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二年级上学期美术教案

二年级上学期美术教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 民间玩具世界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感受民间玩具造型、色彩特点与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描述民间玩具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1、 活动一:教师问:“你发现什么?它们叫什么?”欣赏课本提供的玩具图例,找出它们的名字。 2、 活动二: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A、教师提供“泥、纸、竹、皮、面、木、布”等多种材料,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B、感受民间艺人心灵手巧及民间艺术特色。 3、活动三:它们“想说”些什么?

A、让学生讨论民间玩具的产地、寓意及有关的故事。 4、活动四:民间玩具美在哪里?为什么?

A、提供描述的感觉词语(如:材料美、装饰美、对称美、质朴、饱满、逼真),玩具中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 B、民间玩具造型、色彩特点与审美情趣。

5、活动五:学习民间艺人,可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小玩具或描绘自己感兴趣的民间玩具。 6、布置作业。

A、尝试收集大家画的民间玩具。 B、布置师生共同收集民间小玩具集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民间玩具的造型、色彩、花纹材料。

2、在比较中体验民间玩具不同的材料用途和地方文化艺术特色、审美趣味。 3、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感受民间玩具浓厚的乡土味和强烈的装饰风格,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感受民间玩具造型、色彩特点与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泥、纸、竹、皮、面、木、布等材料。 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提供了“泥、纸、竹、皮、面、木、布”等多种材料制作的民间玩具,让学生体验:民间艺人善于就地取材,凭着一双巧手,将不起眼的泥块、碎布等简易材料,塑造出生机勃勃的立体物象,感受民间艺人的聪明智慧和喜爱儿童、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1、你发现什么?它们叫什么?

2、提供“泥、纸、竹、皮、面、木、布等多种材料,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3、讨论民间玩具的产地、寓意及有关的故事。 4、民间玩具美在哪里?为什么?

5、学习民间艺人,可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小玩具或描绘自己感兴趣的民间玩具。

教学后记:基本能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书中的作品. 第二课 玩具世界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能说出现代玩具的造型、色彩、花纹、材料、玩法等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民间与现代玩具的造型、色彩、材料、玩法等特点的异同。 教学过程:

1、活动一:分享与表现。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来与同学分享,并向大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如何玩?同学们都毫无拘束的交流玩具玩,并且大胆的探讨玩具的特点。

2、活动二:发现与探秘。我们来到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叫什么?谁知道他们的故事?它们会动、会说、会唱的秘密在哪里?通过讨论他们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3、活动三:欣赏与描述。选一件自己喜欢的民间玩具,说说玩具给你什么感觉?什么地方使你这种感觉? 4、活动四:比较与探究。

A、选一件自己喜欢的民间玩具与一件现代玩具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B、探究现代玩具逗趣与科学益智结合的特点。 C、探讨玩具功能与审美性的双重作用。 5、活动五:创作与评价。

A、用线条设计自己喜欢的、想象中的现代玩具; B、布置小玩具画展。 C、提出评价要点,引导评价。 D、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现代玩具的造型、色彩、花纹、材料、玩法等特点。 2、通过收集玩具的过程,感觉亲情和幸福的生活,感受社会科技发展。 3、培养热爱生活、珍惜今天,创造未来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说出现代玩具的造型、色彩、花纹、材料、玩法等特点。 教学准备:你准备从哪方面介绍自己的现代玩具。 教学过程:

玩具,随着时代发展而增添了现代材料和科技元素。通过让学生比较民间玩具与现代玩具的异同,感受现代玩具的材料、造型、色彩、功能的变化,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与欣赏身边玩具,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以夸张、简练的迪斯科摇滚乐队玩具导入,并通过小舞台造型,有趣的人物神态、动作、色彩,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玩具表演情景的记忆和学习兴趣。

1、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来与同学公享,并向大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如何玩?

2、它们叫什么?谁知道他们的故事? 3、说说玩具给你什么感觉?

