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4-2015学年湖南省永州市新田一中高一(上)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18小题,每题3分.)

1.实验室中,要使AlCl3溶液中的Al离子全部沉淀出来,适宜用的试剂是( ) A. NaOH溶液 B. Ba(OH)2溶液 C. 盐酸 D. 氨水

2.下列各组混合物中,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 A. 酒精和水 B. 碘和四氯化碳 C. 水和四氯化碳 D. 氯化钠和水

3.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胶体是一种介稳体系

B. 用滤纸能分离胶体和悬浊液

C.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D. 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

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22.4L H2O所含的分子数为NA B. 铁与足量氯气反应,1mol Fe失去电子数为3NA

+

C. 1mol NH4所含质子数为10NA

﹣12﹣

D. 0.5L 0.2 mol•L硫酸钠溶液中含有的SO4离子数目为0.2NA

5.在硫酸钠和硫酸铝的混和溶液中,A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SO4为0.4mol/L,

+

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1mol/L B. 0.2mol/L C. 0.3mol/L D. 0.4mol/L

6.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过氧化钠和冷水反应:Na2O2+H2O═2Na+2OH+H2↑

﹣﹣

B. 铝粉投入到NaOH溶液中:2Al+2OH═2AlO2+H2↑

+2+

C. 碳酸钙溶于醋酸:CaCO3+2H═Ca+CO2↑+H2O

﹣2+3+

D. 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2Fe+Cl2═2Fe+2Cl

7.下列反应,其产物的颜色按红色、红褐色、淡黄色、蓝色顺序排列的是( ) 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

②Fe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 ③FeCl3溶液滴入KSCN溶液; ④无水硫酸铜放入医用酒精中.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8.向明矾溶液中滴入Ba(OH)当SO4沉淀完全时,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是( ) 2溶液时,

3+

A. 一部分为Al(OH)3沉淀,一部分以Al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2﹣+

3+

3+2﹣

B. 一部分为Al(OH)3沉淀,一部分以﹣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C. 全部为Al(OH)3沉淀

D. 几乎全部以AlO2存在于溶液中

9.将相同质量的Na、Mg、Al、Zn、Fe分别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置换出的氢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Na>Mg>Al>Zn>Fe B. Al>Mg>Na>Fe>Zn C. Mg>Al>Na>Zn>Fe D. Zn>Fe Na>Mg>Al>

10.甲、乙、丙、丁分别是Al2(SO4)3、FeCl2、NaOH、BaCl2 四种物质中的一种.若将丁溶液滴入乙溶液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则沉淀消失,丁溶液滴入甲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发生.据此可推断丙物质是( ) A. Al2(SO4)3 B. NaOH C. BaCl2 D. FeCl2

11.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工业上利用反应在3Cl2+2NH3═N2+6HCl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中氨气是还原剂

B. 该反应利用了Cl2的强氧化性 C. 该反应HCl是氧化产物

D. 生成1molN2有6mol电子转移

12.在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无色透明离子组是( ) A. K、Na、NO3、CO3 B. Mg、Na、Cl、SO4

﹣﹣﹣++2++2+

C. K、Na、Br、Cu D. Na、Ba、NO3、HCO3

13.常温下,往H2O2溶液中滴加少量FeSO4溶液,可发生如下两个反应:2++3+3+2++

2Fe+H2O2+2H═2Fe+2H2O 2Fe+H2O2═2Fe+O2↑+2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2+

A. H2O2的氧化性比Fe强,其还原性比Fe弱 B. 在H2O2分解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下降 C. H2O2分解的总方程式为:H2O2═H2O+O2↑

2+

D. H2O2生产过程要严格避免混入Fe

14.如图所示装置,试管中盛有水,气球a盛有干燥的固体过氧化钠颗粒,U形管中注有浅红色的水,已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放热的.将气球用橡皮筋紧缚在试管口,实验时将气球中的固体颗粒抖落到试管b的水中,将发生的现象是( )

+

+

2﹣2++

2﹣

A. U形管内红色褪去 B. 试管内溶液变红 C. 气球a被吹大 D. U形管水位d<c

15.有些地区水井中的水刚从井中抽出时是清澈透明的,但烧开后发现产生了红褐色的不溶物.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向刚抽出的井水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无明显现象;向产生不溶物的水中加入盐酸,不溶物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呈现血红色.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3+

A. 该井水中肯定有Fe

2+

B. 该井水中肯定有Fe

C. 红褐色不溶物是Fe(OH)3

D. 红褐色不溶物是由于氧化和水解产生

16.有100mL 3mol•LNaOH溶液和100mL 1mol•L AlCl3溶液.按如下两种方法进行实验:①将氢氧化钠溶液分多次加到AlCl3溶液中;②将AlCl3溶液分多次加到NaOH溶液中.比较两次实验的结果是( )

