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中医心理治疗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12卷 第3期 2010 年 3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2 No. 3 Mar . ,2010

论中医心理治疗崔志义1,王 磊2,崔 健3,指导:张 焰1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北京 100191;2.三河市燕郊人民医院,河北 三河 065201;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上海 200433)

摘 要:中医心理治疗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领域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首先对历代

中医心理治疗的历史和发展脉络进行回顾;接着介绍了中医心理治疗的5种常见方法,如情志相胜法、疏神开心法等;最后论及了中医心理疗法在临床应用需要注意的3个问题。

关键词:中医;心理治疗;情景相胜

(2010) 03-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0049- 02

Discuss Psycho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UI Zhi-yi1, WANG Lei2, CUI Jian3,Advisor: ZHANG Yan1 (1.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2. Yanjiao People's Hospital of Sanhe,Sanhe 065201,Hebei, China; 3.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Chin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psychotherapy is a subject investigating the Abstract: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general principles in the field of TCM with the use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psychology. First,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history and evolvement of TCM psychotherapy. Moreover, 5 common methods in TCM psychotherapy were presented, including using one emotion to suppress another, comforting and self-soothing, etc. Finally, 3 issues regarding to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TCM psychotherapy were discus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sychotherapy; one emotion to suppress anotherKey words: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整体观的一个基本内容是追求“形神合一”;辨证论治即按个体身心特点及疾病的反应状态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心理学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则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运用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 治疗情绪、精神障碍和某些躯体疾病的方法。因此,重视从心理层面治疗身心疾病是中医学基本特点的反映。1 古代中医心理治疗思想1.1 《内经》中的心理思想的萌芽心理治疗的思想在祖国医学的历史上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学名著《内经》中已有大量心理治疗的思想。《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神藏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生五志,即“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进而根据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引申出:“恐[1]胜喜、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显而易见,《内经》认为人体心理和生理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心理作用对人体的疾病和健康具有一定影响,人们可以通过良好的心理活动影响其生理,达到身心俱泰的目的;反之,不良的心理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1.2 后世医家对《内经》心理思想的发挥起到了媒介的作用。他在《千金药方》提到的“人有五脏, 化为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是对《内经》五脏情志论的进一步阐释。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心理治疗发展的巅峰时期,尤以张从正为代表,在《内经》论述心理疗法的基础上,其《儒门事亲》中关于“情志相胜”理论作了进一步系统而完备的论述。例如“夫怒伤肝, 肝属木, 怒则气并于肝, 而脾土受邪;木太过, 则肝亦自病。喜伤心, 心属火, 喜则气并于心, 而肺金受邪, 火太[2],这一过, 则心亦自病”和“凡此七者,更相为治”段话从临床的角度谈及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相互影响关系。明清时期,中医心理治疗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例如:明代张景岳创制的“以诈治诈”的心理疗法和清代名医徐洄溪提出的“大喜伤心恐制喜”的思想,均是对《内经》中的情志相胜法的进一步完善。2 中医心理治疗的方法在中医学浩瀚如海的典籍中,记载了诸多的心理治疗方法,现就情景相胜法、疏神开心法、顺情从欲法等心理疗法阐述如下。2.1 情志相胜法隋唐时期,中医心理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例如唐代孙思邈认为“气”在人的心理和生理之间这是中医心理治疗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该方法以七情学说、五行相生相克为理论基础,应用情志相胜的机理,通过转移病人的思想情绪,改变其心理状态,达到心态平衡的一种方法。《内经》中提收稿日期:2009-09-22

作者简介:崔志义(1982-),男,河北邢台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通讯作者:王磊,男,医师。E-mail:shanghancj@yahoo.com.cn。

