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青团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青团研究综述

来源:意榕旅游网
口刘 佳 摘要:共青团研究是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晴雨袁”,是以共青团青年工作规律、组织 建设与发展规律为中心的知识生产和理论叙事。改革开放40年来,学界主要从 共青团历史、学科性与科学化、组织属性与功能、行业共青团、共青团改革创 新、网络时代下的共青团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术建 制日益完备,研究范式日趋成熟。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执政党的大力支 持,国家现代化与共青团转型发展的实践推动,学术共同体的积极响应是促 进共青团研究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共青团研究的视野越来越宽,格局越来 越大。 关键词:改革开放;共青团研究;群团学科;研究评述 1978年以来,在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双重变 奏”下,以“中国共青团”为中心的知识生产和理论 叙事成为我国青年研究领域的一道“壮丽景观”。40 年的共青团研究,拓展了近代以来“政党与青年”的 理论空间,关联到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组织研 究的学术范式,对十八大以来共青团改革实践产生深 刻影响。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特殊时间节点上,梳理 1978年以来“共青团研究”的学术历程,勾画其理论 谱系,探讨共青团研究的规律和前景,具有重要理论 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组织,共青团天然具有 “理论创新”品格。在革命年代,共青团主要从事马克 思主义学说、青年特点、青年运动和共青团革命策略 研究。1955年,中央团校设立团课教研室,开展青运 史、共青团史、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研究,并一直持 续到“文革”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 生国童笙 璺 更好适应国家现代化需要,增强共青团对复杂社会环 为深化共青团研究提供遵循;中央团校改革有力推动 共青团研究事业发展;团中央牵头成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一全国共青团青年 境的适应性,重启共青团研究势在必行。宋德福指出: “就团的理论研究工作的现状而言,目前仍比较薄弱, 理论落后于实践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还有 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总结…。” 工作研究基地、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等智库基 地,各方研究力量在整合中强化。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研究历经了4个阶段。 1.1978—1983年恢复启动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共青团研究与团的其他 T作一并恢复。1980年2月,团中央主办的《青运史资 料》创刊。1980 ̄12月,中国社科院与团中央共建青少 年研究所。1982年,团十一大报告提出团干部要研究青 年运动,钻研团的业务。1983年,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 1.成果类型及其代表作 学术成果是对共青团研究进程的记录,也是共青 团理论发展的显性表达。总体来看,目前共青团研究 成果可分为5类。(1)研究专著。主要有共青团基础 理论研究专著、共青团重大理论和前沿性问题研究专 著、共青团工作实践经验研究专著、共青团研究论文 集等,在此不一一赘述。(2)学术论文。截至2017年 年底,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发现,以“共青团” 为篇名的学术论文从1978年的l篇增长 ̄1J2017年的491 篇,共计5356篇;2000年达到年均100篇,2015年达 到年均400篇。如果以“主题”或“关键词”进行检 索,篇目会更多。(3)学位论文。2000年对外经贸大 成立,负责青运史资料征集和团史研究工作,同年召 开第二次全国青运史工作座谈会。这一时期的共青团 研究以历史研究和政治宣传为主,学理l生相对薄弱。 2.1984—1993年学科化发展阶段 以1984年全国团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讨会为标 志,共青团研究进入学科化发展阶段。这次会议审定 了《共青团工作理论》教材,提出要把共青团研究从 青年研究中独立出来的设想。1987年,全国首届共青 团学研讨会召开,共青团学科化建设进入实质性阶 段。1991年,共青团十二届三次全会将共青团研究列 人《共青团“八五”期间建设、改革、发展规划要 点》中。1988年,团十二大做出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决 学史洁慧的《共青团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2005年复旦大学郑长忠的《组织资本与政党 延续——中国共青团政治功能的一个考察视角》分别 是目前可查到的第一篇以“共青团”为题的硕、博士 学位论文。中国知网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以“共 青团”为题的硕、博学位论文有366篇(博士学位论 文14篇),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中共党史 定后,共青团体制改革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成为两大 重点研究领域。 