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技巧及护理要点

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技巧及护理要点

来源:意榕旅游网
护理园地 肖福华 (安徽省泾县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中图分类号】R472.9 翼 动一静脉内瘘的穿刺技巧及护理要点 安徽泾县24250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8 篓 【摘要】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顺利血液透析的关键。目前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 析患者最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具有保证充足血容量,可以重复穿刺,不易发生感染、栓塞等特征,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本文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 患者的动一静脉穿刺技术进行总结、归纳,旨在推行更合理的保护性使用内瘘,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透析效果,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动一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是通过外科 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以400角,针尖易进人皮肤,且病人疼痛感明显减轻,当针 手术,吻合患者的外周动脉和浅表静脉,使得动脉血液流至浅表静脉,达到血液 尖进入皮肤后迅速压低针柄沿血管方向潜行刺入,穿刺时以针尖斜面略向左, 透析所需的血流量要求、并便于血管穿刺,从而建立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熟练 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裂,达到减少组织损伤、减轻患者疼痛的目的。 的穿刺技术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持内瘘的高开通率。现将内瘘穿刺技巧 2.护理要点: 及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2.1首次使用内瘘:禁止扎止血带,如血管暴露不够明显,可由助手轻握近 1.内瘘穿刺技巧: 心端,待穿刺见回血后立即放松;首次使用时血流量150—250 mL/min即可,禁 1.1血管选择:穿刺前应首先评估内瘘血管是否通畅,触摸内瘘震颤或听诊 止强行提高血流量;首次使用内瘘时超滤设定需准确,避免低血压的发生而造 血管杂音强弱,观察内瘘走向、深浅、管壁的厚薄、血管弹性,以及穿刺部位是否 成对内瘘的损伤,如有低血压发生需尽快纠正以避免引起内瘘闭塞。 有红肿、淤斑、感染等。如条件允许最好动静脉穿刺不要在同一血管上以减少 2.2血液透析中穿刺点渗血的处理: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动静脉内瘘穿刺 血管通路再循环;如在同一血管穿刺,穿刺点至少距离8一lOem以上。推荐最 点渗血时,可以采用无菌细纱线做环状结扎,能较好的闭合皮肤与穿刺针之间 佳方式:动脉点穿刺部位轮流选择内瘘的动一静脉侧,采用绳梯式穿刺模式,每 的缝隙,使针梗与皮肤之间接触更加紧密,即增加了皮肤及皮下组织对针梗的 次穿刺点间距1 cm左右,静脉点穿刺部位选择其他自体静脉而非常规的两个穿 压力,同时无菌线绳可以使外渗的血流受阻,逐步形成凝块,堵塞出血部位从而 刺点均在内瘘上,可减少血管瘤的形成,延长人工血管使用寿命【i J。 使渗血停止。 1 2穿刺方向:采用改良式的穿刺方法,由传统的逆血流方向穿刺改为顺血 2.3喜疗妥的应用:透析结束后24小时可用喜疗妥等外用避开穿刺针眼0. 流方向穿刺,更有利于动一静脉内瘘长期保持良好的血运功能,使血流量充分 5 cm,将喜疗妥软膏3cm~5 cm均匀涂抹内瘘及周围皮肤组织,沿内瘘血管走 满足透析时的需要,且易于穿刺针固定,易于内瘘血管穿刺点压迫止血,并且减 行向心方向缓慢用大鱼际肌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5 min一10 min直至药膏完 少的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l 。 全附着于皮肤,每天1次或2次,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和生长,促 1.3穿刺角度:针尖与皮肤呈4OO角进针后迅速压低针柄沿血管方向潜行 进血肿吸收,刺激受损组织再生。 刺人血管,再顺血管进针0.5—1cm,固定好针头。先穿刺静脉、再穿刺动脉,以 2.4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教会患者每日自我检查内瘘有无震颤或血管杂 动脉端穿刺点距动静脉内瘘口5cm以上、动静脉穿刺点的距离10cm以上为宜。 音2次一3次,如发现异常及内瘘发生疼痛或肿胀需及时就诊;内瘘侧手臂避免 1.4高位内瘘穿刺技术:高位动一静脉内瘘成熟期较前臂动一静脉内瘘时 提重物或受压,禁止在该侧手臂测血压、输液、抽血等;如有假性动脉瘤形成则 间长,一般要2个月左右才能使用;高位动一静脉内瘘因受手术部位的限制,术 用弹性绷带保护,避免继续扩张;透析后穿刺部位24小时内避免沾湿;指导患者 后能用的血管较短,从而穿刺范围受限;另外由于上臂脂肪组织较多,静脉位置 严格控制水分摄人量,以避免透析中发生低血压而造成内瘘闭塞。 较深,血管的脆性大,因此容易造成穿刺困难和发生皮下血肿和出血。穿刺时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通畅的血管通路是其维持血液透析并赖以存活的基 动脉端应选择内瘘血管远端,距离瘘口至少3cm以上,宜采用”阶梯式”穿刺。 本条件。因此,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对保护患者的生命线具有重要的责任。医 穿刺的方向应与血流方向一致,穿刺针与皮肤成450角,有突破感后进针少许, 护人员应做好自身业务学习及培训,确保穿刺成功率;加强内瘘术前、术后的护 及时妥善固定,避免转动针头,以保持血管壁和针头的最小角度。 理;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内瘘的日常护理和保护措施。