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0-27
点击下载
绪 言
建国以来,我国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评价并勘探了近六百处铅锌矿产地,探明的铅锌储量跃居世界前列,提交了许多可供矿山建设依据的地质勘探报告,积累了丰富的勘探铅锌矿床的经验,为我国发展铅锌工业和地质勘探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实践表明,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应坚持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地质条件的可能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选择勘探矿区;合理地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勘探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矿床地质研究程度;认真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勘探;讲究经济效益,缩短勘探周期,用相对较少的投资和工作量,提交符合质量要求的地质勘探报告。
本规范是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收集探采对比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建国以来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的经验,根据原国家地质总局1977年颁发的《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的原则而制定的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要求。它是我国现行地质工作管理体制下,指导铅锌矿地质勘探和审批提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地质勘探报告的技术要求。在执行过程中,要结合各矿床地质特点和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具体运用。
第一章 工业要求
第一条:铅、锌矿的特性及用途
铅是兰灰色金属,硬度1.5,比重11.34,熔点327℃,沸点1525℃;能与锌、锡、锑、砷等金属组成合金。铅的展性良好,延性甚微;在干燥空气中,铅不发生化学变化;在潮湿空气中,易形成氧化铅薄膜覆盖其表面;常温下,铅几乎不溶于稀盐酸和硫酸,但溶于硝酸,铅对碱、氨、氰酸及有机盐具有较好的防腐蚀能力。
锌是兰白色金属,硬度2.0,熔点419℃,沸点906℃,加热至100-150℃时,具有良好压延性,压延后比重为7.19,锌能与铅、锡、锑、镍、铜等金属组成合金。在常温下的干燥空气中,锌不起变化;在潮湿空气中,其表面生成致密的碱性碳酸锌薄膜,可保护锌金属内部和镀锌金属表面不再氧化受腐蚀。 由于铅、锌具有上述特性,因此被广泛用于电气工业、机械工业、军事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等部门,铅金属还在核工业和石油工业等部门有所应用。 第二条:常见的铅、锌矿物
我国目前常见的铅、锌矿物共17种,它们均不同程度地为工业所利用,其中尤以方铅矿、闪锌矿为最重要(表1)。
我 国 常 见 铅 锌 矿 物 表1 金属含量(理论值) 顺序 矿物名称 化 学 式 备 注 % 1 方铅矿 Pb:86.6 PbS 2 硫锑铅矿 Pb:55.2 Pb5Sb4S11 3 脆硫锑铅矿 Pb:40.1 Pb4FeSb6S14 4 车轮矿 Pb:42.4 PbCuSbS3 5 白铅矿 Pb:77.6 PbCO3 6 铅矾 Pb:68.3 PbSO4 7 铬铅矿 Pb:64.1 PbCrO4 8 磷氯铅矿 Pb:76.38 Pb5[PO4]3Cl 9 砷铅矿 Pb:69.6 Pb5[AsO4]3Cl 10 矾铅矿 Pb:73.1 Pb5[VO4]3Cl
11 钼铅矿 Pb:56.4 PbMoO4 12 闪锌矿 Zn:67.1 ZnS 包括铁 13 纤维锌矿 Zn:67.1 ZnS 闪锌矿 14 菱锌矿 Zn:52.1 ZnCO3 15 异极矿 Zn:54.3 Zn4Si2O7(OH)2·H2O 16 硅锌矿 Zn:58.6 Zn2SiO4 17 水锌矿 Zn:59.6 Zn5[CO3]2·[OH]6 第三条:铅、锌矿石工业类型
应在研究矿床中矿石自然类型的基础上,结合矿石加工技术特征,划分矿石工业类型。根据以往勘探和生产经验,铅锌矿石的工业类型有: 1.按矿石氧化程度不同,可分为: 硫化矿石:铅或锌氧化率<10%; 混合矿石:铅或锌氧化率10—30%; 氧化矿石:铅或锌氧化率>30%。
2.按矿石中主要有用组份不同,可分为:铅矿石、锌矿石、铅锌矿石、铅锌铜矿石、铅锌硫矿石、铅锌铜硫矿石、铅锡矿石、铅锑矿石、锌铜矿石等。
3.按矿石结构、构造不同,可分为:浸染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条带状矿石、细脉浸染状矿石等。
4.按脉石矿物不同,可分为:重晶石型矿石、脉石英型矿石、萤石型矿石、方解石型矿石及天青石型矿石等。
矿石工业类型划分,不宜繁杂。当工业部门需要按类型分采、分选(冶),而在地质剖面图上能够圈出,且与相邻剖面能对应相连,则应圈出其分布范围,分别计算储量。
第四条:铅锌矿的选矿和精矿标准
铅锌矿石一般均需选矿富集为精矿使用。根据铅锌矿石类型不同,选矿方法也不同。一般硫化矿石多用浮选。氧化矿石用浮选或重选与浮选联合选矿,或硫化焙烧后浮选,或重选后用硫酸处理再浮选。对于含多金属的铅锌矿,常采用磁—浮、重—浮、重—磁—浮等联合选矿方法。 铅锌矿石进行选矿后,其精矿产品应符合冶金部部颁标准。 1.铅精矿质量标准(表2)
铅精矿质量标准(YB113—81) 表2 铅不小于 杂质不大于(%) 品级 (%) Cu Zn As MgO Al2O3 一 70 1.5 5 0.3 2 4 二 65 1.5 5 0.35 2 4 三 60 1.5 5 0.4 2 4 四 55 2.0 6 0.5 2 4 五 50 2.0 7 协议 2 4 六 45 2.5 8 协议 2 4 七 40 3.0 9 协议 2 4 注:铅精矿中金、银、铋为有价元素,应提出分析数据(按:冶金部原定标准中,所谓有价元素,指计价元素,例如在精矿中Au>1g/T、Ag>20g/T开始计价。) 2.锌精矿质量标准(表3)
锌精矿质量标准(YB114—81) 表3 品级 锌不小于 杂 质 不 大 于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 59 57 55 53 50 48 45 43 40 Cu 0.8 0.8 0.8 0.8 1.0 1.0 1.5 1.5 2.0 Pb 1.0 1.0 1.0 1.0 1.5 1.5 2.0 2.5 3.0 Fe 6 6 6 7 8 13 14 15 16 As 0.2 0.2 0.2 0.3 0.4 0.5 协议 协议 协议 SiO2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F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3.铅、锌混合精矿、氧化铅精矿、铅锡混合精矿,目前尚无冶金部部颁标准,现仅将有关单位使用的企业标准列为附录一,供参考。
第五条:工业指标
1.凡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地质勘探报告,所采用的具体工业指标,应由地质勘探部门提出初步意见,并附必要的地质资料,由工业部门委托矿山设计部门进行经济核算和比较研究后,由省以上工业主管部门确定。
在进行矿床普查评价时,可参考一般工业指标。 2.一般工业指标(表4)
一般工业指标 表4 项目 Pb(%) Zn(%) 可采厚度 夹石剔除 矿石类型 边界品位 工业品位 边界品位 工业品位 (米) 厚度(米) 硫化矿 0.3—0.5 0.7—1.0 0.5—1.0 1.0—2.0 1.0—2.0 2.0—4.0 混合矿 0.5—0.7 1.0—1.5 0.8—1.5 2.0—3.0 1.0—2.0 2.0—4.0 氧化矿 0.7—1.0 1.5—2.0 1.5—2.0 3.0—6.0 1.0—2.0 2.0—4.0 说明:① 边界品位指单样,工业品位指单项工程平均品位,厚度指标均为真厚度。 ② 当矿床品位较贫,规模较大,伴生组份多,矿石易选,矿山开采条件和外部建设条件较好时,可取其下限值;反之,取其上限值。
③ 确定可采厚度和夹石剔除厚度,当矿体倾角平缓时,取其上限值;反之,取其下限值。适于露采矿床的可采厚度,还可适当增大。
3.铅锌矿床中伴生组份的评价。为了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当伴生组份品位达到表5所列的含量时,要认真进行取样化学分析以及选矿富集途径、赋存状态的研究。
伴生组份综合评价一般参考指标 表5 伴生组份 Cu WO3 Sn Mo Bi 矿石品位(%) 0.06 0.06 0.08 0.02 0.02 伴生组份 S Sb CaF2 Au (g/T) As * 矿石品位(%) 4 0.4 5 0.1 0.2 伴生组份 Ag (g/T) Cd In Ga Ge 矿石品位(%) 2 0.01 0.001 0.001 0.001 伴生组份 Se Te Tl Hg * U * 矿石品位(%) 0.001 0.001 0.001 0.005 0.02 注:上表中元素的含量系指: 一、该元素能形成独立的有用矿物,通过选矿,能选成单独精矿产品的,如: 1.Cu主要系指赋存在硫化铜矿物中者;
2.WO3主要系指赋存在白钨矿、黑钨矿中者; 3.Sn主要系指赋存在锡石中者; 4.Mo主要系指赋存在辉钼矿中者; 5.Bi主要系指赋存在辉铋矿中者;
6.S主要系指赋存在硫铁矿(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中者; 7.CaF2主要赋存在萤石中者;
8.Sb主要指赋存在硫锑铅矿和脆硫锑铅矿中者。
二、表中Au、Ag的含量要求,来源于铅锌精矿中含Au1g/T,含Ag20g/T,即可单独计价。以原矿经选矿富集10倍,折算出原矿石含Au0.1g/T、Ag2g/T作为评价指标。考虑Au、Ag含量太低,分析误差大,亦可按精矿中含Au1g/T、Ag20g/T的标准进行评价。
三、Ge、Ga、In、Se、Te、Tl、Cd等分散元素,经选矿一般富集在铅、锌、铜的精矿中,通过冶炼回收。
*四、汞、铀、砷元素,当环保措施较好,它们在铅锌矿床中达到:Hg>0.005%、U>0.02%、As>0.2%的含量时,有综合利用的可能性,需对其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分选或回收途径进行研究。
第二章 地质研究
第六条:区域地质研究
应着重研究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分布特点,有时还要研究区域变质作用和岩相古地理环境,阐明它们各自对铅锌矿床的形成和分布的关系。
测区范围,一般应能反映出控制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比例尺可用1/5万至1/万。
第七条:矿床地质研究 1.地层、岩性、岩相研究
对产于沉积岩层中的铅锌矿床,地层研究是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应有依据地确定区内地层的时代,对地层(尤其是含矿地层)进行详细分层,找出对比标志,详细研究含矿层位或容矿岩层的岩性、岩相、沉积环境、沉积建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阐明它们对矿床形成及矿体空间分布的关系。 2.构造研究
一般应侧重研究控矿的、控岩的和破坏矿体的构造,研究它们的形态和性质及其空间分布范围、产状变化特点、发育先后次序、相互复合关系,阐述它们对矿床的形成或破坏有何关系及影响。探索控制矿床产出空间位置的构造因素,分析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对破坏矿体较大的构造要查明其性质,其空间位置和破坏程度要有工程控制。
3.岩浆活动(包括火山作用)研究
对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矿床:应研究侵入岩的岩类、岩性、岩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岩体形态、规模、产状变化、侵入时代、演化特点以及与成矿的关系及其对矿休的破坏或影响。对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应研究火山岩系的时代、层序、岩性、岩相以及喷发~沉积旋回,阐述火山机构与成矿的关系。
4.变质作用研究
对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应研究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影响因素,变质岩岩性特点,变质相带及其分布,以及变质作用对矿床的改造或形成的影响。 5.风化作用研究
对氧化带较发育或残、坡积铅矿发育的矿区,应重视风化作用对氧化带和砂铅矿形成以及对原生矿改造的研究,包括对风化作用的程度、范围、深度、风化作用的产物的研究,控制风化壳形成的有关因素的研究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并注意风化作用对开采技术条件和矿石工业利用性能的影响。 6.围岩蚀变研究
研究不同构造部位围岩岩性的蚀变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7.根据上述各项研究成果,探讨有利于成矿最佳组合因素,探讨成矿的物质来源、成矿作用特征、矿床成因等问题,总结矿床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找矿方向指导矿区外围找矿。
第八条:矿体形态研究
根据矿床地质和矿化规律特征,研究矿体(或矿体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分布范围。对主矿体(层)还应研究矿体规模、形状、产状、分枝复合、尖灭再现、斜列再现、夹石分布等变化规律,及成矿后断层或火成岩对矿体的穿插破坏情况。
对主要矿体(层)的连接,必须找出对比标志,有依据地正确圈定矿体。
第九条:矿石物质组份的研究
1.查明金属、脉石矿物种类、比例、粒度、嵌布特征、矿石构造,以及它们在不同矿石类型中的变化情况。
2.研究影响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和效果的杂质种类(矿石中Cu、As、Fe、F、SiO2、MgO、Al2O3等杂质。脉石矿物中易泥化的滑石、石膏、重晶石、萤石、绿泥石、绢云母、高岭土以及断层泥、可溶性盐类等)、大致含量、赋存状况和分布变化等情况。
3.查明矿石中伴生元素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各自与铅、锌等主元素的相关性,并了解其分布变化情况以及它们在不同物相中的分配值和分配率。
4.研究铅锌矿化特点、矿石品位变化规律及矿床原生分带性。
5.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和结构构造特点,以及影响加工技术性能效果的矿石工艺特性,研究和划分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统计其比例,查明其相互关系及空间分布情况,尤其在矿床中氧化带发育时,需根据矿石的氧化程度,查明硫化矿石、混合矿石和氧化矿石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界线。
6.了解矿体中的夹石和近矿围岩的物质组份,注意其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并评述当其混入矿石中时,对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 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
第十条:水文地质的研究
1.根据我国目前已勘探的铅锌矿床,按照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的含水空间形态,铅锌矿床水文地质类型主要有二类:
第一类: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裂隙充水矿床)。 第二类: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岩溶充水矿床)。
各类充水矿床,根据矿体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关系,地表水体对矿床充水影响程度,主要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地下水补给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三型,如表6。
我国铅锌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表6 影 响 矿 床 水 文 地 质 条 件 的 主 要 因 素 水文地质条件矿 床 充 水 主 要 含 水 层 矿 床 实 例 复 杂 程 度 矿 床 埋 藏 条 件 或 构 造 破 碎 带 的 富 水性 Ⅰ 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低富水性弱 甘肃省厂坝、小水文地质条件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利单位涌水量(q),一般<0.1 铁山,浙江省五简单的矿床 于地下水在开采时自流排升/秒·米 部 泄,或地下水位以下,附近矿坑一般涌水量(Q)<5000 3无地表水体影响。 米/日 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低富水性中等 黑龙江省小西侵蚀基准面以下,附近无地单位涌水量(q)一般0.1~1.0林,辽宁省关门Ⅱ 表水体,或有地下水提,但升/秒·米 山,江苏省栖霞水文地质条件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 矿坑一般涌水量(Q)<20000山,湖南省桃林 中等的矿床 3米/日 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低富水性中等 四川省大梁子 侵蚀基准面以上,但位于地补给条件好 下水位以下,地形有利于地矿坑一般涌水量(Q)<200003下水在开采时自流排泄。 米/日 ⒈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富水性强,补给条件好,单位广东省凡口,广低侵蚀基准面以下,地形有涌水量(q)一般>1升/秒·米 西(区)泗顶,Ⅲ 利于地下水聚集。 矿坑一般涌水量(Q)>20000湖南省水口山、水文地质条件3 ⒉ 附近或矿区内有地表米/日 香花岭 复杂的矿床 水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对矿床充水有影响。 2.水文地质研究要求
铅锌矿床普查勘探中水文地质工作要求,应按地质矿产部1982年12月26日颁发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勘探规范》执行。
我国铅锌矿床成矿条件大多数与碳酸盐岩有关,对岩溶充水矿床,在普查勘探阶段应着重做好如下工作:
应重视使用综合水文地质勘探手段,如做好区域和矿区水文地质测量;生产矿井及老窿水文地质调查;做好水文地质钻探;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和水文地质资料收集工作,尤其要做好岩心溶蚀情况的系统观察分析和岩溶率统计;水文地质试验(包括单孔、群孔抽水试验,生产坑道抽、放水试验,地下水连通试验等);地面物探及水文物探综合测井;岩溶调查;地下暗河示踪试验;地表水、地下水动态观测,水样和岩(土)样室内分析试验等。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研究以下几点: ① 研究碳酸盐岩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 ② 断裂构造的性质、产状、规模。
③ 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类型、分布规律及与构造等地质因素的关系;溶洞裂隙充填物和充填情况及对矿山开采的影响,岩溶发育带的深度,含水层的富水性、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 ④ 对矿床充水有影响的岩溶、裂隙导水体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⑤ 以地下暗河充水为主的矿床,要研究地下暗河的位置与矿床的关系及对矿床充水影响程度,各地下暗河之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暗河流量及动态变化;研究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漏斗等发育程度和分布;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和排泄区。
3.通过勘探和试验所获得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第一开采水平(或基建开拓水平以上中段)的涌水量,并估算下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
第十一条: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1.在研究矿床地质构造规律的基础上,详细研究矿体及其顶底板围岩中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等的发育程度和分布情况,评价矿体及其顶底板的稳固性;对适于露天开采的矿床,还应评价未来露天开采矿场边坡稳定性。
2.研究岩溶的形态类型,发育程度与分布规律,溶洞充填物和充填情况。 3.对矿床开采排水疏干时可能产生的地面塌陷及范围作出预测和评价。 4.第四系松散层的岩性、厚度、分布。