A. 现象相同,沉淀量相等 B. 现象不同,沉淀量不等 C. 现象相同,沉淀量不等 D. 现象不同,沉淀量相等

17.把a g铁铝合金粉末溶于足量盐酸中,加入过量NaOH 溶液.过滤出沉淀,经洗涤、干燥、灼烧,得到红棕色粉末的质量仍为a g,则原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 A. 70% B. 52.4% C. 47.6% D. 30%

18.某学生在一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装入1mol NaHCO3和0.8mol Na2O2,加热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的固体是( )

A. 0.8molNa2CO3和0.6molNaOH B. 0.5molNa2CO3和1molNaOH C. 0.8molNa2CO3和1molNaOH D. 1molNa2CO3和0.6molNaOH

二、填空题(没空1分,共10分)

23

19.在标准状况下,物质①4gH2;②33.6L CH4;③1molH2O;④3.01×10个O2.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含原子数最少的是 ,质量最大的是 ,体积最小的是 .

20.把amol/L CuS04溶液和bmol/L H2S04溶液等体积混合(设混合后体积为混合前两溶液

+2﹣2++

体积之和),则混合液中H、SO4、Cu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c(H)= ;

2+2﹣

c(Cu)= ; c(SO4)= .

2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钠的化学式 俗称 ,其水溶液显 性(填“酸”、“碱”或“中”). (2)碳酸氢钠可治疗胃酸(0.2%~0.4%的盐酸)过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等物质的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足量盐酸反应时生成CO2的量,前者 后者(填“>”、“<”或“=”).

(3)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碳酸氢钠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四、实验探究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1

22.(10分)(2014秋•永州校级月考)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以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某化学探究学习小组选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下图中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来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其中,

A是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D中装有过氧化钠固体.

(1)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填写表中空格:

仪器 加入试剂 加入该试剂的目的 B 饱和NaHCO3溶液 C 除去CO2中的水蒸气 E

(3)若无C装置,对实现该实验目的是否有影响 (填“是”或“否”),原因(化学方程式表示) ;

(4)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并从水中取出后,下一步实验操作为: .

(5)写出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标注出电子转移情况 .

五.推断题(每空2分,共16分)

23.现有金属单质A、B、C和气体甲、乙、丙以及物质D、E、F、G、H,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有些反应的生成物和反应的条件没有标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 、F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反应① ; 反应③ ; 反应⑤ .

24.甲、乙、丙三种物质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

(1)若乙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有血红色出现,则甲物质是: . 写出“甲→乙”转化的离子方程式: .

(2)若甲是不溶于水的白色粉末状物质,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则乙是 .

写出“乙→丙”转化的离子方程式: .

六、计算题:(共10分,) 25.向20mLAlCl3溶液中滴入2mol•LNaOH溶液时,沉淀质量与所滴加NaOH溶液体积(mL)关系如图所示:

(1)图中所示的AB段所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假设溶液中有Al(OH)3沉淀0.39g,则此时用去NaOH溶液的体积为 、 .

﹣1

26.加热10.0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至质量不在变化,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45g,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014-2015学年湖南省永州市新田一中高一(上)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18小题,每题3分.)

3+

1.实验室中,要使AlCl3溶液中的Al离子全部沉淀出来,适宜用的试剂是( ) A. NaOH溶液 B. Ba(OH)2溶液 C. 盐酸 D. 氨水

考点: 镁、铝的重要化合物.

专题: 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 根据题意,Al转化为不溶于水的物质是Al(OH)3,Al(OH)3具有两性,既能

3+

和强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要使Al2(SO4)3溶液中的Al完全沉淀,选取试剂时就不能选强碱,只能是弱碱.

3+

解答: 解:Al转化为不溶于水的物质是Al(OH)3,Al(OH)3具有两性,既能和强酸

3+

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要使Al2(SO4)选取试剂时就不能选强碱,3溶液中的Al完全沉淀,只能是弱碱.

A、NaOH溶液是强碱,能溶解氢氧化铝沉淀,故A错误;

B、Ba(OH)2 溶液是强碱,能溶解氢氧化铝沉淀,故B错误;

3+

C、盐酸是酸,与Al不反应,故C错误;

D、氨水是弱碱,加入过量的氨水能把铝离子完全沉淀,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难度不大,注意题目要求意在考查氢氧化铝的两性这一特性.

2.下列各组混合物中,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 A. 酒精和水 B. 碘和四氯化碳 C. 水和四氯化碳 D. 氯化钠和水

考点: 分液和萃取.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根据分液漏斗可以将互不相溶的两层液体分开,则分析选项中物质的溶解性即可. 解答: 解:A、酒精和水互溶,不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故A错误; B、碘和四氯化碳互溶,不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故B错误; C、水和四氯化碳不溶,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故C正确; D、氯化钠和水互溶,不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分离方法中的分液法,熟记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所在,难度不大.

3.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胶体是一种介稳体系

B. 用滤纸能分离胶体和悬浊液

C.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D. 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

考点: 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 专题: 溶液和胶体专题.

分析: A.胶体属于介稳体系; B.胶体能透过滤纸;

C.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D.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解答: 解:A.胶体比较稳定,属于介稳体系,故A正确; B.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悬浊液不能透过滤纸,故B正确; C.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无丁达尔效应,故C正确;

D.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故D错误.

