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爽爽 赵纹纹 丁 毅
( 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
【摘 要】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减弱,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机构养老也因为缺少人文关怀等问题不被老年人所接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作为居家养老的新方式,成为健康养老的新模式。本文以马鞍山市为例,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重点探讨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完善老年人日照中心建设,为老年人创造出一个更适合他们居家养老的生活空间。【关键词】日间照料中心;健康养老;服务供给
引言
社区照顾理念最早产生于英国,人们对“院舍照顾”的怀疑使得英国政府探求社区照顾,以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照料问题。王思斌在“社区照顾对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一文中,通过将中国大陆、英国、香港进行比较,提出要站在发展中国社会福利服务的立场上,充分借鉴英国社区照顾的长处,促进大陆社区照顾的发展。韩彩琼以青岛市老年日照中心为例,论述了日照服务中心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周沛针对社区模式选择和过程条件,分析“专门机构模式”和“社区发展协会模式”的优缺点,在不同社区和组织中进行有条件的选择。
一、日间照料中心的情况介绍
中心的服务对象都是辖区内60岁以上自愿接受服务的老年人,重点满足轻度或中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日常照护、个体康复等需求。就目前日照中心的运营现状来看,中心接待和服务的老人中生活自理老人约占90%、半失能老人约占5%、生活失能失智老人约占5%。以下从调研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服务对象基本状况:
(一)社区老人基本情况分析1.年龄组成
本次共调查46名老人,年龄在60-69岁的占比63%;70-79占比26.1%;80岁以上占比10.9%。
2.文化程度
调查可知,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其以下的老人占比52.1%;初中文化的老人占比24%、高中文化的老人占比15.2%;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的老人占比8.7%。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老人对养老服务要求不同。
3.婚姻状况
从所调查的样本中,已婚老人占比71.7%;未婚老人占比2.2%;离异老人占比4.3%;丧偶老人占比21.8%。而单身的老人因远离子女以及长期的独居生活,往往更加需要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
4.自理程度
社区老人的身体状况普遍较好,基本上都属于健康自理老人。本次调查中,感觉身体状况很好、完全可以生活自理的老人占比69.6%;感觉身体状况偶尔有不适,但没有大病,能够生活自理的老人占比23.9%;感觉身体状况较差,生活能够半自理老人占比4.3%;感觉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自理的老人占比2.2%。半自
理的老人主要是由于腿脚不方便,需要出行帮助,无法自理的老人,由于出行不便和照料中心床位紧缺,只是偶尔在老年人日照中心接受养老服务,平时由中心或者中心合作的团队提供上门服务。
(二)养老服务需求情况分析1.日常照料需求情况
老人大多需要日间照料中心提供饮食,休闲等服务。其中一部分老人认为他们可以完全自理,不需要中心为其提供家政服务、上门服务等日常生活照料。
2.医疗保健需求情况
本次调查中,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整体较好。
表1 样本医疗保健服务情况分布
医疗保健需求免费日常健康检测综合性的全科医生增加社区服务站服务项目社区服务站的医疗上门服务
合计频数24135446百分比(%)
52.1%28.3%10.9%8.7%100%
3.文化娱乐需求情况
从表可知,社区大部分老人经常参加日照中心举办的文化娱乐活动,并希望中心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
表2 样本参加活动状况分布
参加活动状况经常参加偶尔参加从不参加合计频数2514746百分比(%)54.3%30.5%15.2%100%
(三)养老服务满意度调查1.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情况
这里的不满意主要是因为中心的工作人员太少,难以及时处理老年人遇到的问题。
表3 样本对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分布
对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合计频数16206446百分比(%)
34.8%43.5%13%8.7%100%
2.基础设施满意度情况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医养结合视角下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社区供给模式研究”(15YJC630188)。
44需要说明的是老人认为中心缺少室外活动场地以及体育设施。
表4 样本基础设施满意度分布
基础设施满意度
频数百分比(%)设施齐全1123.9%基本能满足需要
2247.8%设施简单817.4%设施严重缺乏
510.9%合计46100%
3.娱乐活动满意度情况
大部分老人认为中心的娱乐活动单调,希望中心能提高活动质量和丰富活动类型。
表5 样本娱乐活动满意度分布
文娱活动满意度频数百分比(%)活动很多且适合老年人
1123.9%活动太少1634.8%活动过于单调1430.4%活动不适合老年人
510.9%合计46100%
二、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一)资金来源单一、人才短缺
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补贴、民间组织捐赠等,然而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支持难以满足中心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参与意识不足导致了老年人日照中心发展较缓慢,工作人员因缺乏专业技能,难以满足需要。
(二)健康医疗服务供给不足
