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班级:
日期:2013.09.20
引言:
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和研究。认知心理学兴起后,信息加工观点在问题解决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将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将问题解决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
河内塔问题是问题解决研究中的经典实验。给出柱子1、2、3,在柱1上,有一系列圆盘,自上而下圆盘的大小是递增的,构成金字塔状。要求被试将柱1的所有圆盘移到柱3上去,且最终在柱3上仍构成金字塔排列,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大盘不可压在小盘之上,可以利用圆柱2。完成河内塔作业的最少移动次数为2n-1次,其中n为圆盘的数目。
解决河内塔问题有以下四种常用策略:
1.循环子目标,又称目标递归策略:思路是要把最大的金字塔移到柱3,就要先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而要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就要先把比它小一层的金字塔移到柱3;„依次类推,直到只需要移动最上面的盘为止。这种策略类似计算机的递归,它是内部指导的策略,被试不必看具体刺激,只是把内部目标记在脑中,然后一步步循环执行,直到解决问题。
2.知觉策略:这种策略是刺激指导的策略,根据所看到的情景与目标的关系,排除当前最大的障碍,从而一步步达到目标。
3.模式策略:也是内部指导的策略,但不涉及目标,而是按一定规则来采取行动。解决河内塔的通用规则是,当圆盘的总数为奇数时,最小的圆盘按1->3->2->1->3->2的顺序移动,当总数为偶数时,按1->2->3->1->2->3的顺序移动。
4.机械记忆策略:这种策略是将做对的一系列步骤死记硬背下来,但无法创新,不可迁移。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被试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所用的思维策略。如果加入口头报告任务,还可研究口头报告对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河内塔问题解决策略
一、实验方法:
1)被试:云南中医学院11级应用心理班同学随机抽取3名同学 2)实验仪器和材料:河内塔实验装置
柱子1、2、3,在柱1上,有一系列圆盘(3到8个),自上而下圆盘的大小是递增的,构成金字塔状;(界面为3个柱子(1、2、3),左边第一个柱子上有一系列可以移动的圆盘(数量最少3个最多8个)。
3)实验程序:
1.练习:使用三个圆盘的河内塔进行练习,让被试掌握规则和操作方法。指导语:“在一块板子上有三根柱子,在柱1上有自上而下大小渐增的三个圆盘A、B、C,请将三个圆盘移到柱3上,必须仍然保持原来放置的大小顺序。移动的条件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在移动时可利用柱2。” 2.正式任务:被试一次完成3到n个圆盘的河内塔问题。
3.在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报告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思维过程。
二、实验结果
实验记录表 被试 圆盘数量 3 4 1 移动次数 7 36 耗时(s) 14.4 87.0 2 移动次数 10 27 耗时(s) 17.6 45.4 3 移动次数 7 24 耗时(s) 16.6 68.4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图
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5 44 111.5 82 204.3 36 78.3 6 294 689.2 118 246.7 154 406.1 圆盘数量:3圆盘数量:4圆盘数量:5圆盘数量:6移动次数耗时(s)移动次数耗时(s)移动次数耗时(s)被试1被试2被试3
三、讨论
1、根据被试在问题解决后的口头报告,分析被试在解决问题时所用的策略。 被试1口头报告:一开始有点混乱,随后思路清晰,接着无比混乱,然后几乎崩溃。
分析其所用策略为:机械记忆策略。一开始报告混乱是因为被试刚刚接触到实验,处于摸索阶段,后思路清晰,是被试总结摸索经验的结果,最后随着圆盘数量的增加,被试报告无比混乱并崩溃,且实验结果记录的移动次数和移动时间与被试报告的感受相符,说明被试并未掌握其具体的规律。因而推断被试使用的是机械记忆策略。
被试2口头报告:刚开始实验室思路比较清晰,增加至5块时,因为多步骤长时间的移动诛仙暂时混乱。
分析其所用策略为:先知觉策略,后模式策略。被试一开始报告思路清晰,说明其根据所看到的情景与目标的关系,排除当前最大的障碍。而后出现混乱主要是疲劳所致,根据被试的实验记录,移动次数愈来愈趋近最少移动次数,推断
其找到规律后,使用模式策略。
被试3口头报告:一开始凭直觉,然后有些混乱,最后找到了规律,即“单正双反”,单即奇数,双即偶数,正方向为被试想要将圆盘移至的目标柱,反方向即除了圆盘所在柱与正方向所在柱,剩下的那一柱。当要移动的圆盘数为奇数时,最顶端的圆盘像正方向移动。当要移动的圆盘数为偶数时,最顶端的圆盘像反方向移动。依规律可达到最少移动次数。
分析其使用策略为:模式策略与目标递归策略的结合。从被试的口头报告来看,被试采用的似乎是典型的模式策略,即被试依据一定模式或规律进行实验,但被试并非不涉及目标,而是依据目标采取一定规律来进行的,其规律所体现的类似于目标替归策略,却不像那么繁琐。因此判定其为模式策略与目标递归策略的结合。
2、总结河内塔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和最少移动次数。
从实验结果来看,被试2的解决方案最优,即先知觉策略,后模式策略。最少移动次数为2n-1次。
四、参考文献: 朱滢.实验心理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