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燕的结构是:后(半包围结构)燕(上中下结构)。
后燕的结构是:后(半包围结构)燕(上中下结构)。 繁体是:後燕。 注音是:ㄏㄡˋ一ㄢˋ。 拼音是:hòu yàn。
关于后燕的词语
莺莺燕燕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燕燕于归 燕燕莺莺 陈燕燕 前俯后合,前俯后仰 后丁后巳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后燕
关于后燕的造句
1、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去掉这层燕麦麸之后,燕麦米对血糖、胰岛素、抵抗素、肠抑胃肽等指标的控制效果会比整燕麦粒有所下降。
2、等到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后,燕泰和林振已经是尾大不掉,割据一方的诸侯了。
3、嫂子,你真是知情达理的女人!如果以后燕燕的后妈能象你这样善良的女人关照她的生活,那是她的福份,我也会感到很欣慰!
4、在找好宝物后,燕飞飞蓝色微红的站起来,看着她古代女子的长裙丝衣、长发飘飘,精致的五官如同玉琢办,皮肤白如温玉,脸蛋因为羞涩带着一丝丝的微红。
5、三兄妹长大之后,燕天南更是将唯一的女儿,许配给方擎天,一家人可算是亲上加亲。
关于后燕的成语
伯劳飞燕 燕燕于归 池鱼堂燕 蚕头燕尾 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 前前后后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燕燕莺莺 处堂燕雀 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
关于后燕的诗词
《旧府·雪后燕郊草不青》 《春晚杂赋·黄蜂归后燕成家》 《虞美人·甲戌正月望后燕来》
后燕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网络解释
后燕后燕(384—407年)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诸燕之一,建立者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后迁往龙城(今辽宁朝阳),全盛时有今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大部。384年,慕容垂在荥阳(今河南荥阳)自称燕王,建立后燕。初期后燕实力强盛,曾打退东晋、击败前秦、攻灭西燕,但后燕在395年的参合陂之战中输给了北魏,396年六月,北魏攻下后燕都城中山。自此后燕被一分为二,一蹶不振。后燕迁都到龙城,此时的后燕内乱不断,最终在407年被北燕所取代。后燕历七位君主,共23年。综合释义:十六国之一。为鲜卑族慕容垂所建,史称后燕(公元384年-407年)。《晋书·地理志上》:“孝武太元八年,坚败,其地入慕容垂。垂僭号於中山,是为后燕。后燕卒灭於魏。”汉语大词典:十六国之一。为鲜卑族慕容垂所建,史称后燕(公元384年-407年)。《晋书·地理志上》:“孝武太元八年,坚败,其地入慕容垂。垂僭号于中山,是为后燕。后燕卒灭于魏。”国语辞典:朝代名。(西元384~409)与东晋同时的十六国之一。慕容垂自称燕王,都中山,旋称帝,史称为「后燕」。后燕[hòuyān]⒈朝代名。(西元384~409)与东晋同时的十六国之一。慕容垂自称燕王,都中山,旋称帝,史称为「后燕」。英语LaterYanoftheSixteenKingdoms(384-409)德语SpätereYan(Geo)其他释义:1.十六国之一。为鲜卑族慕容垂所建,史称后燕(公元384年-407年)。
二、词语解释
十六国之一。为鲜卑族慕容垂所建,史称后燕(公元384年-407年)。后燕[hòuyàn]⒈十六国之一。为鲜卑族慕容垂所建,史称后燕(公元384年-407年)。
三、引证解释
⒈十六国之一。为鲜卑族慕容垂所建,史称后燕(公元384年-407年)。《晋书·地理志上》:“孝武太元八年,坚败,其地入慕容垂。垂僭号於中山,是为后燕。引后燕卒灭於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