3.1 994—201 2年深化拓展研究阶段 1994年,中国青年研究会成立和单光鼎、陆建华 主编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出版,是具有标志性意 义的两大事件,前者意味着共青团研究有了专业组 织,后者意味着共青团研究与青年实证研究的结合。 这一时期共青团研究的特点是:兼顾基础理论研究和 青年:工作现实问题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共青团转型与体制机制改革关注度高;行业共青团研 究比较集中;多学科研究范式兴起;学术活动、平台 建设、学术期刊、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共青团研究 支持系统逐步完善。 4.十八大以来共青团研究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后,共青团迎来史上“最强”改革, 共青团研究进人新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 与党建、公共管理、教育学、法学、社会学等多个 学科。(4)史料或文献集。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2000 年)、《**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 (2017年)是共青团研究的权威文献资料;各地区、 各单位组织编写的共青团志、共青团年鉴是共青团 研究的重要史料,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青团志》 (2005年)、《湖南共青团志》(2004年)、《中国共青团 年鉴》等。此外,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推出的“青运 史研究文库”系列丛书也具有重要文献价值。(5)其 他论著中的共青团研究。如徐启贤等的《中国共产党 思想政治教育史》(2004年)第六章中“共青团思想 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群团工作学科建 设”;**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 政治教育”的内容,梁丽萍的《政治社会学》(2009 年)第五章第六节中对共青团性质的分析,倪明胜等 中国青午研究 08/2018 \ 的《新政治学之维》(2017年)第三篇第四章中对共 青团活动方式的分析等。 2.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研究谱系 共青团研究是共青团事业的“晴雨表”。作为一 者对共青团的创建史、早期改造史、舆论传播史等进 行研究等。相对而言,这一方面研究数量较少。 第二,共青团学科性研究。改革开放后,共青 团研究与青年研究相比较为薄弱。建立一门旨在研究 共青团组织的发生、发展及其活动为基本内容的共青 团学很有必要,是对青年学和青年思想教育学的重要 补充Ⅲ 。在此背景下,以黄志坚教授为代表的研究 者对共青团的学科性进行论证。(1)研究对象。黄志 种知识体系,学界主要从共青团历史、学科性与科学 化、组织属性与功能、行业共青团、共青团改革创 新、网络时代下的共青团等方面开展研究,40年共青 团研究的理论谱系由此编制而成。 第一,共青团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是共青团研究 的基础,是指以共青团组织为考察中心的历史研究, 它与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青运史研究关系密 切。(1)共青团历史经验研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坚认为,共青团学应以共青团工作及其规律作为研究 对象,具体包括共青团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特 点的规律;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和调动青年积极性的规 律;发挥共青团组织核心作用的规律等¨ 。(2)内 容体系。黄志坚提出“四点论”:青年运动和共青 历史研究,而是以历史为线索对不同时期共青团发展 历程的经验或规律进行概括。胡献忠认为,在推动共 团;共青团工作的对象——青年;共青团团结教育青 年的工作;共青团的自身建设 l 。还有学者提出“三 点论”:共青团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与存在价值;共青 团组织建设的一般规律;共青团组织活动的一般规 律¨ 。(3)学科特征。有学者指出,共青团学具有学 青团发展的历史合力中,有时代潮流的驱动,青年发 展的趋势,来自社会多维的支持,压力与需求,共青 团自身的传统、机制,领导层的决策取向,各级团组 织的执行力等,但党的政治要求是最关键的 J。郑 长忠从组织形态的角度对共青团发展规律进行研究, 认为党团关系和团青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导致共青团组 科“综合I生”特征,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 等学科都为共青团学提供特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与其他 学科也存在质的差异性¨ 。还有学者认为共青团学具 有“党性”色彩,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作为共青团 研究的指导思想,加强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中国共产 织呈现阶段性特点,建立枢纽型组织形态是共青团发 展的战略选择 。李艳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共青团 全国代表大会进行研究,认为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设计 团的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协助党做好青年工作是共 青团发展的历史经验…。