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社会科学2015/4 韩国李朝《诗经》学以《易》解《诗》的 诠释模式及其意义 口刘毓庆 张安琪 摘要:韩国李朝受邻国强大文化的影响,全面接受中国儒学。而其<诗经》学发展也由早期的全面接受中国宋学, 到中期的以<易>解<诗>,区别于宋学,呈现出独具李朝特色的解<诗>模式。本论文论述了这种解<诗>方式产生的 <易经>学背景。以及李朝士人以<易>为<诗)奠定本体论根源,以<易>确立<诗>的人伦秩序,从而奠定韩国儒学形 而上学的文化体系。 关键词:以<易>解<诗>本体论君臣定位 中图分类号: 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75(2015)04—189—04 韩国李朝时期(1392—1910)是朝鲜半岛封建制的全盛 一时期,也是接受中国儒学的全盛时期,其时与日本江户、越 南,共同构筑起以接受中国儒学为中心的汉文化圈。李朝儒 学的兴盛,在于开国后即确立了以儒治国的方针。而作为儒 、以《易》解《诗》的理论依据 李朝“以<易》解《诗》”的诠释方式来源于权近。权近 首先把<易经》的“循环”思想…纳入<诗经>阐释。他将<诗 经》“正风”、“变风”理解为《周易》的阴阳两极,“正风,人道 之得其正也;变风,人道之失其正也”【2】,其“一阴一阳”可 互相转变,“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虽甚坏乱之极, 而必示循环之理,使知变之可以复正矣”【3]。权近把社会人 伦尽失问题的解决归结为“存天理,遏人欲”,人欲,修 养其身,才能“变而复正”,以“示循环之理”,体现出权近的 <易'学主张。李朝中期士人白凤来在权近基础上,作了理 家“五经”之首的<周易》,便成了建构新的宇宙模式与理论 体系的重要经典文本依据,为此《周易》研究异常繁荣。 1568年,李朝著名儒士李混(1501—1570号退溪)创作<圣 学十图》,以图表形式将宋代<易经》学思想引入并推广于朝 鲜半岛。其后柳赞(1520—1591)<易图目录》、柳元之(1598 —1678)<柳倦翁易图解>、柳世鸣(1636—1690)《倦翁易图 记题》、申钦(1566—1628)《先天窥管》、李珥(1536—1584) <易数策=》;李德弘(1541—1596)《周易质义》、郭设(1548— 论的推演。他作书<三经通义》,所谓“三经”,即指<易>、 <书》、<诗>三部儒家经典。在该书的序言中,白氏写道: <诗》、<书>无非体《易》。刖交易变通之谓<易>,典谟 体用之谓《书=》,正变相须之谓《诗>也。分而言之刖三经,合 而言之则一理也[引。 1630)( ̄传要义>等相继出现。他们以接受宋儒的《易经》 学思想为基础,通过对《周易》的再诠释,建构适合于本土国 情的文化思想体系,并以之为国家意识形态。因此,<易经》 学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经典诠释等 等,无不受其影响,连国王的御旗都采用了宋儒周敦颐构制 这是对三部经典的定位。所谓“体”,即本体、本质,这 的太极图案。“以<易=》解<诗>”的<诗经》学诠释模式便在 此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本质便是“理”。无论是《书》之典谟形态,还是<诗》之正变 交替,都是理的外在表象。《易>以一理而统摄了<诗>、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日韩(诗经)百家汇注>(10&ZD101)。 作者简介:刘毓庆。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太原,030006; 张安琪。