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湖南省株洲市攸县渌田中学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
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18小题*2分=36分,答案必须填在下表中,否则不给分.) 1.用厚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在图中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2.12岁的李明一年内明显长高了,他增长的高度可能是( ) A.8cm B.8mm C.8dm D.8μm 3.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之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水 B.桥 C.人 D.地面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顺手抓住了一颗飞行的子弹,其原因是( ) A.飞机在空中静止不动 B.子弹在空中静止不动 C.子弹和飞机运动方向相反
D.子弹和飞机速度大小一致,方向相同
5.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响声立即就停止了.以下原因正确的是( ) A.声波传到鼓内去了 B.鼓面停止了振动 C.鼓的振动变快了 D.没有传播介质
6.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如图,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59mm B.0.590dm C.0.00059km
7.小华在钢水管的一头敲一下,小珍在另一头却听到三下声音,这三下声音依次是由下述物质传播的( )
A.钢、空气、水 B.钢、水、空气 C.水、空气、钢 D.空气、水、钢
8.某物体沿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0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20m/s,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20m/s B.30m/s C.24m/s D.25m/s
9.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 最新K12
D.0.059m
[k12]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倾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刻度尺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说明单位
10.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11.下列情况中是因为误差而引起结果不准确的是( ) A.测量时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够精密 C.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D.读数时没有再估读一位数字
12.下列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麦浪滚滚 B.铁水奔流 C.万里雪飘 D.灯光闪烁
13.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15km;乙在3min内行驶750m;丙行驶100m需24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 ) A.甲最快,丙最慢 B.甲最慢,丙最快 C.乙最快,甲最慢 D.三人一样快
14.速度是40km/h的运动物体可能是( ) A.行人 B.卡车 C.飞机 D.人造卫星
15.三个同学同时登一座山,他们登山的平均速度为:甲是3.5km/h,乙是1m/s,丙是每分钟走63m,则谁最先登上山顶( ) A.甲 B.乙 C.丙 D.同时到达 16.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调和响度
17.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超声波清洗钟表 B.中医学的“闻”
C.医院用来诊断病情的“B超” D.蝙蝠的回声定位技巧
18.甲、乙两小车同向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最新K12
[k12]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 C.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
D.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答案请工整填写在横线上.)
19.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时间的主单位是 ,实验中,测量长度常用的工具是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
20.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 , 和 .
2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3.7×10nm= m;15min= h= s;5m/s= km/h.
22.在下面的测量数据后面填上恰当的单位: (1)一支钢笔的长度是:0.13 (2)地球的半径是:6400 (3)一根头发的直径是:70 (4)一本书的厚度是:18.5 .
23.物体的 产生声音,声音的三个特性是: 、 、 .
24.噪声已经成为严重污染源,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轻手轻脚过楼道”是在 减弱噪声,而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 减弱噪声.
25.小李在一次体育考试中,50m米跑的成绩是8.0s,他跑步的平均速度是 ;在接力赛中,为了保证交接棒的顺利进行,交接棒时两运动员要尽可能做到 .
三、实验探究题:(2分每空,共16分)
26.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m. 最新K12
[k12] D1 D2 D3 D4 1.73cm 1.81cm 1.89cm 1.81cm
27.球体的直径,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转动球体的不同方向在毫米刻度尺的不同部位测得球的直径D的示数如下: D1 D2 D3 D4 1.73cm 1.81cm 1.89cm 1.81cm 则球的直径应取 cm.
28.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cm;速度计读数为 ; 停表示数为 .
29.2012年2月,首批“长鼻子”校车在南京投入使用,如图所示.
(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40km/h”是指校车在行驶过程在的 (选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
(3)小明早晨7点乘校车去上学,7点24分到达学校,设校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0km/h,则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是 km.
五、计算题:(12分+12分) 30.(12分)(2014秋•大竹县校级期中)小明同学从桂城乘车去南国桃园游玩,所乘车的速度计如图甲所示,他也看见路边一个交通标志牌,如图乙所示,则: 最新K12
[k12]
(1)该车的速度是多少?
(2)该车以速度计上的平均速度行驶,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南国桃园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31.(12分)(2013秋•亭湖区校级期末)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40m/s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最新K12
[k12]
2015-2016学年湖南省株洲市攸县渌田中学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2分=36分,答案必须填在下表中,否则不给分.) 1.用厚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在图中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解答】解: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所以选项A不正确. B、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所以选项B不正确.
