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包括教材的改革和教法的改革。教材改革是改革教材的编排、选择和逻辑,目的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教法的改革是从方法上的改革,重建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和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根据丰都县教育委员会《丰都县中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行动计划方案》的要求,结合我镇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制定《董家镇中小学课改实施方案》。
一、目的宗旨
以“三个面向”、“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学习金字塔”为理论支撑,以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基本途径,以促进老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目的,全面更新教育观念,重新构建课堂结构,彻底转变教学模式,把简单追求“教学成绩最大化”切实转向科学追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轨道上来,快速提升我镇教育质量和水平,强力打造董家课改特色。
二、领导小组 (一)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xx(xx镇教育管理中心主任) 副组长:xx(xx镇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
成 员:xx(xx镇中学副校长) xx(xx镇中心校副校长) xx(xx完小校长) xx(xx完小校长) (二)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制定详细切实可行的校级实施方案与学期推进计划; 2、注意课改动态,积极吸收有关课改信息;
3、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提高教师课改理论水平; 4、深入课堂观课,组织议课,开展多形式的研究活动; 5、总结课改经验,提升课改成绩,塑造课改精品项目,打造课改特色学校。
三、工作目标 (一)转变教学行为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中的传授知识是重视“经”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呼吁以人为本,教学要重人的发展。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功效。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教育的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已经很不适合当今教育的发展和需要了。林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绿叶。要培养教师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是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主体,学生是教师的工具,这是以教定学。我们要研究“从学生如何学”来决定“教师怎样教”的新型教学行为思路,不能再以“教”为主,而要以“学”为主,要调整好角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教学只看最终结果,而新课程下的教学,要重视看教学过程,即学生是怎样在学,教师是怎样在引导,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
5、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念你写”等形式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就是“容器”,师生关系极不平等。现在教育思想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是主体,学生可以像老师一样在小组内发表意见、交流。
6、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组复新巩布)是由19世纪下半叶的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这种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学
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树立角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勇于积累、勇于总结、勇于借鉴、勇于学习和勇于提高,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创新自己的教学风格。
通过对教师的培养、培训、磨练,实现教学行为的开放性、多样性、特色性和有效性。
(二)转变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观、新的知识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师观、新的教学观和新的课堂观,彻底走出“封闭式”,大踏步跨入“开放式”。坚决杜绝“题海战术”、“机械重复”练习和“填鸭式”灌输。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开设相关的学习活动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
2、变“我要学”为“我能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变“我要学”为“我能学”,必须从对学生学法指导入手,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切入点,针对学生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
3、变“我积累”为“我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支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变“我介入”为“我投入”
体验性是现代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强调主动参与和重视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而是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的非智力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自身得到发展。
5、变“我相同”为“我不同”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要求所有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相同的学习条件下,以自己的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去学习和掌握相同的学习内容,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性。
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自信自强,成人成
材。
(三)转变评价方式
传统的单一分数的唯一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忽视了个体差性和差异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呼唤建立新的评价方式,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让教师在教学中享受生活,让教师在工作中得到成长。
评价要重发展、重能力、重素质、重水平,堂堂有评价、小组有评价、天天有评价,要重视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优化,要重视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要重视学校对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价,实现生生有发展、班班有发展、校校有发展和教师人人有发展。
1、要体现评价的多元化。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和学习方式的途径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所以,在对学生评价时,可以多设评价项目,如“素质发展全优生”、“文化学习优秀生”、“文明少年”、“特长生”、“进步奖”等,让每个学生都有“牌子”,都有“面子”。
2、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和自我评价。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要把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的“一言堂”改为“群言堂”,将过去的“集中制”改为“民
主制”,即对某一个学生的评价由来自教师、家长、学生同伴、学生本人甚至包括社区成员等几方面的评价共同组成。
3、给予学生期末综合性优化评价。期末评价是学生的一个阶段性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教师的评价要到位、得体、多鼓励、重发展。既要给学生一面“镜子”,又要给学生一个“面子”。
四、工作措施
(一)以点带面,区域推进,全面展开 1、中学课改
董家中学的课改工作重点在7-8年级主要学科,以“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在一年之内,推进到9年级实施课改,使中学毕业成绩更高效、更优化。
2、小学课改
小学组的课改重点在3-6年级语文、数学学科,以此推进其他学科的改革发展。语文学科以“丰都县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和“小学语文五环节教学模式”为主,数学以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先学后教七步教学模式”为主。
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数学等学科抓好起始年级学生的常规教学、基础教学,逐步体现新的课改理念。
3、各中小学课改学科均必须实施与课堂教学模式同步的“学案制教学”。
各校要制定详尽的校级课改实施方案、课改实施推进历程计划和相关制度表册。
课改工作,2XX年起好步,开好头,各校选择好课改苗子。2XX年实现一定区域的课改面,秋季实现整体推进,科科有模式,人人有项目;2XX年全镇中小学课改工作主体要成型,初具特色。
(二)以“四课”活动推动全镇课改 1、领导干部上好教改“观摩课”
每期第3-4周为“领导课改周”。从教管中心主任、教研员、学校校长、支部书记到各中层领导干部必须在“课改周”内上好观摩课。在“课改周”内由教管中心组织全镇中小学行政、骨干教师参与观摩学习,小学组采取“本校执教”和“校际交换执教”两种方式相结合,让全体行政在课改行程里表现出优良的信心和决心。
2、教研员上好教改“研究课”
教研员每学月在基层学校上一节学科研究课,充分采用各校各学科使用的课改方法,在课堂中找感觉、找问题、找案例,与一线教师一同成长。
3、骨干教师上好教改“示范课”
各校校级骨干教师由教科室在学期工作计划中必须安排课改示范课的日程,按计划开展活动。镇级骨干教师每期由教管中心安排一次示范课,小学组摆课现场在三所小学巡
回。骨干教师要起好示范带头作用、课改方法的辐射作用,要利用课改模式精心设计教案和学案,绝不允许“轻装上阵”、“素妆登场”。
4、青年教师上好教改“合格课”
青年教师指4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含每年入伍的新教师),每期由各校教科室安排好一轮教改合格课。青年教师的课改标准要求人人合格,凡评价不合格者,均要求再设计、再上再评,每期必须达到“合格”水准。各教科室要切实制定“青年教师课改合格课评价标准”。
通过“四课”活动,让课改之花开遍每校、每班、每人,营造课改历程“周周有展示,月月有精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