还有学者对共青团思想引 领、组织动员、职能变迁、活动口号、权益维护,以 党青年工作思想的研究¨ 。(4)保障机制。有学者提 出,克服共青团研究“两张皮”问题,必须建立领导协 调、评价激励、市场供需、人才培训等保障机制¨ 。 及共青团与其他社会团体关系的历史进行研究。(2) 中共领袖人物共青团思想研究。许多学者对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刘少奇、任 第三,共青团属性与功能研究。这是共青团研究 的基础理论问题,学界探讨颇多。(1)桥梁纽带论。 在党的重要文献和共青团文件中,共青团被称为党和 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先进性与群众性 的辩证统一Ⅲ ,2015年中央4号文件提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的重要特征就是群团组织的“桥 弼时、胡耀邦等中共领袖人物共青团思想的形成过 程、基本观点、实践意义等进行研究,认为这些思 想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3)地方团史研究。该研究表现出严格的史学研究规 范性。例如,有学者研究了大革命时期福建共产党和 共青团组织建立和早期活动情况,认为以党建团是 地方党团组织活动的基本特点 。有学者对“二战” 时期闽西共青团活动情况进行研究,认为闽西共青团 对于巩固中央苏区政权,加强红军力量产生了积极作 梁和纽带作用”。(2)社会职能论。刘奇葆认为,伴 随经济文化发展和民主政治健全,共青团在教育引导 青年、参与社会协商对话、代表和维护青年具体利 益等方面的社会职能应充实完善¨ 。还有学者提出, 社会协商对话是共青团的主要社会职能,可以以此 提高青年的参与和民主意识,促进青年的民主政治进 程¨ Jo(3)政治社团论。政治学一般将共青团定义 为政治社团。王浦劬认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是政治 社团,具有政治象征、意识形态、政治沟通、政治社 会化等功能 。有学者认为,共青团参与和影响政 用 。有学者对大革命时期湖南共青团组织发展策 略进行研究,总结了共青团组织建设的经验教训 。 (4)共青团历史细节研究。如王连弟对共青团团徽诞 生的考察 J、对第一所团校创建的考察 J,还有学 中国青年研究一08/2018 \、l09/ 、 一 府决策过程,提供了正式的政治组织之外的政治制度 化途径,因此是具有准政府特点的政治社团 ‘。。还 青年工人走劳动与知识相结合的道路,引导青年知识 分子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全面参与企业改革 与发展各项工作 。还有研究者结合本企业共青团工 作实际,研究分析企业共青团工作体系、实践经验、 评价标准等。(3)城市社区共青团研究。有学者认为, 有学者分析了共青团作为政治社团的权力来源,即执 政党赋予的权力、政府委托的权力、法律法规授予的 权力、团章生成的权力 。(4)公共组织论。有学 者认为,共青团作为介于政党与社会之间的青年组 织,具有“第三部门”的特点,只有强化共青团的社 会职能才能实现政治目标 。也有学者认为,共青 团属于广义的非政府组织,在为组织成员提供服务、 协助政府克服市场失灵、以教育引导方式实现组织功 能等方面具有特殊性 。还有学者明确提出,共青 团是成员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 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公共组织 1o(5)复合职能 论。认为共青团性质的复合性决定其职能不可能是单 一伴随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社会空间拓展,城市共青团 工作社区化应运而生,其主要任务是整合区域内团组 织资源,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和青少年文明素质,具有 组织严密性、对象广泛性、活动联动性特点 。有学 者以深圳为例,提出城市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概念, 它是以育人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 运用市场机制、法律手段和组织优势,协同社会力量, 实施目标驱动和按体系运作的工作系统 。还有学者 认为,伴随现代城市的发展,传统的城市共青团组织 的,而是多维一体的。张华认为,共青团的政治职 网络、活动体系和服务体系,已经无法适应青年流 向和分布的新变化,城市基层团组织运行机制必须调 能是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社会管理职能是协 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青年群众组织职能是组织、 引导、服务、维护青少年权益 。胡献忠认为,共 整,要建立社区青少年组织体系、服务体系、参与体 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全面活跃城市共青团工作 。 第五,共青团改革研究。该研究与共青团改革实 践相呼应。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经历1988年体制改 革和2015年以来的群团改革,相关研究成果也主要集 中在这两个时期。学界通常以“组织适应性理论”分 青团职能包括根本职能和具体职能两层内容,其中, “助手和后备军…‘桥梁和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 会支柱”“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的学校”的根本职能具有相对稳定性 。 第四,行业共青团研究。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社会 析共青团改革必要性。胡锦涛指出:“关于改革的指 导思想,就是‘适应’这两个字 。”2015年,团中 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传统行业升级换代,新社会组织 大量涌现,共青团建设面临新课题,行业共青团研究 日益升温。