C、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所以选项C不正确.
D、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且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所以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记住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做题时应认真排查.
2.12岁的李明一年内明显长高了,他增长的高度可能是( ) A.8cm B.8mm C.8dm D.8μm 【考点】长度的估测. 【专题】应用题;估算题.
【分析】本题考查对长度的估测及长度数据、数量级的认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并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
【解答】解:A、对于12岁的学生来说,一年内身体增长大约10cm左右,符合题意; B、8mm等于0.8cm不到1厘米,是不明显的,不符合题意;
C、8dm等于80cm,一年内身高增长80cm超出人类增长的速度,不符合题意; D、8μm等于0.008mm,还不到1mm,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 3.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之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水 B.桥 C.人 D.地面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桥流水不流”可以理解为“桥动水不动”,意思就是说桥在运动,研究对象应该是桥. 最新K12
[k12]
A、以水的参照物,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桥是运动的,与题意相符,故A正确;
B、以桥为参照物,则桥是静止的,而水与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水是运动的,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
C、以人为参照物,因为人在桥上走,人与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桥是运动的,而水与人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水也是运动的,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
D、以地面为参照物,地面与桥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桥是静止的,水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水也是运动的,故D也是错误的. 故选:A. 【点评】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所选取的参照物,二者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是运动,没有发生变化就是静止的.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顺手抓住了一颗飞行的子弹,其原因是( ) A.飞机在空中静止不动 B.子弹在空中静止不动 C.子弹和飞机运动方向相反
D.子弹和飞机速度大小一致,方向相同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压轴题.
【分析】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角度分析,子弹和飞机是相对静止的.
【解答】解:法国飞行员在飞行时,能用手抓住一颗德军射出的子弹,说明飞行员和子弹是相对静止的,也就是说无论以其中的子弹或飞行员为参照物,他们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没有发生变化,通过对四个选项逐一分析可知,只有子弹和飞机速度大小一致,方向相同时,他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才没有发生变化. 故选D.
【点评】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5.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响声立即就停止了.以下原因正确的是( ) A.声波传到鼓内去了 B.鼓面停止了振动 C.鼓的振动变快了 D.没有传播介质 【考点】声音的产生. 【专题】应用题.
【分析】本题目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将停止. 【解答】解:用手按住鼓面后,使鼓面的振动停止了,所以发声就停止了. 故选B.
【点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发声停止的原因是振动停止.
6.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如图,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59mm B.0.590dm C.0.00059km 最新K12
D.0.059m
[k12]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专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注意长度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从0开始的,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同时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由图知: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5.9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90cm=0.590dm. A、59mm没有估读值,不符合读数规则; B、0.590dm=5.90cm.此读数正确;
5
C、0.00059km=0.00059×10cm=59cm.此读数错误; D、0.059m=5.9cm,没有估读值,不符合读数规则. 故选B.
【点评】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没有特殊的说明,只有长度的测量需要并且只有一位估读值.
7.小华在钢水管的一头敲一下,小珍在另一头却听到三下声音,这三下声音依次是由下述物质传播的( )
A.钢、空气、水 B.钢、水、空气 C.水、空气、钢 D.空气、水、钢 【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专题】应用题.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最慢的是在气体中传播. 【解答】解:在一根较长的装满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3次声音, 第一次是在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是通过水传来的,第三次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故选B.
【点评】要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8.某物体沿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0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20m/s,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20m/s B.30m/s C.24m/s D.25m/s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设总路程为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2,则总时间为t=t1+t2,用公式v=计算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设总路程为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
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
最新K12
[k12]
物体全程时间t=t1+t2, 全程平均速度v==
=
=
=
=24m/s.
故选C.
【点评】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路程和这段时间的比值,用公式v=去计算,不能用v=
去计算.
9.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倾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刻度尺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说明单位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专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
(1)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 (2)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
【解答】解:由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可知A、C、D是正确的;
B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测量时如果零刻线磨损,可以从较清楚的刻线处(一般选择整数)对齐测量,记录结果时从对齐的刻线处量起; 故选B.
【点评】正确使用刻度尺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改进实验方法,减小误差.
10.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压轴题.
【分析】知道减弱噪声的方法,然后分析四个选择项中的措施,两者对应得到答案. 【解答】解: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要求. B、佩戴有耳罩的头盔,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要求.
