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声环境导则-归纳

来源:意榕旅游网


声环境

点声源

以球面波形式辐射声波的声源,辐射声波的声压幅值与声波传播距离(r)成反比。任何形状的声源,只要声波波长远远大于声源几何尺寸,该声源可视为点声源。在声环境影响评价中,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最大几何尺寸 2 倍时,可将该声源近似为点声源

线声源

以柱面波形式辐射声波的声源,辐射声波的声压幅值与声波传播距离的平方根( r )成反比。

面声源

以平面波形式辐射声波的声源,辐射声波的声压幅值不随传播距离改变(不考虑空气吸收)。

声环境质量评价量

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

突发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 A声级。

机场周围区域受飞机通过(起飞、降落、低空飞越)噪声环境影响的评价量为计权等效

连续感觉噪声级。

声源源强表达量

A声功率级,或中心频率为 63 Hz~8KHz 8 个倍频带的声功率级;距离声源r 处的 A声级或中心频率为 63 Hz~8KHz 8个倍频带的声压级;等效感觉噪声级。

厂界、场界、边界噪声评价量

工业企业厂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室内噪声倍频带声压级,频发、偶发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 A声级。

社会生活噪声源边界噪声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

室内噪声倍频带声压级、非稳态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 A声级。

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收集建设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了解项目的性质、规模,初步确定声源种类、数量、分布、运行时间及噪声级等

踏勘建设项目现场,初步确定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敏感目标数量、位置

1 建设项目噪声部分工程:声源种类、数量、分布、运行时间、噪声级等

2声传播路径分析:地面状况、障碍物、气象条件、地形高差等

3区域社会环境调查:敏感目标的分布,数量及人口数量,房屋面积,结构特点等

4环境噪声现状调查:声源调查,声环境质量

5声环境功能区确认:标准

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包括:

a)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b) 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

c) 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的数量

评价范围内有 0 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 5dB(A)以上(不

含 5dB(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按一级评价。

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 1 类、2 类地区,或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 3dB(A)~5dB(A)(含 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按二级评价。

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 3 类、4 类地区,或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 3dB(A)以下(不含 3dB(A)),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时,按三级评价

评价范围的确定

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依据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1 对于以固定声源为主的建设项目(如工厂、港口、施工工地、铁路站场等): 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建设项目边界向外 200m为评价范围;

2 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如依据建设项目声源计算得到的贡献值到 200m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

3 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路和水运线路等建设项目: 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道路中心线外两侧 200m以内为评价范围;

4 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敏感目标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如依据建设项目声源计算得到的贡献值到 200m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

一级评价的基本要求

1 在工程分析中,给出建设项目对环境有影响的主要声源的数量、位置和声源源强,并在标有比例尺的图中标识固定声源的具体位置或流动声源的路线、跑道等位置。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类比测量取得,并给出类比测量的条件。

2 评价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需要实测。对实测结果进行评价,并分析现状声源的构成及其对敏感目标的影响。

3 噪声预测应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给出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及厂界(或场界、边界)

噪声值。固定声源评价、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流动声源经过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路段的评价应绘制等声级线图,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绘制垂直方向的等声级线图。给出建设项目建成后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

4 当工程预测的不同代表性时段噪声级可能发生变化的建设项目,应分别预测其不同时段的噪声级。

5 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选线)和建设布局方案,应根据不同方案噪声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噪声影响的程度进行比选,并从声环境保护角度提出最终的推荐方案。

6 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明确防治措施的最终降噪效果和达标分析。

二级评价的基本要求

1 在工程分析中,给出建设项目对环境有影响的主要声源的数量、位置和声源源强,并在标有比例尺的图中标识固定声源的具体位置或流动声源的路线、跑道等位置。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类比测量取得,并给出类比测量的条件。

2 评价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以实测为主,可适当利用评价范围内已有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并对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

3 噪声预测应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给出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及厂界(或场界、边界)

噪声值,根据评价需要绘制等声级线图。给出建设项目建成后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

4 当工程预测的不同代表性时段噪声级可能发生变化的建设项目,应分别预测其不同时段的噪声级。

5 从声环境保护角度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选线)和建设布局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进行分析。

6 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给出防治措施的最终降噪效果和达标分析。

三级评价的基本要求

1 在工程分析中,给出建设项目对环境有影响的主要声源的数量、位置和声源源强,并在标有比例尺的图中标识固定声源的具体位置或流动声源的路线、跑道等位置。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类比测量取得,并给出类比测量的条件。