4、探究现代玩具逗趣与科学益智结合的特点。 5、提出评价要点,引导评价。 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能画出玩具的基本特征,构图饱满。

第三课 我的玩具伙伴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多角度观察与表现玩具。 教学难点:运用绘画工具,多角度表现玩具。 教学过程:

1、活动一:分享与观察。

说一说:我的玩具伙伴给我带来的快乐。

看一看:我的玩具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同学的玩具又是什么形状组成? 摸一摸:我(你、他)的玩具是什么质感?

想一想:看课本,思考小作者是如何表现玩具伙伴的? 2、活动二:欣赏与发现。

看一看:大师想说些什么?作品给你什么感觉?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受?大师然后表现物象的?在小朋友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 想一想:我哦准备向大师、小朋友学些什么? 3、活动三:创作与评价。

想一想:我准备用什么工具、材料表现我的伙伴?

画一画:玩具的正面、侧面、背面„„各有什么形状组成?用什么表现它的质感?

评一评:谁的玩具画得最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各种媒材、工具,运用点、线、面、色表现自己喜欢的玩具伙伴。 2、在创作中,细心观察,大胆描绘。

3、培养学生珍惜身边美好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观察与表现玩具。

教学准备:找出你最喜爱的玩具,回忆你和它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教学过程:

玩具是孩子们亲密的伙伴,也是孩子们情感倾诉的对象。画玩具伙伴,能激发学生许多童年的回忆。教材以分享自己的玩具伙伴导入,激发交往的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认识所有的玩具都是由各种不同的形状、色彩组合而成的。注意为学生提供语言描述自己喜爱的玩具伙伴与绘画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珍惜身边美好事物的情感。

1、我的玩具伙伴给我带来的快乐,我的玩具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 2、在小朋友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

3、我准备用什么工具、材料表现我的玩具伙伴?玩具的正面、侧面、背面„„各由什么形状组成?用什么表现它的质感?

教学后记:色彩鲜艳,想象力丰富但部分同学画面组织较差。 第二单元 动物的童话

第四课 恐龙回来了 教学目标:

1、运用造型元素表现恐龙的外形、色彩、花纹特征。 2、在探讨中,了解远古动物的故事。 3、培养爱科学、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画出恐龙的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探讨有关恐龙的故事,了解恐龙名称、生活习性。 教学过程:

恐龙,是学生心目中最神奇的古动物,它约60万年前,从地球上神秘地销声灭迹了。教材为激发学生的创作想像,以跨版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天上飞、地上走、水中游”的恐龙图像资源,拓展了学生想像创作的空间。运用点、线、面、色表现想像中的恐龙形象,创作恐龙的故事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本课应注意创设想像与创作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编写自己感兴趣的恐龙故事。

1、根据“基本形”进行想像变化,创作“天上飞、地下走、水中游”的恐龙形象。

2、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以恐龙的特点,激发创作思路。 3、恐龙在想什么?想想它的动态、神态?

4、能运用造型元素表现恐龙的外形、色彩、花纹特征。

教学后记:

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对恐龙的熟悉程度很高,通过引导后,能表现出各种恐龙的形象。

第五课 巧救小昆虫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发挥想像力,为结局描绘一个画面。

教学难点:画出与连环画有关联的结局画面。 教学过程:

1、阅读与思考。教师问学生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们从哪里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请同学把自己找到的资料汇报给大家听)。 师出示以下几个小问题:

猜一猜:达尔文说了一句什么话?昆虫会飞到哪里? 想一想:四幅画有什么特点?文字与描绘有什么关系? 2、观察与发现。

找一找:达尔文为什么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他有什么成就与贡献? 看一看:课本中描绘了什么昆虫?它们各有什么形态、色彩特点? 想一想:达尔文如何救出小昆虫? 让同学们讨论编出故事,教师指导。 3、联想与创造。

说一说:小女孩手上的昆虫是什么形状、颜色?

想一想:小开创到哪去了?(激发联想——有趣、有意思、有常见的联想)主体物与背景产生遮挡关系时先画什么,后画什么? 做一做:选择什么材料用具表现?

