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日本文化殖民的当代传播学启示
本文由对抗战时期日本的文化殖民进行反思为触发点。以传播学角度而言,殖民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传播现象,在殖民的过程中,传播始终处于在场状态。在后殖民主义时代我们必须愈加重视当下国际信息战中的传播主权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大力加强新媒体技术、高度重视信息主权的保护、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从而全方位地建立先进文化传播的良好机制,在国际传播中处于不败之地。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凭借军事侵略,在文化上对我国进行全方位殖民,其贻害之大,罄竹难书。以传播学角度而言,殖民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传播现象,在殖民的过程中,传播始终处于在场状态。今天,有形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在后殖民主义时代,国际传播的不平等现状,让我们从反思抗战时期的文化殖民中认识到,我们必须愈加重视当下国际信息战中的传播主权问题。“传播主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本国、本民族传播领域所拥有的各项权利,包括传播市场开发建设权、管理权、保护权,传播资源使用权,信息发布权、采集权、储存权,传播内容决定权,传播时间安排权,传播媒介设置权,传播人员调配权,以及不传播权等。在以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为主导的时代,西方国家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以强大的经济与文化实力为后盾,取得了国际传播的支配地位,按照它们的价值观来操纵操纵世界。但是在以网络传播为主体的新媒体语境下,技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可以使得国际传播摆脱西方的主导与控制。
因此,首先,我们需要大力加强新媒体技术。当下,以微博、微信、社交网络和手机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平面和电子媒体的的单向传播方式,对打破西方国家的传播壁垒有极大推进作用。比如,在“3· 14”事件攻防战中,当西方媒体像往常一样歪曲事实、肆意诋毁和污蔑我国时,许多网民通过电脑与手机终端,在论坛、微博等上发布视频、照片和文字说明等各种一手材料,用铁一样的事实向全世界公布事实,戳穿西方的谎言。借助性的新媒体传播手段,我们在这一信息攻防战中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其次,高度重视信息主权的保护。信息主权是在信息和全球化趋势背景下,以Internet和全球电子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社会与新信息观形成过程中,由政治主权、经济主权和文化主权派生出来并与新信息观结合而产生的,是现代国家主权的一部分,也是信息世界国家观念的表现形式。信息主权是信息社会国与国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将国家主权的外延从地理空间扩大至虚拟空间。对信息主权的维护,需要从技术、法律、体系、人才等方面加以通盘考虑。尤其在技术方面,我们需要加强信息产品的本土开发,建设大量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数据库,在全球信息传播领域中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后殖民主义时代,这是我们抵御外来政治、经济、文化渗透,捍卫中国权益、民族文化和自身价值的重要法宝。此外,我们需要特别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创建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安全专业队伍,尤其是在在“防火墙”等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研制开发方面下大力气,并创造各种环境留住人才,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第三,将文化创新建设提到战略高度。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社会,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
世界文化交流激荡的日益增强,国外强势文化产业对我国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冲击。仅从流行的大众影视文化而言,我们便经历过日剧、韩剧、美剧等等潮流。虽然这种交流有助于我们对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不同文化增加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分享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但是这种冲击也导致我国文化产业利润的巨大流失,以及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动摇。在这样的形势下,进行文化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必然课题。文化创新是一个设计到国家整体战略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树立改革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应特别树立以人为的价值观念,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塑造人、引导人。因为转换的本身就意味着人的活动方式创新,这本身就是文化价值创新的表现。因为人才是文化的主体,文化的创建与发展都是通过具有相应能力的人来实现的。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基点,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大力弘扬理性的创造精神,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实现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注重经济效益文化建设。由此,才能全方位地建立先进文化传播的良好机制,从而在国际传播中处于不败之地。
项目支持: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 《1931-1945年日本对东北的文化殖民、抗争及启示的传播学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L15BXW002;大连市社科联第二批重大(重点)项目 《1931-1945年日本对大连的文化殖民、抗争及启示的传播学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15dlskzd0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