3+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

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22.4L H2O所含的分子数为NA B. 铁与足量氯气反应,1mol Fe失去电子数为3NA

+

C. 1mol NH4所含质子数为10NA

﹣12﹣

D. 0.5L 0.2 mol•L硫酸钠溶液中含有的SO4离子数目为0.2NA

考点: 阿伏加德罗常数.

专题: 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分析: A、水在标准状况不是气体; B、铁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 C、依据离子结构计算质子数;

D、依据n=cV计算溶质物质的量结合离子计算.

解答: 解:A、水在标准状况不是气体,22.4L H2O物质的量不是1mol,故A错误;

B、铁与足量氯气反应,铁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1mol Fe失去电子数为3NA,故B正确;

+

C、1mol NH4所含质子数=7+4×1×NA=11NA,故C错误;

﹣12﹣

D、0.5L 0.2 mol•L硫酸钠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为0.1mol,含有的SO4离子数目为0.1NA,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主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条件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计算,溶液中离子数计算方法,题目较简单.

5.在硫酸钠和硫酸铝的混和溶液中,A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SO4为0.4mol/L,

+

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1mol/L B. 0.2mol/L C. 0.3mol/L D. 0.4mol/L

考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3+2﹣

分析: 由于溶液中c(H)和c(OH)很小,可忽略不计,根据电荷守恒可得:3c(Al)

+2﹣+

+c(Na)=2c(SO4),据此计算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

﹣+3+

解答: 解:由于溶液中c(H)和c(OH)很小,可忽略不计,根据电荷守恒得:3c(Al)

+2﹣+2﹣3+

+c(Na)=2c(SO4),则:(cNa)=2c(SO4)﹣3c(Al)=2×0.4mol/L﹣3×0.2mol/L=0.2mol/L,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明确电荷守恒的含义为解答关键,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计算能力.

6.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过氧化钠和冷水反应:Na2O2+H2O═2Na+2OH+H2↑

﹣﹣

B. 铝粉投入到NaOH溶液中:2Al+2OH═2AlO2+H2↑

+2+

C. 碳酸钙溶于醋酸:CaCO3+2H═Ca+CO2↑+H2O

﹣2+3+

D. 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2Fe+Cl2═2Fe+2Cl

考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

3+

+

分析: A.反应生成NaOH和氧气,电子不守恒; B.漏写氧化剂水;

C.醋酸在离子反应中保留化学式;

D.反应生成氯化铁,遵循电子、电荷守恒.

解答: 解:A.过氧化钠和冷水反应的离子反应为2Na2O2+2H2O═4Na+4OH+O2↑,故A错误;

B.铝粉投入到NaOH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为2Al+2H2O+2OH═2AlO2+3H2↑,故B错误;

﹣2+

C.碳酸钙溶于醋酸的离子反应为CaCO3+2CH3COOH═2CH3COO+Ca+CO2↑+H2O,故C错误;

D.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的离子反应为2Fe+Cl2═2Fe+2Cl,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反应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7.下列反应,其产物的颜色按红色、红褐色、淡黄色、蓝色顺序排列的是( ) 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

②Fe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 ③FeCl3溶液滴入KSCN溶液; ④无水硫酸铜放入医用酒精中.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考点: 钠的重要化合物;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铜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二价Fe离子和三价Fe离子的检验. 专题: 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 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

②FeSO4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迅速被氧化为氢氧化铁; ③三价铁离子遇到硫氰酸根离子显示红色; ④铜离子在水溶液中显示蓝色.

解答: 解: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

+

﹣﹣

2+3+

②FeSO4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然后迅速被氧化为氢氧化铁红褐色物质;

③FeCl3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发生络合反应,溶液呈红色; ④无水硫酸铜放入医用酒精中,医用酒精中含有水,溶液变蓝,

故其产物的颜色按红色、红褐色、淡黄色、蓝色顺序排列依次是③②①④.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反应产物的判断,注意常见物质的颜色等物理性质.

8.向明矾溶液中滴入Ba(OH)当SO4沉淀完全时,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是( ) 2溶液时,

3+

A. 一部分为Al(OH)3沉淀,一部分以Al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B. 一部分为Al(OH)3沉淀,一部分以﹣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C. 全部为Al(OH)3沉淀

D. 几乎全部以AlO2存在于溶液中

2﹣

考点: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

分析: 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设明矾为nmol,则溶液中含有n molAl、

2﹣2﹣2﹣2+3+

2n molSO4,当溶液中的SO4完全沉淀时,发生反应物:SO4+Ba═BaSO4↓、Al+4OH﹣﹣

═AlO2+2H2O,根据消耗钡离子的量计算出氢氧根离子的量,再根据铝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判断反应产物.