(1)农村共青团研究。韩长赋认为,伴随 中国经济体制与农村改革,农村共青团要在推进基层 民主化、基层组织有形化、基层工作社会化、团内管 理科学化方面下功夫 。巴音朝鲁认为,带领广大农 央书记处在《积极稳妥地深化共青团改革》的文章 中,也持同样观点 ’ 。胡献忠也认为,任何政治组 织都存在与现代化相适应的问题,当前共青团存在严 重的适应性危机,增强适应性是共青团改革的基本出 发点 。对“共青团朝何处改革,怎么改”的问题, 学界讨论比较广泛。(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 展道路,坚持党管青年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 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的概念,《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村青年致富奔小康,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农村共 青团的工作重心,共青团牵头实施科技推广项目是农 村共青团工作的好形式 291 ̄张华认为,市场经济条件 下农村共青团工作发生战略性变革,即从团本位到青 年本位,从运动青年、指挥青年到服务青年,从务虚 到务实,从行政指令到宏观调控、中观指导、微观搞 活,从依附行政体系到注重实体建设E 。1o(2)企业共 青团研究。张宝顺等认为,企业共青团有两方面职能, 一(2016--2025年)》首次提出“党管青年原则”。郑长 忠认为,党管青年原则是中国青年发展和政党发展的 双重规定,是共青团存在和发展的政治基础,共青团 是围绕企业改革目标和生产经营发展,把青年推向 改革是推动青年发展的组织逻辑,是实现国家治理 现代化的必然要求E J。(2)增强共青团独立性和自 由度。胡献忠认为,以基层组织和青年骨干为中介重 建共青团与青年的紧密关系,变革共青团传统工作模 式,增强共青团服务青年有效性,这是共青团改革的 大方向 。还有学者认为,保持共青团的组织独立 企业生产和改革一线;二是共青团在企业和青年之间 建立起沟通桥梁,在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 维护青年具体利益 。上海团市委结合本市企业共青 团改革实践,认为企业共青团的基本任务体现在引导 中国壹生 \、 ●08/垄o1 /I 性关键在于去行政化,要按照团章和青年组织发展规 律建团,克服共青团干部官僚主义、衙门主义、形式 主义等不良作风,净化共青团政治生态H 。(3)保 持共青团组织功能的均衡性、发展性。有学者提出, 政治性与群众性是共青团组织的内在张力,一旦超出 组织模式,强化组织内外的有效贯通,推动共青团组 织功能、话语体系、工作模式等实现整体性变革。此 外,还有学者对高校共青团网络思想引领、共青团干 部网络素养、共青团网站建设等内容进行研究等。 限度就会影响共青团的整体改革,实现政治性功能与 群众性功能的良性互动是共青团改革的难点 。因 此,要拓展共青团社会性、服务功能,积极而完整  三、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研究” JI 地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 ;发挥共青团对青年社会 组织的引领作用,注重在联系、服务中优化引导路 径 ;运用服务、发现、报告、协调、立法、协商、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 历史性成就的40年,也是共青团事业和共青团研究取 得长足发展的40年。40年的共青团研究,以其独特的 补位等手段促进青年发展 。(4)推进共青团机构 改革。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共青团领导机关改 革的3个方向,由微观指导向宏观指导转变、由直接 理论叙事方式记录下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时代脉搏, 记录下中国共青团改革创新的时代步伐,记录下广大 共青团理论工作者为探寻中国青年发展规律、共青团 青年工作规律、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组织建设规律而 付出的智慧和汗水。总体来看,作为国家现代化进程 下以“共青团知识生产”为中心的理论创造活动,作 组织活动向间接参与活动转变、由部门主管向综合调 控转变 。刘俊彦对共青团团内协同创新机制进行 历史研究,认为这个机制有助于打破共青团扁平化、 项目化的体制弊端,实现全团上下和团内团外的有效 联动¨ 。也有研究者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对共青团机 构改革进行分析,认为要深化对共青团内部权利关 系、协调机制改革,争取更多党政和社会资源支持改 革。(5)把握共青团改革的思维方法。吴庆认为,共 为对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实践和共青团事业发展的理论 概括,作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对共青团基本规律的科学 把握,共青团研究在与政党、国家、青年以及学术共 同体的互动中,编制出一幅巨大的理论图景,显示出 共青团研究的独特规律性与发展逻辑。这是我们对4O 年来共青团研究的文献梳理所得出的一种整体性判断 和系统性认识。 青团改革必须冲破传统思维定式,回归组织的创新特 质,自下而上对共青团绩效进行评价。还有学者提出 坚持整体性思维方法,把握共青团改革与全面深化改 革的关系、历史传统与时代境遇的关系、思想引导与 服务青年的关系、实践探索与改革方法论的关系。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推动共青团研究的“催化 剂”。共青团研究是中国共青团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共青团研究作 第六,网络时代下共青团研究。21世纪以来,伴 随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共青团工 作与互联网的结合度越来越强,学界对此给予关注。 