4、分享与评价。谁画的小昆虫最新奇?谁画的故事结局最精彩? 在小组说说,小昆虫的结局。选出最精彩故事结局在班上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依据连环画内容,运用造型元素为结局描绘画面。

2、在创作中,感受造型表现的乐趣。 3、培养热爱科学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挥想像力,为结局描绘一个画面。 教学准备:

你观察过什么昆虫?它的外形、色彩、花纹怎样? 教学过程:

连环画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以科学家达尔文喜欢观察昆虫的童年形象导入,让学生感受达尔文在花丛中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还应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要学习科学家热爱学习、爱护动物、善于开动脑筋。 1、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们从哪里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2、 达尔文为什么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他有什么成就与项献?

3、小昆虫到哪去了?主体物与背景产生遮挡关系时先画什么,后画什么? 4、谁画的小昆虫最新奇?谁画的故事结局最精彩? 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作品里的昆虫造型丰富。

第六课 可爱的玩具蛇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以“制作会跳舞的玩具蛇”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并通过欣赏“生肖蛇”邮票,让学生感受蛇“圆而细长,没有四肢”的形态特征,感受其色彩强烈对比、传统的花纹装饰的美感,感受其内涵。让学生感受以蛇形象设计的平面与立体造型,激发学习兴趣,突出本课“蛇的立体造型设计与装饰”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造型元素和手工立体造型方法设计制作\"玩具蛇\"。 2、过程与方法:①在欣赏中感受作者创造美的情感;②在尝试材料妙用中,发展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美术与科技结合的简单道理;在分享中感受成功乐趣。

教学重点:从平面到立体的设计、装饰过程。

教学难点:①材料的选择与妙用;②纸蛇会跳舞的科学原理。 兴趣点:会跳舞的玩具蛇,科学童话故事。 观察点:用什么材料设计制作玩具蛇?

教具准备:各种材料制作的玩具蛇。相关工具材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讲“糖葫芦”、“可爱的冰蛇”两个故事并欣赏画面。 欣赏课件里的蛇,你认识哪几种蛇?

蛇有什么形态特征?(三角形的头,圆而细长的身体,尖尖的尾巴) 以平面与立体表现的玩具蛇和生肖蛇给你什么感觉(可爱、雅致、有趣、夸张、拟人)

想一想,蛇怎样变,形象才可爱?

二、设计玩具蛇。突破难点。欣赏老师手中各种玩具蛇,猜一猜,它们是怎样做出来的?

找一找哪些材料像蛇,具有能弯曲、圆而细长的形态特征。哪些材料经过组合,能设计玩具?

试一试:参考教材的制作步骤。也来设计制作一条玩具蛇。 想一想:如何装饰才可爱?

三、玩一玩,为什么蛇会跳舞?注意蛇身体的弯曲度与长还有风力短能影响蛇跳舞的快慢。 想一想:小博士的话, 玩一玩,这些玩具为什么会动? 讲一讲,有什么样科学道理?

四、评一评:谁做的蛇最有个性,与众不同?

会跳舞,添上漂亮的花纹。造型、色彩花纹、材料的选择与众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造型元素和手工立体造型方法设计制作“玩具蛇”。 2、在欣赏中感受作者创造美的情感。

3、感受美术与科技结合的简单道理,在分享中感受成功乐趣。 教学重点:

从平面到立体的设计、装饰过程。 教学准备:

找找哪些材料具有像蛇能弯曲,圆而细长的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

蛇,虽然形象可怕,但教材以可爱的眼镜蛇工艺品和美观的“生肖蛇”邮票,让学生感受以蛇形象设计的平面与立体造型,激发学习兴趣,从平面到立体的设计、装饰玩具是本课教学重点,注意关注学生这一探讨学习的过程。 1、以平面与立体表现的“玩具蛇”和“生肖蛇”给你什么感觉?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

2、找一找哪些材料像蛇,具有能弯曲、圆而细长年形态特征。哪些材料经过组合,能设计玩具?

3、想一想,小博士的话;玩一玩,这些蛇玩玩具为什么会动?讲一讲,有什么科学道理?