C、设置噪声监测仪,能够知道噪声的响度大小,但不是减弱噪声的措施.故C正确. D、道路两旁建起透明板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要求. 故选C
【点评】明确减弱噪声与监测噪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是此题容易迷惑人的地方.
11.下列情况中是因为误差而引起结果不准确的是( ) 最新K12
[k12]
A.测量时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够精密 C.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D.读数时没有再估读一位数字 【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①由于测量工具不够精密;②测量方法不够科学;③测量者的估读等. 【解答】解:A、通常根据被测长度两端靠近的刻度线的间隔来读数,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也可以读出物体的长度,不会引起结果不准确.
B、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可知,刻度尺本身刻度不精密会产生误差,从而引起结果不准确. C与D答案是刻度尺使用中的错误,不是误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误差的产生原因,并能区分误差与错误.误差与错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而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12.下列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麦浪滚滚 B.铁水奔流 C.万里雪飘 D.灯光闪烁 【考点】机械运动.
【分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解答】解:A、麦浪滚滚,麦子相对地面不断发生位置的改变,属于机械运动; B、铁水奔流,铁水相对地面不断发生位置的改变,属于机械运动; C、万里雪飘,雪花相对地面不断发生位置的改变,属于机械运动; D、灯光闪烁是光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 D.
【点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要看它的位置是否在发生变化.
13.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15km;乙在3min内行驶750m;丙行驶100m需24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 ) A.甲最快,丙最慢 B.甲最慢,丙最快 C.乙最快,甲最慢 D.三人一样快 【考点】运动快慢的比较. 【专题】计算题.
【分析】生活中常用两种方法比较快慢,一是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短者为快,二是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长者为快.而本题是考查第三种方法,即物理学中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方法来比较快慢,把单位先统一,然后算出三者的速度,进行比较. 【解答】解: 甲的速度:v甲=乙的速度:v乙=丙的速度:v丙=
==
=4.17m/s; =4.17m/s;
=4.17m/s.
通过比较可知三者的速度相等. 最新K12
[k12]
故选D.
【点评】当路程不等时,时间也不等时,比较快慢不能只比路程,也不能只比时间,要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而且单位要统一.
14.速度是40km/h的运动物体可能是( ) A.行人 B.卡车 C.飞机 D.人造卫星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估算题.
【分析】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根据我们对于物体运动速度的了解来作答.
【解答】解:A、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1m/s,即3.96km/h,远远小于40km/h,故A错; B、卡车的行驶速度可能是40km/h,就是我们平时说的40码;故B正确; C、飞机的速度接近声速,甚至比声速更快,每小时至少几百千米,故C错; D、人造卫星的速度更快,远远大于汽车的行驶速度,故D错.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我们对于物体运动速度的了解.
15.三个同学同时登一座山,他们登山的平均速度为:甲是3.5km/h,乙是1m/s,丙是每分钟走63m,则谁最先登上山顶( ) A.甲 B.乙 C.丙 D.同时到达
【考点】运动快慢的比较;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速度的计算. 【分析】(1)由路程和时间求出速度.把速度统一单位,比较大小. (2)1m/s=3.6km/h.
(3)相同的路程,速度越大,时间越少. 【解答】解:甲:3.5km/h≈1m/s, 乙:1m/s, 丙:
,
甲、乙、丙通过相同的路程,速度越大,用时间越少,先登上山顶. 故选C. 【点评】(1)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 (2)根据
进行计算.
(3)掌握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 16.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调和响度 【考点】响度;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是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高声大叫”中的、“高”说明声音的响度大,“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低; 故选B.
最新K12
[k12]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特征中的响度定义去分析解答.
17.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超声波清洗钟表 B.中医学的“闻”
C.医院用来诊断病情的“B超” D.蝙蝠的回声定位技巧 【考点】声与信息. 【专题】应用题.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解答】解:题中,中医学的“闻”,医院用来诊断病情的“B超”,蝙蝠的回声定位技巧都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说明了声音传递信息; 超声波清洗钟表,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利用,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18.甲、乙两小车同向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 C.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
D.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压轴题;图析法. 【分析】(1)由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象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路程逐渐的变大,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做匀速运动,当运动路程为10.0m时,运动时间为5s,运动的速度V乙=
=
=2m/s;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是不变的,甲一直在10.0m处不动,处于
静止状态;据此判断出A、B的正误.
