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 第2期 20lO年4月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IBEI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Vo1.9 No.2 Apr.2010 从美国俚语看美国文化 张 琪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类载体,反映着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并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美国俚语是一种非书 面化的语言形式,在口语交谈中,俚语占据着口语词汇中的很大一部分。美国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栽体,体现 着地道的本土美国英语的风格,并直接反映着美国本土的社会文化。 关键词:美国俚语;特点;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0)02—0104—02 引言 汇,很少自行构词的。因此俚语的形成,如同其他词汇的 变形、换义,采用隐喻、明喻、民间词源、语音改变、语义扩 大、缩小语义、截短法、缩略词、褒义化、贬义化、转喻、提喻、 夸张、外来语及为防禁忌而使用委婉说法等。每一种俚语 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流行的原因,时过境迁,或改变其义, 或转为标准语。某些俚语去掉其富于刺激性的色彩之后,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载 体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文化。Language is an indispensable carrier of culture.Culture finds a better representation through language use._1_1 俚语(slang)也称习语、隐语、行 话或黑话,是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平民百姓在Et常生 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地 域性强、较生活化,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俚语在美国 人的口语交谈中被广泛地使用。据统计,美国俚语词汇占 美国英语词汇的十分之一。大多数美国俚语来自于民间, 形成于人们平常的生活之中,较为生动形象地反映着美国 民众的观念、个性和意识形态,同时,美国俚语的发展也影 响着美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二、美国俚语的特点 亦为人们所接受。有些俚语引进新概念,有些则提供新的 表达方式。扭转语音、颠倒字母顺序而成黑话,或以音、形 并用组成韵语。但大多数俚语以形象的谬误为其基础,常 以新词用于现成的概念。最有效的俚语往往一语概括所 指之物、用物之人及其社会背景。俚语内涵丰富,具有丰 富的感情色彩和表现力,能通过比喻、夸张、借代等修辞手 法,把俚语词汇中隐含的情感意义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 尽致,富有幽默感,达到渲染气氛的效果。俚语已成为美 国人交际所必需的工具,运用得当,可使语言别开生面,推 陈出新,使话语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这些正是俚语区别于 常规英语的最大特点。 三、美国俚语反映的美国社会文化 1.美国俚语反映美国人的个性特征 美国俚语是一种非书面性语言的创新,是历史和文化 的结晶。《简明牛津词典》(第六版1976年)中定义:“在非 正式用法中常用的、但通常被认为,不属于标准英语部分 的,经常故意用来收到形象、生动或新颖、不落俗套效果的 词或短语,或者这些词或短语的某些特定意义。”《美国传 统词典》对俚语的定义: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游戏性的话 语中的一种语言,基本由存在时间很短的派生词和修辞构 美国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语言是文化的映 射,文化的载体。_2]1 美国俚语形成于社会底层,反映着社 会大众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占据美国英语词汇十分 之一的美国俚语不难反映出美国社会民众的创新思维和 成,它们被故意地用来取代标准的词语以达到生动、幽默 或其它效果。美国俚语的基本特征是立意新奇,幽默生 动,富有形象性,易于表达情感,言简意赅等。俚语来自于 民间,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美国人的自由、随性、乐观、幽默 和创新的性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它来自于社会底层,常 来自于生活的真实的幽默。诗人卡尔·桑德·伯格就俚 语说过这样的话:“俚语是脱掉礼服,卷起衣袖时所用的语 言”。美国俚语的形成与美国的社会风尚和民族性格是分 不开的,美国俚语的特点能够反映出美国人自由、乐观的 精神和创新的意识。美国人与其它民族的人相比,他们性 格比较活泼开放,无拘无束,不拘于传统的羁绊,乐于接受 新的思想,新的行为方式和新的语言,他们能够接受在其 常留给人粗俗、不雅的印象,但由于其立意新颖,幽默生 动,被人们广泛使用,包括社会上层阶级,久而久之便成为 了真正的标准词汇部分。大多数社会平民阶级喜欢从其 常接触的语言中吸取词汇,赋予新义,有些则借自外来词 收稿日期:2009~03—16 作者简介:张琪(1983一),男,陕西咸阳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 学及应用语言学。 