马鞍山日照中心普遍缺少专业工作者和配备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因此在开展老年娱乐文化活动时,仍是传统的棋牌室,歌唱比赛等,很多老年人并不满意中心开展的活动。此外,中心缺乏综合性的全科医生,现有的医师只能满足一些如感冒、关节疼等最基本的医疗需求,一旦老年人遭遇突发情况,社区日照中心无法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三)社区日照中心硬件设施不健全
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社区居家养老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老年人基础设施服务的建设。一定数量,功能完善的硬件养老设施是养老服务供给良好的保障。而日照中心主要是由个人出资建设并支持运营,在“公开招标,政府批准”下应运而生,而私募建立养老照料中心有其固有缺陷。目前,社区硬件设备并不能完全满足养老服务供给需求,空间限制、资金短缺、没有进行相应的适老化改造成为限制中心发展的因素。
(四)中心服务形式单一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社区仅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餐饮和日常照料,并没有关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慰藉,服务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人才吸引,组建专业化队伍
国家要充分给予财政支持,积极建立免费的培训机构,增强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吸引专业素质高的员工进入中心。同时,中心应该与社区及周边城市高校建立联系,组建一个专业性强的志愿者队伍,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目前马鞍山日照服务主要靠内部培训,缺乏专业性,难以满足逐渐增长的老年人需求。
劳 动 保 障 世 界医疗保险(二)加强观念引导和心理疏导,减少老人入住的心理障碍政府、社区、家庭要积极引导,促使老年人改变旧观念,提升老年人对社区照顾的认同感。要促进医养结合,居家养老,减
轻老年人的心理负担;中心还要关心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安排心理学专家,对老人进行疏导,也可以通过与老人聊天、家庭走访等方式,帮助老人排解孤独和心理障碍,让老人感受到中心给予他们的关爱。
(三)完善硬件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在整合利用中心既有设施的基础上,增加对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进能够吸引老年人的文化娱乐设施、积极鼓励老年人来中心开展体育活动。与此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多元化、多途径、社会化的服务模式。
(四)注重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和生活照料的过程中,要关注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状况,提高发现和鉴别老年人实际需求的能力。要根据每一位老人需求的不同,提供适合老年人的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提供多层次、多样性、多方面的养老服务,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情况。加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由重医疗向重预防转变,中心可以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构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适合的康复服务,引进医疗保健设施,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基础体检、医疗保健等服务,还要从中医调养角度加强老年人日常调养。同时,要注重文娱活动的多样性,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娱乐活动,促使更多的老年人融入到社区中来,最终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区照顾对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J].社会工作研究,1994(3):1-6.[2]韩彩琼.智慧养老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健康养老模式优化——以青岛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例[J].现代交际,2019:59-60.
[3]周沛.社区照顾: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社区工作模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5):20-27.
[4]王高霞.T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发展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7.[5]张荟.昆明市D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发展困境研究[D].云南大学,2014.[6]青连斌.社区养老服务的独特价值、主要方式及发展对策[J].中州学刊,2016 (05):77-83.
[7]柳薇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功能完善研究——以贵阳市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8,37(10):62-64.
[8]季玮.济南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9]高梦溪,洪再生,袁逸倩.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天津日间照料中心优化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5):412-417.
[10]黄玲.健康养老的趋势与途径研究[J].才智,2019(15):244-245.
作者简介:赵爽爽(1997—),女,安徽工业大学2016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通讯作者:
赵纹纹(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养老保障研究。
丁毅(1996—),男,安徽工业大学2015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
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