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海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14篇 *马 说[唐·韩愈]
一、重点字词梳理 1. 注 音
(1)世有伯乐( ) .(2)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
(3)骈( )死于槽( )枥( )之间 ...(4)一食或尽粟( )一石( ) ..(5)食( )马者 (6)才美不外见( ) ..(7)其真无马邪( ) .2. 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才美不外见
同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原意为:粮食、食物,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 .
原意为:马鞭,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 (2)数量词用作动词
F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原意为:路程单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
【】
4. 一词多义
F
(1)尽: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
【F】
(2)知: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F②其真不知.马也
【F】
(3)能:①虽有千里之能. F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5. 其他重点实词
F
(1)祗辱. 于奴隶人之手 辱:_______________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_____________ .... 骈死:______________ 槽枥:______________ (3)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__________ .
第 1 页 共 6 页
(4)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_______________ .... 或:_________________ 石:_________________ (5)才美不外见 外见:_______________ ..
F(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_________________
【】
等:_________________ (7)策之不以其道 道:_________________ .(8)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_________________ .(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________________ .
F(10)执之 执:_________________ .策而临.
临:_________________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019娄底)
3.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课下注释)
5.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019济宁、营口,2018山西)
三、文意理解 ◎内容理解
1. 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这一有悖于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
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道出千里马境遇之悲,虽有日行千里之能却英雄无路。 结合第2段内容谈谈,千里马为何被埋没?
3. 作者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第 2 页 共 6 页
4.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说“食马者”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
◎主旨情感
5. 本文看似写马,实则喻人。文章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讽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变式设问: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6.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统编教材·思考探究)
◎写作特点
7. 作者在结尾中运用了设问这一修辞方式,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意?(统编教参·问题探究)
8. 本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文章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9. 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统编教材·思考探究)
◎拓展探究
10. 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理由。 变式设问: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和伯乐哪个更重要?请说明理由。
第 3 页 共 6 页
金题演练
阅读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12分)
【甲】《马说》全文。
【乙】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世有伯乐(lè) .
B. 一食或尽粟一石(lì) .D. 行阵和睦(xíng) .
C. 以遗陛下(yí)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才美不外见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先帝称之曰能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
4. 【甲】文中“食马者”和【乙】文中“先帝”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第 4 页 共 6 页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4篇 马说
一、1. (1)lè (2)zhǐ (3)pián cáo lì (4)sù dàn (5)sì (6)xiàn (7)yé 2. (1)祗 衹(只) 只、仅 (2)食 饲 喂 (3)见 现 表现 3. (1)①吃 ②用马鞭驱赶 (2)日行千里
4. (1)①完 ②竭尽 (2)①知道,懂得 ②认识,识得 (3)①才能,能耐 ②能够,胜任
5. (1)受到屈辱 (2)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和普通马)一同死;马槽 (3)著称 (4)吃一次;有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5)表现在外面 (6)犹,尚且;等同,相等 (7)正确方法 (8)才能、才干 (9)通晓 (10)拿,握;面对
二、1. 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2.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 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4. 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1. 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指出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伯乐的赏识。
2. 食马者不能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标准喂养它;千里马因“食不饱”无法发挥才能。
3.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 按照驾驭它的正确方法来驾驭;按照喂养它的标准来喂养;通晓它鸣叫的意思,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5. 讽刺了封建统治者(封建社会)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统治者愚妄无知(浅薄无能);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不被赏识)的社会现实。
6.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7. 作用:用设问的手法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归结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含意:“不知马”的结论揭露了封建制度下人才受压制的不合理状况,另外强调了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以及识别、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8. 伯乐: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或“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样写是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9. ①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②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③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代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10. 示例一:不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自身有实力,不论什么条件下都能施展自身的才华。
示例二:同意。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会被赏识,得到更多施展的机会,才更有可能实现自我价值。
金题演练
第 5 页 共 6 页
1. (2分)A 【解析】B项中“粟”注音应为“sù”;C项中“遗”注音应为“wèi”;D项中“行”注音应为“háng”。
2. (4分)(1)同“现”,表现 (2)通晓 (3)能干 (4)痛心、遗憾
3. (1)(2分)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2分)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4. (2分)“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先帝”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求贤若渴。
第 6 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