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女儿红》有感
-------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生活
剧情描述的是花雕与酒坊的年轻画工阿藕珠胎暗结,老父大怒,赶走阿藕,女儿秋妹对乃母的行径十分不满,故意赌气嫁给小伙计陈宝康以此好脱离母亲。此举令花雕很内疚,母女俩在文革期间还是吃了苦头。不料秋妹生下女儿陈飞,仍是母女不和,幸好大陆已经改革开放,花雕帮助陈飞开办女儿红酒家,失踪多年的郑阿藕也回来得以团圆了。
女儿红本是著名的绍兴“花雕酒”又名“女儿酒”。中国晋代上虞人稽含《南方草木状》记载:“女儿酒为旧时富家生女、嫁女必备之物”, 此酒都是经过长期储藏的陈年老酒,因此从酒中充分能折射出时代的气息!而影片正是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一洒坊里一家三代女性的遭遇,因为他们正好经历了不同的三个年代,所以这部是典型的以小人物一生反映时代面貌的文艺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花雕拒绝了当时父亲给他安排的包办婚姻,爱上了画工郑阿藕,并未婚先孕。父亲因此而气病身亡,同时赶走了阿藕,花雕并未因此而改嫁,为阿藕的一句承诺而苦等一生。把所有的回忆,快乐和痛苦全放在经营酒坊和迷恋她的刻在阿藕身上的那条青龙上!在这个思想还比较滞后和保守但有点叛逆的年代,婚姻还是着重于父母之命,媒酌之言 门当户对,而未婚先孕更是大忌,所以这年代的男女爱情往往都会因叛逆而给自己的人生埋下了枯涩的种子,从而酝酿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悲剧,影片中的花雕就是用她自己的青春和精力去等待和偿还年轻时候的那份执着和爱意!
花雕的女儿--秋妹,因正好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年代,家庭的成份背景导致了成绩优异的她与大学失之交臂,而此时花雕也因自己酿酒,挂上了资本家的头衔。成了右派的
打击分子,为了让自己以后的孩子能上大学以及和母亲划分界限,秋妹不得不下嫁给了在酒坊洗坛子的陈宝康。开始了一断错误和凄凉的婚姻!文化大革命的中国,社会中传统的友情,亲情,爱情都被无条件的对党和领导的效忠所替代,正常的社会人际关系受到很大的破坏。这样的政治文化是当时知识分子难以认同和接受的,许多知识分子的身心受到了严重摧残,个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也无法通过任何正常渠道释放出来。人际关系的普遍恶化,甚至使家庭、亲戚、甚至长幼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异化。知识分子自守的个人道德和人格无法对抗这种整个社会的无道德化,因而他们会有孤立无援之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气氛中,让许多正直而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产生厌世的社会心理。那个时候的秋妹也最终和母亲站到了对立的位置,为了摆脱这种无理的家庭背景而选择了和农民出生的陈宝康结婚,但是失态的非正常的思想和关系总是会以一场苦不堪言悲剧来收场的!
秋妹的女儿陈飞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自由经济的体制促使了陈飞放弃了念大学的想法,退学回来开始做小贩买卖,但生在文革时代的秋妹极力反对女儿陈飞的这种做法,无奈的陈飞只好搬到乡下,走进了外婆的生活,并且在外婆的帮助下承接了一家酒吧!开始了自己的经营生活。改革开放的实践和举措的确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和状貌,提升了我国综合国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极大地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经济观念,使社会的各方面文化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影片中陈飞在对待工作,家庭,婚姻,生活都不屈服传统的束缚,也不同于前两代人的思想,完全有那个时代的先进和另类的想法!
影片最后以陈飞圆满的婚礼,父女的亲切相认,老一代人的团聚以及花雕抚摩和拥抱阿藕的青龙文身画面而结束,让最美好的开始与最温馨的结尾结珠联璧合,并把牵连三代人的“女儿红”在婚礼那天开坛分享,直到最后一滴酒,充分折射了三代不同女性在经历了各年代的不同风雨下,最后还是甜蜜的走到了一起,也表达导演对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的光明前景的一种渴望憧憬!希望人们的生活也能甜甜蜜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