解答: 解: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设明矾为n mol,则溶液中含有n molAl、2•12H2O,

2﹣

2n molSO4,

2﹣2+2﹣

根据反应SO4+Ba═BaSO4↓可知,使SO4全部转化成BaSO4沉淀,需要2n molBa(OH)

2,同时引进4molOH,

﹣﹣﹣3+

根据反应Al+4OH═AlO2+2H2O可知,铝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恰好反应生成AlO2,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本题中注意判断使SO4全部

﹣3+

转化成BaSO4沉淀需要Ba(OH)2的物质的量,根据Al和OH物质的量的关系判断反应产物.

9.将相同质量的Na、Mg、Al、Zn、Fe分别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置换出的氢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Na>Mg>Al>Zn>Fe B. Al>Mg>Na>Fe>Zn C. Mg>Al>Na>Zn>Fe D. Zn>Fe Na>Mg>Al>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分析: 金属与足量的盐酸发生反应:2Na+2HCl=2NaCl+H2↑,Mg+2HCl=MgCl2+H2↑,2Al+6HCl=AlCl3+3H2↑,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根据电子转移守恒,相同质量的金属提供的电子越多,则相同条件下,生成氢气的体积越大,令金属的质量为

3+

2﹣

1g,根据n=各金属的物质的量,结合金属在反应中化合价,计算转移电子物质的量,据此解答.

解答: 解:金属与足量的盐酸发生反应:2Na+2HCl=2NaCl+H2↑,Mg+2HCl=MgCl2+H2↑,2Al+6HCl=AlCl3+3H2↑,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令金属的质量为1g,则:

Na完全反应提供电子物质的量=Mg完全反应提供电子物质的量=Al完全反应提供电子物质的量=Zn完全反应提供电子物质的量=Fe完全反应提供电子物质的量=

×1=×2=

mol, mol,

×3=mol, ×2=×2=

mol, mol,

根据电子转移守恒,相同质量的金属提供的电子越多,则相同条件下,生成氢气的体积越大,故生成氢气的体积为:Al>Mg>Na>Fe>Zn,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注意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进行解答,可以根据方程式进行计算比较,但计算量增大,难度不大.

10.甲、乙、丙、丁分别是Al2(SO4)3、FeCl2、NaOH、BaCl2 四种物质中的一种.若将丁溶液滴入乙溶液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则沉淀消失,丁溶液滴入甲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发生.据此可推断丙物质是( )

A. Al2(SO4)3 B. NaOH C. BaCl2 D. FeCl2

考点: 几组未知物的检验. 专题: 物质检验鉴别题.

分析: 根据丁溶液滴入乙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则沉淀消失,可以推知丁和乙,然后根据丁和甲的反应确定甲物质,最后剩余的为丙物质.

解答: 解:根据题意,向丁溶液滴入乙溶液,有白色沉淀,继续滴入丁溶液白色沉淀消失,判断丁为NaOH,

乙为Al2(SO4)3,因为:Al2(SO4)3+6NaOH=2Al(OH)3↓+3Na2SO4,继续加人NaOH,NaOH过量则有

Al(OH)3+NaOH=NaAlO2(偏铝酸钠)+2H2O,丁溶液氢氧化钠滴入甲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发生,则可推断甲是

BaCl2,因此,丙是FeCl2. 故选D.

点评: 本题是一道物质的鉴别题,考查学生物质间的反应知识,可以根据教材知识来回答,难度不大.

11.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工业上利用反应在3Cl2+2NH3═N2+6HCl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中氨气是还原剂

B. 该反应利用了Cl2的强氧化性 C. 该反应HCl是氧化产物

D. 生成1molN2有6mol电子转移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 如果管道漏气,则发生反应3Cl2+2NH3=N2+6HCl,反应中Cl元素的化合价降低,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可知生成1molN2有6mol电子转移.

解答: 解:A、如果管道漏气,发生反应3Cl2+2NH3=N2+6HCl,反应中氨气的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氨气为还原剂,故A正确;

B、在3Cl2+2NH3=N2+6HCl反应中,Cl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为﹣1价,氯气表现出氧化性,故B正确;

C、Cl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为﹣1价,被还原,则HCl为还原产物,故C错误;

D、在3Cl2+2NH3=N2+6HCl反应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0价,则生成1molN2有6mol电子转移,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氯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知识,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氯气化学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反应的概念的理解.

12.在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无色透明离子组是( )

A. K、Na、NO3、CO3 B. Mg、Na、Cl、SO4

﹣﹣﹣++2++2+

C. K、Na、Br、Cu D. Na、Ba、NO3、HCO3

考点: 离子共存问题.

+

分析: 强酸性溶液中,含大量的H,根据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等,并结合离子的颜色来解答.

++

2﹣2++

2﹣

解答: 解:A.因H、CO3结合生成水和气体,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且离子均为无色,故B正确;

2+

C.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Cu为蓝色,与无色不符,故C错误;

﹣+

D.因H、HCO3结合生成水和气体,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信息的抽取和复分解反应的考查,注意归纳常见离子的颜色,题目难度不大.

