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标点题的几个小窍门
一、窍门:层次分析法确定顿号、逗号、分号
例⑵ 美国的纽约、洛山矶、① 日本的东京、② 法国的巴黎、③ 英国的伦敦、④ 中国的北京、上海,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都有申办奥运会的实力。
例⑶ 季羡林 先生的饮食十分简单:早餐一杯牛奶、一块面包、一把炒花生米;① 午餐和晚餐则多以素菜为主。
在例⑵ 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家之间应是并列关系,属于并列词组作主语的现象,可是有的词组内部又有小并列,如美国、中国,如果一味用逗号,则层次不明,这样就必须把①②③④ 处的顿号改为逗号,这样就清晰多了。
例⑶ 中的① 处用了分号,可是,全句连一个逗号都没有,怎么会有分号的出现呢?一定是用错了,分号属于越权了呀,所以要将此处的分号改为逗号。
二、窍门:成分分析法确定逗号、顿号
例⑷ 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岸应尽快携起手来。
本句中的 “ 同根同源、同文同种 ” 在句中做谓语,所以,它们之间不能用顿号,应用逗号。
例⑸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新世纪头 20 年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在句中做定语,它们之间必须用顿号,用逗号则割裂了他们与中心词的限制关系了。
例⑹ 老李的包子做得好,馅大、皮薄、味香。
“ 馅大、皮薄、味香 ” 在句中做补语,做补语的并列词组之间应该用逗号。
三、窍门:语意分析法确定标点
例⑺ 他在 “ 铁道游击队 ” 里担任队长职务。
例⑻ 他在《铁道游击队》里扮演队长角色。
同样一个词,但在例⑺ 中必须用引号,例⑻ 则用书名号。主要原因是语境不同。
四、窍门:拟用答语判断逗号、问号
例⑼ 你是懦弱地等待?① 还是勇敢的应对呢?
例⑽ 茫茫宇宙到底有没有外星人,② 生命能不能合成,③ 人果真由命运主宰?这一切都引起人们深深地思考。
在给例⑼ 的拟答语时,我们只要选择其一,或等待,或应对,就可以了。在给例⑽ 拟答时,则不能这样简单,每一句都得回答。
这也就告诉我们例⑼ 是选择问句,是一句话,中间不能用问号的的,应把① 处改为逗号。
例⑽ 又是多重问句,各自独立,所以②③ 处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五、窍门:主动划句号,品评冒号的用法
例⑾ 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① “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 和 “ 暂时做稳
了奴隶的时代 ” ,② “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 ‘ 先儒 ’ 之所谓 ‘ 一治一乱 ’” 。从 “ 两个时代 ” 看,句号应加在② 处,既然② 处用了逗号,说明与后面还是有密切关系的,而后面的内容又不是 “ 启示 ” 的内容,所以说,① 处的冒号属于用错情况。
六、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1 、句号
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
使用注意点:不用句号情况,书名、篇名、标题、章节题目的末了。
2 、问号
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疑问句包括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 ( 反问句 ) 。
使用注意点:
( 1 )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 2 )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才用问。如 “ 怎么了,你? ”
( 3 )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要问。(连续发问时)
( 4 )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如 “ 谁 ” 、 “ 什么 ” 、 “ 怎么样 ” 。
例① 今天去呢 ? 还是明天去呢 ? 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1993 年全国高考题 )
“ 今天 …… 明天去呢 ?” 是一个选择问句,所以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分句 “ 今天去
呢 ” 后面应该改用逗号。
例② “ 到底去还是不去?我的小姑奶奶。 ”
这是一个倒装句, “ 我的小姑奶奶 ” 是全句的主语。凡是倒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不能一看到发问就加问号。句中,问号应置于句末,前置谓语 “ 到底去还是不去 ” 之后应改用逗号。
例③ 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吗?你能去吗?我看你不能去吧?
例④ 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怎么建 ? 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1994 年全国高考题 )
该句中虽含有两个疑问词 “ 怎么 ” ,但都在谓语动词 “ 关心 ” 的统领之下,整个句子表达的并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所以,该句第一处问号应改用逗号,第二处问号应改用句号。
3 、叹号
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
使用注意点:
( 1 )叹号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如惊喜、赞叹、愤怒、请求、命令、祈使、悲伤、惧怕等,只要是抒发强烈感情的语言,句末均用叹号。
( 2 )反问句如感叹语气强烈,可用叹号。如: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 3 )几个叹词连用,一般是最后一个叹词后用感叹号。例:啊,啊!又到了春天了。
( 4 )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例:多美呀,祖国的春天!
4 、顿号
使用注意点:不用顿号情况
( 1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即有的句子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
例: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 2 )并列谓并列补,中间不要插进顿。(并列短语作谓语、补语时。)
例:①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②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 3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 中、小学生 ”,“ 大、专院校 ” , “ 指、战员 ” , “ 司、乘人员 ”…… 这些词语中的顿号都是不该用的)
例:这次 “ 严打 ” 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 公安干警 ” 是集合词语, “ 干 ” 指干部, “ 警 ” 指警察。集合词语是紧密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 4 )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例:这瓷器有五六百年历史了。
( 5 ) “ 或 ” 、 “ 和 ” 、 “ 及 ” 等连词,只用其中一种即可。
例: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 6 )在没有明显停顿的并列词语间,如 “ 工农兵 ”“ 风马牛不相及 ” 。
( 7 )并列成分已经有问号或感叹号等。
例:这时,教室里响起了响亮的口号声: “ 向战斗英雄学习! ”“ 向战斗英雄致敬!”
