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事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柴火烧水
B. C. D.
钻木取火
压缩空气发热冬天搓手取暖
【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的实质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即:内能和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转移的过程,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
【解答】柴火烧水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压缩空气发热、搓手取暖、钻木取火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的。因此,内能的方式不同。【答案】A
2.我国未来的航母将采用自行研制的电磁弹射器。电磁弹射器的弹射车与飞机前轮连接,并处于强磁场中,当弹射车内的导体通以强电流时,舰载机受到强大的推力而快速起飞。电磁弹射器工作原理与下列设备或用电器工作原理一致的是(
)
A选项与其它三个选项改变物体
A.电铃 B.手摇发电机 C.电风扇 D.电磁起重机
【分析】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分析解答。
【解答】由题意可知,电磁弹射器的弹射车与飞机前轮连接,并处于强磁场中,当弹射车内的导体通以强电流时,即可受到强大的推力,由此可知其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
(1)电铃是利用电磁继电器来工作的,
A不符合题意;(2)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是电磁感应现象,B不符合题意;(3)电风扇的主要部件是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的原理工作的,
C符合题意;(4)电磁起重机是利用电
磁铁工作的,D不符合题意。【答案】C
3.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分析】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所以想发生热传递,即必须存在温度差。
【解答】(1)“雪馒头”是固态积雪,空气温度较低,低于雪的熔点,积雪长时间不能熔化,才会出现这一现象,
A正确;(2)方形地砖导热性差,使得地面温
B正确;(3)太阳对条形
度不同,温度较高处积雪熔化,形成“雪馒头”现象,
砖和方形地砖的辐射相同,C错误;(4)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温度较高,积雪更易熔化,【答案】C
4.如图是正常家庭电路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导线B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为220V
B.测电笔先后插入插座的左右插孔,氖管都发光C.电冰箱的插头插入三孔插座能使电冰箱的金属外壳接地D.断开开关S后,站在地上的人接触a点或b点一定不会触电【分析】(1)火线和零线间的电压为零线不发光;
(2)触电是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火线。
(3)家庭电路中,金属外壳的用电器都采用三脚插头,当金属外壳的用电器插入三孔插座时,金属外壳接地,防止金属外壳的用电器漏电发生触电事故。
220V.测电笔接触火线氖管会发光,接触
)
D正确。
【解答】(1)由图知,开关接在导线A上,所以A是火线,B是零线。火线和零
0,导线B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为0,
线间的电压为220V,零线和大地之间的电压为A错误;
(2)插座的左孔接零线,右孔接火线,所以测电笔插入插座的左氖管不发光,插入插座的右插孔氖管发光,B错误;
(3)三孔插座已接地,当电冰箱的插头插入三孔插座能使电冰箱的金属外壳接地,这样能,防止金属外壳的用电器漏电发生触电事故,
C正确;
(4)由图可知,开关S断开时,虽然灯泡不发光,但火线没有被切断,所以人接触a点会触电,b在零线上,所以接触b点不会发生触电事故,D错误。【答案】C
5.如图所示,F1=4N,F2=3N,此时物体A相对于地面静止,物体速度在物体A表面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弹簧测力计、滑轮和绳子的自重及滑轮和绳子之间的摩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弹簧测力计读数为9N
.如果增大F2,物体A可能向左运动
B移动
B以0.1m/s的
A.F2的功率为0.6W BC.物体A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 D
【分析】(1)由图知,水平使用滑轮组,n=2,拉力端移动速度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利用P==
=Fv求拉力做功功率;
(2)不计弹簧测力计、滑轮和绳子的自重及滑轮和绳子之间的摩擦,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定滑轮受到向左的拉力等于拉力
F2的3倍;
(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则两物体之间就产生摩擦力;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先分析擦力的大小变化,再确定
A的运动状态是否变化。
n=2,拉力端移动速度
v=2v
物
A受到B的摩
【解答】(1)由图知,水平使用滑轮组,=2×
0.1m/s=0.2m/s,拉力做功功率P2=F2v=3N×0.2m/s=0.6W,A正确;(2)不计弹簧测力计、滑轮和绳子的自重及滑轮和绳子之间的摩擦,弹簧测力
2=3×3N=9N计的示数F=3F,B正确;
(3)物体A受到向右的拉力,相对于地面有向右的运动趋势,物体A与地面之
间有摩擦力,C正确;
(4)如果增大F2,B对A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B与A之间的摩擦力不变,A受力不变,还是处于静止状态,【答案】D
二、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36分)
6.(4分)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自主研制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凸度大小。
光屏和水透镜固
D错。
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
(填
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对水透镜“注水”或“抽水”)。