13.常温下,往H2O2溶液中滴加少量FeSO4溶液,可发生如下两个反应:2++3+3+2++

2Fe+H2O2+2H═2Fe+2H2O 2Fe+H2O2═2Fe+O2↑+2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2+

A. H2O2的氧化性比Fe强,其还原性比Fe弱 B. 在H2O2分解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下降 C. H2O2分解的总方程式为:H2O2═H2O+O2↑

2+

D. H2O2生产过程要严格避免混入Fe

考点: 过氧化氢.

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来解答.

2++3+3+2++

解答: 解:A.由2Fe+H2O2+2H=2Fe+2H2O、2Fe+H2O2=2Fe+O2↑+2H可知,H2O2

3+2+

的氧化性>Fe的氧化性,H2O2的还原性>Fe的还原性,故A错误;

2+

B.将两个反应相加可得2H2O2=2H2O+O2↑,所以分解过程中,Fe作催化剂,双氧水溶液本身是弱酸性,而分解生成的水是中性,溶液pH值升高,故B错误;

+2﹣

C.H2O2分解的总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C错误;

2+2+

D.因为Fe可导致H2O2分解,所以H2O2生产过程要避免混入Fe,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明确反应中氧化性的比较规律及两个化学反应的关系及催化剂在反应在的作用即可解答,难度不大.

14.如图所示装置,试管中盛有水,气球a盛有干燥的固体过氧化钠颗粒,U形管中注有浅红色的水,已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放热的.将气球用橡皮筋紧缚在试管口,实验时将气球中的固体颗粒抖落到试管b的水中,将发生的现象是( )

A. U形管内红色褪去 B. 试管内溶液变红 C. 气球a被吹大 D. U形管水位d<c

考点: 探究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分析: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据此解答.

解答: 解: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气体被吹打,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所以试管内液体显红色;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集气瓶中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所以U型管中液面,C端下降,D端上升, 故选:B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现象的判断,明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5.有些地区水井中的水刚从井中抽出时是清澈透明的,但烧开后发现产生了红褐色的不溶物.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向刚抽出的井水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无明显现象;向产生不溶物的水中加入盐酸,不溶物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呈现血红色.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3+

A. 该井水中肯定有Fe

2+

B. 该井水中肯定有Fe

C. 红褐色不溶物是Fe(OH)3

D. 红褐色不溶物是由于氧化和水解产生

考点: 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分析: 井中的水刚抽出时清澈透明,烧开后却产生了红褐色的不溶物为氢氧化铁沉淀,向刚抽出的井水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无明显现象判断井水中一定不含铁离子,推断含有亚铁离子,加热过程中亚铁离子被氧气氧化生成铁离子,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向产生不溶物的水中加入盐酸,不溶物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呈现血红色,证明红褐色沉淀是氢氧化铁.

解答: 解:向刚抽出的井水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无明显现象判断井水中一定不含铁离子,推断含有亚铁离子,加热过程中亚铁离子被氧气氧化生成铁离子,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向产生不溶物的水中加入盐酸,不溶物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呈现血红色,证明红褐色沉淀是氢氧化铁;

3+

A、上述分析可知井水中不含Fe,故A错误;

B、依据反应现象分析,井水中含有亚铁离子,故B正确;

C、分析实验现象和沉淀颜色可知,红褐色沉淀为Fe(OH)3,故C正确;

D、红褐色的不溶物为氢氧化铁,受热可以分解生成氧化铁和水,水解生成,亚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铁离子,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铁的化合物性质分析,离子季铵盐方法和实验现象分析判断,掌握基础基础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16.有100mL 3mol•LNaOH溶液和100mL 1mol•L AlCl3溶液.按如下两种方法进行实验:①将氢氧化钠溶液分多次加到AlCl3溶液中;②将AlCl3溶液分多次加到NaOH溶液中.比较两次实验的结果是( )

A. 现象相同,沉淀量相等 B. 现象不同,沉淀量不等 C. 现象相同,沉淀量不等 D. 现象不同,沉淀量相等

考点: 镁、铝的重要化合物.

﹣1

分析: 将NaOH溶液分多次加到AlCl3溶液中,发生Al+3OH═Al(OH)3↓,将AlCl3

﹣﹣﹣3+3+

溶液分多次加到NaOH溶液中,分别发生Al+4OH=AlO2+2H2O,Al+3AlO2+6H2O=4Al(OH)3↓,以此进行判断.

﹣1﹣1

解答: 解:100mL 3mol•LNaOH溶液中n(NaOH)=0.3mol,100mL 3mol•L的AlCl3溶液中n(AlCl3)=0.3mol,则

﹣3+

①将NaOH溶液分多次加到AlCl3溶液中,发生:Al+3OH═Al(OH)3↓,现象为观察到白色沉淀;

②将AlCl3溶液分多次加到NaOH溶液中,分别发生:Al+4OH=AlO2+2H2O,Al+3AlO2﹣

+6H2O=4Al(OH)3↓,先没有沉淀后出现沉淀,

所以二者现象不同,由于AlCl3最后全部转化为Al(OH)3,沉淀质量相等.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的化合物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学习中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特别是铝三角知识,为中学元素化合物中的重要内容.

