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代末期,随着列强的大规模入侵,云南作为中国西南边疆的门户危机四伏。在抵御侵略的边防建设过程中,作为“天朝藩篱”的土司及土司制度虽然暴露出了其固有的弊端;但是部分滇西土司仍然率领各族人民对侵略者给予了坚决打击,滇西土司作为云南边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保家卫国的第一道防线。
关键词:清末;滇西土司;边防 Abstract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with the large-scale invasion from big powers,Yunnan as the southwest frontier Chinese portal,which was confronted with great threaten.In the frontier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defensing against invasion,Although the chieftain of “Chinese barriers”and the native chieftain system had exposed their inherent disadvantage;the partial western Yunnan chieftain still led their ethnic groups to give invaders firmly strike.the western Yunnan chieftai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Yunnan frontier force,which has become the first line to protect our homes and defend our country.
Keywords:The end of Qing dynasty;the western Yunnan chieftain;frontier defence
目录 前言 (1)
一清末滇西土司概况与边疆概况 (1) (一)清末滇西土司概况 (1) (二)清末滇西边疆概况 (2)
二晚清云南边防建设过程中土司制度存在的弊端 (2) (一)土司已难以全面履行经营管理边疆的职责 (3) (二)土司制度下地方政府在边疆民族问题上的不作为 (3)
三清政府在云南边防建设过程中对待土司的政策 (4) (一)边疆危机中对云南边防观念的转变 (4) (二)对土司政策进行调整 (5) 四滇西土司保家守土与国家边防 (6) 五评价滇西土司能否担当边防重任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前言
清朝末年,滇西遗留的土司尚有数十家,其中比较大的有十家,通称腾龙十土司。随着列强的大规模入侵,云南作为中国西南边疆的门户危机四伏。在抵御侵略的边防建设过程中,滇西土司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保家卫国的一道防线。
目前,学界关于清末边防的研究有李丽双、毕芳的《清代云南的边防建设》从清政府边防建设上进行了研究;龚荫的《清代民族边防变化及划界签约》从清末政府边防观念上进行了探讨;方铁的《清朝治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思想及举措》。但是学界把云南边防与土司制度相结合进行研究的专题尚不多见,最为系统的是龙晓燕的《晚清边疆危机中云南土司制度的变化》(《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从清政府在边防危机中对土司的管理策略上进行的研究。
虽然学术界对清末云南的土司和云南边防研究已取得很多学术成果,但是把土司制度和边防相结合,发掘云南土司在边防建设中的作用专题研究尚不多见,这为研究当时云南的边防和土司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所以本文主要从研究清末云南边防与土司制度,分析清政府对云南土司有效管理以及土司在边防中的重大作用,对于我们现代的国防建设和制定维护边疆各民族的团结稳定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清末滇西土司概况与边疆概况 (一)清末滇西土司概况
滇西地区地处云南西部,由于特别边远,又多为少数民族聚居,
故历代王朝设置的各级各种土司遗留独多。其中又以今德宏州一带遗留的土司数量既多、级别较高、分布集中,在当地社会生活中长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德宏地区与以汉人居住为主、并早已设治、且为历朝政府统治滇西地区根据地的腾冲、龙陵紧密相连,故又常被称为腾龙土司区。至清朝末年,腾龙土司尚有:陇川宣抚司(在今陇川县)、南甸宣抚司(在今梁河县)、干崖宣抚司(在今盈江县)、遮放副宣抚司(在今潞西市南部)、芒市安抚司(在今潞西市北部)、勐卯安抚司(在今瑞丽市)、户撒长官司(在今陇川县)、腊撒长官司(在今陇川县)、勐板
