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循环冷却水中异养菌的测定
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中异养菌的测定,还适用于原水,生活用水及其他水中异养菌的测定。
2 引用标准
GB 603 化学试剂 试验方法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GB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3 方法概要
本法采用平皿计数技术在29±1℃培养72h来测定循环水中的异养菌总数。
4 试剂和材料
本试验测定方法中,除特殊规定外,应使用分析纯试剂和符合GB 6682中三级水规格的水。
4.1 牛肉膏(生化试剂);
4.2 蛋白胨(生化试剂);
4.3 氯化钠(GB 1266);
4.4 琼脂(生物试剂);
4.5 氢氧化钠(40g/L)溶液:称取10g氢氧化钠溶解在一定水中,加水定容到1000mL,搅匀。
4.6 盐酸溶液(1+11):量取浓盐酸10mL 溶解到110mL 水中,混匀。
4.7 乙醇溶液75%(V/V):量取394.7mL 95%乙醇溶解到一定量水中,加水稀释到500mL,混匀。
4.8 牛皮纸:
4.9 医用脱脂棉;
4.10 医用脱脂纱布;
5 仪器和设备
5.1 无菌箱(室)或超净工作台;
5.2蒸汽压力灭菌器;
5.3 生化培养箱;
5.4电热干燥箱(温度可控制在60~280±2℃);
5.5刻度吸管1mL;
5.6 刻度吸管5mL;
5.7刻度吸管50mL;
5.7 磨口锥形瓶100mL;
5.8 容量瓶1000mL;
5.9 培养皿ф90mm;
5.10锥形瓶500mL;
5.11搪瓷量杯1000mL;
5.12取水样瓶500 mL;
6 试验前的准备
6.1 培养基的制备称取下列试剂:牛肉膏 3.0;蛋白胨 10.0g;氯化钠 5.0g;琼脂 15.0g。将上述试剂加水约950mL,在电炉上加热溶解后,趁热用四层医用脱脂纱布过滤于搪瓷量杯中,并用热水补充至1000mL。用氢氧化钠溶液(4.5)或盐酸溶液(4.6)调节pH值至7.2±2,并分装在500mL 锥形瓶中,每瓶分装量不超过其总容量的2/3。塞上棉塞,
用牛皮纸把瓶口包好,用蒸汽压力灭菌器121±1℃灭菌15min。
6.2 无菌稀释水制备
6.2.1 生理盐水的配制:称取8.50g氯化钠溶解在1000mL 水中,混匀。
6.2.2 将生理盐水(6.2.1)分装在100mL 磨口锥形瓶中,每个锥形瓶塞子和瓶口间插入一小纸片,塞紧瓶塞,每个瓶子的瓶口均用牛皮纸包扎以防污染,用蒸汽压力灭菌器121±1℃灭菌15min。
6.3 刻度吸管的灭菌。
6.3.1 将洗净并烘干后的吸管粗端塞上医用脱脂棉,棉花量要适宜,长度大约10~15min,棉花不宜露在口外,多余的棉花可以用火焰烧掉。
6.3.2 每支刻度吸管用1条约40~50mm宽的牛皮纸条,以45°左右角度螺旋形卷起来,吸管的尖端在头部,粗端用多余的纸条折叠打结,不使散开,标上量度,若干支扎成一束,置电热干燥箱中,于160±2℃灭菌2h。
6.4 培养皿的灭菌将洗净并烘干后的培养皿10个左右叠在一起,用牛皮纸卷成一筒,置电热干燥箱中,于160±2℃灭菌2h。
6.5取水样瓶的灭菌:将洗净并烘干后的取样瓶,于160±2℃灭菌2h。
7 测定步骤
7.1 样品的采集
7.1.1 打开水阀,用取样瓶取水样。
7.2 无菌箱(室)灭菌把试验所用的无菌稀释水,无菌培养皿、无菌吸管等用品放入无菌箱(室)内,打开紫外线灯灭菌30min。
7.3 水样的稀释和接种
7.3.1 水样(7.1.1)放入灭过菌的无菌箱(室)(7.2)中,立即用75%(V/V)乙醇溶液浸泡的医用脱脂棉球擦手,点燃无菌箱(室)内的酒精灯。7.3.2.~7.3.7的操作应在无菌箱(室)内的火焰区进行。
7.3.2 选择适宜的稀释度,应使最后一个稀释度接种后平皿上生长的菌落数小于300个。在空白稀释水样瓶(6.2)上标上稀释度数。
7.3.3 用10倍稀释法稀释水样,即用5mL 无菌吸管(6.3)吸取5mL 水样(7.1.1)注入到45mL 空白稀释水中充分摇匀,此时稀释度为10-1。
7.3.4 另取一支5mL 无菌吸管吸取5mL 稀释度为10-1水注入到第二个稀释水中,充分摇匀,此时稀释度为10-2。依次类推,直至需要的稀释度为止。
7.3.5 将不同稀释度的水样分别接种到无菌培养皿(6.4)中,每个稀释度重复接种3~5皿,每皿接种1mL,接种时左手手撑托住培养皿,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将培养皿盖提起,使右手中的吸管恰好插入,吸管与培养皿底成45°角相接,移开吸管时吸管不宜再碰到培养皿,接种时间不宜超过4s,每接一个稀释度更换一支无菌吸管。
7.3.6 另取一组培养皿不接水样,作为空白。
7.3.7 将灭过菌的培养基(6.1)冷却至45±1℃,按(7.3.5)掀开培养皿盖,将培养基灌入培养皿内,每皿应灌15~20mL。灌皿时不要使培养基直接灌在水样上,灌皿后要将融化的培养基和皿中水样彻底混合,小心勿使混合液溅到培养皿的边缘。测定一个水样从接种到灌皿不得超过20min。
7.4 培养待培养皿中培养基(7.3.7)固化后,倒置平皿,在生化培养箱中29±1℃培养72h。
8 计数与报告
8.1 培养之后,取出培养皿,若空白培养皿出现菌落,表明测定过程中有污染,本次测定无效。
8.2 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度,立即进行计数,求得平均菌落数,并修约成二位有效数字(见表例1)。
8.3 若有二个稀释度,其生长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则视二者之比值来决定,若其比值小于2,应报告其平均数;若大于2则报告其中较小的数字(见表例2及例3)。
8.4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大于300,则应选择稀释度最高的培养皿计数(见表例4)。
8.5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小30,则应选择稀释最低的培养皿计数(见表例5)。
8.6 若所有稀释度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例6)。
8.7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之间,其中一部分大于300而另一部分小于30时,则选择最接近30或300的培养皿计数(见表例7)。
8.8 以个/mL 表示循环冷却水中异养菌的数量按下式计算:
XFV
异养菌(个/mL)式中:X—按(8.2)方法计数得出的培养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个,
V—取稀释水样的体积,mL,
F—水样稀释倍数,
9 精密度
9.1 由于微生物能以单独个体,双双成对、链状、成簇或一团团等形式存在,而且没有单独一种培养基能满足一个水样中所有细菌的生理要求。所以,由此法所得的菌落数可能要低于其正常存在的活细胞的数目。
9.2 标准平皿计数的正确度随着平行样皿的增加而增加,当使用5个平行皿,每皿加1mL 样品时测定结果的置信度为95%。
10 备注
本规程参照GB/T14643.1编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