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1、掌握波形图和波形图表控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掌握公式节点的基本使用方法; 3、学习XY图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设备
1、计算机;
2、LabVIEW软件环境。 三、实验内容和实现分析
(一)实验内容
1、单曲线波形的显示 设计一个VI,分别用波形图和波形图表控件显示y = x2 + 2x + 1的图形,其中x取值为0,1,2,3,4,5,6,7,8,9,10,11,12,13,14,15。观察显示过程。 2、多曲线波形的显示
设计一个VI,分别用波形图和波形图表控件显示二函数:y = x2 + 2x + 1,y1=50ln(x+1)的图形,其中x取值为0,1,2,3,4,5,6,7,8,9,10,11,12,13,14,15。观察显示过程。
3、李萨茹图形的显示
利用XY图控件显示李萨茹图形,输入信号为具有一定相位差的正弦波,改变相位差值,观察李萨茹图形的变化情况。 (二)实现分析
1、单曲线波形的显示 (1)前面板设计
1)启动LabVIEW,在启动界面,点击选择“新建VI”选项。新建一空白VI。 2)从打开的控件选板中选择“新式” →“图形”子选板,从中分别选取一个“波形图”控件和一个波形图表控件,放置在前面板上合适位置。然后再创建一个一维数组控件,将数组元素初始值设置为0,1,2,3,4,5,6,7,8,9,10,11,12,13,14,15。设置波形图控件和波形图表控件的外观颜色,例如一个为红色,一个为蓝色。设置完成的前面板如下图所示。
(2)后面板设计
切换到程序框图窗口,从函数选板中选择一个For循环图框,放置到后面板上,For循环结构位于函数选板的“编程”→“结构”子选板,然后在For循环图框内放入一个等待函数节点以及一个公式节点,等待函数的等待时间设置为1s。在公式节点内建立公式,然后按照所需完成的功能进行连线。
设计完成的后面板见下图所示。
切换到前面板窗口,单击“运行”按钮,运行该 VI。观察波形显示过程。
将波形图表控件的刷新模式分别改成“带状图表”、“示波器图表”和“扫描图”,再次运行程序,观察运算结果。
选择 主菜单“文件” →“保存”命令, 把该VI命名为单曲线显示.vi,保存在合适的文件夹中。
2、多曲线波形的显示
在前一程序基础上进行修改,在公式节点中增加一条语句,用于计算函数,y1=50ln(x+1),增加一个创建数组函数和一个捆绑函数,用于显示多曲线。为波形图表控件增加显示项“数字1”,用于动态显示曲线数据。调节二控件的图例,使用合适的颜色分别显示不同的曲线。
把该VI命名为多曲线显示.vi,保存在合适的文件夹中。
创建完成的前面板如下图所示。
创建完成的后面板如下图所示。
单击“运行”按钮,运行该 VI。观察波形显示过程。给波形图控件加入两个游标,移动游标,显示二曲线上各点的坐标值。
3、李萨茹图形的显示
在前面板上放置一个XY 图显示控件(XY 图显示控件位于控件选板的“新式” →“图形”子选板)和一个相位输入控件,将相位输入控件的标签改为“相位差”。在程序框图中使用了两个正弦波形VI,它们位于函数选板上的“信号处理” →“波形生成”子选板。第一个正弦波形函数所有输入参数(包括频率、幅值、相位等)都使用缺省值,所以其初始相位为0。第二个正弦波形函数的初始相位由前面板的数值输入控件设置。两个函数的输出是包括t0、dt和Y值的簇,即为波形数据。但是对于XY图只需要其中的Y数组,因此使用波形函数中的“获取波形成分”函数分别提取出各自的Y数组,然后再使用捆绑函数将它们捆绑在一起,连接到XY图。
设计的前面板和后面板见下图所示。
完成调试后,输入“相位差”控件的值,运行程序,观察实验结果,改变“相位差”控件的值,再次运行程序,观察实验结果。把该VI命名为李萨茹图形.vi,保存在合适的文件夹中。
四、实验要求
1、完成本次实验三个VI的创建;
2、运行、调试程序,并检验运行结果的正确性;
3、通过即时帮助学习本次实验所用获取波形成分函数的使用方法。总结波形图和波形图表控件的使用方法和区别,总结公式节点的使用方法;
4、将上机报告保存在自己的工作目录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