清末云南边防与土司——以滇西土司为例
土千总(在今潞西市东南部)及今属保山地区的潞江安抚司,共为十家,通称腾龙十土司。此外,今盈江县境内尚有因事被废的盏达副宣抚司,名亡实存,仍居住原地,统治人民。这些土司的民族组成部分是:陇川、南甸、干崖、遮放、芒市、勐卯、潞江、盏达均为傣族,户撒、腊撒为阿昌族,勐板为汉族。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都和内地不同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用土司制度来进行统治,历来都是历代封建王朝的一种重要政策;同样,在条件具备时进行改土归流,也是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地区统治的有效措施。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一方面继续保留土司制度,另一方面也不忘推行改土归流。
(二)清末滇西边疆概况
滇西德宏地区与缅甸接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回顾历史,德宏战事不断。三国时代,诸葛亮“平定南中,西开寻传”。南诏拓疆,又将德宏地区纳入南诏版土。元代,德宏境内发生多次大规模战争,其中著名的是抗击缅甸蒲甘王朝入侵。明代正统年间,发生了持续七年的“三征麓川”;万历年间又抗击缅甸东吁王朝入侵。为了防御外敌入侵,云南巡抚陈用宾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筑八关、兴屯田。明代的几次西线战事,不仅动用了明朝大量军队,而且转饷半天下,长期的边境战争,酿成了明朝的衰败。清代乾隆征缅,抗击缅甸木梳王入侵。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侵占缅甸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德宏。
清光绪元年(1875),英帝派遣雇用军头目柏郎在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的策应下,悍然入侵今盈江县铜壁关地区,各族人民奋起抗敌,痛歼马嘉理于芒允户宋河畔,击溃入侵军于班西山。1876年英方借口马嘉理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又称《滇案条约》)。傣族民主革命先驱、干崖土司刀安仁先生,为了抵御英军入侵,率众在铁壁关坚持抗战达八年之久。陇川王子树景颇族山官早乐东,面对强敌临危不惧,英勇抗击入侵英军,挫败了英帝国主义分子企图蚕食中国陇川领土的阴谋。然而,由于英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在1898年中英勘界时,铁壁、虎踞、汉龙、天马下四关均割让缅甸;仅存的铜壁、巨石、万仞、神户上四关,至今仍在盈江县境内。
二晚清云南边防建设过程中土司制度存在的弊端 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一)土司已难以全面履行经营管理边疆的职责
虽然土司都有固定的管辖区域,但由于土司辖区内部人民的反杭、民族的对立以及土司间的争夺此起彼伏,导致土司在某些地区的管理不够深入、有效,甚至有些土司在数百年的流变中势力逐渐衰落,无力对辖区内的所有民族、村寨进行实际管理,而这些民族、村寨逐渐成为西方侵略势力的突破口。1905年中英勘界,英国在多次勘查后认为中国土司对分水岭以西村寨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无力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如派赖、茨竹,尽管明光抚夷宣称对其享有管辖权,但当地头人却否认这种臣属关系。派赖头人只承认明光抚夷以前每年给他们25卢比和一些弹药,以换取他们保证商人沿滚马河路上的安全,不过这些酬劳在过去的30年里己经停止了。此外,明光抚夷的号令在此也难以得到执行。联合勘察队到达前的几个星期,明光抚夷曾命令他们整修道路,并出迎道台,却遭到了拒绝①,而中方的意见也部分证明了土司统治的废弛。勘界期间,云贵总督丁振铎在给外务部的信中表示:“土司治理尚在小江以外。惟小江外各寨野夷性既横悍,又与土司相隔甚远,久不通声气,视同化外,及时抚而有之亦属骤驯服至。”所以“若以小江为界,江外野人本少往来,可省枝节。”②在未获外务部认可后,他开始修正自己的意见,但说到小江边的黄铁、
骂章等地,虽是土司旧有之地,但英兵曾至此办过案件,收取门户税,在茅贡还造有铁屋进行戍守,缅甸早己视为属地,现在很难再争回。由此可见,进行羁摩统治的土司制度与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理念发生了冲突,土司统治的废弛成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领土的借口。
(二)土司制度下地方政府在边疆民族问题上的不作为