(2)根据甲和乙的速度求出6s甲、乙运动的路程,再根据甲和乙原来的距离,判断出甲、乙之间的距离;同样的办法求出甲、乙的运动路程;据此判断出C、D的正误.
【解答】解:A、乙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是一个定值,乙做匀速运动;甲的图象是一条过10.0m的射线,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不变,甲处于静止状态,所以A错误; 最新K12
[k12]
B、因为甲是静止的,运动速度为0,所以B错误;
C、经过6s,甲依然在10.0m处;由图象可知,乙在5s内运动的路程是10m,速度为
=2m/s,
6s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S=Vt=2m/s×6s=12m,甲和乙相距的距离为12m﹣10.0m=2m,所以C是正确的;
D、由图象可知:乙在5s内运动的路程是10m,甲静止,通过的路程为0m,所以D是错误的.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做很多物理实验时都要画图象,图象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一定要学会分析图象,这也是近几年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答案请工整填写在横线上.)
19.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时间的主单位是 s ,实验中,测量长度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秒表 . 【考点】长度的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专题】应用题.
【分析】根据国际单位制中长度、时间的主单位填写对应的单位;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 【解答】解: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m;时间的主单位是秒,符号s; 测量长度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 故答案为:m;s;刻度尺;秒表.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及长度测量工具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了解与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20.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 量程 , 分度值 和 零刻度线 .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分析】刻度尺是一种常用的测量距离的工具.使用刻度值前不仅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还要观察零刻度线.看零刻度线是否磨损,磨损的零刻线不能使用,要从其他的整刻线开始测起.
【解答】解: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 故答案为: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使用前的注意事项.
2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8
3.7×10nm= 3.7×10 m;15min= 0.25 h= 900 s;5m/s= 18 km/h.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其他综合题. 【分析】物理量单位的换算首先要明确其常用的单位及进率关系,再按先换后算的思路进行换算.
【解答】解:
﹣9﹣9﹣8
因为1nm=10m,所以3.7×10nm=3.7×10×10m=3.7×10m; 因为1min=
h,所以15min=15×
h=0.25h;因为1min=60s,所以15min=15×60s=900s;
因为1m/s=3.6km/h,所以5m/s=5×3.6km/h=18km/h. 最新K12
[k12]
故答案为:3.7×10;0.25;900;18.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应明确单位换算的方法及换算过程,应注意只对单位进行换算,倍数不能参与到计算中.
22.在下面的测量数据后面填上恰当的单位: (1)一支钢笔的长度是:0.13 m (2)地球的半径是:6400 km (3)一根头发的直径是:70 μm (4)一本书的厚度是:18.5 mm . 【考点】长度的估测. 【专题】估算法.
【分析】了解常见物体的长度,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量化认识,记住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解答】解:(1)一支钢笔的长度大约十几厘米; (2)地球庞大,半径大约是6400km;
(3)头发很细,一根头发的直径大约是70μm; (4)一本书的厚度大约几厘米. 故答案为:(1)m;(2)km;(3)μm;(4)mm.
【点评】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对物体的长度有一个准确的估测.
23.物体的 振动 产生声音,声音的三个特性是: 音调 、 响度 、 音色 .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专题】声现象.
【分析】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可直接解答.
【解答】解:由声学的基础知识可知,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响度;音色.
【点评】了解声音的产生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可顺利解答,属声学基础题.
24.噪声已经成为严重污染源,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轻手轻脚过楼道”是在 声源处 减弱噪声,而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应用题.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轻手轻脚过楼道”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声源处;传播途中.
【点评】减弱噪声,一般就是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这三个方面考虑,在分析时要牢牢抓住这三个方面.
25.小李在一次体育考试中,50m米跑的成绩是8.0s,他跑步的平均速度是 6.25m/s ;在接力赛中,为了保证交接棒的顺利进行,交接棒时两运动员要尽可能做到 相对静止 . 最新K12
﹣8
[k12]
【考点】速度的计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压轴题.
【分析】小李在体育考试时跑步的路程是50m,跑步的时间是8.0s,根据V=求出跑步的平均速度;
当两个物体同向同速行驶时,这两个物体就保持相对静止状态,相对静止时,可以保证交接棒的顺利进行.
