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中国美容医学2009年2月第18卷第2期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Feb.2009.Vo1.18.No.2 复合射频(B-RF)去除面部皱纹150例疗效观察 黄惠娟 ,马宝 (1.天水市四0七医院皮肤科 甘肃天水741 000;2.天水市四0七医院美容科) 笔者使用CHR—IV型复合射频除皱嫩肤仪去除面部皱 纹、改善面部皮肤表浅色素沉着等起到了满意的效果,现 报道如下。 缩,因此可以立刻见效。临床有效率为100%,治疗后自觉 有紧缩感,其后RF热能继续发挥作用,引起真皮和筋膜隔 的胶原增生,面部皮肤继续缩紧。本组病例中,经治疗1疗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50例,年龄2O~63岁,其中男 性20例,女性130例,面部皱纹106例(其中鱼尾纹49 例,前额纹18例,鼻唇褶16例,嘴周及两颊部皱纹23例) 老年斑l2例,黄褐斑32例。 1.2操作方法 1.2.1患者平卧,包好头巾,将负极板贴于患者肩胛部,藕 合剂涂擦患处,将仪器的功率调到“30~45”(按面版上的 箭头指示可以增大或减少)。治疗头、面部、前额选用直径 2.5~3.5cm的圆形探头。鼻唇部、下眼睑部选用直径2~ 3cm的圆形或长方形探头。功率调至40~45(以患者所能 承受的最高温度为标准)。 1.2.2每次治疗前首先在治疗部位涂好藕合剂,平整地放 好治疗探头后再踏开关。头面部分4~6个部位治疗l0~ 15min,每天1次或两天1次连续7~8次,20天后可以看 到明显的效果,细小皱纹消失,较浅色素斑消失,皮肤显得 白、嫩、富有弹性、丰满,以后每一个月定期治疗一次即可 维持良好的效果。 1.2.3注意事项:①负极板必须完好、平整贴于患者背部, 以防接触不良,影响效果。操作过程中,因个体差异,应保 持与患者交流,过冷疗效差,过热以防灼伤,注意调整温 度;②操作中探头必须紧贴皮肤,治疗后面部的皮肤温度 增高,皮肤弹性增强,饱满朝红(0.5h可消失)细小皱纹消 失。在断电前,切忌提起或腾空,避免点状接触,一定要断 开电源(松开脚踏开关),方可提离探头;③额部比面部的 感觉要敏感,因此必要时将功率下调3~5,以患者承受力 为度;④如果探头小,电流密度集中,功率相对应减小,探 头大,电流密度相对分散,功率相对应调大;⑤负极板离治 疗部位远,功率相对减小,离治疗部位近,功率相对增大, 建议负极板应贴在离治疗部位较近、平坦的部位。如头面 部治疗应贴在肩甲部位。 2疗效观察判定及结果 由于复合射频治疗后,会即刻引起真皮层胶原纤维收 程后,鱼尾纹基本消失,其它部位皱纹变浅,皮肤表面光 滑、白嫩,患者满意,黄褐斑等色素性疾病经3个疗程基本 消失,疗效可持续1~2年或更长时问。同时,希望做组织 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以求更科学的依据 。 3讨论 应用CHR—IV型除皱嫩肤仪操作简单,无创无痕地改善 皮肤质地,是新一代除皱嫩肤的最佳选择。CHR一复合除皱 嫩肤仪所产生的分子运动,其热能作用于真皮深层和其深 部的纤维隔,达到立刻收紧真皮和纤维隔,并重塑面颈部 上肢形态的效果。RF选择性热能作用于真皮深层和深部 的纤维隔,既从真皮到筋膜的纤维组织,主要是胶原蛋白 纤维,刺激真皮胶原立即收缩,效果明显。之后,胶原连续 增生皮肤使皮肤皱纹变浅、表面光滑,富有弹性,使面部皮 肤年轻化。对中、青年人,尤其5O岁以下者的疗效优于5O 岁以上者。值得注意的是,其疗效与能量密切相关,并与个 体的感觉有密切关系。采用除皱嫩肤仪系统治疗,治疗方 式简单,无副作用,具有极好的长期效果。本技术操作简 便、安全性好,是非创伤性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高天文,孙林潮.美容激光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55. [2]Sugarman儿,Fluhr JW.Severity assess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score:an objective measure using permeabiliyt barrier function and stratum comeum hydration with computer—assisted estimates for extent of disease[J].Arch Dermatol,2003,139(1 1):1417. 【3]周展超,吴余乐.皮肤美容激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7.32. [4]Fujimura T,Tsukahara K.Treatment of human skin with an estract of focus vesiculosus changes its thicknes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J].Cosmet Sci,2002,53(1):1. [收稿日期]2008—1 1-1 1[修回日期]2008:12—24 编辑/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