山西大学文学博士,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副教授,山西太原,030006。 189 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书》。因而以《易》解诗,便是从本质上对《诗》的解读。白 建构为一个循环往复的整体,参照《易》学图解模式图解<诗 氏又云: 经》,并作了如下的说明: 弥伦天地之道者,《易》之正维;奉行天人之命者,《书》 河有图,洛有书,而图、书互相经纬,则《诗》、《书》其无 之体维;顺成天人之德者,《诗》之正变也。正者,体也;维 图乎?《诗》既有图,则不可无轮图也。循环不息之谓轮图, 者,用也。天地定位,山泽通气者,其非正维之体用耶? 故<书》以二十八为图者,取其少阳之数也;<诗>以三十二为 《易>之《乾>、<坤)元非两个物,而一理流行于六十卦; 图者,取其少阴之数也。少阴少阳,代天成功于太阴太阳之 《书》之《典>、《谟》亦非两端事,而大原扩充于五十篇。而 中,则吾夫子名篇之义曷不为章章于大轮之图乎?既日轮 至若《诗》之《关雎》,造端乎夫妇而能致中和之德,则《二 图,则三十二者各一图也;大轮者,三百篇循环不息之图也。 南》之化,有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之渐 何则?《关雎>为乾坤,则如<易>之《乾>《坤》也。<鹿鸣》、 矣。此其有两件事耶?体应言之,则《泰》、《否》之于《乾>、 《天保》为泰否,则如《易》之有《泰》《否》也。……<风>之 《坤》,《典》、《谟》之于《尧》、《舜》,《周南》之于《关雎>是 半八于《小雅》之半,《小雅》之半八于《大雅》之半,《大雅> 也。[ 1 之半八于《颂》之半,《颂》之半八于《风》之半,而自相循环 这是通过《诗》、<书》与《易》结构形式上相似的发现, 于一太极焉。一大轮图矣。【J 建立其间的意义联系,从而在<易》“弥伦天地之道”的理念 显然这是根据<易》学思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生生不 导引下,将<诗》、<书》纳入<易》的理论框架之中,以此而展 息、大化流行的整体,“自相循环于一太极焉”。并在此思路 示“以《易》解《诗》”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对《诗>、<书》 下,将《诗》纳入《易》学理论的框架之中,将三百篇与<易> 《易》不同的功能阐发(即所谓<易》“弥伦天地之道”、<书》 之卦爻对应起来,并呈现体用关系。白凤来在<三经通义> “奉行天人之命”、《诗》“顺成天人之德”),和其间对应关系 中说,“<周南》焉一之一,<鹿鸣》焉二之一,剐一者盖言篇中 的寻绎,将“天人一体”的哲学渗入其中,以<诗>、<书》、 之纲也。《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则彼以 《易》为“天、人、地三经之基本”【7],从而“以(易》解<诗》” <周南》为一者,言其纲中之总目,此以<鹿鸣>为一者,亦言 的《诗经》学诠释模式合理化。为了使这种诠释模式合法 其什长之统目也。若言其始者,乾之资始、坤之资生也。以 化,白凤来特意指出了这种诠释模式与朱子<诗经》学思想 序,剐鹿鸣之始、国风之终,国风之终、鹿鸣之始也;以体,剐 的一致性,他说:“然则<诗》、《书》、《易》同体而随用者,此 四诗之始终、自相表里而循环也。何以明其然也?<诗>、 其非吾夫子删<序》之本义耶州 ?这里的“夫子”即指朱 <书>无非体<易>,则乾坤坎离为上经之始终,咸恒既未涛为 子【9 ,朱子删<序》在<诗经》学史上是个复杂的问题,白氏 下经之始终,而泰否损益自相均齐,故<书>之五十篇无非二 认为,“大矣至哉!