土司辖区内的事务都归土司管理, 其结果是事不关己,管理土司的流官们对土司地区的各种问题漠然视之, 毫无作为。最为典型的是对待野夷(今景颇族) 的问题。“从前, 野夷聚居江外, 以江为限。”③但乾隆后, 各土司因其运粮之力, 不复遣回境外, 大多进入今德宏州境内。这部分野夷虽然分布在土司地区, 但土
①朱昭华:《中缅北段未定界问题再探——以清末中英边境交涉为中心》,《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②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藏:《锡良任云贵总督时办理滇缅界务案》,参照朱昭华:《中缅北段未定界问题再探——以清末中英边境交涉为中心》,《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
③周澎:《腾越边防记》,载李根源辑,杨文虎等校注,《<永昌府文征>》校注,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2684页。
清末云南边防与土司——以滇西土司为例
司却无力对其进行管辖, 甚至经常与其发生战争。另一方面, 因为他们分布在土司区, 地方政府又不愿、不能对他们进行管理, 结果虽然野夷有内向之心, 但却“不归流官管辖, 亦非土司所能约束”。在列强入侵之前,这种清政府及土司管理缺陷的危害并未显现出来,但当英国将侵咯矛头对准滇西以后,这种缺陷就成为列强“打开中国大门”的突破口。他们在野夷地区驻军、设官、开办医院和学校、进行传教,通过各种手段笼络野夷及其他民族,挑拨民族关系,一步步地达到了侵吞我西南边疆的目的。
三清政府在云南边防建设过程中对待土司的政策 (一)边疆危机中对云南边防观念的转变
清代以前,历代王朝的边防,主要以北方草牧民族为主要防御对象,修筑长城进行防御。清王朝统治者,参照历代边防的经验教训,
“不专恃险阻”,而“在修德安民”,主张以蒙古、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为边疆屏障,这是边防指导思想的一重大转变。清朝先后在云南边疆设置了广南府、开化府、临安府、普洱府、顺宁府、永昌府、腾越直隶厅等地方行政机构,而这些行政机构所管辖的很多地方,就是和今天越南、老挝、缅甸相毗连的边境。如康熙六年(1667年)设立了开化府,并取消了一部分土司,使清政府的力量直接深入到了边地德宏州,取得了巩固云南西南部边防的作用;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了普洱府,把车里宣慰司所辖的澜沧江以东之地进行改流,隶于普洱,派兵驻守,加强了对南部边境的控制。
1885年,英军占领缅甸后,开始向滇西南边境扩张,于1894年与中国签订了《中英续议滇缅界务条款》;1897年又签订了《中缅条约附款暨专条》。条约规定:尖高山以北边界留待后议;八关地区按英军实际控制划界,①铁壁、虎踞、天马、汉龙四关被割让出,猛卯三角地(今瑞丽县南)永久租给英国;麻栗坡划归中国,但后来换文时又划归英国;南汀河(今南定河)以南,以怒江和澜沧江的分水岭为界,过公明山接南卡江。②此后,英军不断向北推进,又占领了一些地方。
清代中后期,对所有边防线的防守以滇西南的关注度最高。这是因为滇西南
①八关为神护关、巨石关、万初关、铜壁关、铁壁关、虎踞关、天马关、汉龙关。
②李寿、苏培明:《云南历史人文地理》昆明:云南人学出版社。1996年第83页。
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的关口:“最险要者,莫如腾越诸关。马面关在云喧山顶,控制茶山、里麻一带要害;滇滩关外接野人界;神护关在盏西邦中山,控制茶山、古勇、威缅等路;万仞关在猛弄山,控制港得、港勒等路;巨石关的习马山,控制户冈要路;铜壁关在布岭山,控制蛮哈、海黑蛮莫等路;铁壁关在等练山,控制蛮莫等路;虎踞关在邦杭山,控制蛮棍、遮鳌、光脑、猛密等路;天马关在邦欠山,控制猛广、猛密、猛曲等路;汉龙关在龚回,控制猛尾、猛广、猛密、猛育、泉弄、锡
波等路。”①这样一来,暂时有效地控制住了腾越诸关。对这些地方,从道光三年(1823年)开始就修筑边防工事,共计建有“碉楼五十三,堡二十四,或以木,或以石,或以土,或以石和土,皆相度其险要之区而以练兵屯焉。华夷之介,固防必设重门也”。②
因为滇西属通缅要道,清政府亦投入大量兵力防范,定期还有总督等大员巡视,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以木邦为通缅甸要路,并九龙江、陇川、黑山门各隘,咸以兵驻守。四十三年( 1778年),李侍尧因永昌、普洱等府,向以镇、协标千五百人,在三台山、龙江一带驻营防缅,冬去春回,颇形烦累。云南省控制全边,重在腾越。其南甸之东南衫木笼,距虎踞关百余里,当腾越左臂。南甸之西南为干崖,距铜壁、万初、神护、巨石诸关,均一二百里,实为各路咽喉。乃于衫木笼、干崖二处各增将弁营汛。龙陵地方,道通木邦,原驻兵千五百人,其南三台山尤为重要,亦增设弁兵。以顺宁一路旧有之额兵,分驻缅宁,与永顺右营协同防守。总督、提、镇大员,每年酌赴腾越边外巡阅一周,以期严密”。③滇西南与缅甸接壤,为了有效地进行防备,也增加了兵力,从云南进入缅甸共有六条道路,“以蛮允一途为捷径,沿边由西而南而东,皆野人山寨,布列于九隘之外,兵团守望,时虞不足。乃调关外劲旅二千余人,与原有防军及乡团、土司、协力警备”。④