2001年起,学界开始对网络时代下的高校共青团进行 为一项知识创造活动,必然有其自身的运行体系和组 织机制,执政党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执 政党领导人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重要指示和要求、发 表的重要讲话和论述,都深刻影响着共青团研究的议 研究,2005年以后研究领域逐渐拓展至全团。张华认 为,互联网不仅成为青少年看世界的“第三只眼”,而 题设置和研究方向。党对共青团事业发展提出哪些要 求,共青团研究就会跟进到哪里。另一方面,无论是 对创立青年学、共青团学的探讨,还是中央团校、中国 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等研究基地的建设,以及中央提出 加强群团学科建设的要求,都充分表明党对共青团研究 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起到了引领共青团研究方向、 加速共青团研究进程的“催化剂”作用。 第二,国家现代化是推动共青团研究的“培养 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 的能动反映。改革开放开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且一大批青年自组织也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快速发展, 要克服共青团的“组织优越感”,以平等尊重、开放包 容的心态实现对青年自组织的聚合。胡献忠认为,大 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对共青团造成全方位的挑战,推动 共青团组织创新,必须体现“青年在哪里,团的组织 就建在哪里”“青年的需求就是共青团的追求”“让青 年遇见共青团”的基本原则,将“互联网一代”吸纳 在共青团组织影响范围内;他提出打造“4.0版共青团” 概念,为此,共青团必须彻底打破贵族化和精英化的 代化的新征程,资本力量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构 国壹堡 塞 o8 建起一种全新的国家现代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作用 下,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结构和社会管理体制逐步消解 体,青年也从计划经济时期以“单位”联结起来的 “群体化存在”转变为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的“原子化存 在”,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活动形式等发 论议题还主要集中于团自身,团史研究、政治宣传、 政策解读是主要研究范式。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对 共青团学科性的探讨,学界意识到必须遵循多学科方 法对共青团进行整体多维研究。此后,不同学科的基 础理论、研究方法、学术传统相继介入共青团研究 生深刻变化。共青团的外部环境、工作对象、中心任 务的变化倒逼共青团工作模式必须由传统转型为现代, 以适应国家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对共青团工作的新要 求。这为共青团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现实素 中,共青团研究呈现多学科、多角度、多领域、多方 法的发展态势,更加注重研究的学理性、时代感和问 题意识。如今,共青团研究形成了三大学术传统:一 是发端于青运史、团史研究的历史学传统,以共青团 发展史及其经验、共青团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材。例如,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适应性问题的探 讨,对互联网时代下共青团组织动员青年方式的分析, 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共青团改革问题的研究等。与此 同时,这也表明研究者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共青团重 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较强的敏锐度和理性把握能力, 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共青团史为主要研究内容。二是 发端于马克思主义团学理论的政治学传统,既注重运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方法,也注重对政治学原理 和政治学分析方法的运用;既能宏大叙事,也能微观 分析。这一传统对于深刻揭示共青团发展规律以及与 其他政治系统的关系,对于增强共青团研究的科学 化、理论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发端于青年学 研究的社会学传统,该传统将青年作为基本研究单 这既是研究能力增强的体现,也是理论自信的表现。 第三,学术共同体是推动共青团研究的“支撑 柱”。共青团研究是一项理论创造事业,离不开人的 参与。20世纪80年代,共青团研究者的结构成分还比 较单一,以团校教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工作者为 元,通过考察社会变迁中的青年群体特征与行为特 点,研究青年群体对共青团组织产生的外部刺激以及 共青团联系、服务、组织、动员青年的有效机制。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没有终点。在中国特色 主,研究力量比较薄弱,学术共同体尚不健全。中央 团校、中国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团中央青运史档案 馆是全国共青团研究的主阵地,有力支撑了20世纪 八九十年代的共青团研究工作,特别是推动了共青团 研究从青年研究中独立出来,赋予共青团研究以学科 属性。