5.调查老窿的分布范围、老窿充填情况和积水情况。
6.测定各类矿石、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有关参数,如:抗压、抗剪、体重、硬度、块度、湿度、松散系数、安息角及矿石结块性等。
7.测定游离二氧化硅、铀、氡气的含量,研究引起硫的自燃原因。 8.调查并收集可能存在的地热异常和地震资料。 上述各项应尽可能在坑道里观测研究和取样测试。
第四章 勘探类型和勘探工程间距
第十二条:为正确、合理地勘探矿床,应认真研究和确定矿床勘探类型
1.研究的内容应以影响勘探难易程度的地质因素为主,研究的对象以矿床中的主矿体为重点。随
着勘探工作的进展和认识的深化,应对原定勘探类型进行对比验证,使之逐步合理。
2.研究和确定勘探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有:矿体延展规模(包括矿体走向长度和倾斜深度,延展面积,主要是走向长度);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包括矿体形状、厚度变化幅度、变化系数、产状变化、分枝复合、成矿后构造或火成岩体破坏矿体程度等);有用组份分布均匀性(包括各种矿石类型在矿体中分布稳定程度、矿化连续性、品位变化系数等)。
第十三条:根据我国已勘探铅锌矿床的实际情况,按前述划分和确定矿床勘探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将铅锌矿床类型划分为如下五类
第一类:矿体延展规模特大;矿体形态规则,一般为层状或巨厚似层状;有用组份属于均匀至较均匀。如云南金顶矿区一号矿体。
第二类:矿体延展规模大,个别特大;矿体形态属较规则或规则,以似层状为主,亦有脉状或层伏;有用组份属不均匀至均匀。如湖南桃林矿区。
第三类:矿体延展规模以中等为主;矿体形态一般较规则,个别属规则,以似层状、脉状、透镜状居多;有用组份属不均匀或较均匀。如甘肃小铁山矿区、江西德兴矿区。
第四类:矿体延展规模以小型为多,个别属中等;矿体形态为不规则或极不规则,形状为透镜伏、筒柱状或脉状等;有用组份为不均匀或极不均匀。如湖南水口山矿区、辽宁关门山矿区。
第五类:矿体延展规模较小,形态极不规则,多为小囊状、小透镜状、小筒柱状或其它极不规则状;有用组份为极不均匀。
注:划分和确定铅锌矿床勘探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其变化等级和特征如下,供作参考。 ① 矿体规模:
特大:走向长度>1200米,延展面积>0.8平方公里。
大:走向长度800—1200米,延展面积0.4—0.8平方公里。 中:走向长度150—800米,延展面积0.02—0.4平方公里。 小:走向长度<150米,延展面积<0.02平方公里。 ② 矿体形态复杂程度:
规则:一般为层状,产状变化小,没有或稍有分枝复合现象;一般无构造破坏;厚度变化幅度小,厚度变化系数<50%。
较规则:一般为似层状、脉状,个别为层状,产状变化小,矿体分枝复合以简单者居多;一般无构造破坏;厚度变化幅度小~中,厚度变化系数50~80%。
不规则:一般为脉状、透镜状,少数为似层状,产状变化多属小~中等;矿体分枝复合以中等为主;断层破坏程度中等;厚度变化幅度中~大,厚度变化系数80~100%。
极不规则:一般为筒状及囊状,也有羽毛状、透镜状等不规则状;产状变化大;矿体分枝复合复杂或呈零星小矿体;有时有断层破坏;厚度变化大,厚度变化系数>100%。 ③ 有用组份分布均匀性:
均匀:矿化一般连续,矿石类型较简单,有用组份在矿体中分布均匀,品位变化不大,变化系数一般<80%。
较均匀:矿化一般连续至较连续,或矿化虽连续但夹石较多;有用组份在矿体中分布较均匀,品位变化不大,变化系数一般80~100%。
不均匀:矿化一般不连续,个别较连续,有用组份在矿体中分布不均匀,品位变化大,变化系数一般100~180%。
极不均匀:矿化极不连续,有用组份在矿体中分布极不均匀,变化系数一般150~200%以上。 上述厚度、品位变化系数是根据我国铅锌矿区实际统计而综合的一般参考数据,具体运用时要结合矿区实际情况。
第十四条:在总结我国铅锌矿床勘探经验和探采验证对比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各勘探类型的地质特征,提出控制各级别储量的基本工程间距如表7
探求B、C级储量勘探工程间距表 表7
勘 探 工 程 间 距 (米) B 级 C 级 走 向 倾 向 走 向 倾 向 Ⅰ 100 50—100 200 100—200 Ⅱ 50—80 40—50 100—160 80—100 Ⅲ 40—50 40—50 80—100 40—50 Ⅳ 40—50 40—50 注:第V类型(未列表)小而复杂,勘探工程间距,一般用走向为40—50,倾向为50,探求D级储量,提供边探边采。
为了正确应用上表中勘探工程间距和合理地选择勘探手段,特作如下说明: 1.表中所列工程间距,系指钻孔或坑道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
2.Ⅰ、Ⅱ类型矿床钻探可探求B级、C级储量;但Ⅱ类型矿床B级储量应有少量坑探检查验证;Ⅲ类型矿床钻探可探求C级储量,B级储量一般应用坑探探求或坑钻结合探求;Ⅳ类型矿床,一般用坑钻结合探求C级。
在地形有利,或不适于钻探施工时,Ⅰ—Ⅲ类型矿床,也可用坑探探求各级储量。
当矿体埋藏深,或地形条件又不利于采用坑道探矿时,应专题报告勘探主管部门,并与有关单位具体商定勘探手段问题。
3.当矿体规模、形态、品位变化情况是倾斜方向稳定,走向方面变化大时,如筒状、柱状矿体,则表中的走向工程间距可适当加密,倾向工程间距可适当放稀。
4.为有利详细研究矿体赋存特点,地表槽、井等轻型坑探工程间距,一般应较相应类型走向工程间距加密一倍。
第五章 矿床地质勘探程度
第十五条:矿床控制程度
1.在详细勘探区内,应控制矿体总的分布范围、空间位置、矿体边界。 2.查明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界线。
3.对适于坑采的矿床,应控制主矿体两端、上下盘界线及其延伸情况;对确定露采的矿床,要系统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露天采场底界标高面上矿体边界。
4.对盲矿体应控制首采地段主矿体顶部边界,必要时应适当加密工程。 5.对破坏矿体较大的断层及火成岩侵入体,应有工程进行控制。
第十六条:勘探深度
鉴于目前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矿床勘探深度一般为300—400米左右,最大为500米左右。对勘探深度以下的矿体,应有少量的或稀疏的工程了解其远景。对生产矿区深部和埋藏较深的隐伏矿床,其勘探深度可根据建设需要情况与有关部门商定。
对延展规模大的矿床,应与设计、生产部门共同协商划分矿段,分期勘探,以适应分期建设需要。
第十七条:详细勘探范围内各级储量的比例要求
大、中型矿床一般要求探明B+C级储量占B+C+D级储量的70%以上,其中分布在首期开采部位的B级储量应占5—10%;对某些地质条件复杂,经用较密工程控制仍探求不到B级储量时,可探求到C+D级储量,其中C级储量占60—70%;对某些规模偏小而复杂的矿床,其C级比例还可适当减少。
对小型矿床一般只探求C+D级储量,其中C级占50%;对复杂的小型矿床(如第V勘探类型),经用较密工程仍探不到C级储量时,可少求C级或探求D级储量,供边探边采。
对详细勘探深度范围以下的深部矿体,用稀疏工程控制的D级储量,不列入计算各级储量比例。
第十八条:老矿区和主矿体上盘小矿体的勘探程度 对生产矿区深部或其外延勘探区,可适当降低勘探程度,其各级储量比例可视矿区具体情况与设计、生产部门共同商定。 勘探 类型 对主矿体上盘的小矿体,必要时应适当加密工程,提高其勘探程度。
第六章 综合勘探与综合评价
第十九条:伴生组份综合评价要求
1.铅锌矿石中伴生组份较多(如Cu、WO3、Sn、Mo、Bi、As、Hg、Sb、Co、Ni、Au、Ag、Pt、Pd、Fe、Mn、Cd、Ga、Ge、In、Se、Be、Te、Tl、V、U及硫铁矿、萤石、天青石、重晶石等)应查明它们的种类,在不同类型矿石中的分布、含量及其变化。
2.研究伴生组份的赋存状态,查明它们各自在不同矿物中的分配值和分配率,以及与不同世代矿物的相关性。
3.通过选矿(或冶炼)试验了解各种产品(包括选矿中的精矿、尾矿,以及冶炼中的各产品)中伴生组份的迁移情况和富集程度以及回收率,如形成单独矿物的伴生组份,选矿时应进行综合回收试验,以指出其综合回收途径或方向。
4.对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的伴生组份应分别计算储量。凡伴生组份经选矿后能分选为合格精矿产品的,或在选矿时主要富集到铅锌精矿而在冶炼过程中能回收利用的,可用矿石中该组份的含量计算其储量;有的伴生组份在选矿时部分进入精矿,部分进入尾矿,则只能用精矿中该组份的含量计算其储量。对于当前能利用的计算为《表内》储量,暂不能利用而在将来有可能利用的计算为《表外》储量。伴生组份的储量级别,可按其对综合研究评价程度而定。
5.有时铅锌矿床中其它某些组份含量较高,已达到它的工业品位要求,就应将它列为主金属之一,同时进行勘探研究。在工业部门正式确定铅锌矿石工业指标时,也应同时确定该组份的工业指标,作为储量计算的依据。
第二十条:对矿区内铅锌矿体上下盘及其附近的共生矿产应进行综合勘探评价
为避免遗漏共生矿产,对具有综合开采价值的共生矿产如铜、锡、钨、菱铁矿、磁铁矿、硫铁矿、萤石、重晶石、磷块岩、菱镁矿、天青石、石膏等,在勘探铅锌矿的同时应按一孔多用的原则,探明其赋存部位、分布范围、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品位变化。如共生矿产为贵重金属或急缺矿产,采用铅锌矿床的勘探网度还不能作出评价时,应适当增加工作量。其勘探研究程度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参照该矿种规范要求进行确定,或与有关工业部门商定。
第七章 勘探工作质量要求
第二十一条:矿床地质图
1.为了解矿床基本地质条件及各项控矿地质因素以合理地部署勘探工作,应认真细致地填制矿床地质图,其比例尺一般为1∶1000—1∶2000。
2.当浮土覆盖范围大时,应适当使用填图工程(槽、井或浅钻)以控制主要地质界线,配合使用必要的地层钻和构造钻,以了解地层层序、岩性及构造发育情况。填图工程和填图观察点,均须纳入实际材料图。
第二十二条:物化探工作
物化探工作应符合其专业规范中的质量要求,并注意如下几点:
1.根据矿区地质特点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条件以及工作目的要求,认真做好物化探设计和物性参数测定、方法有效性试验等工作,合理选用综合方法,正确评价物化探异常。
在浮土广泛掩盖地区,物探工作除着眼于寻找隐伏矿体外,应紧密与地质填图工程相配合,为填制基岩地质图提供资料。
2.矿床勘探过程中要开展原生晕研究。在初勘阶段或详勘前期,除应对矿床内填图工程揭露的岩石及新鲜露头进行地表原生晕采样分析外,还应在纵横剖面上选择一定数量的钻孔岩心进行原生晕的系统采样分析,以查明围岩中微量元素组合特征,研究原生晕分带模式,确定寻找盲矿的地球化学指标,指导勘探区盲矿体的寻找工作。
原生晕副样应作为实物资料长期保存,使以后需要增加分析项目或提高分析灵敏度时,分析研究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3.加强对异常的综合研究和必要的工程验证工作,以提高推断解释水平。在地质勘探报告中应反
映物化探成果,并评述其质量。
第二十二条:坑探工程
1.轻型坑探工程(剥土、探槽、浅井):浮土覆盖浅于3米地区,以槽探工程揭露为宜,浮土覆盖较厚时,以浅井或浅钻代替槽探,施工工程应掘至新鲜基岩0.3~0.5米。
2.重型坑探工程(平巷、穿脉、沿脉、天井、竖井、斜井)的布设,应尽可能考虑为将来的生产所利用。
3.所有坑探工程都应进行地质编录。
4.充分利用老窿或生产矿山坑道,做好资料收集、样品采集和地质编录工作,并将其分布情况测绘于矿床地质图上。
第二十四条:钻探工程
一般要求应按照《岩心钻探规程》的规定执行,并强调如下地质要求。 1.岩、矿心采取率
① 矿心、岩心平均采取率应分别大于75%和65%。在矿体中连续5米的平均采取率小于75%时,应采取补救措施。
② 矿体的顶、底板3—5米范围内的岩心采取率与矿心要求相同。
③ 在疏松、易碎矿层中,使用的钻探工艺应尽量能满足保持矿石原有结构特点和完整性。在复脉状或多脉带型矿床中,为防止钻进中漏矿,应严格控制钻进回次长度及回次采取率。 2.钻孔弯曲度测定(顶角及方位角)
① 所有钻孔均应按《岩心钻探规程》要求测定顶角和方位角,并修正钻孔实际位置。
② 极厚矿体(大于30米)应在见矿点和出矿点各增加一次弯曲度测定,小于30米的矿体,只在见矿点增测一次;复脉状或多脉带矿体连续厚度大于30米时,其弯曲度测定要求与极厚矿体同。 ③ 对钻孔弯曲度的具体要求,应在达到地质图的前提下,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和钻探施工技术条件的可能具体制定。也可考虑设计定向孔。
第二十五条:取样加工工作
1.为了详细研究矿床、评价矿石质量,探讨成矿规律和成因问题,应根据矿床不同特点采取各类样品(岩、矿鉴定样,化学分析样,单矿物样,选矿试验样,岩、矿石物性测定样等)。 2.取样:
基本化学分析样品,取样长度以能正确划分矿石类型,控制矿体边界,满足其品位代表性要求为原则,一般为1—2米。矿心取样一般沿矿心长轴劈取一半作为样品。坑探工程中取样一般可用刻槽法或具代表性的其它方法(如平行刻线法或方格法)。用刻槽法取样时,槽的断面采用10×3厘米或10×5厘米。对氧化矿石中品位变化较大者,采用15×5厘米。
有关各类样品采取数量、质量要求,可按照原国家地质总局1977年颁发的《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执行。 3.样品加工
2
用Q=Kd公式缩分时,其K值可据矿石组份分布均匀程度的不同,选用0.1—0.2。
第二十六条:化验分析工作 1.分析项目
① 基本分析:除Pb、Zn主元素外,对矿体中其他组份如能达到工业品位要求(如Cu、Sn、CaF2、S„„等),也应列入基本分析。
② 组合分析:根据光谱全分析、化学全分析资料结合矿床地质特点,对有实际意义的伴生组份(有益的或有害的),均应列为组合分析项目。
③ 矿石化学全分析:为全面了解各类型矿石中的主元素和其它组份的含量,以确定矿石性质和特点。
④ 岩石化学全分析:一般为SiO2、Al2O3、Fe2O3、FeO、MgO、CaO、MnO、Na2O、K2O、H2O、H2O、CO2、TiO2、P2O5等项目;对碳酸盐类岩石还要增加分析灼失量和有机炭;如研究各类岩石(成矿岩体或矿源层)与成矿的关系,则须注意分析Pb、Zn、Cu、S„„等造矿元素项目。
⑤ 物相分析:为了解各有益有害组份在不同物相中的分配值、分配率,需要进行物相分析,包括对Pb、Zn氧化物和硫化物中所占含量比例的分析。
⑥ 人工精矿分析:为查定某些微量伴生元素如Au、Ag等的含量,当利用矿石组合分析样品不能达到分析灵敏度下限时,应采用简易方法使主金属矿物富集成精矿(其纯度达到精矿品位要求但达不到单矿物样品要求),进行化学(或试金)分析。分析项目及样品数量视不同矿床具体情况而定。评价时,每种矿石类型的有关主金属矿物,可作1—3个人工精矿分析;用作计算储量时,可按工程或按块段采集组合样分离人工精矿进行分析。 2.化学分析内外部检查:
凡参与储量计算的有益组份(主元素和伴生元素),其分析结果均应作系统的内外部检查,以保证储量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对于影响矿石质量或矿石类型划分的有害组份,也须作一定数量的内外部检查,以保证矿石工业评价的可靠性。
① 为检查分析结果的偶然误差,应分期分批及时从副样中抽取占基本分析总数10%的试样,编密码送基本分析单位进行内部检查。
② 为检查分析结果有无系统误差,应抽取占基本分析总数5%的样品(小型矿区不能少于30个),分期分批通知基本分析单位送出外部检查样品。当外部检查结果证实与基本分析结果有系统误差时,双方应各自认真检查原因;若仍无法解决,则应报主管部门批准进行仲裁分析。如经仲裁分析证实基本分析是错误的,则应详细研究其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如无法补救,应全部返工。 ③铅锌元素分析允许误差见表8。
铅、锌元素分析允许误差表 表8 允许偶然误差(%) 组 份 含量(%) 备 注 相 对 绝 对 >15 4 边界品位 5~15 6 铅 1~5 12 0.3—0.5% 0.2~1 20 >25 3 边界品位 10~25 6 锌 1~10 15 0.5—1.0% 0.1~1 20 注:含量段中跨品级的铅锌含量,其允许偶然相对误差用较低一级的误差规定要求,如铅5%含量的允许误差为12%。
第二十七条:矿石加工技术试验要求
1.矿石加工(选矿、冶炼)技术条件研究,一般应做实验室的初步可选性试验和详细可选性试验。初步可选性试验,一般在详查或初勘阶段进行;详细可选性试验,一般在初勘或详勘阶段进行。如属新矿石类型或矿物组份比较复杂的矿石,则初步可选性试验要提前在详查阶段进行,详细可选性试验要提前在初勘阶段进行,以便尽早对矿石质量进行评价。如矿物组份简单,或附近已有生产矿山证实其可选性的小矿床,则应充分收集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并可以少作试验。当矿石物质组份复杂,综合利用价值高,或属新的矿石类型,除进行详细可选性试验外,必要时还应作实验室规模的扩大试验。对某些矿石类型当用选矿方法得不到合格产品或无法单体分离时,尚须进行实验室的冶炼试验。
2.矿石加工技术试验样品的采取,应在矿石类型、品位及空间分布等方面具有代表性。除按各类型矿石分别采取外,还要按各类型矿石所占比例组成混合试验样品。如工业部门需要做半工业试验研究时,采样和试验工作由有关工业部门负责,地质勘探单位协助编好采样设计。
第八章 储量分类、分级及级别条件
+-
第二十八条:铅锌矿储量分类和分级
根据《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要求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铅锌品位低(达到边界品位但达不到工业品位);矿体厚度薄;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又分为A、B、C、D四级。铅锌矿地质勘探阶段只探求B、C、D三级储量。
第二十九条:各级储量用途及条件
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山首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 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体连接有充分依据,矿体形态在相邻剖面基本对应,但局部有变化。
3.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查明,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4.对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5.下列情况不能计算B级储量: ① 计算储量块段中有无矿天窗者; ② 工程内推或外推储量。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体连接有较充分的依据,矿体形态在局部地段虽有分枝复合变化,但在相邻剖面上尚能反映出矿体基本形态大致相似。
3.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基本查明,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 4.基本确定矿石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5.下列情况不能计算C级储量: ① 单工程、单剖面控制的储量; ② 外推计算的储量。
D级——① 为部署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依据的储量;② 一般大、中型矿床部分D级配合B+C级储量,亦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③ 对比较复杂的矿床,一定比例的D级储量配合C级储量,亦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④ 对小而复杂、难于探求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作矿山边探边采的依据。其条件是:
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3.大致确定矿石类型。
4.D级储量一般是用稀疏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复杂变化大、或其它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以及由C级储量块段外推部分的储量。
第三十条:储量计算的一般原则和各项参数要求
1.必须根据省级或省级以上的工业主管部门下达的正式工业指标计算储量。
2.按矿体、矿石类型(工业指标中要求的)、储量类别(表内、表外)、储量级别划分块段分别计算矿石量、平均品位和金属量。
3.计算的储量应是探明的实有储量,不扣除开采和选矿时的损失量,但应扣除采空区的储量。对埋藏在永久工程或重要建筑物下禁采区的储量,应予单独圈定并计算为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 4.储量计算单位:矿石量为万吨;金属量为吨。
5.参与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应以实际测定的数据为依据,且须准确、有代表性。当分矿石类型计算储量时,则应相应地利用各自的平均体重。当矿石品位与体重间存在相关关系时,可按相关关系根据矿石品位计算储量块段的相应体重值。当矿石松散或裂隙空洞发育时,应有大体重校正或采用大体重计算储量。
附录一:
铅锌多金属混合精矿和氧化铅精矿质量标准
一、铅锌混合精矿:难以分选的铅锌矿石,选矿获得混合精矿时,冶炼厂可直接冶炼铅锌金属。目前,我国韶关冶炼厂(凡口铅锌矿供应精矿)和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第三冶炼厂(小铁山铅锌矿供应精矿)均为处理铅锌混合精矿的冶炼厂。
韶关冶炼厂与凡口铅锌矿商定的混合精矿质量标准见表一
表一