104·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O1O年第2期 它许多国家难以接受的东西。如果发明了新的词汇并把 它引入美语中,美国人会欣然接受它。例如: sweet tooth的意思是“爱吃甜食” “tighten my belt”是指经济拮据,必须节衣缩食度日。 on a shoestring”来形容一个人的经济状况,那这个人 的日子肯定过得“上顿不接下顿”(1iving hand to mouth) read my lips注意听 put on airs摆架子 chicken feed=peanuts小钱 brown—nose拍马屁 “消防队员”被形象地喻为smoker eater “解雇某人”用dismiss太过陈旧,就用give him the air; “筋疲力尽”用exhausted显然不如pooped out别致 “严厉批判某人”用to criticize过于平淡,为了别具一 格而造出badmouth 诸如此类的俚语不胜枚举,或夸张或委婉或比喻或指 代,都使词语更加的形象生动。这些俚语的语言特点都充 分反映了美国人机智、幽默、自信、乐观、不拘一格的创新 精神。 2.美国俚语反映美国人的社会性 俚语来自于社会不同的行业和群体,不同的社会群体 使用各自特有的隐语或行话。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或是文 化群的主要成员多是青年人,他们赋予语言以独特的幽默 和想象,带来新的语言风尚的同时日益强烈的自我表现意 识和自我情感的抒发在语言的创造中也得以体现。比如 rap本是拟声词,表示“敲打”,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音乐主 要表达街头的吹嘘语言。引申为俚语后就成了“责怪”之 意,又进一步演变为“谈话”。_3]6 不同行业群体内部的行 话、隐语也同时反映出美国民众的群体意识,对同一群体 内部成员关系平等、融洽的向往。如大学生俚语(college slang) He is just a booker.(He studies tOO much.) You are out of your tree.(You are out of mind.) Watch it!You might rattle the troops.(Don’t upset your parents.) 又如,美国演员失业时被说成是at liberty;而claptrap 是目的在于博得掌声的噱头。流行的俚语词中有许多跟 吸毒贩毒有关,这是很自然的。由于出售或拥有某种毒品 是非法的,那么贩毒者理所当然地形成了自己的秘密语 言,而吸毒的人常常是那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大量使用 俚语的人。这样我们就有:grass表示大麻;mainline表示 静脉注射麻醉品,to push表示贩毒品,trip表示吸毒诱发 的幻觉状态。 俚语的语言特色充分反映了美国人的自由观念和创 新意识,以及美国人的机智和幽默。同时,来自不同行业 群体的俚语也反映出美国民众所强调的群体意识和自我 意识。 四、美国俚语对文化的影响 俚语丰富了语言,使英语语言千变万化,富于新意和 创造性,语言不再是呆滞死板的,而更富有生命、栩栩如 生、传情达意、灵活生动。同时,俚语来自于现实生活,反映 着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因而,俚语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在 使文学语言更加真实生动、别开生面的同时,也使得文学 作品更加富有现实性,让读者深切的感悟和体会作品中反 映的社会不同层面的真实。 俚语在美国社会被各个阶层和群体的人们所广泛使 用,在电影这类特殊的文化载体中,其对白的百分之八十 都是来自于俚语。俚语已经频繁出现在美国甚至世界各 大报刊、杂志、名著、名人传记、影视作品、电视节目和演艺 活动中,甚至在美国总统的正式演说中也出现了俚语的 身影。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语言的基本功能决定了语言需要 不断发展,与时俱进,而俚语的迅速发展正是语言变化的 直接体现。学习语言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最真 实的语言,因此,语言学习者需要掌握俚语才能自如地利 用地道的外语来进行交际,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外国文 学作品 五、结语 俚语出于大众之中,跳出了规范语言的框框,使人们 能不拘一格、畅所欲言。H 俚语在交谈过程中能够很快使 交谈双方放松,打破拘谨的局面,使交谈别开生面,拉近谈 话人的关系 正是由于俚语自身的特点,它才被美国民众 所广泛使用。美国俚语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美国人不拘一 格的自由创新意识和机智幽默。俚语作为语言的一类复 杂现象,也是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_5_1 在体现社会文化 的同时又对美国社会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文学作品 和电影的发展以及英语语言的学习与俚语都有着密切的 关系。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6. E21 丁兰天.当代美国青年俚语的文化倾向EJ].南京理工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 王瑜.浅议美国俚语和美国文化[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2). [4] 罗伯特·查普曼.美国俚语大全[M].北京:中国对外 翻译出版公司,1989. [5] 贺琴琴.浅谈美国俚语[J].职业圈,2007(12). 责任编辑:之者 1O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