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 弟 郑小玲
春旺和福生是兄弟,春旺是哥,福生是弟。
春旺不大喜欢福生,因为他一直觉得爹娘偏心,对福生好。小时候村里家家都不宽裕,偶尔有了好吃的,爹娘总是由着福生吃,还反复对春旺说:“你是哥,多让着弟弟。”春旺二十岁的时候,爹娘叫他把福生带去打工,春旺心里不情愿,可拗不过爹娘,还是把福生带了出来,不过春旺告诉福生,自己所在的城东工地不要人了,把福生介绍到了城西工地,那个工地有他们村里的大牛。春旺让福生有事找大牛,别往自己的工地跑。大半年了,兄弟俩就见了两次面,每次见面福生总告诉春旺,他在公司很好,让春旺不要担心。
中秋节到了,春旺的工地活儿多,没有放假,但发了月饼,一共四个,四个品种。春旺拿起一个最贵的肉馅儿月饼,喜滋滋的。他闻了闻,口水差点儿流出来。他忍不住三口就吃掉了这个月饼。因为吃的快,他没吃出月饼的滋味,只是觉得特别好吃。春旺想自己是哥,过节还是该去看看福生。
吃过晚饭,春旺就出了工棚。春旺想自己不能空手去见福生,得带月饼,就一个就行。春旺挑了一个最便宜的椒盐月饼,然后往城西走去。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春旺问:“你去哪里?”福生说:“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说:“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吃的肉馅儿月饼,他说:“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个椒盐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春旺和福生在街道找了个地方坐下来。春旺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福生也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春旺说:“爹娘也在看月亮吧?”福生说:“肯定在看!他们肯定很想我们!”春旺说:“吃月饼吧。”福生说:“好,吃月饼吧。”春旺随口问:“好吃吗?”福生说:“好吃。”福生也问:“哥,好吃吗?”春旺说:“好吃,真好吃!”春旺这回可吃出味儿了,他吃得很香。他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也吃的很香,不免尴尬地笑了一下。春旺等福生吃完月饼就说:“回去吧,太累了,明天还得干活。”福生点头说:“回吧,明天还得干活呢!” 三天后,大牛来找春旺,说要跟他借点钱,给他上大学的儿子买电脑。尽管春旺不情愿,可是自己才发了工资,况且大牛是村里人,不借说不过去,只得把工资借给了大牛。大牛接过钱,兴奋地说:“太谢谢了!我知道你们哥俩都是好人!前几天中秋,公司什么都没发,福生去超市花十块钱买了两个肉馅儿的月饼,非要送我一个。”春旺听得愣住了。
送走大牛,春旺走到一边,捂着脸流下了眼泪……
两天后,福生进了春旺所在的工地,住进了春旺的工棚,福生的床挨着春旺的床。睡觉,两人顶着头,挨得很近很近。
(选自《中学时代》2011年第4期,有删改)
13.哪件事使春旺对福生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用一句话概括回答。(2分) 14.春旺把福生介绍到城西工地,这对下面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结合具体情节回答。(3分)
15.根据具体情景,回答下面问题。(4分)
(1)兄弟吃月饼时,为什么福生总附和着春旺说话?(2分)
(2)春旺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吃得很香,为什么会“尴尬”?(2分)
16.分别分析下面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4分) (春旺)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那个椒盐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17.请展开想像,根据要求填空。(3分)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1) 。春旺问:“你去哪里?”福生说:“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2) 地说:“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好吃的肉馅儿月饼,(3) 。他说:“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
(1)填写一个描写福生动作的句子: (2)填写一个描写福生神态的词语: (3)填写一个描写春旺心理活动的短语:
13.哪件事使春旺对福生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用一句话概括回答。(2分)
参:春旺得知福生特意买月饼送给他。(意同即可) 解析:“特意”一词的使用,是一个难点。对事情的理解是使用这个“特意”的前提和基础,对定语、状语等修饰语的使用效果的了解,是使用的关键。这一点,知道的人不是很多的。强调者更是寥寥。
14.春旺把福生介绍到城西工地,这对下面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结合具体情节回答。(3分)