17.把a g铁铝合金粉末溶于足量盐酸中,加入过量NaOH 溶液.过滤出沉淀,经洗涤、干燥、灼烧,得到红棕色粉末的质量仍为a g,则原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 A. 70% B. 52.4% C. 47.6% D. 30%

考点: 铁的化学性质;铝的化学性质. 专题: 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 a g铁铝合金粉末溶于足量盐酸中,加入过量NaOH 溶液,沉淀为氢氧化铁,则经洗涤、干燥、灼烧,得到红棕色粉末为氧化铁,利用组成可知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等于合金中铝的质量,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由铁铝合金粉末溶于足量盐酸中,加入过量NaOH 溶液,沉淀为氢氧化铁,则经洗涤、干燥、灼烧,得到红棕色粉末为氧化铁, 则agFe、Al→agFe2O3,

合金中铝的质量等于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

则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等于氧化铁中铁的质量分数,

3+

3+

﹣﹣

3+

原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100%=70%,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计算,明确发生的反应找出合金与氧化物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铁元素的守恒即可解答,难度不大.

18.某学生在一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装入1mol NaHCO3和0.8mol Na2O2,加热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的固体是( )

A. 0.8molNa2CO3和0.6molNaOH B. 0.5molNa2CO3和1molNaOH

C. 0.8molNa2CO3和1molNaOH D. 1molNa2CO3和0.6molNaOH

考点: 钠的重要化合物.

专题: 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为碳酸钠、水、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碳分别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氧气和碳酸钠、氧气.

解答: 解:该题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①2NaHCO3Na2CO3+H2O+CO2↑,

②2CO2+2Na2O2═2Na2CO3+O2↑,③2H2O+2Na2O2═4NaOH+O2↑,④2NaOH+CO2═Na2CO3+H2O,

根据方程式①:1molNaHCO3能生成0.5molNa2CO3和0.5molH2O以及0.5molCO2,0.5molCO2可以和Na2O2反应生成0.5molNa2CO3,所以Na2CO3为1mol,答案只有D.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钠的化合物的性质,综合性很强,难度很大,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填空题(没空1分,共10分)

23

19.在标准状况下,物质①4gH2;②33.6L CH4;③1molH2O;④3.01×10个O2.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① ,含原子数最少的是 ④ ,质量最大的是 ② ,体积最小的是 ③ .

考点: 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根据物质的质量、体积或分子个数可分别计算物质的物质的量,根据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分子数、质量和体积,进而比较,注意计算体积时水为液态.

解答: 解:①4gH2的n(H2)=2mol,N(H2)=2NA,N(H)=4NA,v(H2)=44.8L; ②标准状况下33.6L CH4的n(CH4)=

=1.5mol,N(CH4)=1.5NA,原子总数

为5×1.5NA=7.5NA,

质量为m(CH4)=1.5mol×16g/mol=24g;

③1molH2O的分子数为N(H2O)=1NA,原子总数为3NA,体积约为18ml,质量为1mol×18g/mol=18g;

23

④3.01×10个O2的物质的量为n(O2)=0.5mol,原子总数为1NA,体积为11.2L, 质量为0.5mol×32g/mol=16g;

综上分析可知,含分子数最多的是①,含原子数最少的是④,质量最大的是②,体积最小的③,

故答案为①;④;②;③.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有关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计算体积时水为液态,其余气体用22.4来计算.

20.把amol/L CuS04溶液和bmol/L H2S04溶液等体积混合(设混合后体积为混合前两溶液

+2﹣2++

体积之和),则混合液中H、SO4、Cu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c(H)= bmol/L ; c

2+2﹣

(Cu)= 0.5amol/L ; c(SO4)= 0.5(a+b)mol/L .

考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分析: 根据n=cV计算出硫酸铜、硫酸的物质的量,再计算出混合液中硫酸根离子的总物

质的量,然后根据c=计算出稀硫酸的浓度;根据稀释定律,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铜离子、氢离子浓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解答: 解:把amol/L CuS04溶液和bmol/L H2S04溶液等体积混合,根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混合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为:(SO4)c=c(CuSO4)+c(H2SO4)=0.5(a+b)mol/L,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c(Cu)=c(CuSO4)=×amol/L=0.5amol/L;c(H)=×c(H2SO4)×2=bmol/L,

故答案为:bmol/L;0.5amol/L;0.5(a+b)mol/L.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对公式的理解与灵活运用,注意理解稀释定律.

2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钠的化学式 NaHCO3 俗称 小苏打 ,其水溶液显 碱 性(填“酸”、“碱”或“中”). (2)碳酸氢钠可治疗胃酸(0.2%~0.4%的盐酸)过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CO3+

+H=H2O+CO2↑ .等物质的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足量盐酸反应时生成CO2的量,前者 = 后者(填“>”、“<”或“=”). (3)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碳酸氢钠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Na2CO3 ﹣

2﹣

2+

+

+CO2↑+H2O .

考点: 钠的重要化合物.

