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校本课程《沙小墨韵——中国画》课程

来源:意榕旅游网
校本课程《沙小墨韵——中国画》课程

沙小墨韵课程

一、课程名称:沙小墨韵——中国画 二、课程开发背景

秉承我校“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立足于学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着眼于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创设情境教学,本着将“艺术生活化,将生活艺术化”的原则,让学生循着“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根脉,在笔墨中感悟百味人生,从诗情画意中感受到自然中的山水关情、花草有意,以培养学生在对待自然、社会、人生、他人以及自我判断上的积极的观念与热情,具体而言就是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命、锐意进取,在世界上“诗意地栖居”。

三、课程开发目标

1.了解中国画独特的美学观点、发展历程、分类及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了解山水画造型、造境的审美特点,认识到画家的思想境界,理解画家的心境,丰富自身的感受能力。

3.了解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和表现手法,理解花鸟画托物寄情的特点,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爱美、爱生活的情感。

4.学习中国画的笔墨功夫,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这种创造的过程不仅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还能受到大家的尊重。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别人,从而唤起美好的情感并建立健全的人格。

四、课程内容

课程以中国画独特的美学观点、发展历程、分类及艺术特点等内容,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以“观其人、品其作”为主线,通过对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画家的人文观点及其不平凡的人生来解读他们的作品,感受画家丰富的心灵世界和人文观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用画家的人文精神来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涵养性情,养成

文雅的态度与整洁的习惯,发展审美的观念,建立生活艺术化的人生。

第一章单元笔墨丹青,中华之神韵 第一课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美学观点与范畴 第二课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第二单元“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水墨意蕴山水画 第一课灵山静水香岸泊舟——体味山水画 第二课浓情厚意中的“沉静” 第三课平淡典雅中的“恬静” 第四课水墨禅心

第三单元“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笔墨怡情花鸟画 第一课移生动质寓兴写意——感悟花鸟画 第二课写生气韵,流于意趣 第二课超俗意蕴,美在其中 第三课诗情画意,简单率意

第四单元“风筝不断线”——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课沉郁浪漫-中西融合 第二课自然-形韵

每一课的内容设置:1:【知识窗】主要介绍国画的相关知识,如:中国画在古代

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2、【思考与讨论】,如:潘天寿主张作画首先“须有高尚之品格,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见识,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的生活,然后能有所成就。”认真想一想,我们做人做学问不亦应如此吗?

3、【艺术实践】,如:临摹一幅山水画作品或者选一幅自己喜欢的山水画作品,尝试写一篇赏析文章,谈谈自己对山水画的初步认识。

4、【自我评价】每课设计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惯于梳理自己的学

习,检验学习成果,逐渐使自己明确每课的学习目的任务,使学习更有效果,同时使学生善于学习,学会学习。

五、课程管理 具体分工:

六、课程实施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课程,课时安排以学校具体安排为准,课程分欣赏课、技法课、名师讲座、参观画展等多种课型。

七、课程评价标准

《沙小墨韵》评价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评价形式多样化,主要以以下两个评价为主:

1、过程性评价:考勤(25%),日常表现(35%) ,重视学习态度。

2、成果评价:撰写小论文或者作品临摹或者进行国画创作(40%)。分优秀、良好、及格三个档次。

美术组

2018年4月10日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水墨意蕴 (一)满园春色——体味中国山水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较

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中国画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宋元以后,成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是古代成就最大的独立画科。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山水画就是中国的风景画,但又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二)浓情厚意中的“沉静”

以范宽为代表的雄浑壮美之风。马远夏珪为代表的边角之景。笔墨简约,形象清奇,追求诗的意境创造,达到“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造型,独创意象所产生的魅力。

(三)平淡典雅中的“恬静”

以黄公望等为代表的画家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且诗画相连,这种艺术观与画风对明清文人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水墨禅心

以朱耷、石涛为代表,在艺术创作上敢于革新、创造,并影响到以后的“扬州八怪”,以至近代的齐白石等著名画家。独标一格,不拘成法,颇有创造精神。(五)挥洒淋漓,匠心神韵

以李可染、黄宾虹为代表,从传统的墨法中来,却有新的突破和创造。”墨法源于对西法的融合,始终存在西画的影子,相对于传统积墨法来说有其独到之处。一扫明清部分文人画单薄凋疏之风,提高了山水画的表现力,为我们留下极为可贵的遗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