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中心思想: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土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 艺术特色: 完美的形式:《乡愁》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独特的意象:《乡愁》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精巧的构思: 以时空变化为顺序,构思全诗,情感也是逐步递进的,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却巧借“距离”表现出来。随“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 深刻的主题:《乡愁》表现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