2 重点调查评价范围内主要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可利用评价范围内已有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资料,若无现状监测资料时应进行实测,并对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

3 噪声预测应给出建设项目建成后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及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值,分析敏感目标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4 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进行达标分析。

声环境现状主要调查内容

1 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

调查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气象特征: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

收集评价范围内地理地形图,说明评价范围内声源和敏感目标之间的地貌特征,地形高差及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

2 声环境功能区划:

调查评价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划情况,调查各声环境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现状

3 敏感目标:

调查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目标的名称,规模,人口的分布情况,说明敏感目标与建设项目的关系(如方位,距离,高差等)

4 现状声源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现状超过相应标准化要求或噪声值相对较高时,需对区域内主要声源的名称,数量

位置,影响的噪声级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

有厂界噪声的改,扩建项目,应说明现有建设项目厂界噪声的超标,达标情况及超标原因

调查方法

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是:(1)收集资料法,(2)现场调查法,(3)现场测量法

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原则:

1 布点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包括厂界和敏感目标。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

2 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声源(如工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设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且声级较低时,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布设测点。

3 评价范围内有明显的声源,并对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有影响,或建设项目为改、扩建工程,应根据声源种类采取不同的监测布点原则:

a) 当声源为固定声源时,现状测点应重点布设在可能即受到现有声源影响,又受到建设项目声源影响的敏感目标处,以及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为满足预测需要,也可在距离现有声源不同距离处设衰减测点。

b) 当声源为流动声源,且呈现线声源特点时,现状测点位置选取应兼顾敏感目标的分布状况、工程特点及线声源噪声影响随距离衰减的特点,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为满足预测需要,也可选取若干线声源的垂线,在垂线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设监测点。

声环境现状评价:

1 以图、表结合的方式给出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功能区及其划分情况,以及现有敏感目标的分布情况。

2 分析评价范围内现有主要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等,明确主要声源分布。

3 分别评价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内各敏感目标的超、达标情况,说明其受到现有主要声源的影响状况。

4 给出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超标范围内的人口数及分布情况。

预测范围: 应与评价范围相同。

预测点的确定原则: 建设项目厂界(或场界、边界)和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目标应作为预测点

预测需要的基础资料:

1 声源资料

建设项目的声源资料主要包括:声源种类、数量、空间位置、噪声级、频率特性、发声持续时间和对敏感目标的作用时间段等。

2 影响声波传播的各类参量 :

a) 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

b) 声源和预测点间的地形、高差。

c) 声源和预测点间障碍物(如建筑物、围墙等;若声源位于室内,还包括门、窗等)的位置及长、宽、高等数据。

d) 声源和预测点间树林、灌木等的分布情况,地面覆盖情况(如草地、水面、水泥地面、土质地面等)

工业噪声预测

1 固定声源分析

a) 主要声源的确定

分析建设项目的设备类型、型号,数量,并结合设备类型、设备和工程边界、敏感目标的相对位置确定工程的主要声源。

b) 声源的空间分布

依据建设项目平面布置图、设备清单及声源源强等资料,标明主要声源的位置。建立坐标系。

c) 声源的分类:将主要声源划分为室内声源和室外声源两类

2 声波传播途径分析

列表给出主要声源和敏感目标的坐标或相互间的距离、高差,分析主要声源和敏感目标之间声波的传播路径,给出影响声波传播的地面状况、障碍物、树林等。

3 预测内容

a) 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预测 :预测厂界噪声,给出厂界噪声的最大值及位置。

b) 敏感目标噪声预测

-- 预测敏感目标的贡献值、预测值、预测值与现状噪声值的差值,敏感目标所处声环境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变化,敏感目标所受噪声影响的程度,确定噪声影响的范围,并说明受影响人口分布情况。

-- 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预测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所受的噪声影响。

c) 绘制等声级线图

绘制等声级线图,说明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

d) 根据厂界(场界、边界)和敏感目标受影响的状况,明确影响厂界(场界、边界)和周围声环境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声源,分析厂界和敏感目标的超标原因

