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 2. 积累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 培养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古诗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理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名家辈出,佳作纷呈,中华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典,是一朵瑰丽的文学奇葩。很小我们就接触了古诗,从古诗中我们感受了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新,王安石的超拔,白居易的平易通俗,王维的诗情画意。古诗词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价值观念,还有音韵美、节奏美和绘画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在鸟语花香中,品味古人的闲情逸致;在诗情画意中,感悟他们的旷达胸襟,共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美的教育。(幻灯片1)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1. 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 2. 积累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 培养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分门别类集古诗——诗歌分类方法展示(幻灯片3—23)
根据课前安排,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展示本组诗歌的分类方法,并介绍按照什么主题进行分类等,然后老师归结几种分类方法,可以将诗歌按照四季篇、色彩篇、植物篇、动物篇、地名篇、心情篇等进行分类。并按照这条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苑,领略诗人笔下的各种意象。学生分别展示自己搜集的故事,老师跟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古诗词。
(培养学生确立一个主题,并围绕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提高合作和动手的能力)
(四)满腹诗书背古诗——名句接龙,说出相应古诗句(幻灯片24、25)
(这个环节主要以抢答的方式考查学生名言警句的积累数量,以及熟练程度和应变能力等情况)
(五)满腹诗书用古诗 1. 读诗猜物(幻灯片26—30) 2. 诗中成语(幻灯片31—32)
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很多成语都有典故,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有的来源于名家作品。古诗中也有成语。
3. 集“诗”广益(幻灯片33—39)
古人写诗,题材相当广泛,特别是风、花、雪、月四种事物,常常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为了让同学们浏览到更多的诗歌,充分感受古代诗歌的风采,老师搜集了四组古诗,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多的记住它们,并把他们添加到自己的诗集中。
(这个版块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把我古诗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对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六)别出心裁赏古诗——赏画配诗(幻灯片40—47) 在这个环节中,在赏心悦目的绘画中、在具体可感的白话文语言描绘中,让学生猜读这是哪首诗,并结合现代语言的描绘去体验古典诗词美的意境、美的意韵。小组讨论《清明》两幅画,哪幅画得更好,为什么?
(七)声情并茂诵古诗——诵读《水调歌头》(幻灯片48—49) 古诗词不仅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而且内涵丰富,感情充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诵读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模仿读,全班齐读,目的让学生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对古诗词的喜爱,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诗情画意唱古诗——听唱李煜的《虞美人》(幻灯片50、51)
千百年来,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历经人们的口口相传,反复吟唱,
富有了深沉的底蕴和华丽的曲调,如今更是散发着熠熠光辉,时时唱响在华夏大地。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便是这样一首充满了悲愤凄楚情调却又琅琅上口的小词。
(诗词配乐唱,诗曲艺术相结合。形式为学生先听,然后集体跟唱,最后师生同唱。在反复咏唱中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九)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漫步在古诗苑中,领略了古诗苑的春夏秋冬、花草树木,聆听了古诗苑传来的深情吟诵和优美歌唱。希望这节课能够给同学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将祖国古诗词的精华永远的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十)师生齐读,结束语堂 我们爱古诗词的狂放、豪迈、大气; 我们爱古诗词的婉丽、柔美、含蓄; 我们爱古诗词的潇洒超逸、清丽妩媚 。 在古诗词的王国中,我们情愿长醉不愿醒!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积累了许多经典古诗,也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多数学生只是机械记忆,缺乏系统化,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好多学生不喜欢古诗词,有稍微喜欢的,考完试以后大多忘记了,对诗歌的学习处于一个
被动的状态;好多同学能背过古诗词,但从古诗词中汲取的知识情感却少,不会鉴赏的多。总体来看,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不是很喜欢。因此,有必要对八年级学生进行一次系统的诗歌的梳理和总结。
效果分析
自我觉得,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尽管时间有限,但是,无论从环节设计还是课堂教学都凸显出了许多亮点。教学完毕,也受到各位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设计出发点、活动课形式非常新颖。整节课环节设计很紧凑合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充分让学生享受到了中华古诗词的美感,可以说这节课让学生享用了一顿经典文化的大餐、美餐。学生、老师都很投入,课堂上学生活动很活跃,积极性很高,很有兴趣。总体说来,对于此次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得意之处:
1.学生参与达到了最大化。六个环节,既层层递进又互有交叉和包融,有些内容和环节非常简单,这就创造了学生发言和参与的最大可能。并且,课堂采用了生生竞赛、小组竞赛的方式,竞赛中,学生的获胜的欲望被大大地激发,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一浪高过一浪。由于各组都不甘认输,他们抢答,不但学得快乐,而且学得也快,课堂容量大大的增加了。整节课统计下来有近三十人次发言参与,学生发言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多,即便是平时上课从不敢举手发言的陈安邦同学也站起来抢答。我从心底替他高兴。最后老师指挥、