每吨金属含量价值(元/吨) 精矿品位 备 注 (%) 铅 锌 ≥35 750 表中所列精矿品位与价格,≥33 730 为混合精矿中铅或锌具有一定≥30 700 品位时的相应价格。如混合精≥28 670 矿铅品位12%,锌品位28%,则≥25 650 铅的纯金属价格1170元/吨,≥23 600 锌的纯金属价格670元/吨 ≥20 1280 550 ≥17 1250 500 ≥15 1230 ≥12 1170 ≥10 1100 ≥8 1000 说明: 1.每批交货Pb≮12%,Zn≮28%为合格品,达不到此要求者为不合格品。不合格品除铅、锌按表列品位计价外,精矿含S、Au、Ag均不计价。
2.合格品含硫按单一锌精矿含S不少于20%,每吨硫70元计价办法计算。 3.合格精矿的含Au、Ag量按单一铅精矿含Au、Ag计价办法计算。 4.混合精矿含Fe不大于18%、含Cu不大于3%。 5.混合精矿不得混染外来物。
6.交货地点为需用企业专用线起点或码头。
二、铅锑混合精矿:目前我国生产铅锑混合精矿的矿山主要为大厂矿务局,其矿物组成为脆硫锑铅矿和硫锑铅矿。广西冶金局暂定大厂矿务局的铅锑混合精矿质量标准见表二。
表二
混合精矿品位(%) 每吨度金属价格(元/吨·度) Pb Sb Pb Sb 24.6 18.4 10.5 4.7
三、铅锡混合精矿:目前我国生产铅锡混合精矿局限于云南个旧,个旧市冶金局使用的铅锡混合精矿质量标准见表三。
表三
等 级 主要成分不少于(%) 杂质不大于(%) 一 二 三 四 Sn 20 15 10 6 Pb 20 25 30 35 S 2 2.5 2.5 2.5 As 1 1 1 1
四、氧化铅精矿:目前我国生产氧化铅精矿,主要为云南省,个旧市冶金局建议的氧化铅精矿质量标准见表四。
表四
杂质不大于(%) 铅不少于 等 级 (%) S As Zn 一 45 2 0.5 10 二 40 2.5 1 10 三 35 2.5 1 10 说明:氧化铅精矿含As>1%时,每增加1%,每吨纯金属价格扣除20元。
附录二:
铅 锌 冶 炼
一、冶炼方法:
炼铅原料主要为硫化铅精矿和少量块矿。铅的冶炼方法有火法和湿法两种,目前世界上以火法为主,湿法炼铅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火法炼铅基本上采用烧结焙烧——鼓风炉熔炼流程,占铅总产量的85—90%;其次为反应熔炼法,其设备可用膛式炉、短窑、电炉或旋涡炉;沉淀熔炼很少采用。铅的精炼主要采用火法精炼,其次为电解精炼,但我国由于习惯原因未广泛采用电解法。
炼锌的原料主要是硫化锌精矿和少量氧化锌产品。火法炼锌采用竖罐蒸馏、平罐蒸馏或电炉;湿法炼锌在近20年以来得到迅速发展,现时锌总产量的70—80%为湿法所生产。火法炼锌所得粗锌采用蒸馏法精炼或直接应用;而湿法炼锌所得电解锌,质量较高,无需精炼。
对难于分选的硫化铅锌混合精矿,一般采用同时产出铅和锌的密闭鼓风炉熔炼法处理。
对于极难分选的氧化铅锌混合矿,经长期研究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处理方法,即用氧化铅锌混合矿原矿或其富集产物,经烧结或制团后在鼓风炉熔化,以便获得粗铅和含铅锌的熔融炉渣,炉渣进一步在烟化炉烟化,得到氧化锌产物,并用湿法炼锌得到电解锌。此外,也可以用回转窑直接烟化获得氧化锌产物。
二、精矿杂质对铅锌冶炼的影响: 1.铅精矿中的杂质:
铜:在精矿中呈含铜硫化物存在。在烧结焙烧温度下,反应为氧化铜,熔炼时还原为金属铜,进入粗铅,如粗铅含铜高(>2%)时,则需造冰铜,对铜进行回收,否则,熔炼时,铅、渣分离困难,且易堵塞虹吸道,造成处理困难,影响工人健康和铅的挥发损失大。铅产品中合铜量较高时易使铅变硬。故要求铅精矿中含铜量<3%,混合精矿含铜<1%。
锌:在铅精矿中以硫化锌状态存在,焙烧时变成ZnO。在熔炼过程中不起化学变化,大部分进入炉渣,增加炉渣粘度,缩小铅液与炉渣比重差,而使二者分离困难,影响铅的回收率。部分ZnO可能凝结在炉壁上形成炉结,使操作困难。原料中含锌高时,会造成高铁炉渣,增加铅在渣中的损失。锌易使铅金属变硬不能压成薄片,并促使硫酸对铅的腐蚀性。因此要求铅精矿含锌不大于10%。
砷:在精矿中以毒砂(FeAsS)及雄黄(As2S3)的状态存在,熔炼时,部分还原成As2O3而挥发进入烟气,形成极有害的大气环境污染。部分As进入粗铅和炉渣;粗铅中含As高时,需采用碱性精炼法除As,产出的浮渣中所含的Na3AsO4极易溶于水而污染水源,致使人畜中毒。砷易与铅形成合金,使铅硬化,故要求铅精矿中含砷不大于0.6%。
氧化镁(MgO):熔点2800℃,增加炉渣熔点,且易使铁的氧化物在渣中溶解度降低,炉渣变粘,一般含MgO达3.5%,则故障频繁,因此希望铅精矿含MgO不大于2%。 氧化铝(Al2O3):熔点2050℃,使炉渣熔点增高,粘度增大,特别是与ZnO结合成锌尖晶石(ZnO·Al2O3),在鼓风炉中系不熔物质,使炉渣熔点与粘度显著升高,故要求精矿中Al2O3不大于4%。 2.锌精矿的杂质:
铜:在精矿中常呈铜的硫化物状态存在,焙烧时,主要形成不同形式的氧化亚铜,残余的硫化铜易
++
形成冰铜,降低炉料的熔点。湿法炼锌时,溶液中的Cu腐蚀管道、阀门,在竖罐蒸馏时,往往有少量进入粗锌,影响商品锌质量。因此要求锌精矿含Cu不大于2%。
铅:锌精矿中含硫化铅较高时,形成易熔的铅硫,铅硫首先促使结块甚至使焙烧料熔化,阻止硫的脱除。氧化铅易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形成低熔点共晶,在800℃时开始熔化,引起炉料在沸腾炉和烟道中结块。湿法炼铅中,焙砂浸出时,转化为硫酸铅,消耗硫酸。火法炼铅中,铅的氧化物在蒸馏罐中还原所得的铅,部分气化,冷凝成为锌锭中的杂质,影响商品锌质量,焙烧矿中硫酸铅在蒸馏罐中被还原为硫化铅,与其它金属硫化物可形成冰铜,造成罐壁的腐蚀。因此要求锌精矿中含铅不大于3%。
铁:铁在锌精矿中呈铁闪锌矿存在时,焙烧时形成铁酸锌。在湿法炼锌过程中,铁酸锌用稀酸浸出不溶解,影响锌的浸出率,增加浸出渣的处理费。精矿中游离的FeS焙烧时转化为Fe2O3,硫酸浸出时呈FeSO4进入溶液,在氧化中和时,生成絮状Fe(OH)3,影响浓密机澄清速度。在火法竖罐蒸馏时,焙烧矿中的Fe2O3还原成FeO与金属铁,其中金属铁在竖罐中形成积铁,影响竖罐温度升高,使锌蒸发不充分,致使渣中含锌高;矿石中存在SiO2时,易与FeO形成硅酸盐侵蚀罐壁;当粗锌进入蒸馏塔时,粗锌含铁量直接影响塔的寿命。因此希望锌精矿含铁一般不大于16%,湿法炼锌不大于10%。
砷:精矿中含砷,在沸腾焙烧时,砷进入烟气,造成制硫酸时V2O5触煤中毒。焙烧矿中的砷绝大部分在浸出时被除掉,但溶液含As高,则消耗FeSO4量大(铁量为砷量20倍),铁多渣多,带走的锌也多。As能在阴极上放电析出,产生烧板现象(阴极反熔)。因此要求精矿混合料中As不大于0.5%。 二氧化硅:精矿中往往含有游离的SiO2和各种结合状态硅酸盐,在高温下与氧化锌形成硅酸锌。湿法浸出时,硅酸以胶体状进入溶液中,使产品浓缩,过滤工序极为困难。在蒸馏过程的高温条件下,SiO2与CaO、FeO等形成硅酸盐,腐蚀罐壁有碍蒸馏。要求精矿中SiO2不大于7%。
氟:在沸腾焙烧烟气中的氟,易使制酸系统瓷砖腐蚀,损坏设备。电解液中含氟高时,阴极锌不易剥离。要求锌精矿中F不大于0.2%。
三、铅锌冶炼对伴生组份的综合回收: 1.铅冶炼时的综合回收:
硫:在烧结机烟气中予以回收制硫酸。
铜:在鼓风炉熔炼时,以冰铜形式回收或在火法精炼时以含铜浮渣形式回收。 铊:在烧结烟尘中予以回收。
金、银、铂族金属、硒、碲和铋:在电解精炼阳极泥中回收,或在火法精炼的浮渣中回收。 锌:在鼓风炉渣中用烟化法回收。 镉:在烟尘中予以回收。 2.锌冶炼时的综合回收: 硫:在沸腾焙烧烟气中回收。 铅:在氧化锌浸出渣中回收。
金、银:在浸出渣中用浮选法回收为精矿。 镉:在铜镉渣中予以回收。 铜:在铜镉渣中予以回收。 铟、镓、锗:在铟锗渣中回收。 钴:在净液时以钴渣形式回收。
铊:在除氟氯过程中(多膛炉或回转窑)的烟尘中回收。 四、铅锌冶炼产品质量标准: 1.铅金属见表1 2.锌金属见表2
铅 金 属 GB496—64 表1 化 学 成 分 (%) 铅代 用 途 品杂 质 不 大 于 号 Pb≮ 举 例 号 Ag Cu Sb Sn As Bi Fe Zn Mg+Ca+Na 总和 1 Pb99.994 0.0005 0.0005 0.0005 0.001 0.0005 0.003 0.0005 0.0005 0.003 0.006 铅粉和特—1 殊用途 2 Pb99.990 0.0005 0.001 0.001 0.001 0.001 0.005 0.001 0.001 0.003 0.01 铅板压延—2 品、光学玻璃和铅丹 3 Pb99.980 0.001 0.001 0.004 0.002 0.002 0.006 0.002 0.002 0.003 0.02 铅合金板—3 栅和印刷铅板 4 Pb99.950 0.0015 0.001 0.005 0.002 0.002 0.03 0.003 0.003 Mg 0.005 0.05 耐酸衬子—4 Ca+Na 和管子 0.002 5 Pb99.900 0.002 0.002 Sb+Sn 0.005 0.06 0.005 0.005 Mg 0.01 0.01 焊锡、印—5 0.01 Ca+Na 刷铅字合0.04 金、铅包电缆、轴承合金 6 Pb99.500 0.002 0.004 Sb+Sn+As 0.10 0. 01 0. 01 Mg 0.02 0.5 铅字合—6 0.25 Ca+Na 金、淬火0.10 槽、水道管接头 锌 金 属 GB470—64 表2 化 学 成 分 (%) 锌 代 品 杂 质 不 大 于 用 途 举 例 号 Zn≮ 号 Pb Fe Cd Cu As Sb Sn 总和 特Zn—99.995 0.003 0.001 0.001 0.0001 0.005 高级合金及特殊用途 1 01 1 Zn—99.99 0.005 0.003 0.002 0.001 0.01 压铸零件、电镀锌、高级氧1 化锌、医药化学试剂 2 Zn—99.96 0.015 0.01 0.01 0.001 0.04 电极锌片、黄铜、压铸零件、2 锌合金 3 Zn—99.90 0.05 0.02 0.02 0.002 0.1 锌板、热镀锌、铜合金 3 4 Zn—99.50 0.3 0.03 0.07 0.002 0.005 0.01 0.002 0.5 锌板、热镀锌、氧化锌、锌4 粉 5 Zn—98.70 1.0 0.07 0.2 0.005 0.01 0.02 0.002 1.3 含锌铜合金、普通氧化锌、5 普通铸件
附录三:
矿区工业品位指标的计算方法
根据普查评价阶段所能获得的地质资料和国内铅锌矿山一般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计算矿区工业品位(指矿区平均品位)可采用简单易行的“价格法”。 “价格法”公式如下:
① 一吨矿石完全成本:为每吨原矿所分摊的采矿、选矿、原矿运输成本及企业管理费和精矿销售费的总和:
采矿成本:即出矿成本,不同开拓方式(平硐、竖井)、不同采矿方法、排水量大小等,均影响采矿成本。目前,我国地下开采小型矿山采矿成本约12—23元/吨,大中型矿山10—28元/吨。
选矿成本:铅锌矿石一般为浮选,其选矿成本受矿石含泥程度、矿物粒度、药剂消耗量、尾矿输送距离等因素影响。目前,浮选的选矿成本一般为10—16元/吨。
原矿运输成本:指采出矿石由坑口至选厂的运输费,受运输距离远近和运输方式(电机车、索道等)的影响。目前,我国坑采矿山一般为1—1.5元/吨。
企业管理费:企业管理费受企业规模大小和管理水平的影响。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2—4元/吨,小型企业3—5元/吨。
精矿销售费:铅锌精矿由矿山选厂运至冶炼厂交货地点的一切费用(运输费、装卸费、管理费等)为精矿销售费。运输费可按公路、铁路、水运的距离和有关部门规定的运价计算。但参与上述公式计算时,应将精矿销售费折算分摊成原矿销售费。
② 采矿贫化率:因地质条件不同、采矿方法不同和管理水平不同,采矿贫化率而有差异。目前,我国坑内采矿的贫化率一般为10—25%。
③ 选矿回收率:根据具体矿区的矿石可选性试验结果选取指标。
④ 精矿含每吨金属价格:为国家规定的现行价格,其计价单位为精矿中所含每吨金属。
由于在公式中,精矿销售费需折算分摊成原矿销售费,而在品位尚未确定的条件下,精矿量难以确定,因此折算分摊存在困难,为避免这一问题,可改用下列公式。在下列公式中,一吨矿石完全成本不包括精矿销售费所分摊折算的费用。
公式中精矿价格需进行折算,如锌精矿含Zn 55%时,每吨金属含量的价格为1010元,则每吨精矿价格为1010元×55%=555.5元。
公式中精矿销售费,系每吨精矿的销售费,不分摊折算成原矿费用。
每一具体矿区在地质评价时,可将具体矿区的各项参数代入上述公式中,求出矿区工业品位,从而对矿区的经济意义作出评价。
根据我国当前铅锌矿生产一般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以及有些矿山生产实际资料,矿区工业品位一般要求,硫化矿Pb+Zn 4—5%,混合矿Pb+Zn 6—8%,氧化矿Pb+Zn 8—10%,这个数据也可供矿床经济评价和考虑矿区是否转入详细勘探的参考。对易采易选、交通方便的矿区,以及生产矿山外围的矿区,这个数据可酌情降低。今后,考虑到矿山管理及采选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述矿区工业品位的参考数据,也必然会逐步降低。
计算矿区工业品位,除“价格法”外,尚有其它一些方法,但多较上述方法繁杂,考虑到普查阶段所能获得的资料有限,故不一一列举,必要时可向工业设计部门了解。
附录四:
矿体的圈定
一、矿体的圈定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反映矿体沿走向、倾向、厚度三度空间的变化范围;二是矿体的内部圈定,反映矿体中矿石类型和氧化矿、混合矿、硫化矿的分布、夹石分布等地质特征的变化。 二、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要求
1.矿体应按工程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起,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时,可按厚度与品位乘积的米百分值圈定。
2.矿体的连接应先连地质现象,再据主要控矿地质特征连接矿体;连接矿体一般用直线,在掌握矿体地质特征的情况下,也可用自然趋势曲线连接。但无论哪种方法,厚度不应大于相邻两工程的最大见矿厚度。
3.矿体的边界圈定:如一孔见矿,另一孔无矿时,可据两工程间矿体厚薄不同,分别以工程间距的1/2等距离作有限内推;当矿体厚度和品位具有渐变趋势时,也可用内插法圈定其尖灭点边界,但只算可采厚度边界线以内的储量;当矿体沿倾斜方向无工程控制时,应视周围控制情况及矿体稳定程度,用无限外推法外推一个正常工程间距或其1/2;沿走向一般可外推正常剖面线距1/2;当矿体埋藏很深无限外推范围有相当伸缩性时,主要应考虑地质情况外,还要考虑采矿深度、实际技术水平等因素。 另外,B、C级块段外推部分的储量,一般作降一级处理。 三、矿体内部边界圈定要求
应根据矿床具体地质特点和采选需要分别对待。当矿体中矿物组份无明显分带规律性,而设计、生产部门在采、选工艺上无分别处理要求或经分析今后生产中难于分别采选处理者,按“混合法”圈定为好(即当矿体中有两种以上有益组份时,只要一种达到边界品位就可能将其圈入矿体,其它伴生组份据其实际品位参加计算,但工程或块段内平均品位必有一种组份大于工业品位。如个别矿块平均品位临近工业品位时,可按金属价值折算处理);只有在可能分别采、选情况时,方考虑按矿石“分类法”(矿体各组份品位,以符合矿石工业指标要求为原则,分别圈为不同的矿石类型)圈定矿体。
铜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0-27
点击下载
绪 言
建国以来,我国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评价并勘探了近六百处铅锌矿产地,探明的铅锌储量跃居世界前列,提交了许多可供矿山建设依据的地质勘探报告,积累了丰富的勘探铅锌矿床的经验,为我国发展铅锌工业和地质勘探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实践表明,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应坚持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地质条件的可能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选择勘探矿区;合理地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勘探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矿床地质研究程度;认真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勘探;讲究经济效益,缩短勘探周期,用相对较少的投资和工作量,提交符合质量要求的地质勘探报告。
本规范是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收集探采对比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建国以来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的经验,根据原国家地质总局1977年颁发的《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的原则而制定的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要求。它是我国现行地质工作管理体制下,指导铅锌矿地质勘探和审批提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地质勘探报告的技术要求。在执行过程中,要结合各矿床地质特点和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具体运用。
第一章 工业要求
第一条:铅、锌矿的特性及用途
铅是兰灰色金属,硬度1.5,比重11.34,熔点327℃,沸点1525℃;能与锌、锡、锑、砷等金属组成合金。铅的展性良好,延性甚微;在干燥空气中,铅不发生化学变化;在潮湿空气中,易形成氧化铅薄膜覆盖其表面;常温下,铅几乎不溶于稀盐酸和硫酸,但溶于硝酸,铅对碱、氨、氰酸及有机盐具有较好的防腐蚀能力。
锌是兰白色金属,硬度2.0,熔点419℃,沸点906℃,加热至100-150℃时,具有良好压延性,压延后比重为7.19,锌能与铅、锡、锑、镍、铜等金属组成合金。在常温下的干燥空气中,锌不起变化;在潮湿空气中,其表面生成致密的碱性碳酸锌薄膜,可保护锌金属内部和镀锌金属表面不再氧化受腐蚀。 由于铅、锌具有上述特性,因此被广泛用于电气工业、机械工业、军事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等部门,铅金属还在核工业和石油工业等部门有所应用。 第二条:常见的铅、锌矿物
我国目前常见的铅、锌矿物共17种,它们均不同程度地为工业所利用,其中尤以方铅矿、闪锌矿为最重要(表1)。
我 国 常 见 铅 锌 矿 物 表1 金属含量(理论值) 顺序 矿物名称 化 学 式 备 注 % 1 方铅矿 Pb:86.6 PbS 2 硫锑铅矿 Pb:55.2 Pb5Sb4S11 3 脆硫锑铅矿 Pb:40.1 Pb4FeSb6S14 4 车轮矿 Pb:42.4 PbCuSbS3 5 白铅矿 Pb:77.6 PbCO3 6 铅矾 Pb:68.3 PbSO4 7 铬铅矿 Pb:64.1 PbCrO4 8 磷氯铅矿 Pb:76.38 Pb5[PO4]3Cl 9 砷铅矿 Pb:69.6 Pb5[AsO4]3Cl 10 矾铅矿 Pb:73.1 Pb5[VO4]3Cl
11 钼铅矿 Pb:56.4 PbMoO4 12 闪锌矿 Zn:67.1 ZnS 包括铁 13 纤维锌矿 Zn:67.1 ZnS 闪锌矿 14 菱锌矿 Zn:52.1 ZnCO3 15 异极矿 Zn:54.3 Zn4Si2O7(OH)2·H2O 16 硅锌矿 Zn:58.6 Zn2SiO4 17 水锌矿 Zn:59.6 Zn5[CO3]2·[OH]6 第三条:铅、锌矿石工业类型
应在研究矿床中矿石自然类型的基础上,结合矿石加工技术特征,划分矿石工业类型。根据以往勘探和生产经验,铅锌矿石的工业类型有: 1.按矿石氧化程度不同,可分为: 硫化矿石:铅或锌氧化率<10%; 混合矿石:铅或锌氧化率10—30%; 氧化矿石:铅或锌氧化率>30%。
2.按矿石中主要有用组份不同,可分为:铅矿石、锌矿石、铅锌矿石、铅锌铜矿石、铅锌硫矿石、铅锌铜硫矿石、铅锡矿石、铅锑矿石、锌铜矿石等。
3.按矿石结构、构造不同,可分为:浸染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条带状矿石、细脉浸染状矿石等。
4.按脉石矿物不同,可分为:重晶石型矿石、脉石英型矿石、萤石型矿石、方解石型矿石及天青石型矿石等。
矿石工业类型划分,不宜繁杂。当工业部门需要按类型分采、分选(冶),而在地质剖面图上能够圈出,且与相邻剖面能对应相连,则应圈出其分布范围,分别计算储量。
第四条:铅锌矿的选矿和精矿标准
铅锌矿石一般均需选矿富集为精矿使用。根据铅锌矿石类型不同,选矿方法也不同。一般硫化矿石多用浮选。氧化矿石用浮选或重选与浮选联合选矿,或硫化焙烧后浮选,或重选后用硫酸处理再浮选。对于含多金属的铅锌矿,常采用磁—浮、重—浮、重—磁—浮等联合选矿方法。 铅锌矿石进行选矿后,其精矿产品应符合冶金部部颁标准。 1.铅精矿质量标准(表2)
铅精矿质量标准(YB113—81) 表2 铅不小于 杂质不大于(%) 品级 (%) Cu Zn As MgO Al2O3 一 70 1.5 5 0.3 2 4 二 65 1.5 5 0.35 2 4 三 60 1.5 5 0.4 2 4 四 55 2.0 6 0.5 2 4 五 50 2.0 7 协议 2 4 六 45 2.5 8 协议 2 4 七 40 3.0 9 协议 2 4 注:铅精矿中金、银、铋为有价元素,应提出分析数据(按:冶金部原定标准中,所谓有价元素,指计价元素,例如在精矿中Au>1g/T、Ag>20g/T开始计价。) 2.锌精矿质量标准(表3)
锌精矿质量标准(YB114—81) 表3 品级 锌不小于 杂 质 不 大 于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 59 57 55 53 50 48 45 43 40 Cu 0.8 0.8 0.8 0.8 1.0 1.0 1.5 1.5 2.0 Pb 1.0 1.0 1.0 1.0 1.5 1.5 2.0 2.5 3.0 Fe 6 6 6 7 8 13 14 15 16 As 0.2 0.2 0.2 0.3 0.4 0.5 协议 协议 协议 SiO2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F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3.铅、锌混合精矿、氧化铅精矿、铅锡混合精矿,目前尚无冶金部部颁标准,现仅将有关单位使用的企业标准列为附录一,供参考。