此后,这种状况随着社会转型和共青团工作发 展有所改善,但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其他学 科领域相比仍处于劣势地位。党的十八大特别是中央 群团工作会议以来,共青团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建设成 效显著,一大批学术研究基地和智库基地获批建立, 中央团校改革后将更加聚焦共青团理论研究,青年学 术期刊将共青团研究作为重要栏目,各类共青团学术 组织和研讨会议将全国各地共青团研究者组织起来, 共享研究成果。如今,学术共同体已经成为推动共青 团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的支撑性力量,并且将在新一轮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青团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重 要时期,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 开辟共青团研究新境界,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 克思主义政党青年组织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 系。一要加强共青团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对共青团的 组织性质、组织要素、功能结构、结构体系、制度机 制、工作方法、外部环境、价值文化、学科建制等基 本范畴进行研究,深入研究共青团青年工作规律、共 青团组织发展规律和共青团自身建设规律,构建系统 完备的共青团本体论的系统化知识体系。二要加强共 青团改革研究。共青团改革实践正在进行中,共青团 改革研究也正当时。要注重对共青团改革历史经验和 历史规律的研究,把握共青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 重心和方法论,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深化共青 团改革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的 群团改革的牵引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四,共青团研究的视野越来越宽,格局越来越 大。研究视野和理论格局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出某一研 究领域的热度和成熟度。正是由于执政党的大力支 持、国家现代化和共青团改革实践的推进,以及学术 共同体的强力支撑,共青团研究的视野和格局越来越 宽广,研究议题不断翻新,并始终保持较高的知识创 新度和理论生命力。20世纪80年代,共青团研究的理 研究,注重借助其他群团组织改革的理论成果,增强 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三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 科下的共青团研究。尽管共青团研究的学科方法是多 元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不可“缺席”的, 中国青年研究_08/2018 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的共青团思想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 政党青年组织理论与实践的新贡献有哪些,如何理解 共青团与中国青年运动道路的关系,这些都是接下来 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三大学术传统要深度互融, 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也可参与到共青团研 究事业中,这是共青团研究范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一 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四要推动共青团研究学术传统 的深度互融,共青团工作实践的复杂性以及共青团与 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互动融合性,必然要求在共青 团研究中进一步凸显整体性研究范式,不仅要关照微 观、把握局部,还要看到宏观、掌握全局。要做到这 一[本文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17年立项课题“群 团改革背景下共青团青年政策智库研究”(课题编号: 2017B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佳: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程旭辉 点,研究方法和学术传统的深度互融是关键,不仅 参考文献: [1]宋德福.加强共青团的理论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1991(3):2. [2]胡献忠.政治组织的结构性联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5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28 [3]郑长忠.关系空间变迁的政治逻辑——中国共青团90年组织形态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2):5-11. [4]李艳.从新时期共青团的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看共青团工作的发展与创新[1].青年探索,2012(3):11—16. [5]刘贯康.中国共产党、共青团福建省地方组织的建立及早期活动概况[T].福建论坛,1981(2):63-73. [6]晓青.二战时期闽西的共青团与苏区青年工作[门.党史研究与教学,1991(5):89-95. [7]刘永生.大革命时期中国共青团组织发展策略研究——以湖南为例[门.