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网格化管理原理
5.2城市网格化管理原理 5.2.1网格
网格(grid)的名称源自电力网,它反映了人们希望像用电一样方便地获得和使用计算和信息资源。
网格技术代表了Internet 技术的最新发展,网格技术强调各种自主的资源广泛的共享和协调,不仅包括计算机的各种资源,而且包括各种硬件设备甚至人,可以具有互操作性,并且这种共享是高度可控的。网格一词由网格技术而来,网格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重要信息技术,其目标是实现网络虚拟环境下的高性能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网格的作用是将分散在网络上的信息及信息存储、处理能力以合理的方式“粘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以提供比任何单台高性能计算机都强大得多的处理能力,实现信息的高度触合和共享。
目前,国内网格化管理的思想主要应用于城市管理如城市警务工作、工商管理、市容环卫、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供水等方面。
5.2.2网格化管理
(一)网格化管理的核心内涵
城市管理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由北京市东城区政府所首创。简单地说,城市管理网格化管理是借用网格概念的核心思想,对资源的整合以及协同利用,它基于城市应急管理专网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运用“3S”(RS、16GIS、GPS)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以数字城市技术为城依托,将信息化技术、协同工作模式应用到城市管理中,通过建设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实现市、区、专业工作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二)网格化管理基础
1)网格划分的标准化。网格化管理系统构建的第一步是必须划分各网格单元,因此必须有一定的网格划分标准,使各网格单元的构建和管理规范化,以便于网格化管理的实施。
2)网格之间联系的信息化。网格之间联系的畅通是保证网格化管理效率的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水平的提高,组织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变得越来越迅捷。但网格化管理中各网格单元间的信息交流除了日常的事务性
交流之外,各单元的资源现状和利用情况也必须随时为整个网格化管理系统所洞悉,这无疑对网格化管理系统的信息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网格资源的协调调度机制。网格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因此如何能够动态地调用各网格单元的资源是网格化管理成功的关键。网格化管理所关心的不仅仅是各网格单元间的信息交换,更重要的是对各网格单元资源的直接利用和控制。网格的资源首先是隶属于各个网格单元的,因此各单元对其资源具有管理和控制权限;但另一方面这些资源也是属于整个网格系统的,网格化管理系统对该资源也应有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权限,但当前的各种组织结构形式缺乏对各部门资源的动态控制和管理的功能,这正是网格化管理的优越性所在。
4)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各网格单元的资源形式多样,加上网格单元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因此网格化管理系统应对不同网格单元具有一定的兼容性。网格单元的规模有可能随着组织整体规模的扩大而扩大,随着网格规模的增加,网格化管理系统应对新网格单元及其资源具有接纳和消化的功能。
自于管理者的实践,目前对网格化管理的论述还处于定性和概念讨论的起步阶段,深入的研究分析还很少。目前,国内网格化管理的思想主要应用于城市管理如城市警务工作、工商管理、市容环卫、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供水等方面。
5.2.3国内网格化管理主要案例分析
(一)“城市网格”的构想和上海卢湾区网格社区四大组织体系
上海目前在推动“城市网格”的构想,把整个上海看作一个大的计算平台,通过网格技术,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利用机制。上海城市信息化的“根”在社区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在城市网格化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市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工作中进一步加快应急管理推广的《社区管理信息化应用技术规范》和《社区管理信息化应用技术指南》于 2004 年发布,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社区工作效率,方便社区群众,民政、劳动、社保等事项的平均办结时间将缩短一半以上,信访处理也由 15 天缩短至 5 天,出国保留党籍等事项办理时间更将缩短 5倍以上。
网格化改革的难题,就是如何构建网格的组织框架。由于受到行政管理成本的约束,在网格层面上再加一级专门性的管理机构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组织框架上,有一点是明确的:不能因为网格单元的出现而导致机构的膨胀。以上
市巡控网络的构成进行时间、空间以及综合性统计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高发案地区、高发案时段的巡逻防控工作。。
北京市东城区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的万米单元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主要有“六个创新点”:(1)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实现了监督员和城市管理问题的准确定位,将原来的管理层面由区、街道、居委会三级责任人细化为四级责任人,缩小了单位个人的管理范围,大大避免了管理的流动性和盲目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游击式和运动式的管理。(2)城市部件管理法。通过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管理对象具体化和数字化,对城市部件进行有序、精确的定位,使城市管理者对管理对象一清二楚,从而实现了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的转变。(3)信息采集器—“城管通”,这是一种基于无线网络,以手机为原型,为便于城市管理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而研发的专用工具。利用 GPS 技术和手机定位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问题的精确定位,还可以对城市管理监督员的工作状况进行有效监督。(4)创建具有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制。通过整合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形成两个“轴心”。作为监督轴,新成立了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作为指挥轴,将区市政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有效解决城市管理中的“政府失灵”问题,真正建立起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5)城市管理流程再造。解决原有流程缺乏监督和回流的问题,克服了速度缓慢的弊端,实现了管理组织的扁平化,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管理效率。(6)评价体系。新模式通过外评价和内评价两个方面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这有利于对各部门的工作业绩进行有效监督与科学评价,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岗位、层面和系统的管理效率,全面优化城市管理层次和提高管理水平。2006 年 7 月,国家建设部在北京东城区召开现场会,推广北京东城区的做法,下发了《关于推广北京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实施方案》两个文件,并确定第一批 10 个试点城市(城区),分别是:深圳市、成都市、杭州市、武汉市、扬州市、烟台市、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长宁区和卢湾区、南京市鼓楼区。经过第一批试点城市的建设、运行和验收,“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效果突显。目前,全国第二批试点城市正在调研的基础上加快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四)石家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石家庄是建设部第二批数字化试点城市,该市数字化、标准化、精细化城市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十个子系统。
一个中心主要是指数字城管指挥调度中心,是城市管理信息化的枢纽,各专业子系统网络汇集中心。三个平台分别是数据交换平台、呼叫平台和城市管理 GIS 基础数据平台。数据交换平台涵盖城市管理范围内各行业(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如城市供水、道路、桥梁、排水、夜景照明、环卫等企业基础数据,是部门与部门、上级与下级、职能管理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基础。呼叫平台是城市数据化管理的主要纽带,它将政府、企业和公众有效联系起来,是实现城市管理监管、指挥、考评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转变政府服务职能、解决市民问题的重要途径。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采用目前较为先进 GIS 技术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和基础设施信息结合起来,形成数字化信息库,向上层应用用户提供图文并茂的信息数据查询。十个子系统主要包括城市供水管理系统、道桥管理系统、排水管理系统、公交指挥调度系统、夜间照明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热线系统、地理信息查询服务系统、GPS车辆定位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十个业务子系统。该系统通过无线数据采集、呼叫中心受理、大屏幕指挥、数据交换、协同工作、综合评价等,将城管信息的采集、上报、处理、结案到综合评价等工作机制进行系统再造,使各区、各有关部门的职责更加清晰、关系更加密切,政府行政效能和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大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