( 8 )分句之间用顿号。
5 、逗号
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使用注意点:
( 1 )并列短语之间可以用逗号,较长的并列短语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例:桐木岭,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及双马石,是井冈山五大哨口。(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改用顿号)
铅笔,橡皮,电子计算器,各式圆规,大大小小的塑料三角尺,占据了半张办公桌。
(因并列的各个成分有的较长,停顿大)
水稻、小麦、棉花,化肥、石油、煤炭,这些都是国家统购统销的物资。(因各项之间有不同的层次分别,逗号用来区分不同的并列层次,顿号用来表示同一层次中各个成分的并列)
6 、分号
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使各分句间的层次清楚。
使用注意点:
( 1 )分句内部有了逗号,分句之间才用分号。
例: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平考进了中等技术学校。
( 2 )句中已用句号,就不再用分号。
例: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模而不舍的精神 , 持之以恒; ……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或者将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8 、引号
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还可用来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使用注意点:
(1) 如改动原话或原文变为转述,不能再加引号。
(2) 引号中的原话或原文里还有引用部分,应加单引号 (‘ ’) 。
9 、括号
标明行文中注释的话。
使用注意点:
( 1 )括号里的话如是注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这种括号称为句内括号。句内括号紧贴在被注释或说明的文字之后,括号内的语句末尾不可用点号 ( 除问号、叹号外 ) 。
( 2 )括号里的话如是注释整个句子的,这种括号叫句外括号。句外括号用在被解释的句子或段落末的标点之后,括号内标点符号照旧,后括号外一般不用标点。
( 3 )后面是引文的出处。例:菱很小,但很嫩,味道十分鲜美。(茹志鹃《静静的产院》)
10 、破折号
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除解释说明外,破折号还可标明话题的突然转变,表示声音的延长、事项的列举分承。
* 破折号与 “ 即 ”“ 就是 ” 只用其中一种即可。
11 、省略号
标明行文中省略了的话。常见的省略有两种:一种是引文的省略,一种是列举的省略。省略号还可用来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
使用注意点:
(1) 省略号前如果是问号、叹号则仍照点;如果是顿号、分号、逗号应省去不点,因为省略号本身就表示应有停顿,但意思未完。
(2) 省略号后的标点,除后引号外,一般因文字已经省略,标点也应省略不点。
(3) 省略号和 “ 等等 ” 只用其中一种即可。
12 、书名号
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戏剧名、电影名、电视剧名、歌曲名、图画名、碑帖名、章程名、法令名等。
使用注意点:
( 1 )书名号的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边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如:《 < 中国工人 > 发刊词》
( 2 )不可用书名号:机构名、报刊的栏目名、短语不是文章(召开《社员大会》、举办《高考补习班》、以《清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1 . 概数中间加顿号。例如 1995 年全国高考题 5 题 A 项: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解析〕:根据《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领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其间不能用顿号隔开。此题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中间不能加顿号。值得提醒的是这里的数字表示的是概数,如果是数字表示的是确数,则需要加顿号。
例如句子:
今天下午一、二组的同学打扫教室,三、四组的同学打扫清洁区。
2 . 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
例如:小道理,是指站在个人的立场,局部的立场,眼前的立场上看,有道理;而大道理,是指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整体的立场,长远的立场上看有道理。
〔解析〕:从顿号的概念可知,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因此, “ 个人的立场”“ 局部的立场 ”“ 眼前的立场 ” 这三个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下句中的 “ 大多数人的立场 ”“ 整体的立场 ”“ 长远的立场 ” 之间也应用顿号。注意区分的是较为复杂的句子中,有的看似词语,实则是独立分句,中间不能用顿号,应用逗号隔开。例如 1997 年全国高考题 3 题 D 项:
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 3700 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谓语之间只能用逗号)
3 .非疑问用问号。
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解析〕:从问号的概念可知,整个句子有疑问才用问号,即需要人回答(或反问中)才用问号。有些句子虽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应该用句号,而不应用问号。该句是陈述语气,因而该句中的前一问号应为逗号,后一问号应为句号。需要注意的是反问句的答案就在问句中,即无疑而问,但常需要表示强调,所以,句末要用问号。例如 1995 年全国高考题 5 题 D 项:
“ 唉! ” 作家叹道, “ 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4 .选择问句用多个问号。
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解析〕: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应用逗号。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果是由相关的几个疑问句组成的选择关系的句群,则各句的句末都要用问号,例如:站在他们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5 . “ 某某说(道、讲、问、答) ” 后标点滥用。
( 1 )在引用话语间插入动作神态,其后用冒号。
例如: “ 他说得到做得到, ” 拿侬嚷道: “ 先生,你一生一世总得讲一次理吧。 ”
〔解析〕:在一个人的话语间插入说话人的动作神态,说(道、讲、问、答)后要用逗号,不能用冒号。
( 2 )在话语的最后用逗号等。例如下面的对话:
他(霍永诚)问: “ 有事? ”
“ 有事。 ” 高旭初答,这两个字吐得很重,像两块石头,砸得霍永诚有些发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