第五条:工业指标
1.凡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地质勘探报告,所采用的具体工业指标,应由地质勘探部门提出初步意见,并附必要的地质资料,由工业部门委托矿山设计部门进行经济核算和比较研究后,由省以上工业主管部门确定。
在进行矿床普查评价时,可参考一般工业指标。 2.一般工业指标(表4)
一般工业指标 表4 项目 Pb(%) Zn(%) 可采厚度 夹石剔除 矿石类型 边界品位 工业品位 边界品位 工业品位 (米) 厚度(米) 硫化矿 0.3—0.5 0.7—1.0 0.5—1.0 1.0—2.0 1.0—2.0 2.0—4.0 混合矿 0.5—0.7 1.0—1.5 0.8—1.5 2.0—3.0 1.0—2.0 2.0—4.0 氧化矿 0.7—1.0 1.5—2.0 1.5—2.0 3.0—6.0 1.0—2.0 2.0—4.0 说明:① 边界品位指单样,工业品位指单项工程平均品位,厚度指标均为真厚度。 ② 当矿床品位较贫,规模较大,伴生组份多,矿石易选,矿山开采条件和外部建设条件较好时,可取其下限值;反之,取其上限值。
③ 确定可采厚度和夹石剔除厚度,当矿体倾角平缓时,取其上限值;反之,取其下限值。适于露采矿床的可采厚度,还可适当增大。
3.铅锌矿床中伴生组份的评价。为了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当伴生组份品位达到表5所列的含量时,要认真进行取样化学分析以及选矿富集途径、赋存状态的研究。
伴生组份综合评价一般参考指标 表5 伴生组份 Cu WO3 Sn Mo Bi 矿石品位(%) 0.06 0.06 0.08 0.02 0.02 伴生组份 S Sb CaF2 Au (g/T) As * 矿石品位(%) 4 0.4 5 0.1 0.2 伴生组份 Ag (g/T) Cd In Ga Ge 矿石品位(%) 2 0.01 0.001 0.001 0.001 伴生组份 Se Te Tl Hg * U * 矿石品位(%) 0.001 0.001 0.001 0.005 0.02 注:上表中元素的含量系指: 一、该元素能形成独立的有用矿物,通过选矿,能选成单独精矿产品的,如: 1.Cu主要系指赋存在硫化铜矿物中者;
2.WO3主要系指赋存在白钨矿、黑钨矿中者; 3.Sn主要系指赋存在锡石中者; 4.Mo主要系指赋存在辉钼矿中者; 5.Bi主要系指赋存在辉铋矿中者;
6.S主要系指赋存在硫铁矿(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中者; 7.CaF2主要赋存在萤石中者;
8.Sb主要指赋存在硫锑铅矿和脆硫锑铅矿中者。
二、表中Au、Ag的含量要求,来源于铅锌精矿中含Au1g/T,含Ag20g/T,即可单独计价。以原矿经选矿富集10倍,折算出原矿石含Au0.1g/T、Ag2g/T作为评价指标。考虑Au、Ag含量太低,分析误差大,亦可按精矿中含Au1g/T、Ag20g/T的标准进行评价。
三、Ge、Ga、In、Se、Te、Tl、Cd等分散元素,经选矿一般富集在铅、锌、铜的精矿中,通过冶炼回收。
*四、汞、铀、砷元素,当环保措施较好,它们在铅锌矿床中达到:Hg>0.005%、U>0.02%、As>0.2%的含量时,有综合利用的可能性,需对其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分选或回收途径进行研究。
第二章 地质研究
第六条:区域地质研究
应着重研究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分布特点,有时还要研究区域变质作用和岩相古地理环境,阐明它们各自对铅锌矿床的形成和分布的关系。
测区范围,一般应能反映出控制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比例尺可用1/5万至1/万。
第七条:矿床地质研究 1.地层、岩性、岩相研究
对产于沉积岩层中的铅锌矿床,地层研究是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应有依据地确定区内地层的时代,对地层(尤其是含矿地层)进行详细分层,找出对比标志,详细研究含矿层位或容矿岩层的岩性、岩相、沉积环境、沉积建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阐明它们对矿床形成及矿体空间分布的关系。 2.构造研究
一般应侧重研究控矿的、控岩的和破坏矿体的构造,研究它们的形态和性质及其空间分布范围、产状变化特点、发育先后次序、相互复合关系,阐述它们对矿床的形成或破坏有何关系及影响。探索控制矿床产出空间位置的构造因素,分析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对破坏矿体较大的构造要查明其性质,其空间位置和破坏程度要有工程控制。
3.岩浆活动(包括火山作用)研究
对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矿床:应研究侵入岩的岩类、岩性、岩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岩体形态、规模、产状变化、侵入时代、演化特点以及与成矿的关系及其对矿休的破坏或影响。对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应研究火山岩系的时代、层序、岩性、岩相以及喷发~沉积旋回,阐述火山机构与成矿的关系。
4.变质作用研究
对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应研究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影响因素,变质岩岩性特点,变质相带及其分布,以及变质作用对矿床的改造或形成的影响。 5.风化作用研究
对氧化带较发育或残、坡积铅矿发育的矿区,应重视风化作用对氧化带和砂铅矿形成以及对原生矿改造的研究,包括对风化作用的程度、范围、深度、风化作用的产物的研究,控制风化壳形成的有关因素的研究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并注意风化作用对开采技术条件和矿石工业利用性能的影响。 6.围岩蚀变研究
研究不同构造部位围岩岩性的蚀变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7.根据上述各项研究成果,探讨有利于成矿最佳组合因素,探讨成矿的物质来源、成矿作用特征、矿床成因等问题,总结矿床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找矿方向指导矿区外围找矿。
第八条:矿体形态研究
根据矿床地质和矿化规律特征,研究矿体(或矿体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分布范围。对主矿体(层)还应研究矿体规模、形状、产状、分枝复合、尖灭再现、斜列再现、夹石分布等变化规律,及成矿后断层或火成岩对矿体的穿插破坏情况。
对主要矿体(层)的连接,必须找出对比标志,有依据地正确圈定矿体。
第九条:矿石物质组份的研究
1.查明金属、脉石矿物种类、比例、粒度、嵌布特征、矿石构造,以及它们在不同矿石类型中的变化情况。
2.研究影响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和效果的杂质种类(矿石中Cu、As、Fe、F、SiO2、MgO、Al2O3等杂质。脉石矿物中易泥化的滑石、石膏、重晶石、萤石、绿泥石、绢云母、高岭土以及断层泥、可溶性盐类等)、大致含量、赋存状况和分布变化等情况。
3.查明矿石中伴生元素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各自与铅、锌等主元素的相关性,并了解其分布变化情况以及它们在不同物相中的分配值和分配率。
4.研究铅锌矿化特点、矿石品位变化规律及矿床原生分带性。
5.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和结构构造特点,以及影响加工技术性能效果的矿石工艺特性,研究和划分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统计其比例,查明其相互关系及空间分布情况,尤其在矿床中氧化带发育时,需根据矿石的氧化程度,查明硫化矿石、混合矿石和氧化矿石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界线。
6.了解矿体中的夹石和近矿围岩的物质组份,注意其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并评述当其混入矿石中时,对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 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
第十条:水文地质的研究
1.根据我国目前已勘探的铅锌矿床,按照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的含水空间形态,铅锌矿床水文地质类型主要有二类:
第一类: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裂隙充水矿床)。 第二类: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岩溶充水矿床)。
各类充水矿床,根据矿体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关系,地表水体对矿床充水影响程度,主要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地下水补给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三型,如表6。
我国铅锌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表6 影 响 矿 床 水 文 地 质 条 件 的 主 要 因 素 水文地质条件矿 床 充 水 主 要 含 水 层 矿 床 实 例 复 杂 程 度 矿 床 埋 藏 条 件 或 构 造 破 碎 带 的 富 水性 Ⅰ 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低富水性弱 甘肃省厂坝、小水文地质条件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利单位涌水量(q),一般<0.1 铁山,浙江省五简单的矿床 于地下水在开采时自流排升/秒·米 部 泄,或地下水位以下,附近矿坑一般涌水量(Q)<5000 3无地表水体影响。 米/日 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低富水性中等 黑龙江省小西侵蚀基准面以下,附近无地单位涌水量(q)一般0.1~1.0林,辽宁省关门Ⅱ 表水体,或有地下水提,但升/秒·米 山,江苏省栖霞水文地质条件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 矿坑一般涌水量(Q)<20000山,湖南省桃林 中等的矿床 3米/日 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低富水性中等 四川省大梁子 侵蚀基准面以上,但位于地补给条件好 下水位以下,地形有利于地矿坑一般涌水量(Q)<200003下水在开采时自流排泄。 米/日 ⒈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富水性强,补给条件好,单位广东省凡口,广低侵蚀基准面以下,地形有涌水量(q)一般>1升/秒·米 西(区)泗顶,Ⅲ 利于地下水聚集。 矿坑一般涌水量(Q)>20000湖南省水口山、水文地质条件3 ⒉ 附近或矿区内有地表米/日 香花岭 复杂的矿床 水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对矿床充水有影响。 2.水文地质研究要求
铅锌矿床普查勘探中水文地质工作要求,应按地质矿产部1982年12月26日颁发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勘探规范》执行。
我国铅锌矿床成矿条件大多数与碳酸盐岩有关,对岩溶充水矿床,在普查勘探阶段应着重做好如下工作:
应重视使用综合水文地质勘探手段,如做好区域和矿区水文地质测量;生产矿井及老窿水文地质调查;做好水文地质钻探;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和水文地质资料收集工作,尤其要做好岩心溶蚀情况的系统观察分析和岩溶率统计;水文地质试验(包括单孔、群孔抽水试验,生产坑道抽、放水试验,地下水连通试验等);地面物探及水文物探综合测井;岩溶调查;地下暗河示踪试验;地表水、地下水动态观测,水样和岩(土)样室内分析试验等。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研究以下几点: ① 研究碳酸盐岩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 ② 断裂构造的性质、产状、规模。
③ 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类型、分布规律及与构造等地质因素的关系;溶洞裂隙充填物和充填情况及对矿山开采的影响,岩溶发育带的深度,含水层的富水性、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 ④ 对矿床充水有影响的岩溶、裂隙导水体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⑤ 以地下暗河充水为主的矿床,要研究地下暗河的位置与矿床的关系及对矿床充水影响程度,各地下暗河之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暗河流量及动态变化;研究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漏斗等发育程度和分布;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和排泄区。
3.通过勘探和试验所获得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第一开采水平(或基建开拓水平以上中段)的涌水量,并估算下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
第十一条: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1.在研究矿床地质构造规律的基础上,详细研究矿体及其顶底板围岩中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等的发育程度和分布情况,评价矿体及其顶底板的稳固性;对适于露天开采的矿床,还应评价未来露天开采矿场边坡稳定性。
2.研究岩溶的形态类型,发育程度与分布规律,溶洞充填物和充填情况。 3.对矿床开采排水疏干时可能产生的地面塌陷及范围作出预测和评价。 4.第四系松散层的岩性、厚度、分布。
5.调查老窿的分布范围、老窿充填情况和积水情况。
6.测定各类矿石、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有关参数,如:抗压、抗剪、体重、硬度、块度、湿度、松散系数、安息角及矿石结块性等。
7.测定游离二氧化硅、铀、氡气的含量,研究引起硫的自燃原因。 8.调查并收集可能存在的地热异常和地震资料。 上述各项应尽可能在坑道里观测研究和取样测试。
第四章 勘探类型和勘探工程间距
第十二条:为正确、合理地勘探矿床,应认真研究和确定矿床勘探类型
1.研究的内容应以影响勘探难易程度的地质因素为主,研究的对象以矿床中的主矿体为重点。随
着勘探工作的进展和认识的深化,应对原定勘探类型进行对比验证,使之逐步合理。
2.研究和确定勘探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有:矿体延展规模(包括矿体走向长度和倾斜深度,延展面积,主要是走向长度);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包括矿体形状、厚度变化幅度、变化系数、产状变化、分枝复合、成矿后构造或火成岩体破坏矿体程度等);有用组份分布均匀性(包括各种矿石类型在矿体中分布稳定程度、矿化连续性、品位变化系数等)。
第十三条:根据我国已勘探铅锌矿床的实际情况,按前述划分和确定矿床勘探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将铅锌矿床类型划分为如下五类
第一类:矿体延展规模特大;矿体形态规则,一般为层状或巨厚似层状;有用组份属于均匀至较均匀。如云南金顶矿区一号矿体。
第二类:矿体延展规模大,个别特大;矿体形态属较规则或规则,以似层状为主,亦有脉状或层伏;有用组份属不均匀至均匀。如湖南桃林矿区。
第三类:矿体延展规模以中等为主;矿体形态一般较规则,个别属规则,以似层状、脉状、透镜状居多;有用组份属不均匀或较均匀。如甘肃小铁山矿区、江西德兴矿区。
第四类:矿体延展规模以小型为多,个别属中等;矿体形态为不规则或极不规则,形状为透镜伏、筒柱状或脉状等;有用组份为不均匀或极不均匀。如湖南水口山矿区、辽宁关门山矿区。
第五类:矿体延展规模较小,形态极不规则,多为小囊状、小透镜状、小筒柱状或其它极不规则状;有用组份为极不均匀。
注:划分和确定铅锌矿床勘探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其变化等级和特征如下,供作参考。 ① 矿体规模:
特大:走向长度>1200米,延展面积>0.8平方公里。
大:走向长度800—1200米,延展面积0.4—0.8平方公里。 中:走向长度150—800米,延展面积0.02—0.4平方公里。 小:走向长度<150米,延展面积<0.02平方公里。 ② 矿体形态复杂程度:
规则:一般为层状,产状变化小,没有或稍有分枝复合现象;一般无构造破坏;厚度变化幅度小,厚度变化系数<50%。
较规则:一般为似层状、脉状,个别为层状,产状变化小,矿体分枝复合以简单者居多;一般无构造破坏;厚度变化幅度小~中,厚度变化系数50~80%。
不规则:一般为脉状、透镜状,少数为似层状,产状变化多属小~中等;矿体分枝复合以中等为主;断层破坏程度中等;厚度变化幅度中~大,厚度变化系数80~100%。
极不规则:一般为筒状及囊状,也有羽毛状、透镜状等不规则状;产状变化大;矿体分枝复合复杂或呈零星小矿体;有时有断层破坏;厚度变化大,厚度变化系数>100%。 ③ 有用组份分布均匀性:
均匀:矿化一般连续,矿石类型较简单,有用组份在矿体中分布均匀,品位变化不大,变化系数一般<80%。
较均匀:矿化一般连续至较连续,或矿化虽连续但夹石较多;有用组份在矿体中分布较均匀,品位变化不大,变化系数一般80~100%。
不均匀:矿化一般不连续,个别较连续,有用组份在矿体中分布不均匀,品位变化大,变化系数一般100~180%。
极不均匀:矿化极不连续,有用组份在矿体中分布极不均匀,变化系数一般150~200%以上。 上述厚度、品位变化系数是根据我国铅锌矿区实际统计而综合的一般参考数据,具体运用时要结合矿区实际情况。
第十四条:在总结我国铅锌矿床勘探经验和探采验证对比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各勘探类型的地质特征,提出控制各级别储量的基本工程间距如表7
探求B、C级储量勘探工程间距表 表7
勘 探 工 程 间 距 (米) B 级 C 级 走 向 倾 向 走 向 倾 向 Ⅰ 100 50—100 200 100—200 Ⅱ 50—80 40—50 100—160 80—100 Ⅲ 40—50 40—50 80—100 40—50 Ⅳ 40—50 40—50 注:第V类型(未列表)小而复杂,勘探工程间距,一般用走向为40—50,倾向为50,探求D级储量,提供边探边采。
为了正确应用上表中勘探工程间距和合理地选择勘探手段,特作如下说明: 1.表中所列工程间距,系指钻孔或坑道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
2.Ⅰ、Ⅱ类型矿床钻探可探求B级、C级储量;但Ⅱ类型矿床B级储量应有少量坑探检查验证;Ⅲ类型矿床钻探可探求C级储量,B级储量一般应用坑探探求或坑钻结合探求;Ⅳ类型矿床,一般用坑钻结合探求C级。
在地形有利,或不适于钻探施工时,Ⅰ—Ⅲ类型矿床,也可用坑探探求各级储量。
当矿体埋藏深,或地形条件又不利于采用坑道探矿时,应专题报告勘探主管部门,并与有关单位具体商定勘探手段问题。
3.当矿体规模、形态、品位变化情况是倾斜方向稳定,走向方面变化大时,如筒状、柱状矿体,则表中的走向工程间距可适当加密,倾向工程间距可适当放稀。
4.为有利详细研究矿体赋存特点,地表槽、井等轻型坑探工程间距,一般应较相应类型走向工程间距加密一倍。
第五章 矿床地质勘探程度
第十五条:矿床控制程度
1.在详细勘探区内,应控制矿体总的分布范围、空间位置、矿体边界。 2.查明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界线。
3.对适于坑采的矿床,应控制主矿体两端、上下盘界线及其延伸情况;对确定露采的矿床,要系统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露天采场底界标高面上矿体边界。
4.对盲矿体应控制首采地段主矿体顶部边界,必要时应适当加密工程。 5.对破坏矿体较大的断层及火成岩侵入体,应有工程进行控制。
第十六条:勘探深度
鉴于目前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矿床勘探深度一般为300—400米左右,最大为500米左右。对勘探深度以下的矿体,应有少量的或稀疏的工程了解其远景。对生产矿区深部和埋藏较深的隐伏矿床,其勘探深度可根据建设需要情况与有关部门商定。
对延展规模大的矿床,应与设计、生产部门共同协商划分矿段,分期勘探,以适应分期建设需要。
第十七条:详细勘探范围内各级储量的比例要求
大、中型矿床一般要求探明B+C级储量占B+C+D级储量的70%以上,其中分布在首期开采部位的B级储量应占5—10%;对某些地质条件复杂,经用较密工程控制仍探求不到B级储量时,可探求到C+D级储量,其中C级储量占60—70%;对某些规模偏小而复杂的矿床,其C级比例还可适当减少。
对小型矿床一般只探求C+D级储量,其中C级占50%;对复杂的小型矿床(如第V勘探类型),经用较密工程仍探不到C级储量时,可少求C级或探求D级储量,供边探边采。
对详细勘探深度范围以下的深部矿体,用稀疏工程控制的D级储量,不列入计算各级储量比例。
第十八条:老矿区和主矿体上盘小矿体的勘探程度 对生产矿区深部或其外延勘探区,可适当降低勘探程度,其各级储量比例可视矿区具体情况与设计、生产部门共同商定。 勘探 类型 对主矿体上盘的小矿体,必要时应适当加密工程,提高其勘探程度。