【分析】(1)解决此题要知道当距大于像距。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v>2f,此时物
(2)凸透镜越厚,折光能力越强,焦距越短,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1)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并且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所以物距一定是在二倍焦距之外,所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向左移动蜡烛,即此时的物距变大,像距应该变小,即光屏应该向左移动,才能使得像清晰,但若保持光屏和透镜不变,仍使得像成在光屏上,即需要让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减弱,即需要让凸透镜变薄,故应该向外抽水。【答案】缩小;
抽水
7.(6分)在“观察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活动中,小车在相同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沿斜面下滑到达底端在毛巾、棉布和木板上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分别停在如图所示位置。
(1)小车在相同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同。
相
(2)小车所受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远。如果运动的物体在理想情况下,它将保持原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似的方法得出相同的推论。
(3)实验中,小车在棉布、木板表面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分别是P1
P2(填“>”、“=”或“<“)。
P1、P2,则
的
300多年前,伽利略曾采用类
【分析】(1)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摩擦阻力对小车运动情况的影响,因此,需控制小车在水平面的速度相等,
这样才能得出其不同
摩擦阻力下,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再根据不同表面的摩擦大小,可判断小车前进距离的远近;
(2)分析实验现象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其前进的距离会越远,据此进一步做出极端假设,即小车不受外力时,会永远运动下去。这一实验是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基础,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才最终得出了这一著名的定律。(3)从小车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大小等于克服阻力做的功分析,在木板面积阻力小,滑行距离远,时间长,根据
P=分析功率的大小。
【解答】(1)实验中,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相同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这是控制变量法的要求。
(2)由实验现象可知,图中小车在不同材料表面滑行时,水平面粗糙程度越小,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远。
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任何阻力的理想情况下,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3)因小车达到水平面时初速度相同,小车的动能相同,最终速度为
0,小车
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大小等于克服阻力做的功,故小车在棉布、木板表面上克服阻力做功相等,即
W1=W2;但在木板表面滑行时间长,根据
P1>P2。
P=知木板表面
功率小,木板表面功率大,即则
【答案】(1)速度;(2)不受任何阻力;(3)>8.(4分)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
S,滑动变阻器滑片从
b
点滑到a点过程中,两个电压表示数随电流表示数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1)图乙中化的图象。
(填“dc”或“ec“)表示电压表
V2的示数随电流表示数变
(2)该过程中电路消耗的总功率最大值为W。
【分析】滑动变阻器R和电阻R0串联,电压表
V1测R0两端电压,V2测R两端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
(1)滑片P从b点滑到a点的过程中,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电流变大,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小,两端的电压变大;据此可判断出图乙中流表示数变化的图线;(2)从图象可以看出,滑片
P在b点、a点的电压表示数与电流值,根据串联
P=UI求出总功率最大值。
dc,ec分别是哪一个电压表的示数随电
R0
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电源的电压,利用【解答】由电路图知,滑动变阻器
R和电阻R0串联,电压表V1测R0两端电压,
V2测R两端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
(1)滑动变器的滑片P从b点滑到a点的过程中,滑动变阻器
R连入电路的电
阻变小,电路中的电流变大,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小,R2两端的电压变大;所以图乙中
dc是表示电压表V2的示数随电流表
示数变化的图线,ec是表示电压表V1的示数随电流表示数变化的图线;(2)由电路图知,P在b点时,电路中电阻最大,电流最小,由图象可以看出,滑片
P在b点时电流Ib=1A,U1=2V、U2=10V;
1′=6VIa=3A,U、U2′
滑片P在a点时,电路中电阻最小,电流最大,所以电流=6V;
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得电源电压:U=U1+U2=IbR0+U2,U=U1′+U2′=IaR0+U2′,电源电压不变,则:IbR0+U2=IaR0+U2′′,即:1A×R0+10V=3A×R0+6V,
解得:R0=2Ω,则U=1A×2Ω+10V=12V;所以电路消粍的总功率最大值【答案】(1)dc;(2)36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
2小题,每空3分,共39分)
P=UIa=12V×3A=36W。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