吾夫子删<序》之义也。以<泰>、<否>配 典之流行,<诗》之三百篇亦无非二南之贯通,然刖四时之始 应而<乾》、《坤>提头,剐六十卦都是乾坤中一腔子也。以 终亦相始终而已”【l引。白氏强调<诗》、<书》体<易>,<诗>、 <典》、《旗》体应而《竟》、《舜>提头,剐五十篇亦是典漠中一 《书>对应<易》之爻卦可自相循环成为一太极,而<诗>三百 影子也。<莆>以《关雎》焉乾坤而<周>、<召》为体应,剐三 篇内部亦自构成体用关系,“以<鹿鸣》为小雅之始,以<文 百篇亦莫非<关雎》中一样子也”[】们。白凤来把《诗>、<书》 王》为大雅之始,则虽有大小之别,实是义理之一串。彼以 都看成体<易》之著作,《诗》以《关雎》提头,其余诗篇与<关 受蓝陈戒,此以上下会同,剐嘉会利物之际,礼义有所错矣。 雎》是体用关系。相对而言,<诗序》则纳入不了这个体系, 何剐《鹿鸣>为小雅之始,则以《鹿鸣>通宾主之情,以<四 故朱子删序。除此之外,李朝士人白凤来还遵从朱子精神, 牡》、《皇荤》通君臣之情,以<常棣》通兄弟之情,以<伐木》 以《易》之六节对应《诗》之六义、《书》之六体,“体<易>之谓 通朋友之情,剐至若<天保>仰答《鹿噫》,下五诗之意也;<采 《诗》、<书=》,剐《书》之六体、《诗》之六义,无非体《易>之六 薇>下三诗刖通上下之情也。……感发风雅之善心,惩创风 节者也 朱文公本义之申明六节者,盖述文言之义以释时义 雅之逸志,而保护《风雅》之性情,维持<关雎>之精神者,<鹿 用三达德,剐《诗》、《书》之六体六义盖莫非一体而随用 鸣》所以为小雅之始也。始而终、终而始,剐诗之四始盖莫 也” 。白氏认为<诗》、<书》体<易》,其书之体例也是按 非<关雎>中一样子也”o[14]这段话,白氏不仅以<鹿鸣>、 照《易》之“一体而随用”精神贯彻的,而把《诗》、<书>、《易) 《文王》为小雅、大雅之始,从而《鹿鸣》、《文王》把小雅、大 贯穿起来诠释的人是朱子,可见,白氏对朱子的推崇。白凤 雅统帅起来,在小雅、大雅内部呈现“体用”的层次关系。而 来是李朝中期的一个儒者,而李朝中期其他士人注《诗》思 且又把《鹿鸣》对应《风》之《关雎》,“保护《关雎》之性情,维 路也都是在接受朱子前提下,对《诗经》的再次解读,体现李 持《关雎>之精神者”,从而又使《鹿鸣》所代表的“雅”与<关 朝《诗经》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雎>所对应的“风”呈现出“一体随用”关系,故“《鹿鸣》所以 为了统《诗》于《易》,白凤来根据《易》学思维,将<诗》 为小雅之始也”,“始而终、终而始,剐诗之四始盖莫非《关 1 90 文教・历史 雎>中一样子也”,仿若《易经》形成一大轮图也。为了突出 作者内心的价值定位,自氏区分“风雅颂”之体的不同作用: “风雅颂之体不同,何也?日:风之为体,二南为正经而十三 国为变风I..…-雅之为体,咏歌文武之德,感通上下之情以辑 上下之会同……颂之为体,追述先王之烈,颂祷先王之德以 诫后王”【1 。通过<诗》与<易>的对应,白氏把“风、雅、颂” 以讲朋友之信者,抑其非上下之感通者耶?”[1 白氏阐述 《鹿鸣》与之下五首诗的“体用”关系来说明以<易>沟通上 下之情,从而上下定位,使《诗》成为一个动态的整体。而对 于具体篇目,例如《天保》,白凤来也用“体用”的思想通释全 之功能和盘托出,加深对<诗》的认识。 诗,强化君臣之情,“《天保》六章所以仰答《鹿喁》下五诗之 义也。首章之天定获福所以仰答其君上也,二章之天人交际 所以仰答君上之以礼也,三章之盛长无量所以仰答君上之 德业无量也,四章之诚敬所以仰答尸童之以嘏主人也。