第六章 综合勘探与综合评价
第十九条:伴生组份综合评价要求
1.铅锌矿石中伴生组份较多(如Cu、WO3、Sn、Mo、Bi、As、Hg、Sb、Co、Ni、Au、Ag、Pt、Pd、Fe、Mn、Cd、Ga、Ge、In、Se、Be、Te、Tl、V、U及硫铁矿、萤石、天青石、重晶石等)应查明它们的种类,在不同类型矿石中的分布、含量及其变化。
2.研究伴生组份的赋存状态,查明它们各自在不同矿物中的分配值和分配率,以及与不同世代矿物的相关性。
3.通过选矿(或冶炼)试验了解各种产品(包括选矿中的精矿、尾矿,以及冶炼中的各产品)中伴生组份的迁移情况和富集程度以及回收率,如形成单独矿物的伴生组份,选矿时应进行综合回收试验,以指出其综合回收途径或方向。
4.对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的伴生组份应分别计算储量。凡伴生组份经选矿后能分选为合格精矿产品的,或在选矿时主要富集到铅锌精矿而在冶炼过程中能回收利用的,可用矿石中该组份的含量计算其储量;有的伴生组份在选矿时部分进入精矿,部分进入尾矿,则只能用精矿中该组份的含量计算其储量。对于当前能利用的计算为《表内》储量,暂不能利用而在将来有可能利用的计算为《表外》储量。伴生组份的储量级别,可按其对综合研究评价程度而定。
5.有时铅锌矿床中其它某些组份含量较高,已达到它的工业品位要求,就应将它列为主金属之一,同时进行勘探研究。在工业部门正式确定铅锌矿石工业指标时,也应同时确定该组份的工业指标,作为储量计算的依据。
第二十条:对矿区内铅锌矿体上下盘及其附近的共生矿产应进行综合勘探评价
为避免遗漏共生矿产,对具有综合开采价值的共生矿产如铜、锡、钨、菱铁矿、磁铁矿、硫铁矿、萤石、重晶石、磷块岩、菱镁矿、天青石、石膏等,在勘探铅锌矿的同时应按一孔多用的原则,探明其赋存部位、分布范围、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品位变化。如共生矿产为贵重金属或急缺矿产,采用铅锌矿床的勘探网度还不能作出评价时,应适当增加工作量。其勘探研究程度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参照该矿种规范要求进行确定,或与有关工业部门商定。
第七章 勘探工作质量要求
第二十一条:矿床地质图
1.为了解矿床基本地质条件及各项控矿地质因素以合理地部署勘探工作,应认真细致地填制矿床地质图,其比例尺一般为1∶1000—1∶2000。
2.当浮土覆盖范围大时,应适当使用填图工程(槽、井或浅钻)以控制主要地质界线,配合使用必要的地层钻和构造钻,以了解地层层序、岩性及构造发育情况。填图工程和填图观察点,均须纳入实际材料图。
第二十二条:物化探工作
物化探工作应符合其专业规范中的质量要求,并注意如下几点:
1.根据矿区地质特点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条件以及工作目的要求,认真做好物化探设计和物性参数测定、方法有效性试验等工作,合理选用综合方法,正确评价物化探异常。
在浮土广泛掩盖地区,物探工作除着眼于寻找隐伏矿体外,应紧密与地质填图工程相配合,为填制基岩地质图提供资料。
2.矿床勘探过程中要开展原生晕研究。在初勘阶段或详勘前期,除应对矿床内填图工程揭露的岩石及新鲜露头进行地表原生晕采样分析外,还应在纵横剖面上选择一定数量的钻孔岩心进行原生晕的系统采样分析,以查明围岩中微量元素组合特征,研究原生晕分带模式,确定寻找盲矿的地球化学指标,指导勘探区盲矿体的寻找工作。
原生晕副样应作为实物资料长期保存,使以后需要增加分析项目或提高分析灵敏度时,分析研究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3.加强对异常的综合研究和必要的工程验证工作,以提高推断解释水平。在地质勘探报告中应反
映物化探成果,并评述其质量。
第二十二条:坑探工程
1.轻型坑探工程(剥土、探槽、浅井):浮土覆盖浅于3米地区,以槽探工程揭露为宜,浮土覆盖较厚时,以浅井或浅钻代替槽探,施工工程应掘至新鲜基岩0.3~0.5米。
2.重型坑探工程(平巷、穿脉、沿脉、天井、竖井、斜井)的布设,应尽可能考虑为将来的生产所利用。
3.所有坑探工程都应进行地质编录。
4.充分利用老窿或生产矿山坑道,做好资料收集、样品采集和地质编录工作,并将其分布情况测绘于矿床地质图上。
第二十四条:钻探工程
一般要求应按照《岩心钻探规程》的规定执行,并强调如下地质要求。 1.岩、矿心采取率
① 矿心、岩心平均采取率应分别大于75%和65%。在矿体中连续5米的平均采取率小于75%时,应采取补救措施。
② 矿体的顶、底板3—5米范围内的岩心采取率与矿心要求相同。
③ 在疏松、易碎矿层中,使用的钻探工艺应尽量能满足保持矿石原有结构特点和完整性。在复脉状或多脉带型矿床中,为防止钻进中漏矿,应严格控制钻进回次长度及回次采取率。 2.钻孔弯曲度测定(顶角及方位角)
① 所有钻孔均应按《岩心钻探规程》要求测定顶角和方位角,并修正钻孔实际位置。
② 极厚矿体(大于30米)应在见矿点和出矿点各增加一次弯曲度测定,小于30米的矿体,只在见矿点增测一次;复脉状或多脉带矿体连续厚度大于30米时,其弯曲度测定要求与极厚矿体同。 ③ 对钻孔弯曲度的具体要求,应在达到地质图的前提下,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和钻探施工技术条件的可能具体制定。也可考虑设计定向孔。
第二十五条:取样加工工作
1.为了详细研究矿床、评价矿石质量,探讨成矿规律和成因问题,应根据矿床不同特点采取各类样品(岩、矿鉴定样,化学分析样,单矿物样,选矿试验样,岩、矿石物性测定样等)。 2.取样:
基本化学分析样品,取样长度以能正确划分矿石类型,控制矿体边界,满足其品位代表性要求为原则,一般为1—2米。矿心取样一般沿矿心长轴劈取一半作为样品。坑探工程中取样一般可用刻槽法或具代表性的其它方法(如平行刻线法或方格法)。用刻槽法取样时,槽的断面采用10×3厘米或10×5厘米。对氧化矿石中品位变化较大者,采用15×5厘米。
有关各类样品采取数量、质量要求,可按照原国家地质总局1977年颁发的《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执行。 3.样品加工
2
用Q=Kd公式缩分时,其K值可据矿石组份分布均匀程度的不同,选用0.1—0.2。
第二十六条:化验分析工作 1.分析项目
① 基本分析:除Pb、Zn主元素外,对矿体中其他组份如能达到工业品位要求(如Cu、Sn、CaF2、S„„等),也应列入基本分析。
② 组合分析:根据光谱全分析、化学全分析资料结合矿床地质特点,对有实际意义的伴生组份(有益的或有害的),均应列为组合分析项目。
③ 矿石化学全分析:为全面了解各类型矿石中的主元素和其它组份的含量,以确定矿石性质和特点。
④ 岩石化学全分析:一般为SiO2、Al2O3、Fe2O3、FeO、MgO、CaO、MnO、Na2O、K2O、H2O、H2O、CO2、TiO2、P2O5等项目;对碳酸盐类岩石还要增加分析灼失量和有机炭;如研究各类岩石(成矿岩体或矿源层)与成矿的关系,则须注意分析Pb、Zn、Cu、S„„等造矿元素项目。
⑤ 物相分析:为了解各有益有害组份在不同物相中的分配值、分配率,需要进行物相分析,包括对Pb、Zn氧化物和硫化物中所占含量比例的分析。
⑥ 人工精矿分析:为查定某些微量伴生元素如Au、Ag等的含量,当利用矿石组合分析样品不能达到分析灵敏度下限时,应采用简易方法使主金属矿物富集成精矿(其纯度达到精矿品位要求但达不到单矿物样品要求),进行化学(或试金)分析。分析项目及样品数量视不同矿床具体情况而定。评价时,每种矿石类型的有关主金属矿物,可作1—3个人工精矿分析;用作计算储量时,可按工程或按块段采集组合样分离人工精矿进行分析。 2.化学分析内外部检查:
凡参与储量计算的有益组份(主元素和伴生元素),其分析结果均应作系统的内外部检查,以保证储量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对于影响矿石质量或矿石类型划分的有害组份,也须作一定数量的内外部检查,以保证矿石工业评价的可靠性。
① 为检查分析结果的偶然误差,应分期分批及时从副样中抽取占基本分析总数10%的试样,编密码送基本分析单位进行内部检查。
② 为检查分析结果有无系统误差,应抽取占基本分析总数5%的样品(小型矿区不能少于30个),分期分批通知基本分析单位送出外部检查样品。当外部检查结果证实与基本分析结果有系统误差时,双方应各自认真检查原因;若仍无法解决,则应报主管部门批准进行仲裁分析。如经仲裁分析证实基本分析是错误的,则应详细研究其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如无法补救,应全部返工。 ③铅锌元素分析允许误差见表8。
铅、锌元素分析允许误差表 表8 允许偶然误差(%) 组 份 含量(%) 备 注 相 对 绝 对 >15 4 边界品位 5~15 6 铅 1~5 12 0.3—0.5% 0.2~1 20 >25 3 边界品位 10~25 6 锌 1~10 15 0.5—1.0% 0.1~1 20 注:含量段中跨品级的铅锌含量,其允许偶然相对误差用较低一级的误差规定要求,如铅5%含量的允许误差为12%。
第二十七条:矿石加工技术试验要求
1.矿石加工(选矿、冶炼)技术条件研究,一般应做实验室的初步可选性试验和详细可选性试验。初步可选性试验,一般在详查或初勘阶段进行;详细可选性试验,一般在初勘或详勘阶段进行。如属新矿石类型或矿物组份比较复杂的矿石,则初步可选性试验要提前在详查阶段进行,详细可选性试验要提前在初勘阶段进行,以便尽早对矿石质量进行评价。如矿物组份简单,或附近已有生产矿山证实其可选性的小矿床,则应充分收集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并可以少作试验。当矿石物质组份复杂,综合利用价值高,或属新的矿石类型,除进行详细可选性试验外,必要时还应作实验室规模的扩大试验。对某些矿石类型当用选矿方法得不到合格产品或无法单体分离时,尚须进行实验室的冶炼试验。
2.矿石加工技术试验样品的采取,应在矿石类型、品位及空间分布等方面具有代表性。除按各类型矿石分别采取外,还要按各类型矿石所占比例组成混合试验样品。如工业部门需要做半工业试验研究时,采样和试验工作由有关工业部门负责,地质勘探单位协助编好采样设计。
第八章 储量分类、分级及级别条件
+-
第二十八条:铅锌矿储量分类和分级
根据《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要求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铅锌品位低(达到边界品位但达不到工业品位);矿体厚度薄;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又分为A、B、C、D四级。铅锌矿地质勘探阶段只探求B、C、D三级储量。
第二十九条:各级储量用途及条件
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山首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 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体连接有充分依据,矿体形态在相邻剖面基本对应,但局部有变化。
3.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查明,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4.对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5.下列情况不能计算B级储量: ① 计算储量块段中有无矿天窗者; ② 工程内推或外推储量。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体连接有较充分的依据,矿体形态在局部地段虽有分枝复合变化,但在相邻剖面上尚能反映出矿体基本形态大致相似。
3.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基本查明,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 4.基本确定矿石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5.下列情况不能计算C级储量: ① 单工程、单剖面控制的储量; ② 外推计算的储量。
D级——① 为部署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依据的储量;② 一般大、中型矿床部分D级配合B+C级储量,亦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③ 对比较复杂的矿床,一定比例的D级储量配合C级储量,亦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④ 对小而复杂、难于探求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作矿山边探边采的依据。其条件是:
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3.大致确定矿石类型。
4.D级储量一般是用稀疏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复杂变化大、或其它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以及由C级储量块段外推部分的储量。
第三十条:储量计算的一般原则和各项参数要求
1.必须根据省级或省级以上的工业主管部门下达的正式工业指标计算储量。
2.按矿体、矿石类型(工业指标中要求的)、储量类别(表内、表外)、储量级别划分块段分别计算矿石量、平均品位和金属量。
3.计算的储量应是探明的实有储量,不扣除开采和选矿时的损失量,但应扣除采空区的储量。对埋藏在永久工程或重要建筑物下禁采区的储量,应予单独圈定并计算为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 4.储量计算单位:矿石量为万吨;金属量为吨。
5.参与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应以实际测定的数据为依据,且须准确、有代表性。当分矿石类型计算储量时,则应相应地利用各自的平均体重。当矿石品位与体重间存在相关关系时,可按相关关系根据矿石品位计算储量块段的相应体重值。当矿石松散或裂隙空洞发育时,应有大体重校正或采用大体重计算储量。
附录一:
铅锌多金属混合精矿和氧化铅精矿质量标准
一、铅锌混合精矿:难以分选的铅锌矿石,选矿获得混合精矿时,冶炼厂可直接冶炼铅锌金属。目前,我国韶关冶炼厂(凡口铅锌矿供应精矿)和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第三冶炼厂(小铁山铅锌矿供应精矿)均为处理铅锌混合精矿的冶炼厂。
韶关冶炼厂与凡口铅锌矿商定的混合精矿质量标准见表一
表一
每吨金属含量价值(元/吨) 精矿品位 备 注 (%) 铅 锌 ≥35 750 表中所列精矿品位与价格,≥33 730 为混合精矿中铅或锌具有一定≥30 700 品位时的相应价格。如混合精≥28 670 矿铅品位12%,锌品位28%,则≥25 650 铅的纯金属价格1170元/吨,≥23 600 锌的纯金属价格670元/吨 ≥20 1280 550 ≥17 1250 500 ≥15 1230 ≥12 1170 ≥10 1100 ≥8 1000 说明: 1.每批交货Pb≮12%,Zn≮28%为合格品,达不到此要求者为不合格品。不合格品除铅、锌按表列品位计价外,精矿含S、Au、Ag均不计价。
2.合格品含硫按单一锌精矿含S不少于20%,每吨硫70元计价办法计算。 3.合格精矿的含Au、Ag量按单一铅精矿含Au、Ag计价办法计算。 4.混合精矿含Fe不大于18%、含Cu不大于3%。 5.混合精矿不得混染外来物。
6.交货地点为需用企业专用线起点或码头。
二、铅锑混合精矿:目前我国生产铅锑混合精矿的矿山主要为大厂矿务局,其矿物组成为脆硫锑铅矿和硫锑铅矿。广西冶金局暂定大厂矿务局的铅锑混合精矿质量标准见表二。
表二
混合精矿品位(%) 每吨度金属价格(元/吨·度) Pb Sb Pb Sb 24.6 18.4 10.5 4.7
三、铅锡混合精矿:目前我国生产铅锡混合精矿局限于云南个旧,个旧市冶金局使用的铅锡混合精矿质量标准见表三。
表三
等 级 主要成分不少于(%) 杂质不大于(%) 一 二 三 四 Sn 20 15 10 6 Pb 20 25 30 35 S 2 2.5 2.5 2.5 As 1 1 1 1
四、氧化铅精矿:目前我国生产氧化铅精矿,主要为云南省,个旧市冶金局建议的氧化铅精矿质量标准见表四。
表四
杂质不大于(%) 铅不少于 等 级 (%) S As Zn 一 45 2 0.5 10 二 40 2.5 1 10 三 35 2.5 1 10 说明:氧化铅精矿含As>1%时,每增加1%,每吨纯金属价格扣除20元。
附录二:
铅 锌 冶 炼
一、冶炼方法:
炼铅原料主要为硫化铅精矿和少量块矿。铅的冶炼方法有火法和湿法两种,目前世界上以火法为主,湿法炼铅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火法炼铅基本上采用烧结焙烧——鼓风炉熔炼流程,占铅总产量的85—90%;其次为反应熔炼法,其设备可用膛式炉、短窑、电炉或旋涡炉;沉淀熔炼很少采用。铅的精炼主要采用火法精炼,其次为电解精炼,但我国由于习惯原因未广泛采用电解法。
炼锌的原料主要是硫化锌精矿和少量氧化锌产品。火法炼锌采用竖罐蒸馏、平罐蒸馏或电炉;湿法炼锌在近20年以来得到迅速发展,现时锌总产量的70—80%为湿法所生产。火法炼锌所得粗锌采用蒸馏法精炼或直接应用;而湿法炼锌所得电解锌,质量较高,无需精炼。
对难于分选的硫化铅锌混合精矿,一般采用同时产出铅和锌的密闭鼓风炉熔炼法处理。
对于极难分选的氧化铅锌混合矿,经长期研究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处理方法,即用氧化铅锌混合矿原矿或其富集产物,经烧结或制团后在鼓风炉熔化,以便获得粗铅和含铅锌的熔融炉渣,炉渣进一步在烟化炉烟化,得到氧化锌产物,并用湿法炼锌得到电解锌。此外,也可以用回转窑直接烟化获得氧化锌产物。
二、精矿杂质对铅锌冶炼的影响: 1.铅精矿中的杂质:
铜:在精矿中呈含铜硫化物存在。在烧结焙烧温度下,反应为氧化铜,熔炼时还原为金属铜,进入粗铅,如粗铅含铜高(>2%)时,则需造冰铜,对铜进行回收,否则,熔炼时,铅、渣分离困难,且易堵塞虹吸道,造成处理困难,影响工人健康和铅的挥发损失大。铅产品中合铜量较高时易使铅变硬。故要求铅精矿中含铜量<3%,混合精矿含铜<1%。
锌:在铅精矿中以硫化锌状态存在,焙烧时变成ZnO。在熔炼过程中不起化学变化,大部分进入炉渣,增加炉渣粘度,缩小铅液与炉渣比重差,而使二者分离困难,影响铅的回收率。部分ZnO可能凝结在炉壁上形成炉结,使操作困难。原料中含锌高时,会造成高铁炉渣,增加铅在渣中的损失。锌易使铅金属变硬不能压成薄片,并促使硫酸对铅的腐蚀性。因此要求铅精矿含锌不大于10%。
砷:在精矿中以毒砂(FeAsS)及雄黄(As2S3)的状态存在,熔炼时,部分还原成As2O3而挥发进入烟气,形成极有害的大气环境污染。部分As进入粗铅和炉渣;粗铅中含As高时,需采用碱性精炼法除As,产出的浮渣中所含的Na3AsO4极易溶于水而污染水源,致使人畜中毒。砷易与铅形成合金,使铅硬化,故要求铅精矿中含砷不大于0.6%。
氧化镁(MgO):熔点2800℃,增加炉渣熔点,且易使铁的氧化物在渣中溶解度降低,炉渣变粘,一般含MgO达3.5%,则故障频繁,因此希望铅精矿含MgO不大于2%。 氧化铝(Al2O3):熔点2050℃,使炉渣熔点增高,粘度增大,特别是与ZnO结合成锌尖晶石(ZnO·Al2O3),在鼓风炉中系不熔物质,使炉渣熔点与粘度显著升高,故要求精矿中Al2O3不大于4%。 2.锌精矿的杂质:
铜:在精矿中常呈铜的硫化物状态存在,焙烧时,主要形成不同形式的氧化亚铜,残余的硫化铜易
++
形成冰铜,降低炉料的熔点。湿法炼锌时,溶液中的Cu腐蚀管道、阀门,在竖罐蒸馏时,往往有少量进入粗锌,影响商品锌质量。因此要求锌精矿含Cu不大于2%。
铅:锌精矿中含硫化铅较高时,形成易熔的铅硫,铅硫首先促使结块甚至使焙烧料熔化,阻止硫的脱除。氧化铅易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形成低熔点共晶,在800℃时开始熔化,引起炉料在沸腾炉和烟道中结块。湿法炼铅中,焙砂浸出时,转化为硫酸铅,消耗硫酸。火法炼铅中,铅的氧化物在蒸馏罐中还原所得的铅,部分气化,冷凝成为锌锭中的杂质,影响商品锌质量,焙烧矿中硫酸铅在蒸馏罐中被还原为硫化铅,与其它金属硫化物可形成冰铜,造成罐壁的腐蚀。因此要求锌精矿中含铅不大于3%。
铁:铁在锌精矿中呈铁闪锌矿存在时,焙烧时形成铁酸锌。在湿法炼锌过程中,铁酸锌用稀酸浸出不溶解,影响锌的浸出率,增加浸出渣的处理费。精矿中游离的FeS焙烧时转化为Fe2O3,硫酸浸出时呈FeSO4进入溶液,在氧化中和时,生成絮状Fe(OH)3,影响浓密机澄清速度。在火法竖罐蒸馏时,焙烧矿中的Fe2O3还原成FeO与金属铁,其中金属铁在竖罐中形成积铁,影响竖罐温度升高,使锌蒸发不充分,致使渣中含锌高;矿石中存在SiO2时,易与FeO形成硅酸盐侵蚀罐壁;当粗锌进入蒸馏塔时,粗锌含铁量直接影响塔的寿命。因此希望锌精矿含铁一般不大于16%,湿法炼锌不大于10%。
砷:精矿中含砷,在沸腾焙烧时,砷进入烟气,造成制硫酸时V2O5触煤中毒。焙烧矿中的砷绝大部分在浸出时被除掉,但溶液含As高,则消耗FeSO4量大(铁量为砷量20倍),铁多渣多,带走的锌也多。As能在阴极上放电析出,产生烧板现象(阴极反熔)。因此要求精矿混合料中As不大于0.5%。 二氧化硅:精矿中往往含有游离的SiO2和各种结合状态硅酸盐,在高温下与氧化锌形成硅酸锌。湿法浸出时,硅酸以胶体状进入溶液中,使产品浓缩,过滤工序极为困难。在蒸馏过程的高温条件下,SiO2与CaO、FeO等形成硅酸盐,腐蚀罐壁有碍蒸馏。要求精矿中SiO2不大于7%。
氟:在沸腾焙烧烟气中的氟,易使制酸系统瓷砖腐蚀,损坏设备。电解液中含氟高时,阴极锌不易剥离。要求锌精矿中F不大于0.2%。
三、铅锌冶炼对伴生组份的综合回收: 1.铅冶炼时的综合回收:
硫:在烧结机烟气中予以回收制硫酸。
铜:在鼓风炉熔炼时,以冰铜形式回收或在火法精炼时以含铜浮渣形式回收。 铊:在烧结烟尘中予以回收。
金、银、铂族金属、硒、碲和铋:在电解精炼阳极泥中回收,或在火法精炼的浮渣中回收。 锌:在鼓风炉渣中用烟化法回收。 镉:在烟尘中予以回收。 2.锌冶炼时的综合回收: 硫:在沸腾焙烧烟气中回收。 铅:在氧化锌浸出渣中回收。
金、银:在浸出渣中用浮选法回收为精矿。 镉:在铜镉渣中予以回收。 铜:在铜镉渣中予以回收。 铟、镓、锗:在铟锗渣中回收。 钴:在净液时以钴渣形式回收。
铊:在除氟氯过程中(多膛炉或回转窑)的烟尘中回收。 四、铅锌冶炼产品质量标准: 1.铅金属见表1 2.锌金属见表2