通过医 1.5钝针扣眼法穿刺技术:钝针扣眼法穿刺能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 患共同做好内瘘使用及护理的各个环节,可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 患者痛苦,减少内瘘动脉瘤发生率,因此在动静脉内瘘血管条件差的血透患者 生存质量。 中值得推荐应用 J。穿刺要点:尽量采用同一个人进行穿刺,做到”三同”,即同 样的进针穿刺点、同样的进针角度、同样的进针深度,穿刺1O一20例次即可形成 参考文献 隧道。隧道形成后改用钝针穿刺:消毒皮肤时将扣眼口的血痂擦掉,直至血痂 [1]黄云辉,马晓华等.穿刺模武对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影响.临床和实验医 清理干净后再次消毒,钝针由扣眼口往里轻轻推送,即可沿”扣眼”隧道进入血 学杂志.2009,8,8(8):61—63. 管完成穿刺。如钝针穿刺困难,隧道感觉不明显,可再使用普通锐针穿刺几次, [2]顾毅.不同穿刺方法对动一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医学息.2010,11:3183 穿刺时注意一定要沿原隧道进入,直到有隧道形成后再改为钝针穿刺。 —3184. 1.6减少穿刺疼痛的技巧:(1)穿刺前采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进行动静脉内 [3]马璐璐,梅晓蓉等.钝针扣眼法穿刺在动静脉内瘘差的血透患者中的应用及 瘘局部浸润麻醉可以减轻患者局部穿刺的疼痛。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具有穿透 管理.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5,13(5):442—443. 力强、作用快、无局部刺激的特点,是一种能够渗透完整皮肤的浅表麻醉药,且 [4]张建平,吴亿等.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缓解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 局部用药剂量小,对患者全身无影响和其他不良反应 4。(2)临床实践证明,血 的效果观察.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1:70. 负压封闭引流下糖尿病患者软组织感染的护理 林开琴 (息烽县人民医院 贵州 贵阳5511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8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负压封闭引流下糖尿病患者软组织感染的情况,加强对患者进行护理,并总结护理的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 治的4o例糖尿病患者病发软组织感染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治疗周期控制在一周的时间,注意在控制患者血糖的基础上观察患者的负 压、封闭和引流的情况,对患者的创面进行清洁之后进行皮辩转移手术。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40例患者在经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之后,创面的愈合情况良好,均 没有发生第二次感染的现象。结论在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处理各种复杂的创面,同时在治疗和观察过程中加强护理是患者后期恢复的 关键。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负压封闭引流;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是一种治疗各种创面感染的新型医学技术,经过几十年的临 取的糖尿病患者都是二型糖尿病患者,并且出现了组织感染的情况,在治疗过 床应用和研究,已成成为一项重要的外科引流技术,这种技术不但适合那些创 程中创面长期不见好转,患病的年限从4年到1O年不等。 面大的伤口治疗,同时在糖尿病性溃疡或者其他组织部位感染性创面的治疗中 1.2操作方法 也能发挥相应的作用。而糖尿病患者在病发软组织感染之后其治疗的时间和 首先,对患者的创面进行彻底的清理,在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材料之前,必须 治疗的效果通常都很长都很不理想,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 将患者创面的坏死组织和感染组织进行彻底的清除,并保证周围正常的皮肤清 工作量,同时医院也不愿意收治这样的病人。本次研究主要应用了负压封闭引 洁干净,在清除坏死组织过程中,应该反复对创面进行冲洗;其次,建材与坏死 流技术,从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间治疗的糖尿病病发软组织感染的 组织大小向适应的材料,并将负压封闭引流的泡沫材料按照创面的大小和形状 4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采用这种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的内容报 贴于创面上,并将周期完好的皮肤与创面上的材料进行缝合;再次,封闭,在刨 告如下。 面的材料上方用3m的透气膜进行粘贴,引流管出口采用系膜法进行封闭,保证 1、一般材料的选择和研究的方法 其不漏气;第四,连接负压源,将引流管连接到中心负压上,负压的压力一般维 1.1一般材料的选择 持在40kpa左右,而另一个引流管连接到相应的冲洗装置上,不间断的对其进行 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4o例糖尿病患者病发软组织 冲洗处理;最后,术后的保持负压,这个过程中必须及时的更换相应的薄膜,一 感染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其中男性患者有33例,女性 周之后去除创面上方的材料,然后根据创面的实际恢复情况进行再次的治疗或 患者有7例,年龄结构在46—57周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5岁之间。本次研究选 者进行植皮手术。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进行。 一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