49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2卷

出的“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可以说是情志相胜法的精髓。《儒林外史》中范进因中举大喜过甚而发病,他平日惧怕的岳丈打了他一耳光,说了几句恐吓他的话将他治愈,这可谓“恐胜喜”的情志疗法典范。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情志相胜心理治疗的原理是利用另一种情绪改变引起认知障碍的病理情绪中多余的量,通过改变情绪的方向来改变引起情绪改变的中介变量——认知,从而最终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2.2 疏神开心法3 运用中医心理治疗要注意的问题3.1 认清中医心理治疗在中医学中的位置该方法通过同情、关怀, 以诚相待,并以十分耐心的态度、巧妙的语言,引导患者畅所欲言;之后治疗者再根据客观事实指出患者认知系统中的非理性成分。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治疗方法,同当今西方心理咨询界的合理情绪(ABC理论)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ABC理论同样认为,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和信念,情绪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思维造成的。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埃利斯总结说: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绝对化要求和信念(一个人不笑必然是生气)通常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神经症症状[3]。医者可以根据此疗法,通过对不合理信念的纠正以避免其受到负性情绪的困扰,从而帮助患者心情舒畅,身心健康。 2.3 宁神静志法同西医学不同,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途径是多方位的,例如针灸、汤药、推拿、导引等,中医心理治疗只不过是当今“时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一部分。所以在针对患者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能孤立的看局部而忽视整体,即不能标新立异,或者孤独一掷,一味追求心理疗法而忽视了其它疗法,最终贻误患者的治疗机会而酿成大祸;反之,也不能只着眼常规疗法而忽视心理治疗的作用,在当今临床上很多中医医家治疗疾病时,很容易想到的是汤药和针灸,而对于心理疗法知之甚少,一旦当其遇到心理患者时候,妄施针药而罔效,不但浪费患者钱财更是耽误了病情。所以在当今社会,欲做一名大医,在熟练各种常规业务的基础上不可不通晓心理疗法。3.2 在认清中西方心理治疗方法的差异基础上结合运用宁神静志疗法就是要求人们通过静坐、静卧或静立以及自我控制调解等, 达到“内无思想之患, 外不劳形于事”的境界。另外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也属于中医心理治疗宁神静志法,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体现了春天应保持心情舒畅, 勿使抑郁, 以顺升发之气, 宁神静志,这些思想进一步说明了“天人相应”的中医心理治疗观。该法在医疗实践中主要起两种作用: 一是强壮正气, 防病保健; 二是增强抗病能力, 祛病除疾。2.4 顺情从欲法中医心理疗法以调整情志为目的, 运用“脏腑五行相生相克”等理论恢复脏腑功能的稳态, 从而使得人体阴阳气血得到平衡,达到解除患者躯体症状的效果;而西医心理学疗法解决精神症状迅速,例如认知疗法等。另但是对躯体的变化效果差[5],外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和具体操作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结合运用时要考虑到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如果能在认清两者的差异的基础上将两种方法互相揉合,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3 方法的选择是中医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顺情从欲法主要运用于由情志意愿不随所引起的身心疾病。指顺从患者的意念、情欲,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 以释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治疗方法。《荀子》曰:“饥而欲食, 寒而欲暖, 劳而欲息, 好利而勿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顺情从欲法就是使得患者基本的生活欲望得到满足时, 神志病变就有可能得到痊愈。此类疗法在当今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也不乏患者,个别人恰恰因为拥有过于丰厚的物质条件,却终日无所事事,心浮气躁,从而引发了“精神空虚症”,用此法治疗可谓是恰到好处。2.5 移情调志法目前,中医心理疗法多种多样,上文提到的仅仅是其中5种。在实际应用中,医者需要通过切实情况诊断出导致病因的主要因素,进而选择适当的方法。正如众多经典中所强调的,社会、文化等外因导致的情志变化固然是引起身心疾病的重要条件,但个体[6]的人格体质及情志变化等内因起决定作用。故医者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析诊断出问题症结,进而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治疗。4 小 结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逐步受到临床的重视,因此中医心理治疗的理念和方法也得到越来越多医者和患者的认可。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回顾了历代名家的心理学思想,进而谈到了临床上常见的5种心理疗法,并结合实际阐述了心理治疗在临床常见的3个问题。笔者关于中医心理治疗思想的讨论只不过是抛砖引玉,还有更多宝贵的中医心理治疗思想等待着广大中医和心理学专家学者携手做进一步的挖掘。◆参考文献[ 1 ] 贺兴波.浅谈中医心理治疗的历史源流[ 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7, 31 ( 2 ): 73-74.[ 2 ] 马义泽.试论张从正的心理治疗方法[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27 ( 2 ): 107-108.[ 3 ] 钱铭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7.[ 4 ] 金明玉.中医心理疗法之浅析[ J ].陕西中医, 2008, 29 ( 4 ):512-513.[ 5 ] 孟繁荣.谈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开展心理治疗[ J ].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 4 ): 121-122.[ 6 ] 何文彬.《黄帝内经》治疗心身疾病的方法及其特点[ J ]. 中国医药学报, 2005, 15 ( 6 ): 21-23.同以“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为基础的情志相胜疗法不同,移情调治疗法是通过言语、行为、环境影响,将其注意力转移,负性情绪排遣, 心志改移, 使之从不良心态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4]。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常常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复杂的利益分配格局,悲哀抑郁之情缠绕心际不可避免。如果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适当采用移情调志的手段,如养鸟种花,欣赏美术和音乐作品等文雅的方法,让自己处在一种“在于彼而忘于此”的环境, 对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