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能源问题的讲话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温家宝总理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推进发展中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4----2005年政府不断出台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性政策,循环经济作为发展和投资的重点领域
2005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2005年底各省市编制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 “十一五”发展规划当中
2005年底发布了《关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通知》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出台 《节约能源法》和《循环经济法》可望于今年出台
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摘要
循环经济是我国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现实选择,是当前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阐明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当前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的关键。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 经济持续增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正文
(一)、资源环境现状
‚九五‛计划中,中央科学地判断我国发展形势,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这些年来,各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企业效益和产业发展效率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还在继续。
粗放的增长方式超过了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对整个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对这种状况,《建议》作出明确和重要判断,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出路就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展望未来,如果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转变过来,发展就可以持续;如果再转变不过来,将严重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呈现‚四低‛状况: 1.资源禀赋差,人均占有量低; 2.资源产出率低; 3.资源利用效率低;
4.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2.水和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有些地区相当严重; 3.老的环境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已经出现,环境污染呈现
- 2 -
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复合型,压缩性,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4.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 5.放射性污染存在风险。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并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日益成为群众关心的社会话题。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
事实表明,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效率密切相关,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内在联系
废物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源 用合理的方式循环利用资源,不仅可以避免废物大量产生,减少污染,还能减少新鲜资源开采量 ,增加再生资源利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上一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变为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生产要素),使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实现环状式的有机组合,变成几乎无废料的生产。这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经济形态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单维考虑转变为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宗旨的经济、环境、社会的多维考虑,从而追求协调、平衡的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范式,人类社会的世界观、自然
- 3 -
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观、发展观的转变,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的调整,必然带来经济形态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 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都严重不足,而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却十分惊人。
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在人均资源量方面,我国人均矿产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为1/3,人均水资源为1/4,人均森林资源为1/5,人均能源占有量为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1/10。
从资源消耗角度看,1990年到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如今,我国的钢材消费量已经达到大约2.5亿吨,接近美国、日本和欧盟钢铁消耗量的总和,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0%;水泥消费约8亿吨,约占世界的50%;电力消费已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仅低于美国。中国油气资源的现有储量将不足10年消费,最终可采储量勉强可维持30年消费。在铁、铜、铝等重要矿产的储量上,无论是相对还是绝对,中国已无大国地位。
总之,我国的国内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现实的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缓解经济运行中的资源瓶颈约束,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 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
- 4 -
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达到Ⅲ类水质的仅占29.5%,而劣Ⅴ类水质高达44%;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
1 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 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淮河治污10年投入600亿,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由于200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陡增,导致全国SO2排放量达到2 220万t左右,比2002年增加293 万t,酸雨控制区内年均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2003年达到16.5%,呈明显上升趋势,比2000年上升1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国家竞争力. 我国踏入世贸组织的门槛将近三年,国际上各式各样严格的法规和标准接踵而来,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急需探讨的重大问题。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主要阻力是贸易壁垒。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资源和能源消耗相对较少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如采用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研究建立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包括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认体系等等
4. 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口质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克服‚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5 -
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现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 ‚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表面上看,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有关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大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替代技术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式,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 6 -
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四)、案例分析
一边是轰鸣的炼铁高炉,一边却是鱼儿欢跳的生态渔场。在济南钢铁厂内,高密度养殖的罗非鱼、蓝鲨、彩虹鲷等,让参观者眼前一亮。渔场管理员孙明告诉记者,这个渔场利用的是高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和循环冷却水,水资源在厂区内实现了循环综合利用。 ‚循环经济是知识型经济、创新型经济,必须紧紧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济南钢铁厂副总经理温燕明说。‚十五‛以来,济钢投入7亿多元研发费用,自主开发清洁工艺技术90多项,形成专利62项。
温燕明的这一理念在莱芜钢铁厂同样得到验证。记者近日在莱钢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厂看到,企业投资1500万元建了一套TRT发电装置,利用余热压差发电,年发电量可达3200万千瓦时。而在此以前,这个环节大量的热能被白白浪费。TRT发电班班长于洋说:‚利用余热压差发电,不增加消耗任何原燃料,而且大大降低了减压阀组所产生的噪声。原来减压时煤气摩擦发出哧哧响的噪声,班组人员间说话要贴在对方耳朵上才能听得清。‛
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近年来,这个公司通过工艺流程再造,逐步实现了‚一水六用‛:即用海水放养贝类、鱼虾等海产品;用初级卤水放牧卤虫;中级卤水先送纯碱厂、硫酸钾厂供工艺冷却;在为化工工艺冷却的同时,吸收了化工废热的中级卤水再送溴素厂吹溴;吹溴后的卤水送到盐场晒盐;晒盐后的老卤生产硫酸钾、氯化镁等产品。这套工艺流程有效地解决了化工生产与海洋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目前,山东省的济钢、莱钢等能耗大户,也基本实现了对钢渣、含铁尘泥、煤气、工业废水和余热蒸汽等废弃物的闭路循环利用。如莱钢利用粉煤灰、高炉渣、石灰石尾矿生产水泥,年产量已超过100万吨,同时还节约粉煤灰占地、处理费用200余万元。据统计,2004年莱钢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46%。如今,莱钢又研发应用了数字化加热炉技术,能精确控制炉内温度,取得明显的节能效果。
山东省冶金设计院院长姚朝胜说,技术创新与应用是企业节能降耗的关键。由于有像莱钢、济钢这样一批大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重视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节能降耗,2004年山东经济增长质量有
- 7 -
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了明显提高。据副省长王仁元介绍,山东省1000家重点用能企业的万元产值能耗为1.44吨标准煤,一年节能1200万吨标准煤。‚十五‛以来,这个省的企业通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年增效益100多亿元。
结语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循环经济这个学科及其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老师详实,细致的授课内容使受我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 马凯.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
2 解振华.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 3 齐建国.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J]. 经济纵横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