分析: (1)碳酸氢钠的化学式是NaHCO3,俗称小苏打,溶液中碳酸氢根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溶液呈碱性;

(2)碳酸氢钠具有弱碱性,与HCl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根据Na2CO3和NaHCO3分别与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得出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之比; (3)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可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碳酸氢钠. 解答: 解:(1)碳酸氢钠的化学式是NaHCO3,俗称小苏打,溶液中碳酸氢根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溶液呈碱性,故答案为:NaHCO3;小苏打;碱;

(2)碳酸氢钠具有弱碱性,与HCl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离子方程式为HCO3+H=H2O+CO2↑,故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NaHCO3与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Na2CO3与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由以上两个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HCl反应,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

故答案为:HCO3+H=H2O+CO2↑;=;

(3)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可用加热的方法来除去碳酸氢钠,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 +CO2↑+H2O,

+

故答案为:2NaHCO3Na2CO3 +CO2↑+H2O.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Na2CO3和NaHCO3的性质,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考查,试题内容简单,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四、实验探究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22.(10分)(2014秋•永州校级月考)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以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某化学探究学习小组选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下图中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来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其中,

A是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D中装有过氧化钠固体.

(1)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2)填写表中空格:

仪器 加入试剂 加入该试剂的目的

B 饱和NaHCO3溶液 C 除去CO2中的水蒸气 E

(3)若无C装置,对实现该实验目的是否有影响 否 (填“是”或“否”),原因(化学方程式表示) 2Na2O2+2H2O=4NaOH+O2 ;

(4)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并从水中取出后,下一步实验操作为: 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内,木条复燃,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

(5)写出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标注出电子转移情况

考点: 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钠的重要化合物.

分析: 由实验装置可知,本实验首先由CaCO3和盐酸反应生成CO2,产生气体通过饱和NaHCO3溶液,以除去CO2气体中混入的HCl,然后过氧化钠与CO2和水气反应,产生O2,用排水法收集O2,最后取出试管,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内,木条复燃,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解答: 解:(1)A为由CaCO3和盐酸反应生成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产生气体通过饱和NaHCO3溶液,以除去CO2气体中混入的HCl,然后过氧化钠与CO2和水气反应,产生O2,由于生成的氧气中混有二氧化碳气体,应用NaOH溶液洗气,吸收未反应的CO2气体,用排水法收集O2; 故答案为:

仪器 加入试剂 加入该试剂的目的 B 除去CO2气体中混入的HCl C 浓硫酸

D NaOH溶液 除去O2中的CO2

(3)若无C装置,对实现该实验目的无影响,因为水蒸气和过氧化钠也反应生成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 故答案为:否,2Na2O2+2H2O=4NaOH+O2;

(4)本实验的目的为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收集气体后要验证是否为氧气,为防止倒吸,应先把E中的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内,木条复燃,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故答案为: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内,木条复燃,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5)D中发生反应为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中氧元素化合价﹣1价变化为0价和﹣2价,Na2O2与CO2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氧气,在Na2O2与CO2的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数=化合价降低数=转移电子数=2,电子转移情况为:

故答案为:.

点评: 本题考查过氧化钠的性质的实验设计,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本题注意把握实验原理和相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注意除杂的先后顺序和检验氧气的操作方法.

五.推断题(每空2分,共16分)

23.现有金属单质A、B、C和气体甲、乙、丙以及物质D、E、F、G、H,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有些反应的生成物和反应的条件没有标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 Al 、F FeCl2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反应① 2Na+2H2O=2Na+2OH+H2↑ ;

﹣﹣反应③ 2Al+2OH+2H2O=2AlO2+3H2↑ ;

﹣2+3+反应⑤ Cl2+2Fe=2Fe+2Cl .

考点: 无机物的推断.

+

分析: 金属A颜色反应为黄色证明为Na,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甲为H2,D为NaOH;金属B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说明B为Al,黄氯色气体乙为Cl2,气体甲和氯气反应生成丙为HCl,物质E为盐酸溶液,物质D氢氧化钠和物质G为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H为Fe(OH)3,G为FeCl3,推断物质F为FeCl2;判断C为Fe,据此答题.

解答: 解:金属A颜色反应为黄色证明为Na,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甲为H2,D为NaOH;金属B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说明B为Al,黄氯色气体乙为Cl2,气体甲和氯气反应生成丙为HCl,物质E为盐酸溶液,物质D氢氧化钠和物质G为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H为Fe(OH)3,G为FeCl3,推断物质F为FeCl2,判断C为Fe, (1)依据分析B为Al,F为FeCl2,故答案为:Al;FeCl2;

﹣+

(2)①反应是钠和水的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

反应③是氢氧化钠和铝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

+2H2O=2AlO2+3H2↑,

反应⑤是氯化亚铁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的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l2+2Fe=2Fe+2Cl;

﹣﹣﹣+

故答案为:2Na+2H2O=2Na+2OH+H2↑;2Al+2OH+2H2O=2AlO2+3H2↑;

﹣2+3+

Cl2+2Fe=2Fe+2Cl.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转化关系的分析推断,物质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常见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应用,题目较简单.