4、谁做的“蛇”最有个性,与从不同?造型、色彩、花纹、材料的选择与众不同。

课后反思:学生对花纹的设计有自己的想法,较为理想,都对吹气蛇情有独钟。设计简单的蛇他们反而不感兴趣。但材料选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电风扇的风力下,蛇跳舞的环节处理的较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七课 美丽的叶子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叶子是学生司空见惯的自然物象。本课以“形态色彩美的叶子”导入,旨在引

导学生学会关注身边不起眼的事物,观察叶脉由粗到细、逐级分、有组织的线,而体验自然界线性物象;通过对马蒂斯的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大师其对比的色彩,粗犷的线条,夸张变形的表现物象形态的艺术手法,激发学生大胆运用造型元素表现自己对叶子的感觉。并通过拓印、线描、色绘、剪贴等欣赏与练习,体验各种材料工具技法表现的艺术效果,目的是引导学生开拓材料工具视野,鼓励学生在尝试探究各种方法、技能的同时,体验叶子的形态美、纹理美和自然美。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综合运用各种平面造型元素和技能表现叶子构成的画面;感受叶子网状纤维纹理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在比较中,体验叶子的形态美、纹理美;在尝试中,体验拓印、线描、色绘、剪贴的不同美感;在展示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尝试发现的乐趣;关注身边的自然物象。 教学重点:尝试与运用线描、色绘或拓印表现叶子形态美、纹理美。 教学难点:运用色彩对比和有趣的排列,表现叶子的构成。

兴趣点:比一比,认拾的叶子形状美、色彩美;观察叶子的网状纹理。 观察点:叶子的形状与纹理;体验拓印的尝试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趣设疑,导入新课。

出示马蒂斯的作品,取画中一物象让学生猜:这是什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从色彩、形状、夸张、变形等方面)你知道画家马蒂斯和他的故事吗?作品中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马蒂斯,也来把我们对叶子的感觉表现出来。板书课题。美丽的叶子请学生仔细观察收集的叶子,讲一讲各种叶

子的纹理有什么不同,让我们学学小昆虫,飞到树上看看这些叶子吧。欣赏课件。

二、比较发现,突破重难点。

1、 看一看:提供范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自主在尝试中找出各种材料工具表现的技法,激发探究兴趣。如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简要演示,如拓印方法。 2、 比一比: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落叶,小组进行对称式或均衡式的排列(感受形式美),看有多少种排列方法。 三、求异创新,创作作品。

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来表现叶子?提供作业要求内容: 1、基本要求:运用点、线、色表现一幅“叶子的画面。 2、较高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一幅叶子的画面。 3、个性探究:尝试多种材料和技法,创造性地表现叶子的画面。 四、学生作业。

五、评价拓展,体验尝试发现的乐趣。 评一评:谁画的叶子最美?,

谁用了新的工具材料来表现美丽的叶子? 谁的纸屑、叶屑收到了垃圾袋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各种平面造型元素和技能表现叶子构成的画面。 2、在尝试中,体验拓印、线描、色绘、剪贴的不同美感。 3、关注身边不起眼的自然物象。

教学重点:

尝试与运用线描、色绘或拓印表现叶子形态美、纹理美。 教学准备:

收集不同形状的叶子,了解一些叶子的自然科学常识。 教学过程:

叶子,是学生司空见惯的自然物象,教材以“形态、色彩美的叶子”图片导入,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叶脉由粗到细、逐级分叉、有组织的线,而体验自然界线性物象。线描、色绘、拓印、剪贴等方法表现叶子的学生作品,目的是引导学生开拓材料工具视野,鼓励学生在尝试探究各种方法、技能的同时,体验叶子的形态美、纹理和自然美。

1、引趣设疑:用什么材料工具可以表现这些形象?

2、提供线描、拓印、剪贴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自主在尝试中找出各种材料工具表现的技法,激发探究兴趣。

3、你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表现叶子构成的画面?个人或合作进行创作。 4、创造性运用材料、工具、技法表现“叶子构成”的形状美、色彩美。

课后反思:本节课准备较充分 ,学生学得兴味盎然,拓展延伸部分学生表现得非常好,有很多好的妙想妙思。

第八课 想象的鲜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造型元素,描绘出线条流畅、平涂均匀的想象中的鲜花世界。

2、过程与方法:① 在欣赏中激发联想; ② 在比较中感受小画家的创造性想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鲜花的形态美、色彩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追求。在爱护花草树的过程中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造型元素,大胆表现心中花的世界。 教学难点:能从花的形态、色彩特征进行创造性想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猜一猜。