五章 之兆庶成宁所以仰答其君上之质实无伪也”0[20]全诗通过 二、以《易》解《诗》确立形而上的君臣 秩序 对君上的敬慕,表达李朝儒者“君祝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 李朝建国后,统治者为确立儒家的纲常秩序,更需要从 腹心”的仰慕关系,以及君臣不可易位的思想。而君臣关系 形而上的角度验证其统治的合理性,因而以《易》解《诗》,从 的固化是天人定位的结果,“天定获福所以仰答其君上”,是 ‘易>的角度对<诗>进行“纲常定位”的“形而上”解读成为 以《易》作为精髓的,“<诗》之为体,盖莫非阴阳也”,从而为 必然。白凤来在<三经通义=》中说,“天地定位,乾坤成列,三 李朝的人伦秩序、君臣关系奠定“形而上”的理论依据。 纲次第,五常有伦也”【I 。从自然世界推导出人伦关系,给 李朝士人以<易>解《诗>,给现实社会中的君臣关系以 人伦的起源设定出理论依据。同时,《诗》、<书》、《易》三书 <易》理的定位。白凤来在<三经通义》中说,“为人上者理阴 的伦理侧重点各不相同,“<易》以乾坤为父母,而<书》以君 阳顺五行剐雷雨以时,寒暑以时,而万物咸得其所,百灵各遂 臣为乾坤,<诗>以夫妇为乾坤。则<书>之乾坤体《易》之乾 其生矣。何则周之《文王》为太极而<关雎》为乾坤,则纲纪 坤也。<诗)之乾坤体《易》之咸恒也。何以明其然也? 之首,万化之原,能致形气之中和,故文王之化自北而南,南 <书>以尧舜为乾坤,则君臣之义明矣;《诗》以文王、太姒为 而又南,而修齐治平之渐自乾坤始矣。武王为中和之极,成 乾坤,则夫妇之义亦明矣。咸为夫妇,慑而不已,则《关雎》 王周公为泰否之功用,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修齐治平之 为咸,<鹊巢>为慑之理,不待辨说而明矣” ]。作者著明父 道自泰否极矣” ¨。白氏解<诗》,把“为上者”对应<易>之 母、夫妇、君臣是最重要的人伦纲常,不可逾越。而李朝中期 “太极”,是“纲纪之首,万化之原”,给予很高的定位。而“为 其他士人在解<诗>时,又不断强化人伦关系。韩汝愈(1642 上者”“天地位焉”,才能“万物育焉”,以达到“修齐治平之 —1709)在<诗经记疑》中论述,“天为万物之祖,王为万邦之 道”,故“为上者”起到决定国家命运的作用。李朝成海应在 宗,春为四时之首,仁为五常之源,是故体物而不遗仁,体事 注释《鹊巢》时,也说到“爝之居弱巢,犹《文言>释坤六--E 而无不在,日月、星辰、风云、霜露、雷霆、霹雳、江河、山岳、鸟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不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 兽、草木无一物之非天,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兄弟、宾主, 也。地道无成而伐有终也,端之善在乎拙也。唯拙也,故能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事之非仁者。五者受天命,居天 善守。若眩其巧则艳妻也,是故能正位而无疚,居体而无瑕 位,体天德,统天民,任天职,行天道,致中和,则阴阳动静各 矣”c22]。成海应脱离了<鹊巢》的传统解释,强调妻子应遵 止其所。”【1 作者认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兄弟、宾主” 守妻道,并由妻子遵守妻道而联想到臣子应遵守臣道,“地 是“受天命,居天位,体天德,统天民,任天职,行天道”,天命 道也,妻道也,臣道也”,从而又把每个人按照职责不同,纳 主宰,人伦应和,天人合德,共同构成天地定位、人伦定位的 入到不同的等级范畴之中,为社会营造出一种“各居其位, 礼义秩序。