24.甲、乙、丙三种物质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

(1)若乙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有血红色出现,则甲物质是: Fe2O3 .

+3+

写出“甲→乙”转化的离子方程式: Fe2O3 +6H=2Fe+3H2O .

2+

3+

(2)若甲是不溶于水的白色粉末状物质,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则乙是 Al2(SO4)3 .

3++

写出“乙→丙”转化的离子方程式: Al+3NH3•H2O=Al(OH)3↓+3NH4 .

考点: 无机物的推断;镁、铝的重要化合物;二价Fe离子和三价Fe离子的检验. 专题: 推断题;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 (1)若乙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有血红色出现,证明含有三价铁离子,甲和硫酸反应生成的三价铁离子,和一水合氨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加热生成氧化铁,所以甲为氧化铁;

(2)若甲是不溶于水的白色粉末状物质,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说明甲是两性物质,溶于酸生成盐和一水合氨反应生成丙为氢氧化物沉淀,加热分解生成甲为氧化物,

即甲为Al2O3. 解答: 解:(1)若乙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有血红色出现,证明含有三价铁离子,甲和硫酸反应生成的三价铁离子,和一水合氨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加热生成氧化铁,所以甲

+3+

为氧化铁;甲到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O3 +6H=2Fe+3H2O,

+3+

故答案为:Fe2O3;Fe2O3 +6H=2Fe+3H2O;

(2)若甲是不溶于水的白色粉末状物质,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说明甲是两性物质,结合转化关系判断甲为:Al2O3;乙是Al2(SO4)3;乙到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

是硫酸铝和一水合氨反应生成沉淀氢氧化铝,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NH3•H2O=Al

+3++

(OH)3↓+3NH4,故答案为:Al2(SO4)3;Al+3NH3•H2O=Al(OH)3↓+3NH4. 点评: 本题考查了无机物质的转化关系,物质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铁及其化合物,铝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应用和判断,较简单.

六、计算题:(共10分,) 25.向20mLAlCl3溶液中滴入2mol•LNaOH溶液时,沉淀质量与所滴加NaOH溶液体积(mL)关系如图所示:

(1)图中所示的AB段所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OH=Al(OH)3↓ ; (2)假设溶液中有Al(OH)3沉淀0.39g,则此时用去NaOH溶液的体积为 7.5mL 、 17.5mL .

3+

﹣1

考点: 离子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分析: 向20mLAlCl3溶液中滴入2mol•LNaOH溶液,由图可知,OA发生AlCl3+3NaOH=Al(OH)3↓+3NaCl,AB发生Al(OH)3+NaOH=NaAlO2+2H2O,最多生成沉淀质量为7.8g,溶液中有Al(OH)3沉淀0.39g,有两种可能,碱不足或碱过量,以此计算解答.

﹣3+

解答: 解:(1)AB段所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OH=Al(OH)3↓,故答案为:

﹣3+

Al+3OH=Al(OH)3↓;

﹣1

(2)由图象分析知,当沉淀的质量为最大值的一半时,对应的氢氧化钠的体积有两个,一个是氢氧化钠不足量生成0.39g沉淀所用的体积,一个是有部分沉淀溶解所需氢氧化钠的体积.

①碱不足时,设生成0.39g沉淀需氢氧化钠的体积为xL, AlCl3+3NaOH=Al(OH)3↓+3NaCl 3mol 78g 2mol/L×xL 0.39g x=0.0075,

则氢氧化钠的体积为7.5mL;

②部分沉淀溶解时设生成0.39g沉淀所需氢氧化钠的体积为yL; AlCl3+3NaOH=Al(OH)3↓+3NaCl 3mol 78g 2mol/L×yL 0.78g y=0.015 即15mL;

设有0.39g溶解所需氢氧化钠的体积为zL, Al(OH)3+NaOH=NaAlO2+2H2O 78g 1mol 0.39g 2mol/L×z L z=0.0025 即2.5mL

所以当有0.39g沉淀生成时消耗氢氧化钠的体积为15mL+2.5mL=17.5 mL, 故答案为:7.5 mL;17.5 mL.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的计算,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与图象的对应关系为解答的关键,注意氢氧化铝的两性,侧重分析与计算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26.加热10.0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至质量不在变化,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45g,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考点: 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专题: 差量法.

分析: 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时,碳酸钠不分解,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时分解

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利用差量法,根据2NaHCO3Na2CO3+CO2↑+H2O计

算碳酸氢钠的质量,进而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时,碳酸钠不分解,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时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为2NaHCO3

Na2CO3+CO2↑+H2O,则固

体质量减少的原因是由于碳酸氢钠分解的缘故,设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m,利用差量法计算,则 2NaHCO3

Na2CO3+CO2↑+H2O△m

2×84g 62g

m 10.0g﹣8.45g=1.55g

m==4.2g,

所以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10.0g﹣4.2g=5.8g, 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58%.

答: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8%.

点评: 本题考查混合物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根据碳酸氢钠不稳定的性质,利用差量法计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