铅 金 属 GB496—64 表1 化 学 成 分 (%) 铅代 用 途 品杂 质 不 大 于 号 Pb≮ 举 例 号 Ag Cu Sb Sn As Bi Fe Zn Mg+Ca+Na 总和 1 Pb99.994 0.0005 0.0005 0.0005 0.001 0.0005 0.003 0.0005 0.0005 0.003 0.006 铅粉和特—1 殊用途 2 Pb99.990 0.0005 0.001 0.001 0.001 0.001 0.005 0.001 0.001 0.003 0.01 铅板压延—2 品、光学玻璃和铅丹 3 Pb99.980 0.001 0.001 0.004 0.002 0.002 0.006 0.002 0.002 0.003 0.02 铅合金板—3 栅和印刷铅板 4 Pb99.950 0.0015 0.001 0.005 0.002 0.002 0.03 0.003 0.003 Mg 0.005 0.05 耐酸衬子—4 Ca+Na 和管子 0.002 5 Pb99.900 0.002 0.002 Sb+Sn 0.005 0.06 0.005 0.005 Mg 0.01 0.01 焊锡、印—5 0.01 Ca+Na 刷铅字合0.04 金、铅包电缆、轴承合金 6 Pb99.500 0.002 0.004 Sb+Sn+As 0.10 0. 01 0. 01 Mg 0.02 0.5 铅字合—6 0.25 Ca+Na 金、淬火0.10 槽、水道管接头 锌 金 属 GB470—64 表2 化 学 成 分 (%) 锌 代 品 杂 质 不 大 于 用 途 举 例 号 Zn≮ 号 Pb Fe Cd Cu As Sb Sn 总和 特Zn—99.995 0.003 0.001 0.001 0.0001 0.005 高级合金及特殊用途 1 01 1 Zn—99.99 0.005 0.003 0.002 0.001 0.01 压铸零件、电镀锌、高级氧1 化锌、医药化学试剂 2 Zn—99.96 0.015 0.01 0.01 0.001 0.04 电极锌片、黄铜、压铸零件、2 锌合金 3 Zn—99.90 0.05 0.02 0.02 0.002 0.1 锌板、热镀锌、铜合金 3 4 Zn—99.50 0.3 0.03 0.07 0.002 0.005 0.01 0.002 0.5 锌板、热镀锌、氧化锌、锌4 粉 5 Zn—98.70 1.0 0.07 0.2 0.005 0.01 0.02 0.002 1.3 含锌铜合金、普通氧化锌、5 普通铸件
附录三:
矿区工业品位指标的计算方法
根据普查评价阶段所能获得的地质资料和国内铅锌矿山一般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计算矿区工业品位(指矿区平均品位)可采用简单易行的“价格法”。 “价格法”公式如下:
① 一吨矿石完全成本:为每吨原矿所分摊的采矿、选矿、原矿运输成本及企业管理费和精矿销售费的总和:
采矿成本:即出矿成本,不同开拓方式(平硐、竖井)、不同采矿方法、排水量大小等,均影响采矿成本。目前,我国地下开采小型矿山采矿成本约12—23元/吨,大中型矿山10—28元/吨。
选矿成本:铅锌矿石一般为浮选,其选矿成本受矿石含泥程度、矿物粒度、药剂消耗量、尾矿输送距离等因素影响。目前,浮选的选矿成本一般为10—16元/吨。
原矿运输成本:指采出矿石由坑口至选厂的运输费,受运输距离远近和运输方式(电机车、索道等)的影响。目前,我国坑采矿山一般为1—1.5元/吨。
企业管理费:企业管理费受企业规模大小和管理水平的影响。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2—4元/吨,小型企业3—5元/吨。
精矿销售费:铅锌精矿由矿山选厂运至冶炼厂交货地点的一切费用(运输费、装卸费、管理费等)为精矿销售费。运输费可按公路、铁路、水运的距离和有关部门规定的运价计算。但参与上述公式计算时,应将精矿销售费折算分摊成原矿销售费。
② 采矿贫化率:因地质条件不同、采矿方法不同和管理水平不同,采矿贫化率而有差异。目前,我国坑内采矿的贫化率一般为10—25%。
③ 选矿回收率:根据具体矿区的矿石可选性试验结果选取指标。
④ 精矿含每吨金属价格:为国家规定的现行价格,其计价单位为精矿中所含每吨金属。
由于在公式中,精矿销售费需折算分摊成原矿销售费,而在品位尚未确定的条件下,精矿量难以确定,因此折算分摊存在困难,为避免这一问题,可改用下列公式。在下列公式中,一吨矿石完全成本不包括精矿销售费所分摊折算的费用。
公式中精矿价格需进行折算,如锌精矿含Zn 55%时,每吨金属含量的价格为1010元,则每吨精矿价格为1010元×55%=555.5元。
公式中精矿销售费,系每吨精矿的销售费,不分摊折算成原矿费用。
每一具体矿区在地质评价时,可将具体矿区的各项参数代入上述公式中,求出矿区工业品位,从而对矿区的经济意义作出评价。
根据我国当前铅锌矿生产一般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以及有些矿山生产实际资料,矿区工业品位一般要求,硫化矿Pb+Zn 4—5%,混合矿Pb+Zn 6—8%,氧化矿Pb+Zn 8—10%,这个数据也可供矿床经济评价和考虑矿区是否转入详细勘探的参考。对易采易选、交通方便的矿区,以及生产矿山外围的矿区,这个数据可酌情降低。今后,考虑到矿山管理及采选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述矿区工业品位的参考数据,也必然会逐步降低。
计算矿区工业品位,除“价格法”外,尚有其它一些方法,但多较上述方法繁杂,考虑到普查阶段所能获得的资料有限,故不一一列举,必要时可向工业设计部门了解。
附录四:
矿体的圈定
一、矿体的圈定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反映矿体沿走向、倾向、厚度三度空间的变化范围;二是矿体的内部圈定,反映矿体中矿石类型和氧化矿、混合矿、硫化矿的分布、夹石分布等地质特征的变化。 二、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要求
1.矿体应按工程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起,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时,可按厚度与品位乘积的米百分值圈定。
2.矿体的连接应先连地质现象,再据主要控矿地质特征连接矿体;连接矿体一般用直线,在掌握矿体地质特征的情况下,也可用自然趋势曲线连接。但无论哪种方法,厚度不应大于相邻两工程的最大见矿厚度。
3.矿体的边界圈定:如一孔见矿,另一孔无矿时,可据两工程间矿体厚薄不同,分别以工程间距的1/2等距离作有限内推;当矿体厚度和品位具有渐变趋势时,也可用内插法圈定其尖灭点边界,但只算可采厚度边界线以内的储量;当矿体沿倾斜方向无工程控制时,应视周围控制情况及矿体稳定程度,用无限外推法外推一个正常工程间距或其1/2;沿走向一般可外推正常剖面线距1/2;当矿体埋藏很深无限外推范围有相当伸缩性时,主要应考虑地质情况外,还要考虑采矿深度、实际技术水平等因素。 另外,B、C级块段外推部分的储量,一般作降一级处理。 三、矿体内部边界圈定要求
应根据矿床具体地质特点和采选需要分别对待。当矿体中矿物组份无明显分带规律性,而设计、生产部门在采、选工艺上无分别处理要求或经分析今后生产中难于分别采选处理者,按“混合法”圈定为好(即当矿体中有两种以上有益组份时,只要一种达到边界品位就可能将其圈入矿体,其它伴生组份据其实际品位参加计算,但工程或块段内平均品位必有一种组份大于工业品位。如个别矿块平均品位临近工业品位时,可按金属价值折算处理);只有在可能分别采、选情况时,方考虑按矿石“分类法”(矿体各组份品位,以符合矿石工业指标要求为原则,分别圈为不同的矿石类型)圈定矿体。
铜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0-27
点击下载
绪 言
建国以来,我国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评价并勘探了近六百处铅锌矿产地,探明的铅锌储量跃居世界前列,提交了许多可供矿山建设依据的地质勘探报告,积累了丰富的勘探铅锌矿床的经验,为我国发展铅锌工业和地质勘探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实践表明,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应坚持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地质条件的可能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选择勘探矿区;合理地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勘探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矿床地质研究程度;认真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勘探;讲究经济效益,缩短勘探周期,用相对较少的投资和工作量,提交符合质量要求的地质勘探报告。
本规范是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收集探采对比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建国以来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的经验,根据原国家地质总局1977年颁发的《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的原则而制定的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要求。它是我国现行地质工作管理体制下,指导铅锌矿地质勘探和审批提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地质勘探报告的技术要求。在执行过程中,要结合各矿床地质特点和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具体运用。
第一章 工业要求
第一条:铅、锌矿的特性及用途
铅是兰灰色金属,硬度1.5,比重11.34,熔点327℃,沸点1525℃;能与锌、锡、锑、砷等金属组成合金。铅的展性良好,延性甚微;在干燥空气中,铅不发生化学变化;在潮湿空气中,易形成氧化铅薄膜覆盖其表面;常温下,铅几乎不溶于稀盐酸和硫酸,但溶于硝酸,铅对碱、氨、氰酸及有机盐具有较好的防腐蚀能力。
锌是兰白色金属,硬度2.0,熔点419℃,沸点906℃,加热至100-150℃时,具有良好压延性,压延后比重为7.19,锌能与铅、锡、锑、镍、铜等金属组成合金。在常温下的干燥空气中,锌不起变化;在潮湿空气中,其表面生成致密的碱性碳酸锌薄膜,可保护锌金属内部和镀锌金属表面不再氧化受腐蚀。 由于铅、锌具有上述特性,因此被广泛用于电气工业、机械工业、军事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等部门,铅金属还在核工业和石油工业等部门有所应用。 第二条:常见的铅、锌矿物
我国目前常见的铅、锌矿物共17种,它们均不同程度地为工业所利用,其中尤以方铅矿、闪锌矿为最重要(表1)。
我 国 常 见 铅 锌 矿 物 表1 金属含量(理论值) 顺序 矿物名称 化 学 式 备 注 % 1 方铅矿 Pb:86.6 PbS 2 硫锑铅矿 Pb:55.2 Pb5Sb4S11 3 脆硫锑铅矿 Pb:40.1 Pb4FeSb6S14 4 车轮矿 Pb:42.4 PbCuSbS3 5 白铅矿 Pb:77.6 PbCO3 6 铅矾 Pb:68.3 PbSO4 7 铬铅矿 Pb:64.1 PbCrO4 8 磷氯铅矿 Pb:76.38 Pb5[PO4]3Cl 9 砷铅矿 Pb:69.6 Pb5[AsO4]3Cl 10 矾铅矿 Pb:73.1 Pb5[VO4]3Cl 11 钼铅矿 Pb:56.4 PbMoO4 12 闪锌矿 Zn:67.1 ZnS 包括铁 13 纤维锌矿 Zn:67.1 ZnS 闪锌矿
14 菱锌矿 Zn:52.1 ZnCO3 15 异极矿 Zn:54.3 Zn4Si2O7(OH)2·H2O 16 硅锌矿 Zn:58.6 Zn2SiO4 17 水锌矿 Zn:59.6 Zn5[CO3]2·[OH]6 第三条:铅、锌矿石工业类型
应在研究矿床中矿石自然类型的基础上,结合矿石加工技术特征,划分矿石工业类型。根据以往勘探和生产经验,铅锌矿石的工业类型有: 1.按矿石氧化程度不同,可分为: 硫化矿石:铅或锌氧化率<10%; 混合矿石:铅或锌氧化率10—30%; 氧化矿石:铅或锌氧化率>30%。
2.按矿石中主要有用组份不同,可分为:铅矿石、锌矿石、铅锌矿石、铅锌铜矿石、铅锌硫矿石、铅锌铜硫矿石、铅锡矿石、铅锑矿石、锌铜矿石等。
3.按矿石结构、构造不同,可分为:浸染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条带状矿石、细脉浸染状矿石等。
4.按脉石矿物不同,可分为:重晶石型矿石、脉石英型矿石、萤石型矿石、方解石型矿石及天青石型矿石等。
矿石工业类型划分,不宜繁杂。当工业部门需要按类型分采、分选(冶),而在地质剖面图上能够圈出,且与相邻剖面能对应相连,则应圈出其分布范围,分别计算储量。
第四条:铅锌矿的选矿和精矿标准
铅锌矿石一般均需选矿富集为精矿使用。根据铅锌矿石类型不同,选矿方法也不同。一般硫化矿石多用浮选。氧化矿石用浮选或重选与浮选联合选矿,或硫化焙烧后浮选,或重选后用硫酸处理再浮选。对于含多金属的铅锌矿,常采用磁—浮、重—浮、重—磁—浮等联合选矿方法。 铅锌矿石进行选矿后,其精矿产品应符合冶金部部颁标准。 1.铅精矿质量标准(表2)
铅精矿质量标准(YB113—81) 表2 铅不小于 杂质不大于(%) 品级 (%) Cu Zn As MgO Al2O3 一 70 1.5 5 0.3 2 4 二 65 1.5 5 0.35 2 4 三 60 1.5 5 0.4 2 4 四 55 2.0 6 0.5 2 4 五 50 2.0 7 协议 2 4 六 45 2.5 8 协议 2 4 七 40 3.0 9 协议 2 4 注:铅精矿中金、银、铋为有价元素,应提出分析数据(按:冶金部原定标准中,所谓有价元素,指计价元素,例如在精矿中Au>1g/T、Ag>20g/T开始计价。) 2.锌精矿质量标准(表3)
锌精矿质量标准(YB114—81) 表3 杂 质 不 大 于 (%) 锌不小于 品级 (%) Cu Pb Fe As SiO2 F 一 59 0.8 1.0 6 0.2 3.0 0.2 二 57 0.8 1.0 6 0.2 3.5 0.2 三 55 0.8 1.0 6 0.2 4.0 0.2 四 53 0.8 1.0 7 0.3 4.5 0.2 五 50 1.0 1.5 8 0.4 5.0 0.2 六 七 八 九 48 45 43 40 1.0 1.5 1.5 2.0 1.5 2.0 2.5 3.0 13 14 15 16 0.5 协议 协议 协议 5.5 6.0 6.5 7.0 0.2 0.2 0.2 0.2
3.铅、锌混合精矿、氧化铅精矿、铅锡混合精矿,目前尚无冶金部部颁标准,现仅将有关单位使用的企业标准列为附录一,供参考。
第五条:工业指标
1.凡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地质勘探报告,所采用的具体工业指标,应由地质勘探部门提出初步意见,并附必要的地质资料,由工业部门委托矿山设计部门进行经济核算和比较研究后,由省以上工业主管部门确定。
在进行矿床普查评价时,可参考一般工业指标。 2.一般工业指标(表4)
一般工业指标 表4 项目 Pb(%) Zn(%) 可采厚度 夹石剔除 矿石类型 边界品位 工业品位 边界品位 工业品位 (米) 厚度(米) 硫化矿 0.3—0.5 0.7—1.0 0.5—1.0 1.0—2.0 1.0—2.0 2.0—4.0 混合矿 0.5—0.7 1.0—1.5 0.8—1.5 2.0—3.0 1.0—2.0 2.0—4.0 氧化矿 0.7—1.0 1.5—2.0 1.5—2.0 3.0—6.0 1.0—2.0 2.0—4.0 说明:① 边界品位指单样,工业品位指单项工程平均品位,厚度指标均为真厚度。 ② 当矿床品位较贫,规模较大,伴生组份多,矿石易选,矿山开采条件和外部建设条件较好时,可取其下限值;反之,取其上限值。
③ 确定可采厚度和夹石剔除厚度,当矿体倾角平缓时,取其上限值;反之,取其下限值。适于露采矿床的可采厚度,还可适当增大。
3.铅锌矿床中伴生组份的评价。为了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当伴生组份品位达到表5所列的含量时,要认真进行取样化学分析以及选矿富集途径、赋存状态的研究。
伴生组份综合评价一般参考指标 表5 伴生组份 Cu WO3 Sn Mo Bi 矿石品位(%) 0.06 0.06 0.08 0.02 0.02 伴生组份 S Sb CaF2 Au (g/T) As * 矿石品位(%) 4 0.4 5 0.1 0.2 伴生组份 Ag (g/T) Cd In Ga Ge 矿石品位(%) 2 0.01 0.001 0.001 0.001 伴生组份 Se Te Tl Hg * U * 矿石品位(%) 0.001 0.001 0.001 0.005 0.02 注:上表中元素的含量系指: 一、该元素能形成独立的有用矿物,通过选矿,能选成单独精矿产品的,如: 1.Cu主要系指赋存在硫化铜矿物中者;
2.WO3主要系指赋存在白钨矿、黑钨矿中者; 3.Sn主要系指赋存在锡石中者; 4.Mo主要系指赋存在辉钼矿中者; 5.Bi主要系指赋存在辉铋矿中者;
6.S主要系指赋存在硫铁矿(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中者; 7.CaF2主要赋存在萤石中者;
8.Sb主要指赋存在硫锑铅矿和脆硫锑铅矿中者。
二、表中Au、Ag的含量要求,来源于铅锌精矿中含Au1g/T,含Ag20g/T,即可单独计价。以原矿经选矿富集10倍,折算出原矿石含Au0.1g/T、Ag2g/T作为评价指标。考虑Au、Ag含量太低,分析误差大,亦可按精矿中含Au1g/T、Ag20g/T的标准进行评价。
三、Ge、Ga、In、Se、Te、Tl、Cd等分散元素,经选矿一般富集在铅、锌、铜的精矿中,通过冶炼回收。
*四、汞、铀、砷元素,当环保措施较好,它们在铅锌矿床中达到:Hg>0.005%、U>0.02%、As>0.2%的含量时,有综合利用的可能性,需对其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分选或回收途径进行研究。
第二章 地质研究
第六条:区域地质研究
应着重研究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分布特点,有时还要研究区域变质作用和岩相古地理环境,阐明它们各自对铅锌矿床的形成和分布的关系。
测区范围,一般应能反映出控制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比例尺可用1/5万至1/万。
第七条:矿床地质研究 1.地层、岩性、岩相研究
对产于沉积岩层中的铅锌矿床,地层研究是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应有依据地确定区内地层的时代,对地层(尤其是含矿地层)进行详细分层,找出对比标志,详细研究含矿层位或容矿岩层的岩性、岩相、沉积环境、沉积建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阐明它们对矿床形成及矿体空间分布的关系。 2.构造研究
一般应侧重研究控矿的、控岩的和破坏矿体的构造,研究它们的形态和性质及其空间分布范围、产状变化特点、发育先后次序、相互复合关系,阐述它们对矿床的形成或破坏有何关系及影响。探索控制矿床产出空间位置的构造因素,分析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对破坏矿体较大的构造要查明其性质,其空间位置和破坏程度要有工程控制。
3.岩浆活动(包括火山作用)研究
对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矿床:应研究侵入岩的岩类、岩性、岩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岩体形态、规模、产状变化、侵入时代、演化特点以及与成矿的关系及其对矿休的破坏或影响。对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应研究火山岩系的时代、层序、岩性、岩相以及喷发~沉积旋回,阐述火山机构与成矿的关系。
4.变质作用研究
对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应研究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影响因素,变质岩岩性特点,变质相带及其分布,以及变质作用对矿床的改造或形成的影响。 5.风化作用研究
对氧化带较发育或残、坡积铅矿发育的矿区,应重视风化作用对氧化带和砂铅矿形成以及对原生矿改造的研究,包括对风化作用的程度、范围、深度、风化作用的产物的研究,控制风化壳形成的有关因素的研究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并注意风化作用对开采技术条件和矿石工业利用性能的影响。 6.围岩蚀变研究
研究不同构造部位围岩岩性的蚀变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7.根据上述各项研究成果,探讨有利于成矿最佳组合因素,探讨成矿的物质来源、成矿作用特征、矿床成因等问题,总结矿床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找矿方向指导矿区外围找矿。
第八条:矿体形态研究
根据矿床地质和矿化规律特征,研究矿体(或矿体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分布范围。对主矿体(层)还应研究矿体规模、形状、产状、分枝复合、尖灭再现、斜列再现、夹石分布等变化规律,及成矿后断层或火成岩对矿体的穿插破坏情况。
对主要矿体(层)的连接,必须找出对比标志,有依据地正确圈定矿体。
第九条:矿石物质组份的研究
1.查明金属、脉石矿物种类、比例、粒度、嵌布特征、矿石构造,以及它们在不同矿石类型中的变化情况。
2.研究影响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和效果的杂质种类(矿石中Cu、As、Fe、F、SiO2、MgO、Al2O3等杂质。脉石矿物中易泥化的滑石、石膏、重晶石、萤石、绿泥石、绢云母、高岭土以及断层泥、可溶性盐类等)、大致含量、赋存状况和分布变化等情况。
3.查明矿石中伴生元素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各自与铅、锌等主元素的相关性,并了解其分布变化情况以及它们在不同物相中的分配值和分配率。
