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刚参加工作时,就有一些前辈老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年轻教师,要想带好一个班的孩子,首先要注意抓好班级常规,这是保证班级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园领导日常查班的一个重点内容。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越发觉得真是一句很实在的话。
当时我所在的那个班里有近四十个孩子,他们活泼好动,似乎总有使不完地劲,总有说不完的话,教室里安静的时候很少;他们好奇好动,不知道危险,经常把我吓得为他们捏把冷汗。虽然这样,当时的我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天性,也许所有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是这样,也没有往心里多想。
有一天,我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贪吃的哈罗德》,故事很好玩有趣,孩子们被吸引了,孩子们听地很认真,也比较安静,偶尔也会发出哈哈大笑声。这时查班的年级组长走进来,她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工作严谨认真,总是很严肃的样子,我打心里有点害怕她。她在我班门口看了一会儿就出去了,我继续讲我的故事。
当时,我心里还在想,幸亏今天孩子们听得认真,应该没查出什么大问题。就在当天下午,年级组长找我谈话,她说:“你班的常规太差,孩子们太没规矩,你平时怎么带班的?”我很意外,心里想,不可能吧,那些孩子当时还挺乖的。我小声嘀咕了一句:“我班孩子怎么没规矩?”组长一听生气了,说:“还不服气!难道我说错了,我亲眼看见的,那些孩子听故事时,有的抱腿坐着,有的一只腿跪在椅子上,有的弯着腰趴在桌子上,有的歪着头靠在椅子背上,还有个男孩干脆站着,估计只有极少数个别孩子是端端正正坐着安静听故事。”我无话可说,年级组长观察的很仔细,她亲眼所见,我不能抵赖。她还一再告诉我在近期一定要把班级常规工作抓起来。
回来后,我一个人哭了,感觉挺委曲,不过,也只能偷偷地哭。被组长这么批评过,感觉很失败,也很矛盾。难道我错了?我一直以为只要孩子们乐意听故事,感到高兴就足够了,没必要一定要求他们都规规矩矩地端正坐好。或许我真错了,不然年级组长为什么这么生气呢?
经过这件事,我就很注意学习怎么抓好班级常规。有经验的教师告诉我,任何活动都要有规则,比如,学习时,就要求安安静静坐好,不随便离开座位;吃饭时,眼睛看着自己饭碗,不东张西望,更不能讲话;在活动室,只能轻轻走不能跑,更不许和同伴嬉戏打闹,等等。她们还告诉我,每天的一日生活中要反复强调纪律,对遵守规则的孩子要予以表扬,强
化孩子们遵守规则的意识。对违反规则的孩子及时给予批评指正,对经常犯规的孩子更要严格要求,总之要在孩子们面前树立起教师的威信来。最后,她们还忠告我说,如果班级常规不抓好,等孩子们养成了坏习惯后,再抓就更难啦。我突然意识到了抓好班级常规的重要性,同时也隐隐不安地感觉到这项任务的艰巨性!
几个星期后,在一次午餐的餐前活动中,我照例让孩子们听录音故事。我说:“故事讲的是一只乡下小猫进城来,看到城里的许多交通工具,它一个也不认识,你们一定要安静听,听听故事里都有些什么,谁听得认真,等会儿我就请谁当值日生。”录音机里开始讲故事了,一开始大家听得很安静,当故事里传来“呜—呜—呜”的声音时,一些孩子兴奋得叫起来,“火车,火车!”我提醒说:“别出声,听听下面还有什么。”一会儿,又传来“嗡—嗡—嗡”的声音,“飞机!就是飞机,我坐过飞机。”他们又一次大叫起来。几个男孩还站起来用手做开飞机的动作,我急了,大声说:“如果还有人说话吵闹,就不听故事啦!”孩子们又一次安静下来。故事在继续,每当里面传出一种不同的声音时,他们总是很激动,总有人忍不住一遍又一遍说着交通工具的名称,我一遍又一遍提醒他们保持安静。
看着孩子们想说又不能说,想比划动作又不敢做的样子,我陷入了沉思。
是的,当孩子们的兴奋点降下来时,他们的确控制住了自己的冲动,班上的兴奋、紧张、躁动的气氛的确得到缓和,但孩子们的兴趣不是被我由亲手培养到亲手熄灭掉了吗,我一次又一次提要求,无异于对孩子们的热情泼了一盆又一盆冷水。
孩子们容易兴奋激动是很自然的,是他们的天性使然,是他们表达情绪情感的直接方式。我为什么要控制他们,难道就是为了维护所谓的班级“常规”?一味地要求他们遵守规矩,有没有考虑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呢?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想要怎样的常规呢?
常规,的确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我坚持以为,制定班级常规的目的,不是要培养一群循规蹈矩的孩子,而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的发展。常规应该是活的,是为孩子们而生的,它应该不断地去适应孩子们,成为孩子们的需要,而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常规。太多的规矩,除了让孩子们学会控制自己,学会压抑自己的冲动,我想,更多的是,与此同时,也让孩子们牺牲了自己的个人爱好、兴趣和愿望。更有甚者,为了迎合老师,有些孩子学会了隐藏自己真实想法,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感,学会了伪装,在有老师时很听话,老师不在时,则完全是另一个样。
所以,在尊重孩子们的感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去遵守常规,才是我们做教师最应该引起重视的。
当孩子在吃饭时与同伴说话,我会轻轻告诉他,把嘴里的饭菜咽下去再说话,而且要小声一点,而不是粗鲁地把饭碗拿走以示惩罚;当孩子们进行动作创编时,哪怕他们的动作很奇怪甚至很疯狂,跟我预期的完全不一样,我也会加以肯定,而不会批评他们在胡闹;当有孩子把图书区的图书撕破了,我会带他一同修补图书,而不会因为他破坏了图书区规则,取消他看图书的资格;当孩子把太阳画成黑色,我也会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会让他该成红色了事„„
我的工作继续着,孩子们在成长,走了一群,又来了一群,他们永远在变,不变的是我,又或许我也慢慢地在改变,只是不自觉罢了。对于班级常规,我也有我自己的思考。老教师的话虽然是为我好,但也并非全是至理名言。面对一群朝夕相处的孩子,我想,外在的一些评价,也不是工作和生活的重点,重要的是,我是否真正为他们做了我应该做的,我是否能真正体会到他们的内心需要。我告诉自己,常规,要让孩子们来做主,要真正为孩子们着想,要让常规成为孩子们的内在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