(二)对土司政策进行调整
内忧外患中,清王朝己无力对土司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云南绅民曾因“土司暴虐,惨无人理”,请求改土归流。但云贵总督
①《道光云南志钞》,昆明:云南社科院文献所,1995年内刊,第30页。
②《道光云南志钞》,昆明:云南社科院文献所,1995年内刊,第31- 32页。
③《清史稿·兵志八》,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第4071页。
④《清史稿·兵志八》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第4074页
清末云南边防与土司——以滇西土司为例
锡良却认为“土司暴虐,计非改土归流不可。所以不敢轻于举办者,一恐兵力未敷,一恐财力不足。”①不过在列强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清王朝也对土司制度进行了局部调整。耿马、孟连两宣抚司,嘉庆年间拉枯族曾发生规模大、时间长的反抗傣族封建领主的斗争。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爆发了张登发领导的反对傣族封建领主和本民族土司领主的斗争,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等上奏拟择要建城,设镇边抚夷厅直隶同知一员,镇边营参将一员,以资震慑。②遂于拉枯族地区进行了改土归流。而镇边厅的设置以及参将的进驻,对殖民者的入侵确实取到了威慑作用。光绪十六年(1890年),英国组织探察队,分两路出发进入云南。据张成瑜的记载,其中的一支于光绪十七年初到达孟连城,“离镇边厅五日。镇边武官胜迟,名东晓,又胜余,文官胜李……问及官声,无不颂迟大人好施济众之德。洋人闻之,甚是敬重……洋人闻迟大人要来,又闻有重兵相随,递不肯多留,辞而他适。”③洋人最终放弃了对这一地方土司的煽惑与分裂。
此外,清政府为“收控驭之益”,还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继续保留土司制度的同时,加紧设置流官政权,首开近代云南边疆“存土置流”的先河,从其性质上看,这仍不失为近代特殊的“改土归流”方式之一,并为改土归流增添了新的内容。光绪初年,在镇压了孟连宜抚司辖境内的“裸黑”族起义和民族纷争后,“先后设立上、下改心两地,不归孟连管辖。另委有功之人,为各地土司及里粮目。故澜沧有十八土司(连里粮目在内——原注)之称。旋于光绪十七年(应为十三年——尤中注)夏,将原有孟连宣抚司当地,设置镇边直隶厅,归迤南道管辖,建厅署于猛朗,委官治理。”④这样,在土司境内以兵“剿平”后,仍未废除该地土司,不过在原土司地内另委置十八土司与孟连土司并存,并在此基础上新置流官政权——镇边直隶厅。光绪十七年(1891年)又准“罕荣高土千总管理猛角、猛董地方世袭,改猛角、猛董归镇边厅管理。”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干脆将孟连土司也“改隶镇边厅。”
四滇西土司保家守土与国家边防
①《清德宗实录》卷594。载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汇编·卷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43页。)
②《清德宗实录》卷255,载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汇编·卷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40页。
③张成瑜:《潞江下游以东至九龙江行记》载李根源辑.杨文虎等校注《<永昌府文征>校注》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3656一3664页。
④民国《澜沧县沿革》,转引自尤中:《云南地方沿革史》第38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红河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从1824年到1885年,英国先后发动了3次侵缅战争,最终吞并了缅甸,中缅关系遂演变成了中国与英属缅甸的关系。英国在占领缅甸以后,下一步的侵略矛头就指向了与缅甸接壤的云南,以便能够从云南打开侵略中国的“后门”,或如他们所说:“为中国西南无限的市场打开一个后门。”①这样,中缅边境冲突不断发生,边界问题突出了出来,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滇西土司曾率领云南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英抗法斗争,保边卫国。正如龙云在《重印<万历云南通志·序》中说:“土司有世守之权,有保境之责。内修斥猴,外御强邻,以与本省为藩辅”,不应“轻于弃捐”。