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美城市街区布局形态与成因对比分析
摘要 本文首先归纳出中、欧、美城市中街区布局的三种基本的街区布局,指出美国城市开放型的方格网布局的街区的可达性最高,并从古代城市生活、经济发展、交通工具的演变等不同视角探讨国内外街区形成的原因。得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其街区布局的形成是紧密相关的。
关键词 街区布局 可达性 城市生活
城市街区在其形成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街区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作为人类的居住形式,城市最早出现在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经历了人类社会由步行时代、马车时代、火车时代到小汽车时代,城市与城市内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演变。构成城市的一个个地块街区时时刻刻伴随着城市的演变而发展,当我们把中国和欧美的城市地块放在一起对比分析,会发现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街区地块,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又具有自己深刻的个性特征。
1中欧美城市街区地块布局形态分析
不同于城市形态可以分为网格状、自由布局、放射状、环形放射状等。城市地块路网按其几何形式可为基本的三种形态(图1街区路网布局形态):自由状、网格状、树枝状(从左到右排序)。其中自由状是介于网格状和树枝状两者中间的布局形态,可以包括多种类型的形状(甚至包括了人工干预的放射和网格的混合模式,曲线路网等)这种路网布局一般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多见于欧洲的城市,尤其是城市的老城区。剩下的两种类型中,网格状多见于美国城市,树枝状路网则多见于中国城市,虽然我国古代城市也出现过明清北京城那样有一条条胡同构成的街区,但是很多城市采用的是大尺度的城市主路加上内部自由生成的道路系统,例如唐长安城“一种粗放的大网格街道与自由生长的有机住区相叠加的形态。[1]
图1街区路网布局形态
Fig. 1Layout of streets in blocks
三种布局形态中,以网格路网的可达性最好,自由性次之,树枝状最后。如果要需找三者中两个对角之间的连接路径,其中网格状的路网不仅可以提高的选
择性最多,同时可以不经过围合地块的主要道路,直接通过地块内部的次要道路就可以到达。而树枝状的地块路网,由于地块内部是不连通的,所以对角之间的可以的连接路径不仅最少,同时这些路径还不得不集中到周围的主要道路上。
2中、欧街区的布局分析
当我们对比欧洲自由状路网和中国的路网,结合两个地方城市居民的城市生活一起分析就不难明白两者的差异。两地方在古代社会缺少经济活动的情况下,宗教生活便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无疑是最为强大的组织,它深入到西欧社会的各个方面。城市也是有一个个以教堂为中心的教区组成[2]。每周日去教堂作“礼拜”则是基督教最为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正是中世纪这种宗教生活方式,加之只古希腊以来,西欧城市对户外活动的重视,于是教区内的教徒总会想修建一条距离教堂最近的道路,以方便每周一次的“礼拜”活动。于是便形成了以教堂为中心的向四周发散的道路系统,最后演变成今天欧洲城市以广场、教堂为中心的布局方式(图2欧洲城市街区布局)。
图2欧洲城市街区布局
Fig. 2The layout of a Europe city
与西欧基督教是民众的唯一精神支柱不同,“儒、道、佛”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3]。三大精神信仰中,儒家思想又是其信仰的主体。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中国远古时代所产生的以灵物崇拜、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为主的原生型宗教一直在延续。而古代欧洲在中世纪发生根本转向甚至断裂并被创生型宗教取代。
在中国社会,原生型宗教中的祖先崇拜等与儒家的“礼制”,尊卑思想想结合,进而形成后来的宗法等级社会,并为统治阶级服务。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生活是建立在以家庭,家族为中心。这种以家为中心的内向生活方式,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特征,例如人们可以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在营造像苏州那样极致精美的私家园林,却忽视去塑造城市的外部活动空间。这种外部空间当然也包括城市中连续贯通的次要道路系统。
不仅如此,两个地方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也有很大区别。做“礼拜”是欧洲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国古代类似的公共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统治阶级上层中的祭天这样重要的公共活动,但是这样的活动仅发生在特定的日子,只能有特定的人才能参加。
第二种就应该是下层民众的去寺庙或者道观的求神拜佛行为或者是每年国定日子的庙会等活动。这些求神拜佛行为与欧洲的做礼拜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原生型宗教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目的性。临时抱佛脚,有事求神仙,可以说中国求神拜佛最真实的写照。由于这种行为具有随意性和随时性,不像西欧城市,每周都要去教堂。所以城市居民自然不会去关注要修建通过寺庙或者道观最方便的道路。逛庙会这种交通出行则基本上是节假日,其发生的频率较低。对城市道路网的影响也较小。
3中、美街区的布局分析
街区的网格状路网起源并不在美国,从古埃及的卡洪城到希波丹姆模式和古罗马的营寨城,都可以发现这种路网的存在,从东海岸的纽约到西海岸的洛杉矶。但是这种路网在美国被发扬光大和广泛的使用,基本上美国的大城市都有这种路网的身影。
图3北美殖民时期美国城市的开发
Fig. 3The development of city in North American colonial era
回顾北美建城史(图3北美殖民时期美国城市的开发),会发现这种纯粹的网格状,其根源就在于对土地价值的追求。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整个北美的开发史就是自由资本在疯狂追求利润的时期。1811年的曼哈顿规划中,3名成员组成的委员会在报告中提到不久钱的朗方所做的华盛顿规划,但他们在报告中并不赞同“那些所谓的进步••••••以及对圆、椭圆和星形”的运用,并直截了当地声明,“城市是人的居住活动组成,而直边、直角的住宅造价最廉,也最适合使用。”更何况委员会中的成员之一西蒙•德•维特就是一位工程测量师。在这种情况下,网格成为一种便捷的手段,帮助参与土地买卖的商人将大量的土地操作过程标准化[4]。
同样是网格路网的布局,中国古代的城市与美国的城市的最主要区别在于,中国城市的方格存在于城市大的骨架结构,街区地块的路网则是树枝状,这种结构的城市是一种方便管理的封闭的城市,与我国古代的政治统治有密切关系。但同时也是城市土地经济价值忽视的结果。古代的中国一直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统治阶级对城市的土地买卖一直有严格的控制,西汉时期的《二年律令•户律》中规定“欲益买宅,不比其宅,不许”,政府规定只能购买和现有的房子紧接的房产。而后来的政策基本上延续前朝。相对于美国像切豆腐块一样把整个地块细分,这样才能达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中国古代城市街区内部的布局也
与对土地经济价值忽视有之间的关系。
4总结
本文首先从中、欧、美三个地方的城市中总结了普遍存在的3种不同布局结构形态的街区模式,随后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从精神文化、居民日常出行特征、经济活动等方面阐述了不同模式的街区形成动因。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3种不同街区布局模式中,我国的街区模式其路网的可达性最低,这样的布局与传统的城市生活有关,那么在当地社会,在城市功能结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等发生巨变变化的前提下,这种布局结构的街区路网是否能够满足现代的城市生活和居民日常出行需求,是需要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 梁江,孙晖.唐长安城市布局与坊里形态的新解[J].城市规划,2003(1):77-82.
[2]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 (上, 下): 修订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 科斯托夫,单皓译.城市的形成: 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