。
3、中国式亲子教师资的培养
为什么许多亲子园到了冬季生员锐减、门可罗雀?为什么许多缴费半年的,上了快两年还没有把课上完?为什么看似很简单的亲子园,许多师资力量雄厚的省级示范园都有无力感?关键的原因是亲子园的师资培养没有跟上来。
亲子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是差异巨大的两个教育阶段,类似于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在亲子园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的多是课程的执行者,也就是简单的“上课”,没有真正深入到“课程”中去。于是,短暂的新鲜感过去了,必然是无力感。
亲子教师,从招生宣传、家长接待、环境创设、备课、练课到上课、家长指导、家园共育全程参与,构建一整套的亲子课程体系,针对对每一位宝宝性进行教育指导,亲子共同成长。
4、中国式的家长教育
中国的家长为什么要送宝宝上亲子园?
对这个问题,也许1岁左右宝宝家长的答案会丰富多彩,但2岁左右宝宝家长的答案基本是唯一的——为宝宝上幼儿园做准备。
为什么许多幼儿园老师反映,没有上过亲子园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比上过亲子园的孩
成功难以复制,失败或可避免! 子适应慢?
因为这些宝宝已经习惯了身边有家长陪着,上幼儿园没有人陪同更加缺乏安全感。
亲子园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亲子园需要家长、孩子、老师三方面共同参与:没有宝宝的教育,叫家长学校;没有了家长的参与,就是幼儿园教育了。所以,亲子园都是家长一直陪同宝宝学习。
2-3岁是宝宝社会化及建立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宝宝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稳定的人际关系,形成特定的脾气、性格,建构自己对世界和人生朦胧的认识。古语“三岁看小”,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而这个阶段,恰恰是目前中国宝宝上亲子园的主要阶段。
如果宝宝在亲子园与家长之间建立了一种稳定的人际关系,进入幼儿园将打破这种心理平衡,极大破坏宝宝的安全感,形成严重的入园焦虑。
亲子园的最大价值,是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过渡桥梁。所以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性,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情绪情感等方面顺利从家庭走入幼儿园,是我们亲子园的根本任务。
在宝宝开始上亲子园的时候,家长照常陪同,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和学习常规,激发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待宝宝熟悉亲子园活动以后,家长就有计划地逐步退出,让宝宝自己习惯于跟着老师上课,保证可以顺利的过渡到幼儿园。在课程中,有很多游戏是需要宝宝和宝宝之间互动配合的,更注重宝宝与宝宝之间的交流,培养宝宝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对教育过程的参与和对家长的教育指导,并非仅仅通过家长和宝宝同在一个课堂里来实现;后期家长脱离课堂,并非等于脱离我们的亲子园教育系统。我们会通过家园共育的多种通道,来实现家长的成长。
成功难以复制,失败或可避免!
5、中国式的学习常规
为什么许多宝宝上亲子园上成“老油条”:上课自由散漫,到处乱跑,注意力不集中„„ 因为在给宝宝自由的同时,忘了纪律,没有帮助宝宝建立规则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的社会,非常重视规矩。尤其在学校里,“守纪律”成为一个好孩子的基本条件。
2-3岁是宝宝建立规则的关键期,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养成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为今后的学习带来非常好的便利和优势。培养专注力、秩序感和做事的耐心,建立学习常规,是宝宝在亲子园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
亲子园坚持“0-6岁托幼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在幼儿整体发展观的引导下,将0-3岁的教育明确指向3-6岁,指向今后的小学、中学、大学,指向终身发展。
6、中国式的运作模式
我们直接走进幼儿园,和幼儿园合作,共同打造0-6岁托幼一体化的全程幼儿教育。 走进幼儿园,意味着我们的宝宝能更好地和幼儿园无缝衔接,顺利完成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
走进幼儿园,意味着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将服务落实到教育层面,和幼儿园有机衔接,打造“中国式亲子园”;
走进幼儿园,意味着我们的亲子教育真正“平民化”,所有准备上幼儿园的宝宝,都可 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7、中国式的情感诉求
中国式的亲子园,关注中国人的情感诉求。
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比较内敛。今天的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精神紧张;年轻的爸爸妈妈背负着宝宝教育的重担,更是需要在情感诉求方面给予支持。
亲子园亲子同乐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亲情;每月通常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植树、春游踏青、采摘(草莓、樱桃、花生、冬枣、苹果等)、庆六一、端午节包粽子、亲子运动会、庆中秋、重阳敬老、圣诞Party、迎新年等丰富多彩的亲子互动活动,全家总动员,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宝宝一同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快乐,释放生活、工作的压力,收获亲情、友情。
成功难以复制,失败或可避免!
中国式的亲子园,就是一个中国式的大家庭--人多、热闹,相互支持,和谐共赢!
所以,“中国式亲子园”的核心,一方面是课程设计方面,更接近中国宝宝发展的真正需求,为宝宝顺利进入幼儿园,走进社会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走进幼儿园,普及亲子园,让亲子园实现“平民化”,让尽可能多的宝宝都受益于教育发展的进步。
什么是亲子园
亲子园是由父母或家人带宝宝一起参加的活动,在这里以老师为主导,家长为辅助的形式进行,提供亲子群体之间进行交流、活动的场所。它既是孩子成长学习的乐园,又是家长的课堂,教师在早期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给予父母以具体、专业、系统的指导。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好的进行的成长教育。
通过亲子课堂发展宝宝的语言表达、精细动作、大运动、和社会交往能力;抓住孩子成长敏感期培养宝宝的耐心、专注力、秩序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文明礼貌、培养自信大方在众人面前敢于表现自己、喜欢集体活动喜欢老师和好朋友增进亲子亲情、为宝宝将来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和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宝宝的一生幸福做准备!
条件差的地方能开亲子园吗?
许多人对亲子园的概念,大都来自商业性亲子园:繁华的商业中心、高档的装修、精致的环境、高昂的收费、高端的家庭„„
很多园长也想做亲子园,但是自身条件有限:比如幼儿园园舍条件不好,园所在普通的镇上或者郊区,家长收入不高,家长教育意识跟不上„„
怎么办?
关键的是我们怎么看待亲子园的价值。
亲子园对于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提升家长教育技能、促进孩子个性化发展,无疑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这点毋容置疑。
现实的国情是,不管哪里的家长,不管什么样的家长,谁会不愿意提升自己、发展孩子呢?亲子园的定位是做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的亲子园”,做平民化的亲子教育,引领亲
成功难以复制,失败或可避免! 子园走向普及。
所以,无论什么条件的地方,都能开办亲子园。
用微信锁定孩子的目光,
用爱心浸润孩子的心灵, 宝宝因我们成长更精彩, 家长因我们教育更放心,
让我们共同打造适合你自己的专属亲子园, 真正实现幼儿园0-6岁一体化的幼教机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