清朝末年,由于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各民族土司国家观念增强,大都拥护政府,能尽守土之责。即:“近年以来各土司因教育文化之熏陶,知识增进,对于国家思想政治意识均能理解,咸知服从中枢,拥护政府。偶遇外力之侵凌,尚能率领民众设法抵御倾心向内,克尽守土之责”。②而滇西土司在防御外来侵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885年,英帝国主义用武力吞并缅甸,缅王被流放于荒芜的海岛,缅王孙及大批难民流亡到干崖地区。贪得无厌的英国侵略者对我国西南边疆虎视眈眈,整个德宏地区笼罩在一片乌云之中。少年刀安仁耳闻目睹缅甸亡国之痛,怀着绝不让缅甸的悲剧在我边疆重演的信念,随时准备驰骋沙场,杀敌报国。1891年,刀安仁承袭干崖宣抚司世职。秋末,英国殖民军从陇川铁壁关悍然入侵我边疆。腾越厅下命将铁壁
关交由干崖宣抚司防守,刀安仁立即向家乡各界发出动员。在刀安仁的号召下,一支500多人的抗英队伍组成了,其中有擅长武术的傣族拳师,刀法精湛的景颇汉子,百步穿杨的傈僳猎人等。他们日夜兼程,火速前往铁壁关地区的大青树安营扎寨。全体抗英壮士面对山川起誓:“洋人不退,永不还乡!”从此揭开了8年抗英斗争的序幕。
刀安仁怀着满腔悲愤,写下了傣文叙事长诗《抗英记》,以饱满的爱国激情,赞颂祖国边疆的壮丽河山,倾泄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刻骨仇恨,表露了对清朝腐朽统治的强烈不满,并让各族人民反帝爱国主义的英雄事迹千古传唱,万世流芳。
其次,“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正月初旬,英人数百率领蒲夷千余越高良共侵我茨竹、派赖等明光土司属地,制造“滚马事件”,作为入侵片马的第
①(英)伯尔考维茨:《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1版,第124~125页,江载华、陈衍合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②《云南行政纪实》,第二编,《边务土司制度》[M]. 1943年第1期。
清末云南边防与土司——以滇西土司为例
一步。六库土司代办段济以土司段浩名义向云贵总督锡良上边防策,呈报边境事态,请清政府派兵保卫边疆。但是,总理衙门与云南督府不查卷图,不考史实,颓预应付,贸然以小江为滇缅分界,令英军退出小江以外。在1911年1月10日,英国人强占了片马,英国的武装侵略,激起了片马各族人民的强烈愤慨。勒墨夺扒和景颇族头人姚中科带领片马各族人民组织“蓑衣兵”与英军作战,同时派人翻越高黎贡山向登埂土司报信求救。登埂土司得知片马被占消息后,立即上报保山县。清政府赏赐勒墨夺扒五品官服和顶戴,以资褒奖,并命令沪水各土司率领民团前往片马抗击英军,段浩即出面通知沪水各土司号召抗击英军,沪水众土司和各族群众一致响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问里调集了400多人的“弩弓队”,其中土司兵有100多人。在大敌当前,土司武装和人民群众共赴国难,兵分两路翻越高黎贡山前往片马抗英。段浩亲自率领南路队伍直接进攻片马丫口英军驻地,4月
10日,英政府被迫照会中国政府:承认片马、古浪、岗房是中国领土。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缅两国通过划界使片马重新归还中国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
毫无疑问,滇西土司在中国边防防御和反侵略斗争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祖国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评价滇西土司能否担当边防重任
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时候,滇西土司作为云南边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保家卫国的第一道防线。当然,在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过程当中,也有少数土司对国家政策和英军采取两面依附的态度,也有个别小土司投敌叛国。但是在滇西抗战中,滇西土司中实力较雄厚,影响力较大的土司都倾其力量积极组织抗英队伍,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打击英国侵略势力。
我认为在反击侵略保家卫国的过程当中,滇西土司虽然在边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把守卫疆土的重任交给土司的话那是万万行不通的。土司因其自身的弊端只能对疆土起到局部的保卫作用,要想守住祖国边疆领土只能靠国家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政治力量、文化力量等。要想靠土司去守住疆土那是守不住的也是行不通的。