在这个价值体系中,每个人都有其“位”,位的不 各谋其政”的氛围,为统治者建构国家意识形态服务。 同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与个体所处的政治层面,而“位”的 李朝士人通过以‘易》解<诗》强调“君臣各居其位”,表 授予是“受天命”,作者把“人道”归附于“天道”,体现“人 达对君臣关系的认定,传达君对臣的权威,以及臣对君的服 道”的神圣性。 从,反对僭越,故在对“鲁颂”的理解上,中朝儒者就出现了 李朝士人通过以<诗>体《易》来确立人伦秩序,并固化 差异。李朝士人白凤来说,“文王为一太极,而纲纪之首、万 人伦秩序。白凤来在<三经通义》中论述,“《易》所谓感以遂 化之原无不是底故也,其然则不言于周不言于商而言于簪 通天下之故,则感通宾主之情,感通君臣之情,感通父子之 者,何哉?周颂为追远报本之义,商颂为怀旧追本之义,而至 情,感通兄弟之情,感通朋友之情者,其非《鹿鸣》下五诗之 若鲁颂盖取其思义顾分之义,则借礼越分大失时中之义,实 谓欤?周之文武,质之以忠信,文之以礼乐,而以化成天下, 过钦止之分” ]。白氏把文王的作用比附于太极,是“纲纪 故歌<鹿鸣》以悦其宾主之情,歌《四牡》以乐其君臣之情,歌 之首、万化之原”,而鲁颂“剐借礼越分大失时中之义”,从 <皇华>以通父子之情,歌<常棣》以达友爱之情,歌《伐木》 “形而上”角度为鲁颂定性。中国孔颖达和朱熹都认为鲁颂 1 91 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是周成王封周公、伯禽于鲁,周公有大功德于王室,故虽为诸 侯国亦得有颂。而李朝儒者则从君臣之礼不可僭越的角度, 李朝中期的以<易》解《诗>发展至后期,士人则趋向于 把<易>作为<诗经>注疏的背景,作为<诗经>的补充材料, 丰富<诗经》的论证,使解<诗>具有哲理之思。 李朝<诗经》学的以<易》解<诗>,通过<易》确立尊卑有 序的人伦秩序,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君臣定位、人伦定位。 谈及<鲁颂>。儒者韩汝愈认为:“奈之何?鲁以诸侯僭用天 子之礼而颂变焉”。 ]可见,李朝士人评定。颂”的角度还是 遵从上下尊卑等级,与中国学者从道德的角度进行阐述不 尽相同。 三、以《易》解《诗》对韩国《诗经》学的意 义及影响 士人用《易>的思路注疏<诗经>,让<诗>进入<易>所设置的 “天人”系统,形成一个以<易>为首的五经诠释体系。而用 <易》解<诗>,也使<诗》的解读具有深邃的理论思辨色彩, 带有一种特有的哲学之思,从而形成独具李朝特色的<诗 李朝中期以后,以(易>解<诗>成为潮流,洪大容(1731 经》诠释路径。而这种以<易》解<诗>的诠释路径,并不是为 —1783)<三经问辨一诗传辨疑>、正祖(1752—1800)<经史 解<诗>而解<诗>,而是李朝中期以来社会时代课题在<诗> 讲义一总经:诗Ⅱ>、丁若镛(1762—1836){诗经讲义>、金在 注疏上的反映,也是李朝士子们力图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 洛(1798—1860)(诗传演义一诗传清庙瑟图>、尹廷琦(1814 思考。可见,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诗经>注疏都不是 —1879)<诗经讲义续集)等都通过不同程度的以<易>解 单纯的文化产物,都是和本国本时代的社会风云紧密相连, <诗>来阐释自己的<诗经>学主张,使他们的<诗>学阐释渗 折射出话语阶层的内在价值理念。 透着一种哲学之思。而李朝士人解<诗)者,大多注<易>。 