学术论坛,2011(9):51-55. [8]王连弟.中国共青团团徽诞生经过[T].党的文献,1995(2):94-95. [9]王连弟.中国共青团第一所团校的创建[1].中国青年研究,1999(4):47—48. .[1o]秦云.青年工作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I].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7(4):11-12. [11]黄志坚.编写《共青团工作理论》的几点思考[1].团校学报,1984(1):13-15. [12]黄志坚.《共青团工作理论》编写说明[I].团校学报,1984(2):13—16. [13]徐闻新.关于《共青团学》编写提纲的说明[I].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7(4):8-9. [14]穆宪.共青团学与相关学科[I].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7(4):10. [15]吾木.对共青团+7-作理论研究的一点建议[I].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6(2):32-33. [16]江洪,周甲文.共青团理论研究的障碍、机制和方略[I].中国青年研究,1991(6):9-11. [17]高保中.全面理解共青团的性质[J].团校学报,1983(2):43-45. [18]刘奇葆.简论共青团存在的价值及应有属性[I].团校学报,1983(2):8-10. [19]林青.共青团开展协商对话中的协商民主[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6):21-26. [20]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7. [21]曹彦鹏.政治过程中的共产党、共青团与中国青年[1].中国青年研究,2010(8):26-30. [22]潘运军.共青团组织权力来源[I].学海,2004(6):138-142. [23]张伟.共青团职能定位与“第三部门”[1].青年探索,2003(3):16—18. [24]袁宝成.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对共青团工作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3(9):39-42. [25]蒋惠敏.中国公共管理体系中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共青团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探索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7(3):93—95. [26]张华.共青团群团职能论纲[1].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1):5-9. [27]胡献忠.共青团职能演进与拓展的文本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5):65-70. [28]韩长赋.农村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f].中国青年研究,1989(4):25—28. [29]巴音朝鲁.活跃农村共青团工作的基本途径[1].中国青年研究,1997(s1):6-9. [3o]张华.从“一团两户”到“服务万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理论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1998(1): 51-55. [31]张宝顺,柴继峰.变革与突破——关于大型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思路的谈话[门.中国青年研究,1992(6):2-5. [32]上海团市委青工部.略论新的历史条件下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新格局[I].中国青年研究,1999(s1):24-26. [33]陈伟明.社会公共领域:共青团新的活动空间——浅论中国城市共青l ̄:r-作的社区化[『].当代青年研究,1999(4):11-12. [34]林洁.走向社会的深圳共青团工作[7].青年探索,1997(4):21-24. [35]张得渊.试论共青团的社区工作….青年探索,2001(5):51-53. (下转第70页) 中国青年研究= o8/2o ̄8 15/ 参考文献: [1]王迪,王汉生.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与社会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2016(7):105-112. [2]刘秀秀.资源、关系与情感——分享经济对青年群体的三维重塑l1].中国青年研究,2018(3):5-10. [3]王帝钧.断裂与重构:网络社会分享经济的机遇与挑战[I].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5):83-93. [4]王宁.分享经济研究中的社会学分析视角[I].学习与探索,2017(8):24—33. [5]罗宾·蔡斯.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6]Akerlof,George A.“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The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1970.Vo1.84,No.3,PP.488—500. [7][17]Hardin G.