参:a.为兄弟互相送月饼的情节做铺垫,b. 与福生搬进春旺的工棚相照应,c.引出人物大牛。(意同即可) 解析:
答案需要的是依据文本、结合语境;需要的是细心细致。关键是:把文章——不论是哪种文体的文章——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都有某种联系。
特别是引出大牛这一作用,能够想到的学生只能是极少数。应该告诉学生,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其出现、存在的意义、作用。
正像科学阅读分析过程中,语段、篇章中的每一个语句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作用一样。
当今的课堂上,缺少这种教育,学生的头脑中没有这种概念。经过科学阅读分析训练的学生则不会发生这种问题。这是科学型阅读分析教学与经验型教学点明显的不同之处。
这也表明,中高考语文考试很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情况的检测。难怪几十年来语文老师多感慨过:教到的不考,考到的没教。
15.根据具体情景,回答下面问题。(4分)
(1)兄弟吃月饼时,为什么福生总附和着春旺说话?(2分)
解析:答案依据自己对生活、对社会——人情世故的理解。现在的初中生有许多人是不懂这些感情的,所以肯定有不少人回答有困难。 第15、16题都是这样。这种题目占分很高,严格地说,这是语文课不务正业的表现。“语文”的“文”是“文章”之意,而不是“文学”之意。“文学”之文是文章之一固然不错,但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这一点,或者根本就没搞清二者的区别,没找到正确处理二者的教学方法。——究其根源,还是思想灌输的教学目的在作怪。
参:福生对哥哥很尊重,很顺从。(2分)
(2)春旺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吃得很香,为什么会“尴尬”?(2分) 参:春旺觉得自己给福生的月饼没有福生给的好,有点过意不去。(2分)
16.分别分析下面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4分)
(春旺)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那个椒盐月饼,一把塞给了福生,福生捏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参:“塞”表现了春旺想用自己的热情掩饰自己的私心;“捏”表现了福生感受到春旺情谊时的欣喜和对兄弟情谊的珍惜。(意同即可)
解析:为了提高阅读分析能力,不妨联系类似的语句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明白“结合语境”的道理。鲁迅《药》中刽子手康大叔在杀害了者夏瑜后,把蘸了夏瑜的血的馒头卖给华老栓——华老栓要用它给儿子华小栓治肺痨病——的文字: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方志敏《清贫》中,也用到这个“捏”字
“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那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 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捏”字的基本字义是: 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
在这两段中,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只是表现一个动作,而是通过这个动作,表现出发出动作者的贪婪心理。
比较一下两个“一把”也是这样。春旺的“一把”表现了他的心里感到尴尬——自己给富生的月饼远不如福生的好,自己对弟弟的感情淡薄 。
17.请展开想像,根据要求填空。(3分)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1) 。春旺问:“你去哪里?”福生说:“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2) 地说:“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好吃的肉馅儿月饼,(3) 。他说:“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
要求:(1)填写一个描写福生动作的句子;(2)填写一个描写福生神态的词语;(3)填写一个描写春旺心理活动的短语。
答案示例:(1)福生迈着大步匆匆赶路 (2)兴奋 (3)心中一喜(每空1分)
解析:这个答案需要相关的社会的、生活的知识、经验做基础。其实,小说试题的回答多是这种情形。正确的回答必须具备相关的社会的、生活的知识、经验。
13.春旺得知福生特意买月饼送给他。(意同即可)
14.a.为兄弟互相送月饼的情节做铺垫,b. 与福生搬进春旺的工棚相照应,c.引出人物大牛。(意同即可)
15. (1)福生对哥哥很尊重,很顺从。(2)春旺觉得自己给福生的月饼没有福生给的好,有点过意不去。
16.“塞”表现了春旺想用自己的热情掩饰自己的私心;“捏”表现了福生感受到春旺情谊时的欣喜和对兄弟情谊的珍惜。(意同即可)
17.答案示例:(1)福生迈着大步匆匆赶路;(2)兴奋;(3)心中一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