参考文献: 权近、李退溪、李德弘、许穆、洪汝河、韩汝愈、林泳、李溟等, [1]朱熹:<周易传义大全>小注中说:“一阴一FU-t谓 既有注<易>、又有注<诗>的著作,且李朝注<易>的作品大 道,则阴阳是气,不是道。所以为阴阳者,乃道也。若只言 大多于注(诗>的作品。笔者根据成均馆大学校编纂的<韩 ‘阴阳之谓道’,则阴阳是道。今日‘一阴一阳’,则是所以循 国经学资料集成>统计,注<易>作品有261本,注<诗>作品 环者乃道也”。 有73本,通过数量对比,可见李朝士人对<易>的重视,而 [2][3]权近:<诗浅见录>。<韩国诗经集成・诗经1>, <易>与<诗>的结合,奠定了李朝<诗经>学“形而上”的理论 成均馆大学校出版社1988年版,第14、8页。 [4][5][6】[7][8】[10】[1l】[12】[13】[14】[15】[16] 基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士人通过解<诗> 用经 [17][19][20][21]白凤来:<三经通义>,<韩国诗经集成・ 解的形式奠定了李朝“形而上”的人伦秩序。 诗经I>,成均馆大学校出版社1988年版,第438、444、459、 李朝士人洪汝河(1621—1678)在<诗传>中阐释道,“阴 439 439、459 572 607、541,545、554、519、456,457,550,550, 阳为万物之始,男女为风化之本” 】,将人伦秩序中的夫妻 561页。 关系比附<易>之阴阳,论述夫妻关系是人伦秩序的基本,把 [9]白凤来:<三经通义)中,对“孔子”有确指,此书中 人伦秩序“形而上学”化,并随着(诗经>学著作的传播而流 著录为“夫子”的,该当指朱子。 传至民间,从而把统治者所希翼的人伦价值根深蒂固于民 [18]韩汝愈:<诗经记疑>,‘韩国诗经集成・诗经l>, 众意识当中,成为民众自觉遵守的规范。在李朝士人所确立 成均馆大学校1988年版,第125页。 的人伦秩序中,他们更强调“位”,即每个人各守其位,各尽 [22]成海应:<诗说3>,<韩国诗经集成・诗经8),成均 其分,不得逾越。对于夫妻关系,是“女固未嫁之称而如 馆大学校出版社1988年版,第408页。 <易>之<家人>,称‘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是既嫁而犹 [23】白凤来:<三经通义>,<韩国诗经集成・诗经1)。 成均馆大学校出版社1988年版,第597页。 可用女称” 】。男女、夫妇各守其位,就会达到阴阳调和, [24]韩汝愈:<诗经记疑>,<韩国诗经集成・诗经I>, 则“夫妇之合多取阴雨,以其阴阳和而为雨,夫妇和而家道 成均馆大学校1988年版,第128页。 成也。<易・小畜)上九取夫妇之象则日‘既雨既处,暌上九 [25]洪汝河:.c诗传),<韩国诗经集成・诗经1),成均 之婚媾,日遇雨吉,即是也’。<小畜>卦匍日‘密云不雨,自 馆大学校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页。 我西郊,必以东风,然后阴阳和而乃雨’故日‘习习谷风,以 [26]丁若镛:<诗经讲义>,<韩国诗经集成・诗经9>, 阴以雨’。雨而且阴是阴阳之和,故比之夫妇之和,则谓之 成均馆大学校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不亘有怒’也”。 夫妇关系是人伦秩序的基础,以夫妇为 [27]尹廷琦:<诗经讲义续集>,<韩国诗经集成・诗经 核心,可以推演出社会上的其他关系,而各种关系都应各守 13)。成均馆大学校出版社1988年版,第7O页。 其位,才会阴阳协调,融会贯通,“以其阴阳和而为雨,夫妇 责任编辑:禹兰 和而家道成也”。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