“The tragedy ofthe commons.”Science 1968(162):1243—1248. [8 J Simon A,Schwab D(2006)Say the magic word: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dilemmas.Working Paper.Indiana University,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Bloomington. [9]Cookson,R.“Framing Effects in Public Goods Experiments,”Experimental Economics 2000(3):55—79. 110j Page,TaIbot,Louis Putterman,and Bullent Une1.“Voluntary Association in Public Goods Experiments:Reciprocity, Mimicry,and Efficiency,”EconomicJournal 115(2005):1032—1053. 111 J Ostrom,E.:Building Trust tO Solve Commons Dilemmas:Taking Small Steps tO Test an Evolving Theory ofCollective Action,in Levin,S.A.(e d_):Games,Groups andthe Global Good.,New 3(ork:Springer,PP.207—228,2009. [12]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13]罗家德,孙瑜,谢朝霞,和珊珊.自组织运作过程中的能人现象[1].中国社会科学,2013(10):86—101. [14]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 5]Wasserman,Stanley and Katherine Faust,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New York:The Press Syndicate ofthe University ofCambridge,1994. [16]罗纳德·伯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M].任敏,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18j Ostrom,E.,Gardner,R.,&Walker,J.,1994,Rules,games,and common-pool resource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Ostrom E,Walker J“Communication in a commons:cooperation without external enforcement.”In:Palrfey TR(ed) Laboratoryresearch inpoliticaleconomy.University ofMichigan Press,Ann Arbor,1991:287—322. [2O]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1][26]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2]Ostrom E(1998)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 of collective act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2(1):1—22. [23]Granovetter,Mark.The strength ofweak ties,The 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78)6,1973:1360—1380. [24]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1998(23):2. [25]Coleman,J.S.Foundations ofSocial The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上接第113页) [36]胡锦涛.共青团必须搞好自身的改革[1].团校学报,1983(3):5-8. 1 37]团中央书记处.积极稳妥地深化共青团改革[N].人民日j便,2015—10-09. [38 1胡献忠.群团逻辑与团改攻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128. [39]郑长忠.中国青年发展的政治逻辑——党管青年原则与中国青#-K展的关系研究[T].青年学报,2017(4):54—58 [40]胡献忠.共青团改革的逻辑回归:历史与政治的解读[1].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1):95-100. [41]刘佳.去行政化:共青团改革发展的关键点[I]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4):86—91. [42]刘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青团改革攻坚[1].青年发展论坛,2017(6):40-49. [43]孙鹏,郑长忠.走向积极维权: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共青团权益工作发展[1].中国青年研究,2015(8):42—49. [44]康晓强.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政策取向及启示[1].科学社会主义,2017(3):80—84. [45]吴庆.共青团改革与青年发展[,].青年发展论坛,2017(1):57—63. [46]赵冰毅.试谈共青团的机构改革[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8(6):10-11. [47]刘俊彦.整体性组织逻辑视野中的共青团团内协同创新研究[f].中国青年研究,2016(12):50-55. 岣袁 研究 ̄08/20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