4.研究铅锌矿化特点、矿石品位变化规律及矿床原生分带性。
5.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和结构构造特点,以及影响加工技术性能效果的矿石工艺特性,研究和划分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统计其比例,查明其相互关系及空间分布情况,尤其在矿床中氧化带发育时,需根据矿石的氧化程度,查明硫化矿石、混合矿石和氧化矿石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界线。
6.了解矿体中的夹石和近矿围岩的物质组份,注意其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并评述当其混入矿石中时,对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 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
第十条:水文地质的研究
1.根据我国目前已勘探的铅锌矿床,按照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的含水空间形态,铅锌矿床水文地质类型主要有二类:
第一类: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裂隙充水矿床)。 第二类: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岩溶充水矿床)。
各类充水矿床,根据矿体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关系,地表水体对矿床充水影响程度,主要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地下水补给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三型,如表6。
我国铅锌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表6 影 响 矿 床 水 文 地 质 条 件 的 主 要 因 素 水文地质条件矿 床 充 水 主 要 含 水 层 矿 床 实 例 复 杂 程 度 矿 床 埋 藏 条 件 或 构 造 破 碎 带 的 富 水性 Ⅰ 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低富水性弱 甘肃省厂坝、小水文地质条件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利单位涌水量(q),一般<0.1 铁山,浙江省五简单的矿床 于地下水在开采时自流排升/秒·米 部 泄,或地下水位以下,附近矿坑一般涌水量(Q)<5000 3无地表水体影响。 米/日 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低富水性中等 黑龙江省小西侵蚀基准面以下,附近无地单位涌水量(q)一般0.1~1.0林,辽宁省关门表水体,或有地下水提,但升/秒·米 山,江苏省栖霞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 矿坑一般涌水量(Q)<20000山,湖南省桃林 Ⅱ 3米/日 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 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低富水性中等 四川省大梁子 侵蚀基准面以上,但位于地补给条件好 下水位以下,地形有利于地矿坑一般涌水量(Q)<200003下水在开采时自流排泄。 米/日 ⒈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富水性强,补给条件好,单位广东省凡口,广低侵蚀基准面以下,地形有涌水量(q)一般>1升/秒·米 西(区)泗顶,Ⅲ 利于地下水聚集。 矿坑一般涌水量(Q)>20000湖南省水口山、水文地质条件3 ⒉ 附近或矿区内有地表米/日 香花岭 复杂的矿床 水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对矿床充水有影响。 2.水文地质研究要求
铅锌矿床普查勘探中水文地质工作要求,应按地质矿产部1982年12月26日颁发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勘探规范》执行。
我国铅锌矿床成矿条件大多数与碳酸盐岩有关,对岩溶充水矿床,在普查勘探阶段应着重做好如下工作:
应重视使用综合水文地质勘探手段,如做好区域和矿区水文地质测量;生产矿井及老窿水文地质调查;做好水文地质钻探;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和水文地质资料收集工作,尤其要做好岩心溶蚀情况的
系统观察分析和岩溶率统计;水文地质试验(包括单孔、群孔抽水试验,生产坑道抽、放水试验,地下水连通试验等);地面物探及水文物探综合测井;岩溶调查;地下暗河示踪试验;地表水、地下水动态观测,水样和岩(土)样室内分析试验等。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研究以下几点: ① 研究碳酸盐岩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 ② 断裂构造的性质、产状、规模。
③ 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类型、分布规律及与构造等地质因素的关系;溶洞裂隙充填物和充填情况及对矿山开采的影响,岩溶发育带的深度,含水层的富水性、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 ④ 对矿床充水有影响的岩溶、裂隙导水体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⑤ 以地下暗河充水为主的矿床,要研究地下暗河的位置与矿床的关系及对矿床充水影响程度,各地下暗河之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暗河流量及动态变化;研究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漏斗等发育程度和分布;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和排泄区。
3.通过勘探和试验所获得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第一开采水平(或基建开拓水平以上中段)的涌水量,并估算下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
第十一条: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1.在研究矿床地质构造规律的基础上,详细研究矿体及其顶底板围岩中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等的发育程度和分布情况,评价矿体及其顶底板的稳固性;对适于露天开采的矿床,还应评价未来露天开采矿场边坡稳定性。
2.研究岩溶的形态类型,发育程度与分布规律,溶洞充填物和充填情况。 3.对矿床开采排水疏干时可能产生的地面塌陷及范围作出预测和评价。 4.第四系松散层的岩性、厚度、分布。
5.调查老窿的分布范围、老窿充填情况和积水情况。
6.测定各类矿石、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有关参数,如:抗压、抗剪、体重、硬度、块度、湿度、松散系数、安息角及矿石结块性等。
7.测定游离二氧化硅、铀、氡气的含量,研究引起硫的自燃原因。 8.调查并收集可能存在的地热异常和地震资料。 上述各项应尽可能在坑道里观测研究和取样测试。
第四章 勘探类型和勘探工程间距
第十二条:为正确、合理地勘探矿床,应认真研究和确定矿床勘探类型
1.研究的内容应以影响勘探难易程度的地质因素为主,研究的对象以矿床中的主矿体为重点。随着勘探工作的进展和认识的深化,应对原定勘探类型进行对比验证,使之逐步合理。
2.研究和确定勘探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有:矿体延展规模(包括矿体走向长度和倾斜深度,延展面积,主要是走向长度);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包括矿体形状、厚度变化幅度、变化系数、产状变化、分枝复合、成矿后构造或火成岩体破坏矿体程度等);有用组份分布均匀性(包括各种矿石类型在矿体中分布稳定程度、矿化连续性、品位变化系数等)。
第十三条:根据我国已勘探铅锌矿床的实际情况,按前述划分和确定矿床勘探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将铅锌矿床类型划分为如下五类
第一类:矿体延展规模特大;矿体形态规则,一般为层状或巨厚似层状;有用组份属于均匀至较均匀。如云南金顶矿区一号矿体。
第二类:矿体延展规模大,个别特大;矿体形态属较规则或规则,以似层状为主,亦有脉状或层伏;有用组份属不均匀至均匀。如湖南桃林矿区。
第三类:矿体延展规模以中等为主;矿体形态一般较规则,个别属规则,以似层状、脉状、透镜状居多;有用组份属不均匀或较均匀。如甘肃小铁山矿区、江西德兴矿区。
第四类:矿体延展规模以小型为多,个别属中等;矿体形态为不规则或极不规则,形状为透镜伏、筒柱状或脉状等;有用组份为不均匀或极不均匀。如湖南水口山矿区、辽宁关门山矿区。
第五类:矿体延展规模较小,形态极不规则,多为小囊状、小透镜状、小筒柱状或其它极不规则状;有用组份为极不均匀。
注:划分和确定铅锌矿床勘探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其变化等级和特征如下,供作参考。 ① 矿体规模:
特大:走向长度>1200米,延展面积>0.8平方公里。
大:走向长度800—1200米,延展面积0.4—0.8平方公里。 中:走向长度150—800米,延展面积0.02—0.4平方公里。 小:走向长度<150米,延展面积<0.02平方公里。 ② 矿体形态复杂程度:
规则:一般为层状,产状变化小,没有或稍有分枝复合现象;一般无构造破坏;厚度变化幅度小,厚度变化系数<50%。
较规则:一般为似层状、脉状,个别为层状,产状变化小,矿体分枝复合以简单者居多;一般无构造破坏;厚度变化幅度小~中,厚度变化系数50~80%。
不规则:一般为脉状、透镜状,少数为似层状,产状变化多属小~中等;矿体分枝复合以中等为主;断层破坏程度中等;厚度变化幅度中~大,厚度变化系数80~100%。
极不规则:一般为筒状及囊状,也有羽毛状、透镜状等不规则状;产状变化大;矿体分枝复合复杂或呈零星小矿体;有时有断层破坏;厚度变化大,厚度变化系数>100%。 ③ 有用组份分布均匀性:
均匀:矿化一般连续,矿石类型较简单,有用组份在矿体中分布均匀,品位变化不大,变化系数一般<80%。
较均匀:矿化一般连续至较连续,或矿化虽连续但夹石较多;有用组份在矿体中分布较均匀,品位变化不大,变化系数一般80~100%。
不均匀:矿化一般不连续,个别较连续,有用组份在矿体中分布不均匀,品位变化大,变化系数一般100~180%。
极不均匀:矿化极不连续,有用组份在矿体中分布极不均匀,变化系数一般150~200%以上。 上述厚度、品位变化系数是根据我国铅锌矿区实际统计而综合的一般参考数据,具体运用时要结合矿区实际情况。
第十四条:在总结我国铅锌矿床勘探经验和探采验证对比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各勘探类型的地质特征,提出控制各级别储量的基本工程间距如表7
探求B、C级储量勘探工程间距表 表7 勘 探 工 程 间 距 (米) 勘探 B 级 C 级 类型 走 向 倾 向 走 向 倾 向 Ⅰ 100 50—100 200 100—200 Ⅱ 50—80 40—50 100—160 80—100 Ⅲ 40—50 40—50 80—100 40—50 Ⅳ 40—50 40—50 注:第V类型(未列表)小而复杂,勘探工程间距,一般用走向为40—50,倾向为50,探求D级储量,提供边探边采。
为了正确应用上表中勘探工程间距和合理地选择勘探手段,特作如下说明: 1.表中所列工程间距,系指钻孔或坑道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
2.Ⅰ、Ⅱ类型矿床钻探可探求B级、C级储量;但Ⅱ类型矿床B级储量应有少量坑探检查验证;Ⅲ类型矿床钻探可探求C级储量,B级储量一般应用坑探探求或坑钻结合探求;Ⅳ类型矿床,一般用坑钻结合探求C级。
在地形有利,或不适于钻探施工时,Ⅰ—Ⅲ类型矿床,也可用坑探探求各级储量。
当矿体埋藏深,或地形条件又不利于采用坑道探矿时,应专题报告勘探主管部门,并与有关单位具体商定勘探手段问题。
3.当矿体规模、形态、品位变化情况是倾斜方向稳定,走向方面变化大时,如筒状、柱状矿体,则表中的走向工程间距可适当加密,倾向工程间距可适当放稀。
4.为有利详细研究矿体赋存特点,地表槽、井等轻型坑探工程间距,一般应较相应类型走向工程间距加密一倍。
第五章 矿床地质勘探程度
第十五条:矿床控制程度
1.在详细勘探区内,应控制矿体总的分布范围、空间位置、矿体边界。
2.查明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界线。
3.对适于坑采的矿床,应控制主矿体两端、上下盘界线及其延伸情况;对确定露采的矿床,要系统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露天采场底界标高面上矿体边界。
4.对盲矿体应控制首采地段主矿体顶部边界,必要时应适当加密工程。 5.对破坏矿体较大的断层及火成岩侵入体,应有工程进行控制。
第十六条:勘探深度
鉴于目前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矿床勘探深度一般为300—400米左右,最大为500米左右。对勘探深度以下的矿体,应有少量的或稀疏的工程了解其远景。对生产矿区深部和埋藏较深的隐伏矿床,其勘探深度可根据建设需要情况与有关部门商定。
对延展规模大的矿床,应与设计、生产部门共同协商划分矿段,分期勘探,以适应分期建设需要。
第十七条:详细勘探范围内各级储量的比例要求
大、中型矿床一般要求探明B+C级储量占B+C+D级储量的70%以上,其中分布在首期开采部位的B级储量应占5—10%;对某些地质条件复杂,经用较密工程控制仍探求不到B级储量时,可探求到C+D级储量,其中C级储量占60—70%;对某些规模偏小而复杂的矿床,其C级比例还可适当减少。
对小型矿床一般只探求C+D级储量,其中C级占50%;对复杂的小型矿床(如第V勘探类型),经用较密工程仍探不到C级储量时,可少求C级或探求D级储量,供边探边采。
对详细勘探深度范围以下的深部矿体,用稀疏工程控制的D级储量,不列入计算各级储量比例。
第十八条:老矿区和主矿体上盘小矿体的勘探程度 对生产矿区深部或其外延勘探区,可适当降低勘探程度,其各级储量比例可视矿区具体情况与设计、生产部门共同商定。
对主矿体上盘的小矿体,必要时应适当加密工程,提高其勘探程度。
第六章 综合勘探与综合评价
第十九条:伴生组份综合评价要求
1.铅锌矿石中伴生组份较多(如Cu、WO3、Sn、Mo、Bi、As、Hg、Sb、Co、Ni、Au、Ag、Pt、Pd、Fe、Mn、Cd、Ga、Ge、In、Se、Be、Te、Tl、V、U及硫铁矿、萤石、天青石、重晶石等)应查明它们的种类,在不同类型矿石中的分布、含量及其变化。
2.研究伴生组份的赋存状态,查明它们各自在不同矿物中的分配值和分配率,以及与不同世代矿物的相关性。
3.通过选矿(或冶炼)试验了解各种产品(包括选矿中的精矿、尾矿,以及冶炼中的各产品)中伴生组份的迁移情况和富集程度以及回收率,如形成单独矿物的伴生组份,选矿时应进行综合回收试验,以指出其综合回收途径或方向。
4.对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的伴生组份应分别计算储量。凡伴生组份经选矿后能分选为合格精矿产品的,或在选矿时主要富集到铅锌精矿而在冶炼过程中能回收利用的,可用矿石中该组份的含量计算其储量;有的伴生组份在选矿时部分进入精矿,部分进入尾矿,则只能用精矿中该组份的含量计算其储量。对于当前能利用的计算为《表内》储量,暂不能利用而在将来有可能利用的计算为《表外》储量。伴生组份的储量级别,可按其对综合研究评价程度而定。
5.有时铅锌矿床中其它某些组份含量较高,已达到它的工业品位要求,就应将它列为主金属之一,同时进行勘探研究。在工业部门正式确定铅锌矿石工业指标时,也应同时确定该组份的工业指标,作为储量计算的依据。
第二十条:对矿区内铅锌矿体上下盘及其附近的共生矿产应进行综合勘探评价
为避免遗漏共生矿产,对具有综合开采价值的共生矿产如铜、锡、钨、菱铁矿、磁铁矿、硫铁矿、萤石、重晶石、磷块岩、菱镁矿、天青石、石膏等,在勘探铅锌矿的同时应按一孔多用的原则,探明其赋存部位、分布范围、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品位变化。如共生矿产为贵重金属或急缺矿产,采用铅锌矿床的勘探网度还不能作出评价时,应适当增加工作量。其勘探研究程度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参照该矿种规范要求进行确定,或与有关工业部门商定。
第七章 勘探工作质量要求
第二十一条:矿床地质图
1.为了解矿床基本地质条件及各项控矿地质因素以合理地部署勘探工作,应认真细致地填制矿床地质图,其比例尺一般为1∶1000—1∶2000。
2.当浮土覆盖范围大时,应适当使用填图工程(槽、井或浅钻)以控制主要地质界线,配合使用必要的地层钻和构造钻,以了解地层层序、岩性及构造发育情况。填图工程和填图观察点,均须纳入实际材料图。
第二十二条:物化探工作
物化探工作应符合其专业规范中的质量要求,并注意如下几点:
1.根据矿区地质特点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条件以及工作目的要求,认真做好物化探设计和物性参数测定、方法有效性试验等工作,合理选用综合方法,正确评价物化探异常。
在浮土广泛掩盖地区,物探工作除着眼于寻找隐伏矿体外,应紧密与地质填图工程相配合,为填制基岩地质图提供资料。
2.矿床勘探过程中要开展原生晕研究。在初勘阶段或详勘前期,除应对矿床内填图工程揭露的岩石及新鲜露头进行地表原生晕采样分析外,还应在纵横剖面上选择一定数量的钻孔岩心进行原生晕的系统采样分析,以查明围岩中微量元素组合特征,研究原生晕分带模式,确定寻找盲矿的地球化学指标,指导勘探区盲矿体的寻找工作。
原生晕副样应作为实物资料长期保存,使以后需要增加分析项目或提高分析灵敏度时,分析研究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3.加强对异常的综合研究和必要的工程验证工作,以提高推断解释水平。在地质勘探报告中应反映物化探成果,并评述其质量。
第二十二条:坑探工程
1.轻型坑探工程(剥土、探槽、浅井):浮土覆盖浅于3米地区,以槽探工程揭露为宜,浮土覆盖较厚时,以浅井或浅钻代替槽探,施工工程应掘至新鲜基岩0.3~0.5米。
2.重型坑探工程(平巷、穿脉、沿脉、天井、竖井、斜井)的布设,应尽可能考虑为将来的生产所利用。
3.所有坑探工程都应进行地质编录。
4.充分利用老窿或生产矿山坑道,做好资料收集、样品采集和地质编录工作,并将其分布情况测绘于矿床地质图上。
第二十四条:钻探工程
一般要求应按照《岩心钻探规程》的规定执行,并强调如下地质要求。 1.岩、矿心采取率
① 矿心、岩心平均采取率应分别大于75%和65%。在矿体中连续5米的平均采取率小于75%时,应采取补救措施。
② 矿体的顶、底板3—5米范围内的岩心采取率与矿心要求相同。
③ 在疏松、易碎矿层中,使用的钻探工艺应尽量能满足保持矿石原有结构特点和完整性。在复脉状或多脉带型矿床中,为防止钻进中漏矿,应严格控制钻进回次长度及回次采取率。 2.钻孔弯曲度测定(顶角及方位角)
① 所有钻孔均应按《岩心钻探规程》要求测定顶角和方位角,并修正钻孔实际位置。
② 极厚矿体(大于30米)应在见矿点和出矿点各增加一次弯曲度测定,小于30米的矿体,只在见矿点增测一次;复脉状或多脉带矿体连续厚度大于30米时,其弯曲度测定要求与极厚矿体同。 ③ 对钻孔弯曲度的具体要求,应在达到地质图的前提下,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和钻探施工技术条件的可能具体制定。也可考虑设计定向孔。
第二十五条:取样加工工作
1.为了详细研究矿床、评价矿石质量,探讨成矿规律和成因问题,应根据矿床不同特点采取各类样品(岩、矿鉴定样,化学分析样,单矿物样,选矿试验样,岩、矿石物性测定样等)。 2.取样:
基本化学分析样品,取样长度以能正确划分矿石类型,控制矿体边界,满足其品位代表性要求为原则,一般为1—2米。矿心取样一般沿矿心长轴劈取一半作为样品。坑探工程中取样一般可用刻槽法或
具代表性的其它方法(如平行刻线法或方格法)。用刻槽法取样时,槽的断面采用10×3厘米或10×5厘米。对氧化矿石中品位变化较大者,采用15×5厘米。
有关各类样品采取数量、质量要求,可按照原国家地质总局1977年颁发的《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执行。 3.样品加工
2
用Q=Kd公式缩分时,其K值可据矿石组份分布均匀程度的不同,选用0.1—0.2。
第二十六条:化验分析工作 1.分析项目
① 基本分析:除Pb、Zn主元素外,对矿体中其他组份如能达到工业品位要求(如Cu、Sn、CaF2、S„„等),也应列入基本分析。
② 组合分析:根据光谱全分析、化学全分析资料结合矿床地质特点,对有实际意义的伴生组份(有益的或有害的),均应列为组合分析项目。
③ 矿石化学全分析:为全面了解各类型矿石中的主元素和其它组份的含量,以确定矿石性质和特点。
+-
④ 岩石化学全分析:一般为SiO2、Al2O3、Fe2O3、FeO、MgO、CaO、MnO、Na2O、K2O、H2O、H2O、CO2、TiO2、P2O5等项目;对碳酸盐类岩石还要增加分析灼失量和有机炭;如研究各类岩石(成矿岩体或矿源层)与成矿的关系,则须注意分析Pb、Zn、Cu、S„„等造矿元素项目。
⑤ 物相分析:为了解各有益有害组份在不同物相中的分配值、分配率,需要进行物相分析,包括对Pb、Zn氧化物和硫化物中所占含量比例的分析。
⑥ 人工精矿分析:为查定某些微量伴生元素如Au、Ag等的含量,当利用矿石组合分析样品不能达到分析灵敏度下限时,应采用简易方法使主金属矿物富集成精矿(其纯度达到精矿品位要求但达不到单矿物样品要求),进行化学(或试金)分析。分析项目及样品数量视不同矿床具体情况而定。评价时,每种矿石类型的有关主金属矿物,可作1—3个人工精矿分析;用作计算储量时,可按工程或按块段采集组合样分离人工精矿进行分析。 2.化学分析内外部检查:
