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深刻的转变,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以备课理念和备课行为的转变为起点的。传统的备课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认为只要吃透教材,设计好教法,至多再预期一下学生在课堂上将会有何反映,教师该如何做出反映,随后的教学基本上就能顺利完成了。但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等新的理念,给教师的备课带来了新的挑战。事实上,要按照新课程的精神上好每一节课,绝不只是昨天和前天的准备。而是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准备,真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人们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普通文化知识,任教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是由教师工作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人,教师在其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一定知识的同时,其自身也是一个丰富的影响源。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具备一定的任教学科知识是教师任职的必需
条件。教师要成功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确实,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逢其源”。教育学科知识是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充分条件。教学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专门职业,仅通晓一门学科并非必然就能成为该学科的好教师。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所教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科知识。以教育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只有努力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这三类知识的协调作用。从终身备课的要求看,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精通学科知识并密切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另外还要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教师的自我提高又必须立足于当下的教学实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每一次“备课”做起,围绕教学内容,整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自己完备深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而这些学科知识又必须以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为背景,从而赋予学科知识以生命的活力。同时,以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来观照自己的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文化知识为底蕴,教育知识为轨道的良好的知识结构。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就要求形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要涉及内容丰富、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支持学生的反思和自我,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充分的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具备新教学的以上特质。
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但也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负重累累。只有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才能消融工作中的种种烦恼。只有以爱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职业,才能发现其内在的魅力。没有激情的人,不会幸福;没有激情的教师,会变得充满匠气。只有怀着不泯的激情、坚守着最初的信念、保持着青春的冲动,才能以新的姿态迎接每一天,创造每一个全新的日子。其次是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爱心和童心,使教师的两只翅膀。有了它们,我们才得以在孩子的天空飞翔。学会蹲下,用和他们一样透明、清澈的目光与孩子对话。与他们同欢乐,共悲伤。做他们的朋友像保护露珠一样去珍视、呵护幼小的心灵,宽容与等待,信赖与关怀,同样诉说着不变的内涵——爱。更要热爱生活。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但是只有热爱她的人才能感受到她的魅力。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去感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山水的灵性,感悟四季的色彩,体验风云变幻的奇妙。我们要感受人间的温情。家人的挚爱,朋友的真诚,还有素不相识的人邂逅相遇的那一份机缘。
只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我们便会在教学中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来,使课堂上、教室内萦绕着温情。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动之以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具有积极的情绪感受,拥有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执著,对人类道德的崇尚以及对美的由衷赞叹等,在课堂上将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用亲切、和蔼的表情,真挚、温和的语调去诱发学生,促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使他们学会生活,乐于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