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驿路梨花导学案二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驿路梨花导学案二

来源:意榕旅游网


驿路梨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人物,并体会两种写人方法结合的好处;

2、说出课文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含义;

3、理解作者对雷锋精神的赞美;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直接描写也称“正面描写”,即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直接的刻画,而不借助任何媒介物来进行烘托;间接描写也称“侧面描写”,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学习本文,要辨别哪些人物是间接描写,哪些是直接描写,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重点。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作用是难点。

 预备训练

一、 理解填空

第1页 共12页

1、课文中写了不少人,其中贯穿全文的是 ,最先砍树割草盖房子的是 ,虽然没有出场,但全文着力写了她的感人事迹的是 ,介绍梨花事迹的是 、 。修葺、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有 的精神。

2、其中直接描写的人物有 ,间接描写的人物是 ,间接描写的方法是 。

3、文中多次出现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诸如“请进”,屋中的稻草、水、干柴、盐巴等,这些看来是对小屋的实写,同时也是虚写 ,表现茅屋主人的 、 和诚意。

 课堂达标训练

一、 填空

1、题目中的“梨花”指的是 、 和 。

2、“驿路梨花”做标题的作用是:① ;② 。

二、简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准确性

1、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

2、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

第2页 共12页

3、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

4、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

 课堂提高训练

阅读理解

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

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狂地折回来。

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 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第3页 共12页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排在后面。”

人群里喊出一嗓子:“也是人。”

有人响应:“这不是拍影。”

老汉冷冷地:“可以,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 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 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还是个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然来腿他:“你先走。”

老汉 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第4页 共12页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白茫茫的世界。

……

1、下面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位置,恰当的一项是( )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A、 B、 C、 D、

2、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狞笑 放肆 劈手 吼

B、狂笑 大肆 随手 喊

C、疯笑 肆虐 伸手 叫

D、阴笑 疯狂 顺手 骂

3、小说还有个结局部分(文后省略号处),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来令人震撼。你能设想一个结局吗?请你用三五句话替小说写个结局。

第5页 共12页

4、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做简要分析。

▲ 课堂检测

一、判断

1、本文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这一疑问展开故事是为了突出助认为乐的雷锋精神。

2、“我”和老余是贯穿本文的两个人物。

3、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姑娘和。

4、课文对小茅屋的陈设作了详细的介绍,目的是为了说明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想得十分周到。

二、阅读理解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10多年前,有一队路过这里,在森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叔叔: “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第6页 共12页

原来她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第一句中点明时间的词语是 。

2、选读的这部分文字,从全文整体上说,是顺叙还是插叙、倒叙? 。

3、选读的这部分,从第二句开始,是倒叙还是顺叙? 。

4、“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这句话在朗读时,重音应放在哪个词语上?

5、“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这里的“要”字是 的意思。

6、“是雷锋同志叫我们这样做的”,那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 .

7、“她姐姐很受感动”,这句话中指的是“受谁感动”?

第7页 共12页

8、“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诗的作者是 ;远诗句只是说“驿路”边“处处开着梨花”,太美了,引用在这儿,就有 的含义了。

▲ 课外强化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一)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 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的大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房子是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叔叔:“你们

第8页 共12页

要在这里长住?”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选文中的横线上填 比较好。

2、选文写了一次误会,即 。(不超过10个字)

3、选文中直接描写了 、 ,间接描写了 ,

这在记叙的顺序中属 。

4、选文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抒发思古之幽情,缅怀宋将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功绩。

B、这“驿路梨花”是边境盛开的洁白梨花,是哈尼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第9页 共12页

C、照应标题,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D、含蓄而又形象地写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深刻含义,升华了中心思想。

(二)竹杯上的红五星

①才爬过两座山,我已经热汗淋漓了,而路还在脚下弯弯曲曲地延伸着!

②这是岭南群山里的一条古驿道。青石砌成的曲径,想蚕吐的细丝一般,在偌大的山海里,飘浮不定地闪现着,仿佛永远没有尽头。昔日的筑路人,你们是多么艰辛啊!

③我的喉咙干渴得像开裂地发疼。我埋怨自己太贪赶路了,没在山脚公路道班工人那儿喝足水。此时,我真盼望着那位道班老工人将的那道山泉,会马上出现在眼前……

④据说那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为了打通崇山峻岭,许多石匠汇集到这深山里来。路成之后,匠人们又各自回乡谋生去了。惟有几个热心肠的人留了下来,他们担心行路人口渴,决心凿石开泉引水。敲呀,打呀,披星戴月,终于打出了泉眼。说到这里,老工人笑眯眯地对我说:“不信,你上山去听,那‘丁当’作响的泉鸣,就是匠人们凿石留下的声音!”啊!这古老的动人的传说,分明在赞颂我们民族高尚的精神文明的源远流长。

⑤山里的杜鹃花开得正盛,红的、粉的、白的,鲜艳多彩的色泽撩逗着人的眼睛。忽然,我发现花丛中有两团绿色的东西在慢慢地移动,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检查电话线路的战士。他们手里各自都采了一大捧山里的野生茶,军衣被汗水浸透了也全然不顾。留下一两声轻快的笑声,他们又隐入绿色世界里了。

⑥他们采山茶干什么呢?一想到茶,顿时又觉得出奇的干渴,我加快脚步,决心要寻

第10页 共12页

找到一眼泉。

⑦哈!终于隐隐听到那“丁当”作响的泉声了。追寻着那声音,我来到半山一个平坝上用楠竹搭成的亭子里。走近一看,可不,一汪清泉有桌面那么大,银子般的山水正从一根竹管里畅快地吐出来。我正要扑上去饮个痛快,突然,我发现泉边有个粗瓷水缸,稳稳当当地放在竹架子上,瓷缸上写着:“莫饮生水,请喝山茶。”啊,谁想得这么周到!爬山跑热的身子,贪喝冷冽的泉水,是会闹病的。我拿起一个竹筒刻制的饮水杯,揭开缸盖舀出茶来。茶水还有着微微的余温。浓酽的茶汁,泛着黑红的色泽,喝下肚去,一股清凉,真是痛快极了。

⑧待我在泉边洗脸消汗之后,开始打量起四周来:这六角的竹亭子,虽不算精致,遮风挡雨倒是个好所在。一节节引水的楠竹,绕山跨谷,逶迤而来,使人感到引水的不易。还有那温热的茶水,定是每天泡换一次的,要不怎么又鲜又甜?这群山之中常常是十里不见一户人家,是谁在为人们做好事呢?蓦地,我想起路上邂逅的绿色人影来,想起了那两个采集野生茶叶的战士来!道班的工人说过,这山中有个查线的哨所,住着三个战士,维修着百十里线路。我打量着手里的竹杯,发现那上面还刻有一颗不大的五角星,于是我明白了……

⑨走出竹亭,我遥望山海,一幢小小的红砖瓦房,在绿树中隐约可见。那定是哨所了,离这驿道,怕有一两里路,每天烧茶挑来,走这崎岖的山路,要流多少汗呢?在这偏远、寂静的地方,过往行人,来去匆匆,脾气也难得对战士们说上几句感激的话儿,而他们,仍在默默地干着,为干渴的人们献上这甘甜的驿道茶。

1、 给加点字注音

第11页 共12页

逶迤( ) 邂逅( ) ..

2、第4节中“这古老动人的传说”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试用四个字概括: 。

3、从第7节中找出6处表现烧茶人热情、细心周到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第8接中的“我明白了……”请说说明白了什么?

5、将本文与《驿路梨花》一文做比较阅读,说说它们的异同。

第12页 共1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