凡参与储量计算的有益组份(主元素和伴生元素),其分析结果均应作系统的内外部检查,以保证储量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对于影响矿石质量或矿石类型划分的有害组份,也须作一定数量的内外部检查,以保证矿石工业评价的可靠性。
① 为检查分析结果的偶然误差,应分期分批及时从副样中抽取占基本分析总数10%的试样,编密码送基本分析单位进行内部检查。
② 为检查分析结果有无系统误差,应抽取占基本分析总数5%的样品(小型矿区不能少于30个),分期分批通知基本分析单位送出外部检查样品。当外部检查结果证实与基本分析结果有系统误差时,双方应各自认真检查原因;若仍无法解决,则应报主管部门批准进行仲裁分析。如经仲裁分析证实基本分析是错误的,则应详细研究其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如无法补救,应全部返工。 ③铅锌元素分析允许误差见表8。
铅、锌元素分析允许误差表 表8 允许偶然误差(%) 组 份 含量(%) 备 注 相 对 绝 对 >15 4 边界品位 5~15 6 铅 1~5 12 0.3—0.5% 0.2~1 20 >25 3 边界品位 10~25 6 锌 1~10 15 0.5—1.0% 0.1~1 20 注:含量段中跨品级的铅锌含量,其允许偶然相对误差用较低一级的误差规定要求,如铅5%含量的允许误差为12%。
第二十七条:矿石加工技术试验要求
1.矿石加工(选矿、冶炼)技术条件研究,一般应做实验室的初步可选性试验和详细可选性试验。初步可选性试验,一般在详查或初勘阶段进行;详细可选性试验,一般在初勘或详勘阶段进行。如属新矿石类型或矿物组份比较复杂的矿石,则初步可选性试验要提前在详查阶段进行,详细可选性试验要提前在初勘阶段进行,以便尽早对矿石质量进行评价。如矿物组份简单,或附近已有生产矿山证实其可选性的小矿床,则应充分收集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并可以少作试验。当矿石物质组份复杂,综合利用价值高,或属新的矿石类型,除进行详细可选性试验外,必要时还应作实验室规模的扩大试验。对某些矿石类型当用选矿方法得不到合格产品或无法单体分离时,尚须进行实验室的冶炼试验。
2.矿石加工技术试验样品的采取,应在矿石类型、品位及空间分布等方面具有代表性。除按各类型矿石分别采取外,还要按各类型矿石所占比例组成混合试验样品。如工业部门需要做半工业试验研究时,采样和试验工作由有关工业部门负责,地质勘探单位协助编好采样设计。
第八章 储量分类、分级及级别条件
第二十八条:铅锌矿储量分类和分级
根据《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要求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铅锌品位低(达到边界品位但达不到工业品位);矿体厚度薄;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又分为A、B、C、D四级。铅锌矿地质勘探阶段只探求B、C、D三级储量。
第二十九条:各级储量用途及条件
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山首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 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体连接有充分依据,矿体形态在相邻剖面基本对应,但局部有变化。
3.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查明,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4.对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5.下列情况不能计算B级储量: ① 计算储量块段中有无矿天窗者; ② 工程内推或外推储量。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体连接有较充分的依据,矿体形态在局部地段虽有分枝复合变化,但在相邻剖面上尚能反映出矿体基本形态大致相似。
3.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基本查明,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 4.基本确定矿石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5.下列情况不能计算C级储量: ① 单工程、单剖面控制的储量; ② 外推计算的储量。
D级——① 为部署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依据的储量;② 一般大、中型矿床部分D级配合B+C级储量,亦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③ 对比较复杂的矿床,一定比例的D级储量配合C级储量,亦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④ 对小而复杂、难于探求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作矿山边探边采的依据。其条件是:
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3.大致确定矿石类型。
4.D级储量一般是用稀疏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复杂变化大、或其它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以及由C级储量块段外推部分的储量。
第三十条:储量计算的一般原则和各项参数要求
1.必须根据省级或省级以上的工业主管部门下达的正式工业指标计算储量。
2.按矿体、矿石类型(工业指标中要求的)、储量类别(表内、表外)、储量级别划分块段分别计算矿石量、平均品位和金属量。
3.计算的储量应是探明的实有储量,不扣除开采和选矿时的损失量,但应扣除采空区的储量。对埋藏在永久工程或重要建筑物下禁采区的储量,应予单独圈定并计算为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 4.储量计算单位:矿石量为万吨;金属量为吨。
5.参与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应以实际测定的数据为依据,且须准确、有代表性。当分矿石类型计算储量时,则应相应地利用各自的平均体重。当矿石品位与体重间存在相关关系时,可按相关关系根据矿石品位计算储量块段的相应体重值。当矿石松散或裂隙空洞发育时,应有大体重校正或采用大体重计算储量。
附录一:
铅锌多金属混合精矿和氧化铅精矿质量标准
一、铅锌混合精矿:难以分选的铅锌矿石,选矿获得混合精矿时,冶炼厂可直接冶炼铅锌金属。目前,我国韶关冶炼厂(凡口铅锌矿供应精矿)和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第三冶炼厂(小铁山铅锌矿供应精矿)均为处理铅锌混合精矿的冶炼厂。
韶关冶炼厂与凡口铅锌矿商定的混合精矿质量标准见表一
表一
每吨金属含量价值(元/吨) 精矿品位 备 注 (%) 铅 锌 ≥35 750 表中所列精矿品位与价格,≥33 730 为混合精矿中铅或锌具有一定≥30 700 品位时的相应价格。如混合精≥28 670 矿铅品位12%,锌品位28%,则≥25 650 铅的纯金属价格1170元/吨,≥23 600 锌的纯金属价格670元/吨 ≥20 1280 550 ≥17 1250 500 ≥15 1230 ≥12 1170 ≥10 1100 ≥8 1000 说明: 1.每批交货Pb≮12%,Zn≮28%为合格品,达不到此要求者为不合格品。不合格品除铅、锌按表列品位计价外,精矿含S、Au、Ag均不计价。
2.合格品含硫按单一锌精矿含S不少于20%,每吨硫70元计价办法计算。 3.合格精矿的含Au、Ag量按单一铅精矿含Au、Ag计价办法计算。 4.混合精矿含Fe不大于18%、含Cu不大于3%。 5.混合精矿不得混染外来物。
6.交货地点为需用企业专用线起点或码头。
二、铅锑混合精矿:目前我国生产铅锑混合精矿的矿山主要为大厂矿务局,其矿物组成为脆硫锑铅矿和硫锑铅矿。广西冶金局暂定大厂矿务局的铅锑混合精矿质量标准见表二。
表二
混合精矿品位(%) 每吨度金属价格(元/吨·度) Pb Sb Pb Sb 24.6 18.4 10.5 4.7
三、铅锡混合精矿:目前我国生产铅锡混合精矿局限于云南个旧,个旧市冶金局使用的铅锡混合精矿质量标准见表三。
表三
主要成分不少于(%) 杂质不大于(%) 等 级 Sn Pb S As 一 20 20 2 1 二 15 25 2.5 1 三 10 30 2.5 1 四 6 35 2.5 1
四、氧化铅精矿:目前我国生产氧化铅精矿,主要为云南省,个旧市冶金局建议的氧化铅精矿质量标准见表四。
表四
杂质不大于(%) 铅不少于 等 级 (%) S As Zn 一 45 2 0.5 10 二 40 2.5 1 10 三 35 2.5 1 10 说明:氧化铅精矿含As>1%时,每增加1%,每吨纯金属价格扣除20元。
附录二:
铅 锌 冶 炼
一、冶炼方法:
炼铅原料主要为硫化铅精矿和少量块矿。铅的冶炼方法有火法和湿法两种,目前世界上以火法为主,湿法炼铅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火法炼铅基本上采用烧结焙烧——鼓风炉熔炼流程,占铅总产量的85—90%;其次为反应熔炼法,其设备可用膛式炉、短窑、电炉或旋涡炉;沉淀熔炼很少采用。铅的精炼主要采用火法精炼,其次为电解精炼,但我国由于习惯原因未广泛采用电解法。
炼锌的原料主要是硫化锌精矿和少量氧化锌产品。火法炼锌采用竖罐蒸馏、平罐蒸馏或电炉;湿法炼锌在近20年以来得到迅速发展,现时锌总产量的70—80%为湿法所生产。火法炼锌所得粗锌采用蒸馏法精炼或直接应用;而湿法炼锌所得电解锌,质量较高,无需精炼。
对难于分选的硫化铅锌混合精矿,一般采用同时产出铅和锌的密闭鼓风炉熔炼法处理。
对于极难分选的氧化铅锌混合矿,经长期研究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处理方法,即用氧化铅锌混合矿原矿或其富集产物,经烧结或制团后在鼓风炉熔化,以便获得粗铅和含铅锌的熔融炉渣,炉渣进一步在烟化炉烟化,得到氧化锌产物,并用湿法炼锌得到电解锌。此外,也可以用回转窑直接烟化获得氧化锌产物。
二、精矿杂质对铅锌冶炼的影响: 1.铅精矿中的杂质:
铜:在精矿中呈含铜硫化物存在。在烧结焙烧温度下,反应为氧化铜,熔炼时还原为金属铜,进入粗铅,如粗铅含铜高(>2%)时,则需造冰铜,对铜进行回收,否则,熔炼时,铅、渣分离困难,且易堵塞虹吸道,造成处理困难,影响工人健康和铅的挥发损失大。铅产品中合铜量较高时易使铅变硬。故要求铅精矿中含铜量<3%,混合精矿含铜<1%。
锌:在铅精矿中以硫化锌状态存在,焙烧时变成ZnO。在熔炼过程中不起化学变化,大部分进入炉渣,增加炉渣粘度,缩小铅液与炉渣比重差,而使二者分离困难,影响铅的回收率。部分ZnO可能凝结在炉壁上形成炉结,使操作困难。原料中含锌高时,会造成高铁炉渣,增加铅在渣中的损失。锌易使铅金属变硬不能压成薄片,并促使硫酸对铅的腐蚀性。因此要求铅精矿含锌不大于10%。
砷:在精矿中以毒砂(FeAsS)及雄黄(As2S3)的状态存在,熔炼时,部分还原成As2O3而挥发进入烟气,形成极有害的大气环境污染。部分As进入粗铅和炉渣;粗铅中含As高时,需采用碱性精炼法除As,产出的浮渣中所含的Na3AsO4极易溶于水而污染水源,致使人畜中毒。砷易与铅形成合金,使铅硬化,
故要求铅精矿中含砷不大于0.6%。
氧化镁(MgO):熔点2800℃,增加炉渣熔点,且易使铁的氧化物在渣中溶解度降低,炉渣变粘,一般含MgO达3.5%,则故障频繁,因此希望铅精矿含MgO不大于2%。 氧化铝(Al2O3):熔点2050℃,使炉渣熔点增高,粘度增大,特别是与ZnO结合成锌尖晶石(ZnO·Al2O3),在鼓风炉中系不熔物质,使炉渣熔点与粘度显著升高,故要求精矿中Al2O3不大于4%。 2.锌精矿的杂质:
铜:在精矿中常呈铜的硫化物状态存在,焙烧时,主要形成不同形式的氧化亚铜,残余的硫化铜易
++
形成冰铜,降低炉料的熔点。湿法炼锌时,溶液中的Cu腐蚀管道、阀门,在竖罐蒸馏时,往往有少量进入粗锌,影响商品锌质量。因此要求锌精矿含Cu不大于2%。
铅:锌精矿中含硫化铅较高时,形成易熔的铅硫,铅硫首先促使结块甚至使焙烧料熔化,阻止硫的脱除。氧化铅易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形成低熔点共晶,在800℃时开始熔化,引起炉料在沸腾炉和烟道中结块。湿法炼铅中,焙砂浸出时,转化为硫酸铅,消耗硫酸。火法炼铅中,铅的氧化物在蒸馏罐中还原所得的铅,部分气化,冷凝成为锌锭中的杂质,影响商品锌质量,焙烧矿中硫酸铅在蒸馏罐中被还原为硫化铅,与其它金属硫化物可形成冰铜,造成罐壁的腐蚀。因此要求锌精矿中含铅不大于3%。
铁:铁在锌精矿中呈铁闪锌矿存在时,焙烧时形成铁酸锌。在湿法炼锌过程中,铁酸锌用稀酸浸出不溶解,影响锌的浸出率,增加浸出渣的处理费。精矿中游离的FeS焙烧时转化为Fe2O3,硫酸浸出时呈FeSO4进入溶液,在氧化中和时,生成絮状Fe(OH)3,影响浓密机澄清速度。在火法竖罐蒸馏时,焙烧矿中的Fe2O3还原成FeO与金属铁,其中金属铁在竖罐中形成积铁,影响竖罐温度升高,使锌蒸发不充分,致使渣中含锌高;矿石中存在SiO2时,易与FeO形成硅酸盐侵蚀罐壁;当粗锌进入蒸馏塔时,粗锌含铁量直接影响塔的寿命。因此希望锌精矿含铁一般不大于16%,湿法炼锌不大于10%。
砷:精矿中含砷,在沸腾焙烧时,砷进入烟气,造成制硫酸时V2O5触煤中毒。焙烧矿中的砷绝大部分在浸出时被除掉,但溶液含As高,则消耗FeSO4量大(铁量为砷量20倍),铁多渣多,带走的锌也多。As能在阴极上放电析出,产生烧板现象(阴极反熔)。因此要求精矿混合料中As不大于0.5%。 二氧化硅:精矿中往往含有游离的SiO2和各种结合状态硅酸盐,在高温下与氧化锌形成硅酸锌。湿法浸出时,硅酸以胶体状进入溶液中,使产品浓缩,过滤工序极为困难。在蒸馏过程的高温条件下,SiO2与CaO、FeO等形成硅酸盐,腐蚀罐壁有碍蒸馏。要求精矿中SiO2不大于7%。
氟:在沸腾焙烧烟气中的氟,易使制酸系统瓷砖腐蚀,损坏设备。电解液中含氟高时,阴极锌不易剥离。要求锌精矿中F不大于0.2%。
三、铅锌冶炼对伴生组份的综合回收: 1.铅冶炼时的综合回收:
硫:在烧结机烟气中予以回收制硫酸。
铜:在鼓风炉熔炼时,以冰铜形式回收或在火法精炼时以含铜浮渣形式回收。 铊:在烧结烟尘中予以回收。
金、银、铂族金属、硒、碲和铋:在电解精炼阳极泥中回收,或在火法精炼的浮渣中回收。 锌:在鼓风炉渣中用烟化法回收。 镉:在烟尘中予以回收。 2.锌冶炼时的综合回收: 硫:在沸腾焙烧烟气中回收。 铅:在氧化锌浸出渣中回收。
金、银:在浸出渣中用浮选法回收为精矿。 镉:在铜镉渣中予以回收。 铜:在铜镉渣中予以回收。 铟、镓、锗:在铟锗渣中回收。 钴:在净液时以钴渣形式回收。
铊:在除氟氯过程中(多膛炉或回转窑)的烟尘中回收。 四、铅锌冶炼产品质量标准: 1.铅金属见表1 2.锌金属见表2
铅 金 属 GB496—64
表1 化 学 成 分 (%) 铅代 用 途 品杂 质 不 大 于 号 Pb≮ 举 例 号 Ag Cu Sb Sn As Bi Fe Zn Mg+Ca+Na 总和 1 Pb99.994 0.0005 0.0005 0.0005 0.001 0.0005 0.003 0.0005 0.0005 0.003 0.006 铅粉和特—1 殊用途 2 Pb99.990 0.0005 0.001 0.001 0.001 0.001 0.005 0.001 0.001 0.003 0.01 铅板压延—2 品、光学玻璃和铅丹 3 Pb99.980 0.001 0.001 0.004 0.002 0.002 0.006 0.002 0.002 0.003 0.02 铅合金板—3 栅和印刷铅板 4 Pb99.950 0.0015 0.001 0.005 0.002 0.002 0.03 0.003 0.003 Mg 0.005 0.05 耐酸衬子—4 Ca+Na 和管子 0.002 5 Pb99.900 0.002 0.002 Sb+Sn 0.005 0.06 0.005 0.005 Mg 0.01 0.01 焊锡、印—5 0.01 Ca+Na 刷铅字合0.04 金、铅包电缆、轴承合金 6 Pb99.500 0.002 0.004 Sb+Sn+As 0.10 0. 01 0. 01 Mg 0.02 0.5 铅字合—6 0.25 Ca+Na 金、淬火0.10 槽、水道管接头 锌 金 属 GB470—64 表2 化 学 成 分 (%) 锌 代 品 杂 质 不 大 于 用 途 举 例 号 Zn≮ 号 Pb Fe Cd Cu As Sb Sn 总和 特Zn—99.995 0.003 0.001 0.001 0.0001 0.005 高级合金及特殊用途 1 01 1 Zn—99.99 0.005 0.003 0.002 0.001 0.01 压铸零件、电镀锌、高级氧1 化锌、医药化学试剂 2 Zn—99.96 0.015 0.01 0.01 0.001 0.04 电极锌片、黄铜、压铸零件、2 锌合金 3 Zn—99.90 0.05 0.02 0.02 0.002 0.1 锌板、热镀锌、铜合金 3 4 Zn—99.50 0.3 0.03 0.07 0.002 0.005 0.01 0.002 0.5 锌板、热镀锌、氧化锌、锌4 粉 5 Zn—98.70 1.0 0.07 0.2 0.005 0.01 0.02 0.002 1.3 含锌铜合金、普通氧化锌、5 普通铸件
附录三:
矿区工业品位指标的计算方法
根据普查评价阶段所能获得的地质资料和国内铅锌矿山一般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计算矿区工业品位(指矿区平均品位)可采用简单易行的“价格法”。 “价格法”公式如下:
① 一吨矿石完全成本:为每吨原矿所分摊的采矿、选矿、原矿运输成本及企业管理费和精矿销售
费的总和:
采矿成本:即出矿成本,不同开拓方式(平硐、竖井)、不同采矿方法、排水量大小等,均影响采矿成本。目前,我国地下开采小型矿山采矿成本约12—23元/吨,大中型矿山10—28元/吨。
选矿成本:铅锌矿石一般为浮选,其选矿成本受矿石含泥程度、矿物粒度、药剂消耗量、尾矿输送距离等因素影响。目前,浮选的选矿成本一般为10—16元/吨。
原矿运输成本:指采出矿石由坑口至选厂的运输费,受运输距离远近和运输方式(电机车、索道等)的影响。目前,我国坑采矿山一般为1—1.5元/吨。
企业管理费:企业管理费受企业规模大小和管理水平的影响。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2—4元/吨,小型企业3—5元/吨。
精矿销售费:铅锌精矿由矿山选厂运至冶炼厂交货地点的一切费用(运输费、装卸费、管理费等)为精矿销售费。运输费可按公路、铁路、水运的距离和有关部门规定的运价计算。但参与上述公式计算时,应将精矿销售费折算分摊成原矿销售费。
② 采矿贫化率:因地质条件不同、采矿方法不同和管理水平不同,采矿贫化率而有差异。目前,我国坑内采矿的贫化率一般为10—25%。
③ 选矿回收率:根据具体矿区的矿石可选性试验结果选取指标。
④ 精矿含每吨金属价格:为国家规定的现行价格,其计价单位为精矿中所含每吨金属。
由于在公式中,精矿销售费需折算分摊成原矿销售费,而在品位尚未确定的条件下,精矿量难以确定,因此折算分摊存在困难,为避免这一问题,可改用下列公式。在下列公式中,一吨矿石完全成本不包括精矿销售费所分摊折算的费用。
公式中精矿价格需进行折算,如锌精矿含Zn 55%时,每吨金属含量的价格为1010元,则每吨精矿价格为1010元×55%=555.5元。
公式中精矿销售费,系每吨精矿的销售费,不分摊折算成原矿费用。
每一具体矿区在地质评价时,可将具体矿区的各项参数代入上述公式中,求出矿区工业品位,从而对矿区的经济意义作出评价。
根据我国当前铅锌矿生产一般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以及有些矿山生产实际资料,矿区工业品位一般要求,硫化矿Pb+Zn 4—5%,混合矿Pb+Zn 6—8%,氧化矿Pb+Zn 8—10%,这个数据也可供矿床经济评价和考虑矿区是否转入详细勘探的参考。对易采易选、交通方便的矿区,以及生产矿山外围的矿区,这个数据可酌情降低。今后,考虑到矿山管理及采选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述矿区工业品位的参考数据,也必然会逐步降低。
计算矿区工业品位,除“价格法”外,尚有其它一些方法,但多较上述方法繁杂,考虑到普查阶段所能获得的资料有限,故不一一列举,必要时可向工业设计部门了解。
附录四:
矿体的圈定
一、矿体的圈定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反映矿体沿走向、倾向、厚度三度空间的变化范围;二是矿体的内部圈定,反映矿体中矿石类型和氧化矿、混合矿、硫化矿的分布、夹石分布等地质特征的变化。 二、矿体的外部边界圈定要求
1.矿体应按工程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起,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时,可按厚度与品位乘积的米百分值圈定。
2.矿体的连接应先连地质现象,再据主要控矿地质特征连接矿体;连接矿体一般用直线,在掌握矿体地质特征的情况下,也可用自然趋势曲线连接。但无论哪种方法,厚度不应大于相邻两工程的最大见矿厚度。
3.矿体的边界圈定:如一孔见矿,另一孔无矿时,可据两工程间矿体厚薄不同,分别以工程间距的1/2等距离作有限内推;当矿体厚度和品位具有渐变趋势时,也可用内插法圈定其尖灭点边界,但只算可采厚度边界线以内的储量;当矿体沿倾斜方向无工程控制时,应视周围控制情况及矿体稳定程度,用无限外推法外推一个正常工程间距或其1/2;沿走向一般可外推正常剖面线距1/2;当矿体埋藏很深
无限外推范围有相当伸缩性时,主要应考虑地质情况外,还要考虑采矿深度、实际技术水平等因素。 另外,B、C级块段外推部分的储量,一般作降一级处理。 三、矿体内部边界圈定要求
应根据矿床具体地质特点和采选需要分别对待。当矿体中矿物组份无明显分带规律性,而设计、生产部门在采、选工艺上无分别处理要求或经分析今后生产中难于分别采选处理者,按“混合法”圈定为好(即当矿体中有两种以上有益组份时,只要一种达到边界品位就可能将其圈入矿体,其它伴生组份据其实际品位参加计算,但工程或块段内平均品位必有一种组份大于工业品位。如个别矿块平均品位临近工业品位时,可按金属价值折算处理);只有在可能分别采、选情况时,方考虑按矿石“分类法”(矿体各组份品位,以符合矿石工业指标要求为原则,分别圈为不同的矿石类型)圈定矿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