2、说一说:你认识哪些花? 3、出示课题:《8、想象的鲜花》 二、欣赏与想象: 1、讲故事。

2、欣赏花的图片。(演示课件)

① 说一说:花的形态,色彩是怎样的?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②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编一个简短的花的小故事)

3、对比欣赏书本的想象绘画与制作图例,(形态、色彩、想象内容)讲解不同的表现方法。

4、欣赏课件的想象绘画,引发想象。 三、造型与表现:

1、根据一幅你认为最美的花或花的特点、形态展开联想,画一幅想象中的鲜花

世界。

2、学生绘画表现。(播放音乐和图片) 四、评一评:

1、 你学会了什么?你最喜欢什么?

2、 谁的想象力最丰富?谁画的花故事最精彩? 3、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合作进行花儿造型活动的预约,表现出对美术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 2、了解花儿造型的不同方式,学会合作,利用不同工具及采取不同的方式参与花儿造型活动。

3、培养学生剪贴拼摆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及想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集体参与,在合作方式下体验用身体模仿,用道具拼摆,用纸剪贴等方式来进行花儿造型的趣味性。 三、教学过程:

1、肢体模仿花儿造型。借助学生对花儿已有的了解,一边引导学生说,一边指导学生模仿造型,接着分组讨论,小组进行模仿,在音乐中变化出不同的花儿造型样式。

2、道具拼摆花儿造型。让学生说说,然后让每组学生根据自己对道具的喜好来

选择,讨论拼摆设想,分组展示和欣赏拼摆造型,说说对拼摆造型的感受。 3、剪花瓣贴花形。在圆形的调色盘上贴花形,根据学生能力情况在纸上拼贴花形。制作的花形将集体组拼成花儿遍地开的景象。同时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剪贴出有个性、有创意的花儿造型。

4、欣赏评价在各个层次中,以学生自述,互相评价为主。

四、作业要求:集体参与,做一做模仿花儿造型游戏,说一说花儿的特点,利用道具分组进行拼摆花朵的活动,再剪花瓣贴花形,集体组拼出“花儿遍地开”的景象。

教学反思:学生对这课掌握较好,完成的作业效果不错。

第九课 给树爷爷画像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树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本教材通过画“树”,不但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忆与创作,更重要的是从小懂得注意保护树木,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本课的设计意图。运用粗细、疏密的线条表现大树的纹理,是本课重点。 教学重点: 运用线条表现大树纹理。

教学难点: 运用线性感受,进行大树纹理的表达及画面的构图美。 兴趣点: 树爷爷的故事,想像中的树爷爷。 观察点: 树的纹理产生的形式美感。

教具准备:各种树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 说说自己的爷爷是什么样的,课题前面加个树字,树要有多大才会被称为爷爷? 了解一些树的自然知识。(树的年龄怎样算,树的寿命有多长) 知识链接: 把一棵树的树干锯断,就能看到树干横断面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年轮一深一浅的两圈是树的“一岁”。这样两圈两圈的数,数完的数字就是树的年龄。寿命在百岁以上的树木有很多,杏树、柿树能活100岁,柳树、葡萄树能活150岁,苹果树能活一两百岁,梨树能活300岁,松树能活1000岁,银杏树能活3000岁,巨杉树能活4000岁,猴面包树能活5000岁,最长寿的世界树爷爷大概要算北非加得群岛的一科龙血树,活了8000岁。 2、感受树苍老、古朴等形态特征。

提供老树、小树图片进行比较:树爷爷的纹理有哪些特征?

① 想像:树爷爷外皮像层层的鱼鳞、像长满瘤子的怪兽、像干裂的木地板、像爬行的小蛇。像老人的胡子、像老人突出的筋骨、像老人饱经风霜的 ② 线的想象:找找树皮上的直线、弧线、波浪线、柔和的线、紧张的线、旋转的线、斜线、流畅的线、断断续续的线、网状的线。 二、课堂发展,画画树爷爷。

欣赏课本图片,你觉得哪幅画最能表现树爷爷的样子?