结语
综上所述,土司制度作为一种从元代一直沿袭到清末,对边疆各族人民进行管理,以达到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目的的管理制度。土司制度在清末虽然存在很大弊端,但是当面临列强侵略之时,很大部分土司还是恪守职责选择了奋勇抵抗侵略者,维护祖国统一。本文主要从滇西土司对云南边防建设的作用入手,把土司与边防建设相结合来写作。从中可以发提出了土司在抵御外来侵略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对边防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是保家卫国的一道防线,但是如果要把保卫边疆的重任都交给土司去执行的话那是万万行不通的。此论文由于自己能力有限它也存在一定缺憾,由于滇西地区存在的土司尚有很多,所以不可能依依列举,所以还有待于改进。
参考文献
[1]谢本书;刀安仁——近代土司的杰出代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龚荫;清代土司制度五题[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杜玉亭;试论云南土司制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学术研究;1964年第1期。
[4]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考论[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洪涵;国家权力在民族地区的延伸——以云南德宏傣族土司制度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6]王文成;近代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改土归流述论[J];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
[7]李世愉;清政府对云南的管理与控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4期。
[8]德宏州政协丈史和学习委;《德宏州文史资料》[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7年1月。
[9]赵玉敏;晚清中缅宗藩关系对西南边防建设研究的启示[J];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廊坊;2013年4月;第34卷第2期。
[10]张国龙;关于德宏土司制度几个问题的商酌[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一期。
[11]朱进彬;滇西土司在滇西抗战中的影响及其贡献[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0卷第4期。
[12] 张云;“边陲伟男”刀安仁[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7卷。
[13]张建章;试论德宏军事环境与战略地位[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15卷。
[14]李丽双;清代云南的边防建设[J];人文社会科学专辑;2008年第34卷。
致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
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从写稿到反复修改,期间经历了喜悦、聒噪、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如今,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这篇毕业论文的就是我的舞台,以下的言语便是有点成就感后在舞台上发表的发自肺腑的诚挚谢意与感想: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我的导师。范老师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闲聊中老师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自己,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老师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老师。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我隔壁宿舍的舍友们。他们为我提供了写作论文的资料查询渠道。对舍友们的支持和帮助表示万分感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