师生同唱歌曲《虞美人》更是把活动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尤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声情并茂读古诗的环节,全班学生满含深情、抑扬顿挫的朗诵起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2.活动课也充满了读书声。古之学校,诵读之声不绝于耳;古之读书人“口舌成疮”日诵不辍;古之贤者早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深刻阐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其他的语文活动课都应该让课堂充满朗朗读书声,师生不但要读,而且应该大声地读,快乐地读。本次活动课,声情并茂读古诗的环节,师生们就在美妙贴切的音乐背景下动情地朗诵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采用了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的几种朗读方式,在朗朗的书声中,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接受熏陶。
3.教师的角色定位恰到好处。综合性学习应让学生唱主角,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参与和评价、总结。执教者在学习活动中对自身角色把握准确,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声情并茂地吟诵给学生以示范和引领。
4.整节课课堂展示自然、真实,清新、脱俗,避免了有些所谓的公开课、展示课为了所谓的“学生为主体”,教师几乎不参与,不起什么作用,完全把“主动权”放给学生极大的“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前做下大量充分的“准备”从而把“公开课”弄成“表演”课、“展示”课;让堂课停留于表面的热闹和繁华,以此来满足听课老师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本次综合性学习贴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凸现了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体,学生在自主合作、兴趣盎然的情境中积累了古诗词知识,陶冶了思想情操,发展了语文能力。
教材分析
一、地位
《古诗苑漫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本单元是一个古诗文单元,《古诗苑漫步》是一次小型的诗词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对课内诗歌学习的一个延伸。教材的导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诗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并直陈漫步古诗苑,即接受美的洗礼的教化作用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三个层面的设计: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后面还附录了“‘唱’古诗”这种别致的方式,并还举了一例加以说明很明显,教材仅只一个轮廓而已,非常大体地给学生和老师一个大略的建议而已,如何利用本次平台和机会真正引领学生们在茫茫中国古诗苑中来一次酣畅淋漓的体验呢?完全在教材的基础上给予具体化的过程?又觉得未免太单薄了些,缺乏让学生心动的东西。如何能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充分地调动起他们课堂参与的热情,甚至激发起他们展示表现自己的精彩和亮点呢?是一个值得老师们深思的问题。初中学生已经积累学习了不少优秀的古典诗词,通过这次活动,对学生学过的古诗词做一次较为专项的梳理,锻炼学生搜集、整理、探究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
情操。
二、课标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
3.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评测练习
一、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 晴空一鹤排云上, 。 2. 夜阑卧听风吹雨, 。 3. 莫愁前路无知己, 。 4. 日暮乡关何处是, 。 5. ,千里江陵一日还。 6. 不知细叶谁裁出, 。 7. 无可奈何花落去, 。 8. 接天莲叶无穷碧, 。 9. ,万紫千红总是春。 10. 春蚕到死丝方尽, 。
二、请默写出关于“风”、“花”、“雪”、“月”的古诗各一句。
风: 花: 雪: 月:
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 诗中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 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请根据下图画面内容,为其配上一首诗。
课后反思
任何艺术总会充满遗憾,本次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的教学也不例外,由于种种原因,这堂课也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 由于课堂时间仅只45分钟,每个环节之间的推进速度有些“赶”,以至于有些环节还稍显单薄,进行得不够充分。如“诗书满腹用古诗”环节,老师搜集、设计了二十多首古诗,学生也进行了朗读、欣赏、记忆,学生们表现得很好,很积极主动,读得也很洪亮、感人,课堂气氛也很热烈。如果让学生能够写一写、整理一下这些古诗,然后加到自己搜集、整理的古诗当中,既加深了印象,又充实了古诗的积累,学生掌握得效果会更好。
2.教师在处理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的转承衔接的艺术有待继续加强和锤炼。因为教学内容环节多,含量还是很大,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衔接语言的打磨和熟练程度还不够,显得有些仓促和粗糙,尤其是诗歌教学课,就更应该有美与诗意的语言贯穿于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部,并且能够流畅、自如,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享受。
3.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准备中有些细节还考虑不够完善。比如在“诗情画意品古诗”的环节,根据图画让学生说出作者、诗名,由于PPT投影学生对两幅图片呈现不够清晰,以至于让学生当堂比较哪幅图更能呈现诗歌内容时,讨论不够充分,学生表达不够全面和深刻。这都是我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引以为戒,注意细小环节的打磨和考量的经验教训。
4.教师在遇到突然问题时候的引导和处理要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去考虑比如在“诗中有趣赏古诗”的环节设计的问题——“疏影横斜
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请问这两句是歌咏什么花的?对未曾涉及或没有对这首诗歌有积累的学生而言他们是很难回答出这个问题的,换句话说这个问题就相当于不太合拍的废题了。要不是课前作了点拨,学生很难回答。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学设计内容应更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我以后教学实践需注意的问题。
5.整堂课教学设计的环节中略微少了些对学生思维的积极诱发因为是抢答或必答,学生答的都挺快的,加上有时学生很激动,这样就影响了听的效果,如果再安排个速写题,我想学生的收获会更好。
课标分析
一、《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总体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据此,可以把《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的学习要求解读为: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理解诗文内容,积累古汉语字词句等知识;能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品味、感悟古诗文优美的意境,提高人文素养;加强诵读训练,对古代诗词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二、《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建议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所以让学生多读一些富含文学审美价值、人
文因素的古诗文作品,对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强调熟读尤其是强调背诵,对于改变目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以讲代读的状况,是非常有益的。
根据以上几点,《古诗苑漫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
(2)积累古诗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