运用什么线表现“和蔼的树爷爷“凶恶的树爷爷”“滑稽的树爷爷”如何排列、组织线条,才能使画面产生“形式美”? 画一画:看谁的“树爷爷”画得最有趣? 三、展示交流,相互评价。

自评与他评同学们的课堂作业:树干有粗细、纹理有变化、画面较饱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粗、细、疏、密的线条表现树的纹理或想像中的树爷爷。 2、在欣赏中,感受画家优美、写实、细腻的艺术风格, 3、学会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运用线条表现大树纹理。

教学准备:观察校园、公园和家居附近的大树形态特征,关于树的故事。 教学过程:

树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通过画“树”,不但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忆与创作,便重要的是从小懂得注意保护树木,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大树干的根茎”图片导入,旨在激发学生对“树爷爷”的记忆,培养形象记忆能力,可引导学生观察树干上纵横交错的根茎纹理,并展开联想,运用粗细、疏密的线条表现大树的纹理,加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1 了解树的自然科学常识。

2、找找树皮上的直线、弧线、波浪线、柔和的线、紧张的线、旋转的线、斜线、流畅的线、断断断续续的线、网状线。

3、如何排列、组织线条,才能使画面产生“形式美”?

4、自评与他评同学们的课堂作业,树干有粗细、纹理有变化、画画较饱满。

课后反思:

第十课 我家的菜篮子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通过绘画,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美,是本课设计意图。教材以一幅色彩鲜艳、具有真实感的蔬菜照片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对“我家的菜篮子”的回忆,如蔬菜名字、营养、外形、色彩特点等,体会父母的关怀,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线条或色彩表现\"菜篮子\"与\"蔬菜\"的形态、色彩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①在欣赏中,体验大师对生活美的感受;②在摆设中,体验构图的美感;③在探索中,体验多种物体的前后遮挡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关注日常生活美,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线条或色彩表现菜篮子的形态与色彩特征。 教学难点:

多种物象的前后遮挡关系。 兴趣点:

畅谈我家菜篮子,蔬菜摆放构成的活动。 观察点:

“菜篮子”的形状、色彩及前后遮挡的特征。 教具准备:

各种蔬菜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我家喜欢吃什么菜?(从蔬菜名称、形状、色彩、质感、营养几方面说说) 欣赏课本范画,大师画了什么蔬菜?这些蔬菜有什么形态、色彩特征? 二、 摆一摆:学习构图。突破难点。

出示准备的各种蔬菜的卡片,让学生在黑板上摆一摆,归纳总结: 如何摆放画面才好看?先摆大的主体物,再添小的搭配物。 形状大小前后搭配,色彩搭配美不美? 三、把黑板上摆放的蔬菜画一画。

怎么画才能表现前后遮挡? 先画前面的蔬菜,再画遮挡的蔬菜。先画主体物(注意留出前面物体的位置),再搭配其他物体。 四、拓展延伸,学生创作。

加上篮子应怎样画?可以有几种画法? 教师演示讲解几种篮子的画法。 提请学生注意:

菜装在篮子里怎样既可以看到菜又可以用到遮挡的画法。 篮子外面可以画些菜以求画面饱满。 五、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线条或色彩表现“菜篮子”与“蔬菜”的形态、色彩特征。 2、在探索中,体验多种物体的前后遮挡画法。

3、学会关注日常生活美,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线条或色彩表现菜篮子的形态与色彩特征。 教学准备:

观察家中的菜篮子,认识一些蔬果的名字,记住他们的形状、色彩特征。 教学过程:

通过绘画“我家的菜篮子”,引导学生会关注生活美,是本课设计意图,以一幅色彩鲜艳、具有真实感的蔬菜照片导入本课,激发学对“我家的菜篮子”的记忆,运用线条或色彩表现“菜篮子”及蔬菜的形态、色彩特征是本课学习重点,注意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物象如何组织放置,先画什么后画什么”,的探究活动,解决重点、难点。 1、我家喜欢吃什么菜?

2 大师画了什么蔬菜?这些蔬菜有什么形态、色彩特征? 3、形状大小前后搭配,色彩搭配美不美? 4、先画主体物,再搭配其他物体。 5、谁画的形态美、色彩美?

课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