【解答】解:小李跑步的平均速度V==
=6.25m/s;
为了保证交接棒的顺利进行,就要让两同学同向同速即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故答案为:6.25m/s;相对静止.
【点评】速度的计算是初中物理中最基本的计算,必须掌握;
物理知识是要应用于生活的,接力赛中的交接棒就使用了相对静止的知识.
三、实验探究题:(2分每空,共16分)
26.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1.757 m. D1 D2 D3 D4 1.73cm 1.81cm 1.89cm 1.81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①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由图读出脚印的长度,根据“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计算身高. 【解答】解:由图知: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脚印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5.1cm对齐,估读为25.10cm,所以脚印的长度为25.10cm.
人体身高约7×25.10cm=175.7cm=1.757m. 故答案为:1.757.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度的测量和计算,属于基础知识.
27.球体的直径,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转动球体的不同方向在毫米刻度尺的不同部位测得球的直径D的示数如下: D1 D2 D3 D4 1.73cm 1.81cm 1.89cm 1.81cm 则球的直径应取 1.84 cm.
最新K12
[k12]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由于球体不一定规则,球体的直径不一样,为了减小测量误差通常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先用刻度尺从不同的方向测量球体的直径,再计算各次测量数据的总和,最后用总和除以测量的次数),并保留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由题意结合图形可知,1.73cm结果肯定是错误的, 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为:
≈1.84cm.
故答案为:1.84.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对“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这一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运用能力和对如何测量球体直径方法的了解. 28.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1.85 cm;速度计读数为 30km/h ; 停表示数为 65s .
【考点】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①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读取速度表示数时,首先明确采用的单位和分度值,然后确定具体的速度.
③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由图知:
①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在3.8cm和3.9cm中间,估读为3.85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3.85cm﹣2.00cm=1.85cm.
②速度表上标有“km/h”,说明采用的单位是km/h,在20km之内有4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5km/h,指针在“20”后两个小格处,示数为20km/h+2×5km/h=30km/h.
③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2”之间,略偏过中线,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min=60s;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2s之间有4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s,指针在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5s,即秒表的读数为60s+5s=65s. 故答案为:1.85;30km/h;65s.
【点评】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最新K12
[k12]
29.2012年2月,首批“长鼻子”校车在南京投入使用,如图所示.
(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40km/h”是指校车在行驶过程在的 最大速度 (选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
(3)小明早晨7点乘校车去上学,7点24分到达学校,设校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0km/h,则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是 12 km.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即最大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3)知道此时的运动时间和运动的速度,据公式v=公式变形可计算出运动的路程. 【解答】解:(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相对于司机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故路边的树相对于司机是运动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即最大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3)∵v=,
∴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 s=vt=30km/h×
h=12km.
故答案为:(1)运动;(2)最大速度;(3)12. 【点评】该题以校车为载体考查了参照物的选取、最大速度的理解以及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五、计算题:(12分+12分) 30.(12分)(2014秋•大竹县校级期中)小明同学从桂城乘车去南国桃园游玩,所乘车的速度计如图甲所示,他也看见路边一个交通标志牌,如图乙所示,则: (1)该车的速度是多少?
(2)该车以速度计上的平均速度行驶,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南国桃园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最新K12
[k12]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根据速度计上显示的数据读出行驶速度;
(2)根据标志牌读出从标志牌到南国桃园的路程,根据v=求出时间. 【解答】解:(1)从图可知该车的行驶速度为v车=60km/h;
(2)“南国桃园9km”表示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南国桃园的路程为s=9km, ∵v=
∴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南国桃园的时间: t=
=
=0.15h.
答:(1)该车的速度是60km/h;
(2)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南国桃园至少需要0.15小时.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速度计和交通标志牌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31.(12分)(2013秋•亭湖区校级期末)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40m/s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求出火车行驶的时间,根据v=求出行驶速度;
(2)根据v=求出火车行驶路程,火车通过桥梁的路程等于车长加上桥梁长,再求出车长. 【解答】解:(1)火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t1=16:30﹣7:30=9h,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v1=
=
=100km/h;
(2)∵v=
∴火车过桥梁时行驶的路程: s2=v2t2=40m/s×25s=1000m, 最新K12
[k12]
火车的长度s车=s2﹣s隧道=1000m﹣400m=600m. 答:(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100km/h; (2)火车的长度为600m.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明确火车通过桥梁的路程等于车长加上桥梁长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最新K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