公路、城市道路交通运输噪声预测

1 预测参数

a) 工程参数

明确公路各路段的工程内容,路面的结构、材料、坡度、标高等参数;明确公路各路段昼间和夜间各类型车辆的比例、昼夜比例、平均车流量、高峰车流量、车速。

b) 声源参数

按照附录 A中大、中、小车型的分类,利用相关模式计算各类型车的声源源强

c) 敏感目标参数

根据现场实际调查,给出公路沿线敏感目标的分布情况,各敏感目标的类型、名称、规模、所在路段、桩号(里程)、与路基的相对高差及建筑物的结构、朝向和层数等。

2 声传播途径分析

列表给出声源和预测点之间的距离、高差,分析声源和预测点之间的传播路径,给出影响声波传播的地面状况、障碍物、树林等。

3 预测内容

预测各预测点的贡献值、预测值、预测值与现状噪声值的差值,预测高层建筑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所受的噪声影响。按贡献值绘制代表性路段的等声级线图,分析敏感目标所受噪声影响的程度,确定噪声影响的范围,并说明受影响人口分布情况。给出满足相应声环境功

能区标准要求的距离

评价的主要内容

1 评价方法和评价量

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和环境噪声评价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在施工、运行期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给出边界(厂界、场界)及敏感目标的达标分析。

进行边界噪声评价时,新建建设项目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改扩建建设项目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与受到现有工程影响的边界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作为评价量。

进行敏感目标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时,以敏感目标所受的噪声贡献值与背景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作为评价量。对于改扩建的公路、铁路等建设项目,如预测噪声贡献值时已包括了现有声源的影响,则以预测的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

2 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分析

给出评价范围内不同声级范围覆盖下的面积,主要建筑物类型、名称、数量及位置,影响的户数、人口数。

3 噪声超标原因分析

分析建设项目边界(厂界、场界)及敏感目标噪声超标的原因,明确引起超标的主要声源。

对于通过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的路段,还应分析建设项目与敏感目标间的距离是否符合城市规划部门提出的防噪声距离。

4 对策建议

分析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规划布局和设备选型等的合理性,评价噪声防治对策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提出需要增加的噪声防治对策、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及跟踪评价等方面的建议,并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

规划防治对策

主要指从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规划布局、总图布置和设备布局等方面进行调整,提出减少噪声影响的建议。如采用“闹静分开”和“合理布局”的设计原则,使高噪声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区。

技术防治措施

1 声源上降低噪声的措施

主要包括:

a) 改进机械设计,如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选用发声小的材料来制造机件,改进设备结构和形状、改进传动装置以及选用已有的低噪声设备等。

b) 采取声学控制措施,如对声源采用消声、隔声、隔振和减振等措施。

c) 维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d) 改革工艺、设施结构和操作方法等。

2 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措施

主要包括:

a) 在噪声传播途径上增设吸声、声屏障等措施。

b) 利用自然地形物(如利用位于声源和噪声敏感区之间的山丘、土坡、地堑、围墙等)降低噪声。

c) 将声源设置于地下或半地下的室内等。

d) 合理布局声源,使声源远离敏感目标等。

3 敏感目标自身防护措施

主要包括:

a) 受声者自身增设吸声、隔声等措施。

b) 合理布局噪声敏感区中的建筑物功能和合理调整建筑物平面布局。

管理措施

包括提出环境噪声管理方案,制定噪声监测方案,提出降噪减噪设施的使用运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管理要求,提出跟踪评价要求

工业(工矿企业和事业单位)噪声防治措施

a) 应从选址,总图布置,声源,声传播途径及敏感目标自身等方面分别给出噪声防治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选址的优化方案及其原因分析,总图布置调整的具体内容及其降噪效果;给出各主要声源的降噪措施、效果和投资;

b) 设置声屏障和对敏感建筑物进行噪声防护等的措施方案、降噪效果及投资,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

c) 提出噪声监测计划等对策建议

公路、城市道路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a) 通过不同选线方案的声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分析敏感目标受影响的程度,提出优化的选线方案建议;

b) 根据工程与环境特征,给出局部线路调整、敏感目标搬迁、临路建筑物使用功能变更、改善道路结构和路面材料、设置声屏障和对敏感建筑物进行噪声防护等具体的措施方案及其降噪效果,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

c) 在符合《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可对城乡规划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提出城镇规划区段线路与敏感建筑物之间的规划调整建议;

d) 给出车辆行驶规定及噪声监测计划等对策建议

规划噪声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规划环评的噪声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可在“闹静分隔”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从区域土地使用功能调整、交通运输线路布局调整、设置合理的噪声防护距离、建设隔声屏障、声环境敏感建筑物的隔声要求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